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彦(Ian Johnson)总在城市间奔走。
他是《华尔街日报》的驻京记者,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
他已将标志着职业巅峰的普利策新闻奖揽入怀中,
但他仍在城市间穿梭。
二十多年间,
他去过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
在北京有过三段较长时间的停留。
张彦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并在那长大。北美、欧洲和古老的东方文化在这个城市融合。玛雅文化的古老、都市魅力的时尚、法国的底蕴,拉丁的浓郁,把这个城市打造得妖娆而风情。
现代化好,但真正吸引人的是内涵
除了蒙特利尔,张彦在德国柏林居住过的时间最长,约10年。柏林扼守东西欧交通要道,是欧洲的心脏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个城市自身有发达的公交系统,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织成了一张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而且很少堵车。柏林只有三百多万人,但同性恋者的比例约有十分之一,足见其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柏林还有大量公园、森林、草地、湖泊和河流,那里的天空是蔚蓝的、湖泊是清澈的,沿着著名的林荫大道菩提树街散步,参观全年不间断的文化艺术节、展览和博物馆,偶尔亲临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会领略伟大的德意志民族的智慧与艺术传承……张彦说,到过很多城市,但心目中好的城市,还是柏林。这个城市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活,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重要生活成本却很低廉,人们生活压力不大、悠然而有追求。在柏林买一个相当于北京四环位置的房子大约只需要人民币1万元每平方米。
当然,对张彦而言,柏林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适合工作。张彦的中文很好,但他喜欢用story这个词来强调城市的内涵。
他说,巴黎、伦敦也是有文化、有story的城市,它们同样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艺术和文化中心,歌剧与戏剧艺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每一缕空气里。当地人的娱乐形式文雅,艺术气氛很浓。正像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说的:“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因为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法国、英国、欧洲、全世界的年轻人心里想的都是去巴黎、去巴黎、去伦敦、去伦敦,那里有好的工作机会,能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能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帮助。这些城市高度多样性——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多元的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还有数量众多、品质上乘的名胜古迹与博物馆、影剧院、花园、喷泉和雕塑。牛角面包、黑咖啡,无拘无束街边的露天咖啡馆对巴黎的意义相当于茶馆之于中国成都。
张彦认为,这些城市已经非常成熟了:各区功能定位很鲜明,城中心非常美、有独特的氛围,古旧而美好,时刻有一层“腐坏”的味道。同时,他们也是昂贵的:不便利、物价高,是完完全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的地盘,不存在没钱人住市中心这种事情。
张彦说,对他的职业来说“没有story”很致命、很可怕,比如另外一些城市,像法兰克福、香港和上海,这些城市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然而惜乎“没有story”。
法兰克福是座古老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是毁成一片废墟。战后重建得高楼林立,但却散失了原来的风貌,虽然被誉为“莱茵河畔的曼哈顿”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已索然无味。他和一个同样被派到这里驻地工作的同事都觉得“非常痛苦,想早点离开”。
26年间三次来北京
八十年代末,美国某媒体给了年轻的张彦一个工作机会,于是他去了美国。美国纽约,是张彦职业飞跃的地方,他拿到了普利策新闻奖,他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选择这做城市,估计很难有这样的职业高度。
张彦口中的纽约是座大城市,有世界大都市的范儿,每天都是新鲜的、让人期待的,各种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变迁、交锋、碰撞,激情、自由与活力感染其间的每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不会有人奇怪。但这的确是一座太大的城市,各种压力紧随着吸引力一起来,每一个去这些地方的人需要衡量好并做好准备。中国的哲学里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两个方面,这不难理解。
在中国的城市中,张彦最喜欢北京,他觉得这个城市有历史、有文化、有情趣、有story。从1984年第一次到北京短暂地停留了半年后,他去了台湾。26年时间里,他前前前后后一共在北京住了8年,三进三出:1984年第一次;1994年被派驻中国,直到2001年离开;2009年他又接受华尔街日报邀请,重回北京。正是从2001年他离开的时候开始,世界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的声音。张彦说他是一个发自心底喜欢中国的文化、历史、民情、风貌甚至是饮食的人。
记者的职业天性再加上依托国际新闻传媒巨头这样的一个工作平台,他格外有机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北京的变迁。他说中国跟欧洲那些统一的、历史悠久并且中央集权制度明显的国家情况很像,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不分散。
不同的是,欧洲城市已经成熟和稳定下来,但是北京还非常新,而且还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城市的生命存在于“流水不腐”的自我更新中,变化原本就意味者不稳定,但也正是变化是的这个城市蕴藏了大量的机会,也是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无数潜在的机会。
