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任何事物的研究与探索,都要从该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入手,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研究和探索的良好目的。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同样如此,能否遵照音乐艺术本身所特有的特征和规律来研究音乐教学,改进教学方法,这将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遵照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但是种种现象表明,这一指导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一些教师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有重视。为此,本文通过对音乐艺术几个主要本质特征的简要分析,谈一下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指导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中要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以声音(主要是乐音,也有噪音)为材料而构成的,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听觉,靠听觉来感知音乐,离开了听,音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过程角度来看,创作、演奏(唱)这两个阶段,并非是艺术审美价值体现的终了,而只有进入被接受者所欣赏的阶段,才有可能完整体现音乐艺术审美价值。所以说,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之一。
既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中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觉。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这样,在教学中首先要从听入手,把听与唱、视、记、奏以及舞、演等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基本能力训练,使其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具有良好而敏锐的感知能力,并以此做为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要从听入手,还要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全部教学活动都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读谱、音乐知识的教学中,要避免说理性学科所采用的逻辑性甚强的讲述方法,而要通过听赏乐曲或乐曲的片断,结合具体的音响,在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歌唱和器乐教学同样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要带着问题听。如:这首歌(乐)曲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由几个乐句所组成等等。并且做到,先听后唱(奏),边听边唱(奏),多听精唱(奏)。在欣赏教学中,听的意义和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这一特定的音乐教学手段其目的还在于,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觉审美习惯,所谓听觉审美习惯就是指要掌握音乐的各种传统表现手段和约定俗成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体验、理解音乐的形式、内容和表现的情感,才是具有了“音乐的耳朵”。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时间性,是随着时间流动的艺术,构成音乐的材料——声音只有进行不同长短的巧妙组合和在时间中有序的流动、延续,才能够把音乐的内容逐步的呈现出来。所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另一个特征。
声音在时间中的流动和延续以构成音乐艺术的一定的表现力为目的,这样就必须对它的时间加以控制,进行艺术处理,以构成特有的“音乐的时间”。音乐的节奏、节拍就是“音乐的时间”的具体表现。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只是时间与声音所结合的一种形式。黑格尔指出,音乐的力量来自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又说:“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听音乐时常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这些说明了“音乐的时间”——节奏、节拍在构成音乐的形式,在表现音乐艺术内容和情感上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而准确的节奏感以及相关联的力度感和速度感。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多听多感受。在多听多感受当中,产生对节拍、音符时值长短、强弱、速度等产生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力度和速度变化在构成音乐,赋予音乐活力及其表现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才是节奏感的全部含义。有人认为节奏感与其说是教会的,莫如说是感受到的。这一看法便说明了多听多感受的重要性。在多听多感受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的节奏,形体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还表现在声音一发即逝,音乐的全貌必须连续不断地全部展现完毕以后,才能被人们所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引导学生记忆音乐的主题、乐句、旋律和节奏,并听辩、分析其特点。还要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完整听赏的习惯,使他们懂得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并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获得美感,得到陶冶
人们听到音乐以后,必然会由于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等产生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验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波动首先无疑是由生理所造成的,音乐首先只影响到人们的听觉,先带来的是生理上的反应,而后才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这就使感受者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体验到由音乐带来的激动、喜悦或悲伤之情。例如,由弱渐强的鼓声会引起人的紧张和激动的情感反应等等。
音乐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情感,而且还可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音色的色彩变化等,在音乐的运动中表现情感这种作用是任何其它艺术所不能企及的。音乐是情感艺术,与情感密切相关,这是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基于音乐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应离开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抓住音乐艺术形象使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去,在情感教育中获得美感,得到陶冶。情感的培养和加深只有在对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获得。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音乐采用了什么音乐表现手段,怎样运用音乐语言去表达情感的,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体会其情感的同时,运用已获得的技能表现音乐的内容与情感。歌唱、欣赏、乐器演奏,基本技能训练等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努力使学生做到听要听出内心想象,唱要唱的声情并茂,奏要奏的琴韵优扬,动要动的富有美感,使音乐课富有美的情趣和气氛,学生在音乐的情感教育之中得到陶冶,同时又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去感染他人。