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英语学习中,听力是最难掌握的语言技能之一。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一直是困扰大学英语教师的难题。语块是作为意义、结构和语用功能的载体,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三本院校的学生听力基础薄弱的现状,从语块的定义和分类入手,将语块理论运用于听力教学,分析语块理论在三本院校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 语块 三本院校 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
一、引言
听力是英语语言习得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和提高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三本院校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普遍低于其他本科层次院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听力基础尤其薄弱,以至于在听力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甚至抵触的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听力教学中,师生多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追求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听力课变成测试学生的听力,而不是教授听力。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语块意识薄弱,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对单词的记忆,而没有对语块进行记忆和积累。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三本院校英语听力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语块的定义及分类入手,分析语块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及水平。
二、语块的定义与分类
近年来的语料库及二语习得研究发现,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以整体形式固定出现的语块。这种语言现象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是事先预制好的成串的语言结构,由多个词组成,有着比较确定的运用语境,出现频率也比较高,因而也是语言交际中最理想的单位。随着语块在语言习得与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块进行了分析研究,肯定了语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Altenberg(1991)认为,大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是由语块来实现的。[1]而杨玉晨(1999)也指出,语块在自然话语中约占90%的比例。[2]
然而,对于语块这一现象,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术语及定义。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述这一现象,如:语块(chunks)、预制语块(prefab)、词汇语(lexical phrase)、词丛(cluster)、公式语(formulas),等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覆盖范围及研究角度对语块的定义进行了表述。Becker(1975)最早对语块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语言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idiosyncratic chunks)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3]Lewis(1993)认为,词汇和句法之间并不存在范畴上的差异,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词汇和语言结构是一个从完全自由到完全固定的词汇组合的连续体。在词汇和句法之间存在着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结构,这种半固定结构被称为词汇块(lexical chunks)。[4]Wray(2002)把语块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5]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学术界对语块的分类也不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Nattinger
关键词: 语块 三本院校 英语听力教学 听力理解
一、引言
听力是英语语言习得的五项基本技能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者进行交流的基础。在英语教学中,听力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培养和提高三本院校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三本院校学生在入学时的英语成绩普遍低于其他本科层次院校学生的英语成绩,听力基础尤其薄弱,以至于在听力过程中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甚至抵触的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听力教学中,师生多以通过四、六级考试为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试题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此追求学生应试能力的提高,听力课变成测试学生的听力,而不是教授听力。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的语块意识薄弱,在平时学习中,只注重对单词的记忆,而没有对语块进行记忆和积累。
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克服听力障碍、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是三本院校英语听力教学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语块的定义及分类入手,分析语块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及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及水平。
二、语块的定义与分类
近年来的语料库及二语习得研究发现,在语言中存在着大量以整体形式固定出现的语块。这种语言现象兼具词汇与语法特征,是事先预制好的成串的语言结构,由多个词组成,有着比较确定的运用语境,出现频率也比较高,因而也是语言交际中最理想的单位。随着语块在语言习得与应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关注,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块进行了分析研究,肯定了语块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Altenberg(1991)认为,大约70%的日常口语交际是由语块来实现的。[1]而杨玉晨(1999)也指出,语块在自然话语中约占90%的比例。[2]
然而,对于语块这一现象,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术语及定义。不同的学者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述这一现象,如:语块(chunks)、预制语块(prefab)、词汇语(lexical phrase)、词丛(cluster)、公式语(formulas),等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覆盖范围及研究角度对语块的定义进行了表述。Becker(1975)最早对语块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语言记忆和存储、输出和使用并不是以单个词为单位,那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模式化了的板块结构(idiosyncratic chunks)才是人类语言交际的最小单位。[3]Lewis(1993)认为,词汇和句法之间并不存在范畴上的差异,它们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词汇和语言结构是一个从完全自由到完全固定的词汇组合的连续体。在词汇和句法之间存在着同时兼有词汇和句法特征的半固定结构,这种半固定结构被称为词汇块(lexical chunks)。[4]Wray(2002)把语块定义为:一串预制的连贯或不连贯的词或其他意义单位,它整体存储在记忆中,使用时直接提取,无需语法生成和分析。[5]
由于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不同,学术界对语块的分类也不同。目前国内普遍采用的是Nattin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