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角度看中学阅读教学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SS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许多中学生阅读《五柳先生传》时,错误地认为五柳先生即陶渊明、陶渊明即五柳先生,导致不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真意。对《五柳先生传》这类文章应该首先从文体(托传)分析入手,讲清托传文体不同于史传、家传、假传的功能,尤其是要分析对比“五柳先生”与作者陶渊明的异同,指出托传《五柳先生》并不是陶渊明的自传。其次要依据文本挖掘其寓意,这样,才能获得阅读教学的旨归。
  关键词:托传功能;形象寄寓;阅读教学;五柳先生传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6-0108-03
  一、托传功能
  传记体例由来已久,徐师曾《文体明辩序说》:“按字书云:‘传者,传也,纪载事迹以传于后世也。’自汉司马迁作《史记》创为列传,以纪一人之始终,而后世史家率莫能易。嗣是山林里巷,或有隐德而弗彰,或有细人而可法,则皆为之作传以传其事,寓其意,而驰骋文墨者,间以滑稽之术杂焉,皆传体也。故今辨而列之,其品有四:一曰史传,二曰家传,三曰托传,四曰假传,使作者有考焉。”[1]153徐师曾把传记分成四种,明确地指出傳记的功能是“纪事传后世”,同时也说明了传记的特点“纪一人之始终”。仔细分析四种传记各有不同:史传是由官修,由专门的人员撰写,其目的一是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知得失,总结前代兴亡经验;二是后代修前朝史确定其正统地位。由此可知,史传以严谨为主,政治目的鲜明。史传以《汉书》为代表,行文平实,笔法严谨,立意鲜明,成为后世史学家书写历史的楷模。家传由文人撰写,不是官修,私家撰写,一般由家族有文化的成员书写,或者聘请当世有名望的文人书写,其目的是传承优秀家风,显耀门庭,令先祖流芳万古。托传是以传其事,寓其意,传事是内容,寓意才是根本目的。假传是间以滑稽之术杂焉,文人以游戏的笔法,戏谑的态度书写传记,多以诙谐幽默见长。这类作品始于唐代韩愈之《毛颖传》,此传中以毛笔为主角,写它为国家立下功勋反而没得到奖赏,最后因为年老被皇帝疏离,暗讽帝王的刻薄寡恩。这类传记把物拟人化,模仿史传记述它们的生平事迹来表达作者的见解,传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五柳先生传》是一篇传记,根据徐师曾的分法属于托传。文曰:“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变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笔下的五柳先生一无名、二无字、三无籍贯,四无生卒年月,五无人生履历,至于“葛天氏民欤?无怀氏之民欤?”只是推测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性和传奇色彩,仅仅因为宅边有柳树就称为五柳先生,看似严谨实际荒诞不经。这种写法不符合史传对人物的写法。同样,文中也没有明确的世系以及五柳先生对家族的影响,这也不符合家传书写要求。再者,本传行文自如,煞有介事,不带有游戏人间的色彩,亦不属于假传。一个神秘的人物在陶渊明的笔下流传后世,其目的不在于混淆真实,而是假托人物进行寓意。掌握这篇课文的关键是了解文本背后的寓意,既然是假托,那么人物形象自然与作者不可能完全等同。
  二、五柳先生形象与陶渊明的异同
  沈约《宋书·隐逸传》云:“潜少有高趣,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2]1522诸葛亮也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自比和自况都不是完全等同,时人不能纵览陶渊明、诸葛亮一生,他们的评价可以参考,却不是完全精确。我们很有必要分析一下五柳先生与陶渊明的形象,从中发现他们的异同。五柳先生形象如下:一、闲静少言,不慕名利;二、好读书,不求甚解;三、性嗜酒;四、性情率真,每饮酒必醉,曾不吝情去留;五、安于贫困;六、著文自娱;七、忘怀得失。五柳先生是一个安贫乐道,完全处于理想状态的人物。
  陶渊明与五柳先生相同之处有:一、性嗜酒,二、著文自娱,《饮酒》并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尺,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3]86陶渊明到了无酒不饮、每饮必醉的地步,酒后意气风发写文自娱,这等高雅之行也是五柳先生的爱好。三、性情率真,《宋书·隐逸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曰:‘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率真如此。”[2]1522在魏晋时期士人越名教而任自然,随意旷达,从内心发现自己,释放自己,不为礼教约束。五柳先生不吝情去留,陶渊明任客去留,率真之气,任性之心,何止形似更兼神似。