城市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多样性,就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人性化的尺度,开放,人文,包容,是城市宜居的重要软素质。在北京,他以前出去采访,不论到哪,整个楼的人都会在窗外叽叽喳喳说“这有个老外”,如今人们的“privacy”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张彦说,不要说今天的北京跟他第一次看到的北京的区别,即使是他经常经过的地方,稍微不注意些,过几天就会觉得“眼生”。
除了北京,中国的城市里,张彦还对扬州格外推崇,觉得这个城市不大,但是非常有风貌,饮食口味也非常适合他。
至于退休后的定居地,张彦觉得自己回柏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也不排除就留在北京。记者打趣他说,买屋要趁早啊。
他是《华尔街日报》的驻京记者,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
他已将标志着职业巅峰的普利策新闻奖揽入怀中,
但他仍在城市间穿梭。
二十多年间,
他去过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
在北京有过三段较长时间的停留。
张彦出生于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并在那长大。北美、欧洲和古老的东方文化在这个城市融合。玛雅文化的古老、都市魅力的时尚、法国的底蕴,拉丁的浓郁,把这个城市打造得妖娆而风情。
现代化好,但真正吸引人的是内涵
除了蒙特利尔,张彦在德国柏林居住过的时间最长,约10年。柏林扼守东西欧交通要道,是欧洲的心脏和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这个城市自身有发达的公交系统,地铁、轻轨、公共汽车、有轨电车、自行车,织成了一张立体交通网,四通八达,而且很少堵车。柏林只有三百多万人,但同性恋者的比例约有十分之一,足见其文化的包容和开放。
柏林还有大量公园、森林、草地、湖泊和河流,那里的天空是蔚蓝的、湖泊是清澈的,沿着著名的林荫大道菩提树街散步,参观全年不间断的文化艺术节、展览和博物馆,偶尔亲临柏林爱乐乐团的演奏会领略伟大的德意志民族的智慧与艺术传承……张彦说,到过很多城市,但心目中好的城市,还是柏林。这个城市有非常丰富的文化生活,便捷的交通,地理位置重要生活成本却很低廉,人们生活压力不大、悠然而有追求。在柏林买一个相当于北京四环位置的房子大约只需要人民币1万元每平方米。
当然,对张彦而言,柏林是一个有故事的城市,适合工作。张彦的中文很好,但他喜欢用story这个词来强调城市的内涵。
他说,巴黎、伦敦也是有文化、有story的城市,它们同样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艺术和文化中心,歌剧与戏剧艺术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每一缕空气里。当地人的娱乐形式文雅,艺术气氛很浓。正像朱自清在《欧游杂记》中说的:“从前人说六朝卖菜佣都有烟水气,巴黎人身上大概都长着一两根雅骨吧。因为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法国、英国、欧洲、全世界的年轻人心里想的都是去巴黎、去巴黎、去伦敦、去伦敦,那里有好的工作机会,能认识更多有意思的人、能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有帮助。这些城市高度多样性——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多元的种族、宗教、语言和文化,还有数量众多、品质上乘的名胜古迹与博物馆、影剧院、花园、喷泉和雕塑。牛角面包、黑咖啡,无拘无束街边的露天咖啡馆对巴黎的意义相当于茶馆之于中国成都。
张彦认为,这些城市已经非常成熟了:各区功能定位很鲜明,城中心非常美、有独特的氛围,古旧而美好,时刻有一层“腐坏”的味道。同时,他们也是昂贵的:不便利、物价高,是完完全全的、真正意义上的有钱人的地盘,不存在没钱人住市中心这种事情。
张彦说,对他的职业来说“没有story”很致命、很可怕,比如另外一些城市,像法兰克福、香港和上海,这些城市商业发达,交通便利,然而惜乎“没有story”。
法兰克福是座古老的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严重破坏,几乎是毁成一片废墟。战后重建得高楼林立,但却散失了原来的风貌,虽然被誉为“莱茵河畔的曼哈顿”的现代化大都市,但已索然无味。他和一个同样被派到这里驻地工作的同事都觉得“非常痛苦,想早点离开”。
26年间三次来北京
八十年代末,美国某媒体给了年轻的张彦一个工作机会,于是他去了美国。美国纽约,是张彦职业飞跃的地方,他拿到了普利策新闻奖,他回忆说,如果当时没有选择这做城市,估计很难有这样的职业高度。
张彦口中的纽约是座大城市,有世界大都市的范儿,每天都是新鲜的、让人期待的,各种观点和思想在这里变迁、交锋、碰撞,激情、自由与活力感染其间的每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什么样的事都不会有人奇怪。但这的确是一座太大的城市,各种压力紧随着吸引力一起来,每一个去这些地方的人需要衡量好并做好准备。中国的哲学里有矛盾的两个方面,所以每一个城市都有两个方面,这不难理解。
在中国的城市中,张彦最喜欢北京,他觉得这个城市有历史、有文化、有情趣、有story。从1984年第一次到北京短暂地停留了半年后,他去了台湾。26年时间里,他前前前后后一共在北京住了8年,三进三出:1984年第一次;1994年被派驻中国,直到2001年离开;2009年他又接受华尔街日报邀请,重回北京。正是从2001年他离开的时候开始,世界开始真正关注中国的声音。张彦说他是一个发自心底喜欢中国的文化、历史、民情、风貌甚至是饮食的人。
记者的职业天性再加上依托国际新闻传媒巨头这样的一个工作平台,他格外有机会用自己的视角观察北京的变迁。他说中国跟欧洲那些统一的、历史悠久并且中央集权制度明显的国家情况很像,城市功能过于集中、不分散。
不同的是,欧洲城市已经成熟和稳定下来,但是北京还非常新,而且还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城市的生命存在于“流水不腐”的自我更新中,变化原本就意味者不稳定,但也正是变化是的这个城市蕴藏了大量的机会,也是这个城市里的每个人都可能拥有无数潜在的机会。
城市最重要的东西是它的多样性,就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一样,人性化的尺度,开放,人文,包容,是城市宜居的重要软素质。在北京,他以前出去采访,不论到哪,整个楼的人都会在窗外叽叽喳喳说“这有个老外”,如今人们的“privacy”已经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张彦说,不要说今天的北京跟他第一次看到的北京的区别,即使是他经常经过的地方,稍微不注意些,过几天就会觉得“眼生”。
除了北京,中国的城市里,张彦还对扬州格外推崇,觉得这个城市不大,但是非常有风貌,饮食口味也非常适合他。
至于退休后的定居地,张彦觉得自己回柏林的可能性很大,但是也不排除就留在北京。记者打趣他说,买屋要趁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