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语:学习的过程,是兼容并蓄、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任何一位称职的教师,都无法绕开知识的拓展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说,拓展环节处理得好坏,某种程度上而言,便是区分庸师与良师的试金石。庸师带给学生的,仅只是静态的知识;良师则借助恰如其分的拓展,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的学习能力,并在这样的转化中,同步完成对学生灵魂的雕塑。
当然,正如所有的教学活动并非全部有效一样,教师教学中组织的各样拓展迁移训练,必然存在着高效、低效甚至无效的差异。
我们认为,衡量一种拓展迁移属于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尺度,大体包含三方面内容:
首先,高效的拓展,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关注,又有思维力的开拓,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其次,高效的拓展,必然贴近“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必然适应此时此地的具体学情,它会让学生主动地投入、积极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合理地建构。再次,高效的拓展,必然是摆脱了“少慢差费”的“沉疴”,而代之以“多快好省”的“健康”。这样的拓展,其知识信息应该是尽可能地多,其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是尽可能地快,其教学效果是尽可能地好,其教学时间是尽可能地省。
本期的教学多棱镜,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而展开的专题策划。本期来自教学一线的思索,呈献给读者的,不是架空的理论,而是踏实的实践;不是虚妄的拔高,而是本色的挖掘。我们知道,唯有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真实声音,才会对一线的教学形成有益的帮助。但愿本期的这组文章,能引发出您更多的思考和更为有益的探索。
(刘祥)
坚持有效拓展的原则
刘青梅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知识向能力延伸。拓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实施有效拓展,实现有效拓展,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一、语文性原则
语文性原则,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它是语文教学有效拓展的首要原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体现,人文性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这是坚持有效拓展的最基础的原则。
二、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也必须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重要的,但如果背离了正确方向,所谓的拓展就是无效拓展。
三、实际性原则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具体说来,有效拓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首先是教材实际,指教学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其次是学生实际,即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再次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确定好拓展的时机,把握好拓展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自然而然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
四、适度性原则
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过度的拓展则免不了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成为其前进的绊脚石。拓展的方式也应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只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放得开也要收得快,不可喧宾夺主。
教师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让课堂“佳肴”更有滋味
赵 娜
教学犹如一道菜肴,文本的拓展则是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有效的拓展可以使课堂“佳肴”回味无穷。唯有与文本之间产生智慧的互动,与达成的目标产生高度的共鸣,拓展才会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之中。
教学中的拓展,应该遵循如下三条规则:
内容拓展不着痕迹——保持课堂的“原汁原味”
课堂拓展不是大肆喧哗的“张扬”,不是生搬硬套的“强压”,而应该以文本为主轴,以学生为主线,考虑到文本的独到之处与学生的认知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拓展渠道,诸如以相关的旧知为铺垫材料加以拓展,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加以拓展,或者选择与文本相关的书籍、课外资料等加以拓展,都会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之中易于接受、大胆表达、愉悦交流,而绝不是一味“为了拓展而拓展”。唯有“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般不着痕迹的拓展,才会保持课堂的“原汁原味”,又有助于学生的快乐分享。
情感拓展张弛有度——彰显课堂的“特色风格”
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情感息息相通。”可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利用文本的动人之处,给学生思考和梳理自己情感世界的机会,加深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成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塑造。
当然,情感拓展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丰富的情境,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让教学更为灵动与鲜活。这样,才会做到课堂教学与情感渲染的相得益彰。
技能拓展潜移默化——见证课堂的“浑然天成”
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内容的扩展与情感的升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学中的技能拓展,必须将语言模型、思维习惯、审美取向、情感体验等因素进行多维融合并逐渐建构为有机整体,课堂才会多一份“浑然天成”之美。
让拓展“画龙点睛”
唐爱莲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须立足于“语文”, 真正在生活实践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美好情感,起到“点睛”的作用。具体而言,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适时拓展,把握有效时机
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应在需要之时。有效的拓展应注意把握适当的时机,在预设基础上提倡生成性拓展,让拓展适时开花,画龙点睛。