  陶渊明有与五柳先生不同之处:一、历经尘世,《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3]40陶渊明也不慕名利也有超脱世外之志,同时也说出了自己早年宦海沉浮的经历,他经历了从入世到出世再到超然物外的过程。另一方面,陶渊明曾经也是怀大心志,放眼天下,希望自己如鹏鸟展翅直上九天,满怀信心,对理想充满希望。《杂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3]115二、好读书,但求甚解,《移居》:“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3]56陶渊明和邻居相谈疑义,比“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更为真实,更有生活情趣。三、处贫也有忧,《自祭文》曰:“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3]196同处贫困,同样乐观豁达,但是精神的满足不一定填补物质的需求,五柳先生可以“环堵萧然,晏如也”,陶渊明却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乞讨以维持生计,《乞食》:“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到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3]48
  综上所述,五柳先生是处在理想状态下虚构的高士,陶渊明是真实存在的有血有肉、有爱恨情仇的历史人物,两者各有特色。
  三、文本的寄寓
  在阅读时,文本人物形象与作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两者之间能产生内在联系,那么其中一种方式是文本某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的寄寓,但是不能把两者完全等同。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明确指出:“设幻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4]54寓言必然有寓意,寓意应当有立足点,《五柳先生传》的寓意的立足点就是五柳先生的形象。陶渊明的字里行间是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人与世界的自由交流,以其独立自足的情感精神世界感动后人,激发人们的普遍审美情趣。五柳先生安贫乐道、志趣高洁的形象寄托着陶渊明的理想,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心长勤(《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3]76文中的形象是理想状态的人物,完美无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他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春秋左传》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也。”[5]432儒家追求的精神境界立德、立功、立言,最难的便是立德,但是具体如何立德大家莫衷一是,直到《论语》中说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6]58颜回不把物质作为自身的追求,身处陋巷不忧不虑。五柳先生也是身处贫困依然晏如,陋室虽陋,惟吾德馨。在现实的世界很少有人可以抵御功名利禄的诱惑,也很少有人可以忍受寒冷饥饿的折磨,愈是风雨欺压、愈是自信乐观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现实中不能实现的东西可以在文学里面找到弥补,在理想的世界里面还有一个遗世独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的高士,当孤芳自赏的时候,世界就小了,只有柳树、只有酒、只有文章、只有自己。文化的最终成果是人格,五柳先生率真豁达、忘怀得失的品格流传千古,也成为人们心中仰慕的对象。
  五柳先生的寓意是作者对于一个士人的思考,作者觉得士人就应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为红尘俗世烦忧,自己也应该有这样的追求,自觉追寻这样的品格,这就是作者自况的本质原因。假设虚幻的人物不在在于世间,但是活生生存在于作者的精神世界,存在于字里行间,存在于千百年来喜爱五柳先生的读者心中,真与假在文学的领域没有绝对的界限,关键是文学的影响。当读者领会了文意,就不会再去计较五柳先生是陶渊明、或者陶渊明是五柳先生,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其中的寓意,这也是托传要达到的目的。
  四、在实际教学的运用
