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就课程建设方面,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及具体操作越来越为教育界所关注。有些学校能紧跟课程改革步伐,及时调整了课程设置,并积极尝试研究性学习等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的排头兵。在创新教育方面勇于探索,走出一条新路,总结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但仍有不少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含义、特征以及实施方法存在着误区,现谈谈自己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几点粗浅认识,以及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平等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素质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可见,究性学习”就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二、重视细节和过程,强化发展性评价,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品格养成
对于这一具体过程,我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拟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范围。
(二)、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其分工。
上述两个步骤在其他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中均有涉及,本文不再赘述。
(三)、细化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成果。
以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教学为例,①分组查阅资料。或进图书馆,或借助网络;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需重点查阅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诗歌风格及有关的鉴赏、评点的文字。②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如从内容角度分析诗人选用意象对表现诗歌意境的作用。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斐的《我愿意是急流》都运用大量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一种是追求平等独立;另一种则强调忠贞奉献。这就需要分别整理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风格。也可以从形式角度分析该诗人在诗中所用的组材顺序、技巧、线索、表达手法及其效果等。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长短句的妙用、空白的技巧、颠倒的顺序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也需要归纳整理。从诗人的感情角度,分析其对笔下形象感情的异同。如穆旦的《赞美》中,对农夫的含泪的礼赞,诗人的感情基调及情感起伏需要加以开掘。③撰写小文章,将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这一过程具体操作性最强,各小组成员纷纷出谋划策,写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并提高了写作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有的堆砌材料,不加分析;有的漫无边际,不切要害;有的照搬照套,不假思索。④结题。总结研究过程及收获心得,指导老师给予评价和肯定。以上各步归纳起来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四)、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在研究探索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试着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学生的课题研究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就要给学生肯定的评价。
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我们应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组织研讨会,让大家共同讨论评价;开辟一个展示园地,供大家借鉴学习;选择出一期刊,鼓励形成研究之风气。
②客观评价并备案。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中的不足应明示并指导修改,给予鼓励。其中的典型案例要记录在案,对个别学生客观公正独特创新的见解的肯定不仅可以提高个体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拓宽整体学生研究的思路与角度,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不足之处的再探讨重在激励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能一棒子打死,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环节做好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教给了学生方法,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三、诱发问题意识,善于制造“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激起学生求索的热情,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艺术的总设计师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研究课题的拟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教师应时刻关注过程并加入探讨,给予提点,对新颖独到的见解给予鼓励支持,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反馈,要突破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要注重过程的分析,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自评与互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之,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三中)
一、新型学习方式的建构、平等民主教学氛围的营造、学生素质发展终极目标的追求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可见,究性学习”就是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出发,改革教学制度和教学形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把学生一部分学习过程变成探索过程,也可通俗地讲成: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形式。
二、重视细节和过程,强化发展性评价,夯实学生语文学习品格养成
对于这一具体过程,我将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来阐述,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拟定研究课题,明确研究范围。
(二)、成立课题小组,明确小组成员及其分工。
上述两个步骤在其他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中均有涉及,本文不再赘述。
(三)、细化研究过程,优化研究成果。
以高中语文第一册诗歌单元教学为例,①分组查阅资料。或进图书馆,或借助网络;如学习《毛泽东词二首》,需重点查阅其生活的时代背景、诗歌风格及有关的鉴赏、评点的文字。②对所拥有的资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如从内容角度分析诗人选用意象对表现诗歌意境的作用。舒婷的《致橡树》与裴多斐的《我愿意是急流》都运用大量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一种是追求平等独立;另一种则强调忠贞奉献。这就需要分别整理各自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风格。也可以从形式角度分析该诗人在诗中所用的组材顺序、技巧、线索、表达手法及其效果等。如郑愁予的《错误》中长短句的妙用、空白的技巧、颠倒的顺序对营造意境所起的作用,也需要归纳整理。从诗人的感情角度,分析其对笔下形象感情的异同。如穆旦的《赞美》中,对农夫的含泪的礼赞,诗人的感情基调及情感起伏需要加以开掘。③撰写小文章,将研究结果形成文字材料。这一过程具体操作性最强,各小组成员纷纷出谋划策,写出了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锻炼并提高了写作能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注意。有的堆砌材料,不加分析;有的漫无边际,不切要害;有的照搬照套,不假思索。④结题。总结研究过程及收获心得,指导老师给予评价和肯定。以上各步归纳起来就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学会探求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及方法。
(四)、对研究成果的评价
在研究探索中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试着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方式方法。学生的课题研究如果达到了这样的目标,就要给学生肯定的评价。
①展示各小组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我们应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可以组织研讨会,让大家共同讨论评价;开辟一个展示园地,供大家借鉴学习;选择出一期刊,鼓励形成研究之风气。
②客观评价并备案。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对于学生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其中的不足应明示并指导修改,给予鼓励。其中的典型案例要记录在案,对个别学生客观公正独特创新的见解的肯定不仅可以提高个体学生主动研究的积极性,拓宽整体学生研究的思路与角度,还可以促进教师对教材、学生的再认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素养。对不足之处的再探讨重在激励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而不能一棒子打死,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个环节做好了,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教给了学生方法,鼓励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三、诱发问题意识,善于制造“富于孕育性的顷刻”——激起学生求索的热情,教师应该成为语文教学艺术的总设计师
改革教育方法,首先要转变教师自身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我们的教师就不应是一个单纯的传授者,而是一个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切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善于提出问题或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尤其是研究课题的拟定,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激发他们的兴趣。对于问题的解决,要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谈自己的理解、认识和判断。教师应时刻关注过程并加入探讨,给予提点,对新颖独到的见解给予鼓励支持,教师不要满足一定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相关依据,发展他们收集资料、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要急于认同,得出结论,而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一定要让学生“再想想看”,找到更多的相关问题及解决方法,多一种思路多一种答案。为此我们要给予更多的鼓励,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创造思维习惯,一般知识的掌握,教学目的实现,要体现在思维的过程中转化,在转化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学反馈,要突破考试成绩决定一切的观念,要注重过程的分析,关注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综合信息的能力,关注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评价形式上可以多样化,自评与互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总之,要从学生全面发展出发,通过评价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