拓展在薄弱环节。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与文本差距较远的情况下,形成阅读理解的薄弱环节时,予以适当拓展。比如,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可布置课前拓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简要交流,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奠基。
拓展在争议之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不同意见,形成针锋相对的“愤悱”之际,也是拓展的好时机。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学生形成两种不同观点。此时,笔者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决,而是让他们回去查找有关二战以及肖邦的资料。这样,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收集资料、辩论等能力。
二、适度拓展,把握合适空间
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必须以学生为本而有所选择与放弃,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在学识之瓶中放入“最大的石头”,其余小石、细沙、清水可另择时日缓慢渗入。
注意拓展的维度。有效拓展的维度有知识背景、语言、思维、情感等,从这些维度出发进行拓展时,也要把握尺度,确定拓展目标,选择最近发展区,让拓展发挥最大功效。
注意拓展的厚度。小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是教师在课堂拓展中必须注意的标尺。如学习《峨眉山月歌》,诗文虽短,然而拓展空间却很大,需要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实际,提高拓展的厚度。
三、适宜拓展,把握能动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拓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拓展时应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方式,不应以自己的讲解和媒体技术的演示为主。拓展中宜尽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潜心体验,大胆实践,在想象、收集资料、讨论辩论、制作、绘画、歌咏等诸多学习方式中快乐进行。当然,这些方式应“万变不离其宗”,不脱离文本。
围绕学科任务,进行有效拓展
刘宏宇
只只有紧密围绕学科主要任务进行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笔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在缺乏表象处求丰富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来源于学生并不熟悉的生活,这成了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解、感受、运用语言的巨大障碍。面对学生的知识盲区,就需要大量课外资料的补充。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需要配以大量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做补充,让学生对圆明园的背景有个了解,存储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与文本中的词语建立链接。
在平淡处求升华
日常教学中,某些学生体验的贫乏、认识的浅陋、情感的麻木必然导致语感的迟钝。当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铺垫大量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内涵。这样,学生们才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出经过加工整理的艺术形象。
在局限处求延伸
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理解、感受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当他接触到陌生的东西时,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大量的相关阅读在为孩子释疑、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某位教师在即将讲完《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问:“关于卢沟桥,除了课文介绍的,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于是,课尾的讨论话题涉及建筑、历史、艺术等多种门类。教师据此进行整理,将学生分为几个问题小组,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分类解决问题。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拓展方式。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出的是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巨大的阅读量以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深刻的感受力。
有效拓展的三种途径
朱 兢
语架“桥”:课前适度体验
文教材中,许多文本的内涵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理解存在着差距,教师一般应在课堂开始时,为突破这个“难点”,而进行适度拓展,帮助学生借助拓展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差距。
记得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文中写到凯勒因为盲聋哑,而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她在这样的逆境中,坚忍不拔地成长着。对于文章中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呢?我在课前采用了“我做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与海伦·凯勒产生共鸣,体会到文中“手指磨破”“开口说话”等情节,对于一个盲聋哑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学生通过课前的拓展体验,结合读书思考,不仅了解了海伦·凯勒,而且能够感动于她的不易。这样的拓展,既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巩固:拓宽训练途径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面对课堂40分钟的学习,许多学生看似吃得饱饱的,实则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如何让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储备,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拓展一些训练的途径,便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
如学完了一篇记叙文,帮助学生认识了叙事的“六要素”,教者可在课的结尾处,向学生提供一篇在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同课文较为相似的短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揣摩,自己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寻找“六要素”。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更能进一步巩固新授的知识,从而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延伸:鼓励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中,会出现许多名著的片段。面对这样的“例子”,我们应当把它看做是提升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一个阶梯,是打开名著之门的一把钥匙。如学习了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班级掀起了一股“冰心热”,学生们对冰心作品“趋之若鹜”,相应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开始行动,如“冰心作品小报展”“冰心作品经典诵读赛”“冰心作品读后感比赛”……一时间,冰心的文字,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一种拓展,随着学生阅历、体验的丰富而延续,让学生对作品恒读恒新。