  (一)在具体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本文是一篇托传,懂得托传文体设幻为文、寓意其中的特点。文学的虚构不是历史真实,不能把五柳先生等同于作者,两者只有间接联系没有直接对应,从一开始就断绝读者的主观臆测。其次,分析五柳先生的形象,从衣食住行几个方面探究,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人物形象服务,从这些现象看到本质,体会文本形象的精神世界。最后,把握作者寄托的情感,反复体会五柳先生的形象,从人物形象到作者的感情寄托,理解作者的追求。
  (二)对其他的涉及人物描写的课文的教学运用
  一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影响到不同的文章教学,《五柳先生传》的教学同样也有几处值得其他课文借鉴。作文与阅读都可以从文本本身的角度进行划分,在小学阶段文章从内容角度分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观后感、读后感,中学阶段从文体的角度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这样划分虽然细致也未能尽善尽美,小说、戏剧、散文都可以涉及到写人、写事,在教学的时候按照一种思维、一种方式理解往往不能尽得文本精髓。中学语文教师的文体意识薄弱,许多教师认为文体为边缘知识,对于教学不会有影响,导致教学模式陈旧,学生也失去兴趣。在这类文章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要把握各个文体的特点,从文体的功能进行教学。抒情散文的功能是抒情,小说的功能是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戏剧的功能是在集中的戏剧冲突中通过语言塑造人物,诗歌的功能是用凝练的语言言志抒情。朱自清的《背影》,四次提到父亲的背影,《孔乙己》中也四次说到“孔乙己还欠十九个大钱”,反复提及,作者都有不同的用意。教学时如果都从分析人物入手,那么文體的分类就不存在意义。《背影》是抒情散文,应当从父亲的爱子情深入手,从作者对父爱的感动落脚,重点不在人物形象,而在作者抒发的感情,每次说到父亲的背影都暗含作者的感动。《孔乙己》是一篇小说,作者关注主人公的形象和命运,每一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大钱”都在暗示孔乙己的命运,加上环境的烘托及言语、动作的描写突出了主人公的形象。古代文学的文体划分更为细致,古文教学时候《鸿门宴》与《五柳先生传》同样都是传记类文章,但是教的时候又不完全相同。《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它是一篇史传,教学时应该明白项羽才是主人公,刘邦、范曾、樊哙、张良,都是配角,应该立足《项羽本纪》进行仔细分析比较,从项羽的人格缺陷看待楚汉战争的胜负,把鸿门宴看作是项羽性格的揭露,分清主次,从事件中把握人物形象。前面已经说过《五柳先生传》是托传,从寓意的角度理解,《种树郭橐驼传》也是一篇托传,主人公寓意执政者,树寓意黎民百姓,主旨在于讽谏统治者。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教学才会发现新世界。中学语文课本中还有很多文体,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其次,分清人物形象与作者的差距,《五柳先生传》中的五柳先生与陶渊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迅哥与鲁迅,五柳先生和迅哥都是虚拟人物,即使是他们身上有作者的影子,那也是一种素材来源,陶渊明不一定是超出尘外的高人,鲁迅小时候不一定是天真活泼,充满奇思妙想。当我们把他们完全等同看待的时候,就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最后,教学时应该明白某些人物形象也许带有作者的一种寄托,小说《故乡》的“我”小时候的天真,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眷恋,长大的“我”淡漠,寄托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青年忧虑国家未来的关切。
  五、结语
  《五柳先生传》因作者寄寓的美好理想流传后世,它的魅力依然吸引着无数的读者。同样,该文的教学可以从文体功能、作者与人物形象的差距、文本的寄寓等几个角度启发其他中学语文的教学。
  参考文献:
  [1]罗根泽校点.文体明辨序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2](南朝)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东晋)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5]殷旵.春秋左传[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7.