一句话,音乐离不开情感,音乐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培养是音乐教学中重要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要以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为重要依据。只有遵照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研究教学方法。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音乐教学要遵照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规律进行教学,但是种种现象表明,这一指导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在一些教师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应有重视。为此,本文通过对音乐艺术几个主要本质特征的简要分析,谈一下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是指导音乐教学的重要依据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教学中要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能力
音乐是以声音(主要是乐音,也有噪音)为材料而构成的,它首先作用于人们的听觉,靠听觉来感知音乐,离开了听,音乐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从音乐艺术审美价值的体现过程角度来看,创作、演奏(唱)这两个阶段,并非是艺术审美价值体现的终了,而只有进入被接受者所欣赏的阶段,才有可能完整体现音乐艺术审美价值。所以说,音乐是听觉艺术,是区别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之一。
既然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中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听觉。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音乐听觉能力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这样,在教学中首先要从听入手,把听与唱、视、记、奏以及舞、演等等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音乐听觉基本能力训练,使其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要素具有良好而敏锐的感知能力,并以此做为学习音乐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不但要从听入手,还要遵循以听为中心的原则,使全部教学活动都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读谱、音乐知识的教学中,要避免说理性学科所采用的逻辑性甚强的讲述方法,而要通过听赏乐曲或乐曲的片断,结合具体的音响,在感受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基础知识的理解。歌唱和器乐教学同样要在听的基础上进行,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要带着问题听。如:这首歌(乐)曲的旋律、节奏有什么特点,由几个乐句所组成等等。并且做到,先听后唱(奏),边听边唱(奏),多听精唱(奏)。在欣赏教学中,听的意义和作用更是显而易见,这里不再赘述。
从听入手,以听为中心,这一特定的音乐教学手段其目的还在于,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觉审美习惯,所谓听觉审美习惯就是指要掌握音乐的各种传统表现手段和约定俗成的表现方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体验、理解音乐的形式、内容和表现的情感,才是具有了“音乐的耳朵”。
二、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音乐记忆能力
音乐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时间性,是随着时间流动的艺术,构成音乐的材料——声音只有进行不同长短的巧妙组合和在时间中有序的流动、延续,才能够把音乐的内容逐步的呈现出来。所以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是音乐艺术的另一个特征。
声音在时间中的流动和延续以构成音乐艺术的一定的表现力为目的,这样就必须对它的时间加以控制,进行艺术处理,以构成特有的“音乐的时间”。音乐的节奏、节拍就是“音乐的时间”的具体表现。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认为,音乐只是时间与声音所结合的一种形式。黑格尔指出,音乐的力量来自声音在时间中的运动。又说:“音乐的节拍具有一种我们无法抗拒的魔力,所以我们听音乐时常常不知不觉地打着节拍”。这些说明了“音乐的时间”——节奏、节拍在构成音乐的形式,在表现音乐艺术内容和情感上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而准确的节奏感以及相关联的力度感和速度感。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多听多感受。在多听多感受当中,产生对节拍、音符时值长短、强弱、速度等产生敏锐的感觉和反应,在此基础上,进而形成节奏感。更重要的是,还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理解多样的节奏变化,以及力度和速度变化在构成音乐,赋予音乐活力及其表现内容、情感方面的作用,这才是节奏感的全部含义。有人认为节奏感与其说是教会的,莫如说是感受到的。这一看法便说明了多听多感受的重要性。在多听多感受的基础上,结合语言的节奏,形体动作的节奏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还表现在声音一发即逝,音乐的全貌必须连续不断地全部展现完毕以后,才能被人们所理解。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引导学生记忆音乐的主题、乐句、旋律和节奏,并听辩、分析其特点。还要使学生养成注意力集中,完整听赏的习惯,使他们懂得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并且具有连续性和完整性的特点。
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在教学中要着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获得美感,得到陶冶
人们听到音乐以后,必然会由于音乐的起伏、强弱、快慢等产生一种只有自己才能体验的情感波动。这种情感波动首先无疑是由生理所造成的,音乐首先只影响到人们的听觉,先带来的是生理上的反应,而后才引起心理上的反应,这就使感受者产生了一定的情感。我们每个人也都曾经体验到由音乐带来的激动、喜悦或悲伤之情。例如,由弱渐强的鼓声会引起人的紧张和激动的情感反应等等。
音乐不但能唤起人们的情感,而且还可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音色的色彩变化等,在音乐的运动中表现情感这种作用是任何其它艺术所不能企及的。音乐是情感艺术,与情感密切相关,这是音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
基于音乐的这一特征,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实践活动都不应离开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要抓住音乐艺术形象使情感教育贯穿到每一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去,在情感教育中获得美感,得到陶冶。情感的培养和加深只有在对音乐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有效获得。教师既要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音乐采用了什么音乐表现手段,怎样运用音乐语言去表达情感的,又要引导学生在深刻体会其情感的同时,运用已获得的技能表现音乐的内容与情感。歌唱、欣赏、乐器演奏,基本技能训练等都要遵循这一原则。努力使学生做到听要听出内心想象,唱要唱的声情并茂,奏要奏的琴韵优扬,动要动的富有美感,使音乐课富有美的情趣和气氛,学生在音乐的情感教育之中得到陶冶,同时又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去感染他人。一句话,音乐离不开情感,音乐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培养是音乐教学中重要任务之一。
综上所述,中小学音乐教学实践要以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为重要依据。只有遵照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和自身规律,才能够更好地进行音乐教学,研究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