课堂有效拓展需把握三个“度”
梁 好
课堂拓展应是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那么如何让教师的课堂拓展变得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三个度。
拓展形式有限度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拓展,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引入,可以是深度问题的讨论,可以是活泼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拓展形式能够让语文课堂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形式都符合语文教学的拓展需要,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图画课,上成了音乐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上成了体育课。这就将语文课堂的拓展扩大化,结果只能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丢失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应当把握语文的特质,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拓展形式上有所选择,而不应将拓展泛化、滥化、无序化。
拓展内容需适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绝不能脱离教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经过课程专家反复论证、深入研究的成果。以教材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不仅让教师少走弯路,而且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教材与拓展的关系,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要适度。所谓适度首先就是把握拓展时机,拓在当拓处,展在当展时,拓展的内容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应当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指教学拓展的次数要控制,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拓展,为了拓展而丢失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次还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脱离学生而拓展,拓展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整体水平诸多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范围内拓展。
拓展效果求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所学知识形成全面的思考,从而深度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同样,拓展的过程应当是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是教师利用拓展的形式将教学引向深入的过程。
编后记:
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拓展,是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所能够展开的拓展方式、拓展内容自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拓展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举一反三。
本期六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各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老师的思考,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对实践具有了一定的指导或借鉴作用。这种有益的探究,体现的正是一线教师思与行的有效结合。
(本栏责编 涵 冰)
当然,正如所有的教学活动并非全部有效一样,教师教学中组织的各样拓展迁移训练,必然存在着高效、低效甚至无效的差异。
我们认为,衡量一种拓展迁移属于高效、低效还是无效的尺度,大体包含三方面内容:
首先,高效的拓展,必然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能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发展需要。这样的拓展,对学生既有知识的关注,又有思维力的开拓,具有积极的建设意义。其次,高效的拓展,必然贴近“最近发展区”的需要,必然适应此时此地的具体学情,它会让学生主动地投入、积极地探究、深入地思考、合理地建构。再次,高效的拓展,必然是摆脱了“少慢差费”的“沉疴”,而代之以“多快好省”的“健康”。这样的拓展,其知识信息应该是尽可能地多,其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是尽可能地快,其教学效果是尽可能地好,其教学时间是尽可能地省。
本期的教学多棱镜,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而展开的专题策划。本期来自教学一线的思索,呈献给读者的,不是架空的理论,而是踏实的实践;不是虚妄的拔高,而是本色的挖掘。我们知道,唯有来自教学第一线的真实声音,才会对一线的教学形成有益的帮助。但愿本期的这组文章,能引发出您更多的思考和更为有益的探索。
(刘祥)
坚持有效拓展的原则
刘青梅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知识向能力延伸。拓展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实施有效拓展,实现有效拓展,将会为课堂教学增加亮丽色彩,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铺桥引路。
一、语文性原则
语文性原则,即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高,它是语文教学有效拓展的首要原则。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性也就无法体现,人文性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语文课一定要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文字,突出语文教学的“语文味”。这是坚持有效拓展的最基础的原则。
二、目标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要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拓展,也必须有利于达成这节课的特定教学目标。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种表演或作秀。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重要的,但如果背离了正确方向,所谓的拓展就是无效拓展。
三、实际性原则