  [6]杨伯峻.论语译注[M].杨伯峻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
  作者简介:赵彬(1991—),四川西昌市人,单位为石河子大学。
  (责任编辑:李直)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党建工作品牌化建设对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能力和水平、推动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南京审计大学润园书院 “先锋计划”的实践,从强化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定位、确保品牌质量和塑造品牌形象、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探索了品牌创建的路径,并昭示大学生党建工作应把握政治站位,遵循时代特点和大学生规律,发挥高校思政系统育人合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实效。关键词:书院制;大学生党建;品牌创建
期刊
摘要:解放战争时期,党对城市的工作、定位的理论和政策逐步成熟后,开始将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与此同时也开始了对全国各大、中城市的接管。对上海的接管可以说是中共接管城市理论和政策成熟的标志。在接管上海前,中共中央在入城政策、组织机构、物资货币、接管干部等方面做了充足的准备,保证了中共政权在上海的建立和一系列恢复生产、促进发展措施的推进,这为建立稳固的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党对
期刊
摘要:当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等新史观在史学研究领域兴起之时,高中历史教学中新史观的运用也随之推进。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高中历史教学应当建立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由多角度、多层次,互相联系互为补充的多样化统一的史学方法论体系。通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历史教学唯物史观;多种史观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阶级意识理论是卢卡奇在《阶级意识》一文中阐述的主要论题,在这篇文章中,卢卡奇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域出发来对阶级意识进行考察,阐述了阶级意识的涵义,并分别对前资本主义时期与资本主义时期的阶级意识进行了考察。卢卡奇对资产阶级的“虚假”阶级意识进行了揭示和批判,对无产阶级摆脱资产阶级物化意识的影响、形成本阶级能动的革命的阶级意识提出了要求。要认识到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的局限与贡献,这是分析《阶级意识
期刊
摘要:美国汉学家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与其说是一本对于义和团事件的研究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史学理论著作。它通过三种不同历史表述方式展示了历史学家、事件经历者和神话创造者对于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从而昭告人们:被书写出来的历史从来都不是原模原样的真实,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受制于社会及其环境;人们在看待、理解、书写历史的时候,必然会掺杂自己以及其他人的一些思想与感情;历史学家最重
期刊
摘要:清末兵兴,战火不断,内忧外患的清王朝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兵火过后,人口锐减,社会凋敝,文化教育事业一片颓然,社会秩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民国初期,地方社会的发展处境并未发生显著改变,秩序重构成为近代以来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在安徽石埭,以恢复宗族秩序、兴办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文教、构建精神图腾为中心的一系列恢复措施如火如荼展开,推动了变革时代中的家国重构。  关键词:近代;石埭;社会变革;秩序
期刊
摘要:从对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巾石乡罗文村小学留守儿童使用情况的调查和访谈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沉迷手机有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断层等客观原因,也有留守儿童心理匮乏等主观原因。正确引导留守儿童使用手机,应完善农村社会教育模式、老师引导方式、家长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发挥社会心理机构的作用。关键词:留守儿童;沉迷手机;心理匮乏;对策中图分类号:D6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
期刊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讲好中共领导人故事,帮助大学生了解他们的成长、奋斗历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对于习近平成长故事要突出其红色家庭教育、详细讲述“七年知青岁月”、介绍从地方到中央的从政经历,启发大学生学习领袖在逆境中磨砺自己、脚踏实地敢想敢干的务实作风、直面问题与挑战的使命担当精神。  关键词:习总书记;成长故事;宣讲;必要性;方法;启发  中
期刊
摘要:《龙门子凝道记》是宋濂仕明前的重要作品,这部书集中反映了宋濂在元代末期的政治、学术思想,更因其所处特殊的创作时段而成为了窥探宋氏“由隐转仕”的重要史料。作为隐居山林时的愤世之作,《龙门子凝道记》包含了宋濂对于所处时代的深刻认识,寄寓着他的人格理想与胸怀抱负,体现着他心忧天下百姓,立志要做救万民于水火之中的“禹稷”的用世心态。  关键词:宋濂;《龙门子凝道记》;用世心态  中图分类号:I206
期刊
摘要:职业教育担负着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学生和老师也承担着家庭和国家给予他们的责任,因而师生的心理特别是需要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现为:贫困家庭的学生有自卑感,他们需要关爱和尊重,需要获取知识实现自我价值;“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使专业课教师要学习实际工厂的操作技能,工厂里延聘的技术型教师要熟悉学生,掌握教育知识,这同样是一种获得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决定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