语文教学拓展延伸的方向、途径是无比广阔的,其高度、深度、广度的把握,也是值得教师仔细斟酌的。具体说来,有效拓展必须符合教学实际:首先是教材实际,指教学不能牵强附会,不能偏离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重点。其次是学生实际,即要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再次是课堂实际,要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确定好拓展的时机,把握好拓展的时间,要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自然而然把课外内容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兴趣引向课外。
四、适度性原则
恰到好处的拓展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与提高,对发展学生的能力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过度的拓展则免不了成为学生的额外负担,成为其前进的绊脚石。拓展的方式也应注意不能一味地追求出新、出奇,不要只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任何一种方式方法的应用,都应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放得开也要收得快,不可喧宾夺主。
教师立足课堂,又跳出课堂,引导学生到更广阔的语文天地去探索,去摘取新的知识之果,去获取更大的创造能力,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拓展,让课堂“佳肴”更有滋味
赵 娜
教学犹如一道菜肴,文本的拓展则是进一步的消化吸收,有效的拓展可以使课堂“佳肴”回味无穷。唯有与文本之间产生智慧的互动,与达成的目标产生高度的共鸣,拓展才会有效地融入到教学之中。
教学中的拓展,应该遵循如下三条规则:
内容拓展不着痕迹——保持课堂的“原汁原味”
课堂拓展不是大肆喧哗的“张扬”,不是生搬硬套的“强压”,而应该以文本为主轴,以学生为主线,考虑到文本的独到之处与学生的认知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拓展渠道,诸如以相关的旧知为铺垫材料加以拓展,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加以拓展,或者选择与文本相关的书籍、课外资料等加以拓展,都会让学生在喜闻乐见之中易于接受、大胆表达、愉悦交流,而绝不是一味“为了拓展而拓展”。唯有“看似无心实则有意”般不着痕迹的拓展,才会保持课堂的“原汁原味”,又有助于学生的快乐分享。
情感拓展张弛有度——彰显课堂的“特色风格”
刘国正先生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是水泥的隔离墙,应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情感息息相通。”可见,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需要利用文本的动人之处,给学生思考和梳理自己情感世界的机会,加深学生的感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完成情感价值和世界观的塑造。
当然,情感拓展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丰富的情境,引领他们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去体验、捕捉作者瞬息万变的情感旋律,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产生个性阅读体验,描绘心中的景与物,倾吐自己的情与意,让教学更为灵动与鲜活。这样,才会做到课堂教学与情感渲染的相得益彰。
技能拓展潜移默化——见证课堂的“浑然天成”
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内容的扩展与情感的升华,技能的培养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常教学中的技能拓展,必须将语言模型、思维习惯、审美取向、情感体验等因素进行多维融合并逐渐建构为有机整体,课堂才会多一份“浑然天成”之美。
让拓展“画龙点睛”
唐爱莲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须立足于“语文”, 真正在生活实践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和美好情感,起到“点睛”的作用。具体而言,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适时拓展,把握有效时机
语文教学需要拓展,但拓展应在需要之时。有效的拓展应注意把握适当的时机,在预设基础上提倡生成性拓展,让拓展适时开花,画龙点睛。
拓展在薄弱环节。即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与文本差距较远的情况下,形成阅读理解的薄弱环节时,予以适当拓展。比如,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可布置课前拓展,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堂上简要交流,为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与文本对话奠基。
拓展在争议之时。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产生不同意见,形成针锋相对的“愤悱”之际,也是拓展的好时机。如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时,学生形成两种不同观点。此时,笔者没有急于肯定或否决,而是让他们回去查找有关二战以及肖邦的资料。这样,学生既增长了见识,又增强了收集资料、辩论等能力。
二、适度拓展,把握合适空间
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必须以学生为本而有所选择与放弃,尽量用最短的时间,让他们在学识之瓶中放入“最大的石头”,其余小石、细沙、清水可另择时日缓慢渗入。
注意拓展的维度。有效拓展的维度有知识背景、语言、思维、情感等,从这些维度出发进行拓展时,也要把握尺度,确定拓展目标,选择最近发展区,让拓展发挥最大功效。
注意拓展的厚度。小学生年龄特征、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是教师在课堂拓展中必须注意的标尺。如学习《峨眉山月歌》,诗文虽短,然而拓展空间却很大,需要教师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结合实际,提高拓展的厚度。
三、适宜拓展,把握能动方式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中拓展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拓展时应采用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动方式,不应以自己的讲解和媒体技术的演示为主。拓展中宜尽量调动学生兴趣,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潜心体验,大胆实践,在想象、收集资料、讨论辩论、制作、绘画、歌咏等诸多学习方式中快乐进行。当然,这些方式应“万变不离其宗”,不脱离文本。
围绕学科任务,进行有效拓展
刘宏宇
只只有紧密围绕学科主要任务进行的拓展,才是有效的拓展。笔者的主要做法如下:
在缺乏表象处求丰富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内容来源于学生并不熟悉的生活,这成了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解、感受、运用语言的巨大障碍。面对学生的知识盲区,就需要大量课外资料的补充。比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需要配以大量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做补充,让学生对圆明园的背景有个了解,存储在学生的大脑中,并与文本中的词语建立链接。
在平淡处求升华
日常教学中,某些学生体验的贫乏、认识的浅陋、情感的麻木必然导致语感的迟钝。当教学中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铺垫大量的背景资料,使学生体会到文字的内涵。这样,学生们才能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新塑造出经过加工整理的艺术形象。
在局限处求延伸
限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理解、感受能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带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孩子是充满好奇心的,当他接触到陌生的东西时,总是喜欢刨根问底。大量的相关阅读在为孩子释疑、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孩子的阅读能力。
某位教师在即将讲完《卢沟桥的狮子》一文时问:“关于卢沟桥,除了课文介绍的,你还想了解些什么?”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于是,课尾的讨论话题涉及建筑、历史、艺术等多种门类。教师据此进行整理,将学生分为几个问题小组,要求学生在课外查找相关资料,分类解决问题。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了指导,这是一种很好的拓展方式。课堂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出的是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巨大的阅读量以及对语言文字敏锐、丰富、深刻的感受力。
有效拓展的三种途径
朱 兢
语架“桥”:课前适度体验
文教材中,许多文本的内涵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理解存在着差距,教师一般应在课堂开始时,为突破这个“难点”,而进行适度拓展,帮助学生借助拓展缩短与文本之间的差距。
记得教学《海伦·凯勒》一课时,文中写到凯勒因为盲聋哑,而遇到了许许多多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她在这样的逆境中,坚忍不拔地成长着。对于文章中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呢?我在课前采用了“我做残疾人”的生活体验拓展,帮助学生有效地与海伦·凯勒产生共鸣,体会到文中“手指磨破”“开口说话”等情节,对于一个盲聋哑孩子来说是多么艰难。学生通过课前的拓展体验,结合读书思考,不仅了解了海伦·凯勒,而且能够感动于她的不易。这样的拓展,既突破了难点,也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丰富性。
巩固:拓宽训练途径
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面对课堂40分钟的学习,许多学生看似吃得饱饱的,实则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知其然”的阶段。如何让学生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储备,还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智慧,拓展一些训练的途径,便于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新知。
如学完了一篇记叙文,帮助学生认识了叙事的“六要素”,教者可在课的结尾处,向学生提供一篇在写作方法、文章结构等方面同课文较为相似的短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品读,自己去揣摩,自己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去寻找“六要素”。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感,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更能进一步巩固新授的知识,从而给课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延伸:鼓励课外阅读
语文课本中,会出现许多名著的片段。面对这样的“例子”,我们应当把它看做是提升学生自身语文能力的一个阶梯,是打开名著之门的一把钥匙。如学习了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班级掀起了一股“冰心热”,学生们对冰心作品“趋之若鹜”,相应的课外阅读活动也开始行动,如“冰心作品小报展”“冰心作品经典诵读赛”“冰心作品读后感比赛”……一时间,冰心的文字,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这一种拓展,随着学生阅历、体验的丰富而延续,让学生对作品恒读恒新。
课堂有效拓展需把握三个“度”
梁 好
课堂拓展应是把握学科性质,融入知识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那么如何让教师的课堂拓展变得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师应把握三个度。
拓展形式有限度
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拓展,可以是课外知识的引入,可以是深度问题的讨论,可以是活泼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拓展形式能够让语文课堂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形式都符合语文教学的拓展需要,有的教师把语文课上成了图画课,上成了音乐课,上成了影视欣赏课,上成了体育课。这就将语文课堂的拓展扩大化,结果只能让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丢失了语文的学科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应当把握语文的特质,把握语文的学科特点,在拓展形式上有所选择,而不应将拓展泛化、滥化、无序化。
拓展内容需适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绝不能脱离教材。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经过课程专家反复论证、深入研究的成果。以教材为内容展开教学活动,不仅让教师少走弯路,而且也是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正教材与拓展的关系,拓展一定要立足文本,要适度。所谓适度首先就是把握拓展时机,拓在当拓处,展在当展时,拓展的内容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规律,应当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其次是指教学拓展的次数要控制,不能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拓展,为了拓展而丢失了基本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再次还应当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脱离学生而拓展,拓展时应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习习惯、整体水平诸多因素,在学生学习的范围内拓展。
拓展效果求深度
课堂教学的拓展不能仅仅存在于形式,而应利用拓展的手段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将知识的学习推向深的层次。课堂教学拓展的效果就是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挖掘,看拓展对于课堂教学深度的贡献,要让学生利用拓展的材料,对所学知识形成全面的思考,从而深度理解掌握并运用相关知识。同样,拓展的过程应当是促使学生深度思考的过程,是教师利用拓展的形式将教学引向深入的过程。
编后记:
在已有教学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有效拓展,是高效实现教学目标的必然。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情,所能够展开的拓展方式、拓展内容自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拓展不是画蛇添足,而是锦上添花;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举一反三。
本期六篇文章阐述的主要观点,各有自身的鲜明特色。老师的思考,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对实践具有了一定的指导或借鉴作用。这种有益的探究,体现的正是一线教师思与行的有效结合。
(本栏责编 涵 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