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以及人民政府的指导下,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了,这支最初的乌兰牧骑主要工作在苏尼特大草原的农牧区上。随着乌兰牧骑的快速发展,它通过宣传、文艺辅导、生活服务等方式为蒙古族的牧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并且逐渐影响和传承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本文主要从乌兰牧骑的现状以及对民族文化的宣扬和传承进行阐述,并对当前现代社会发展状况下如何建设和改革乌兰牧骑进行分析,最后制定乌兰牧骑的发展战略。
关键词:乌兰牧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乌兰牧骑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一)乌兰牧骑产生的原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人民生产力非常低下,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交通非常闭塞,经济十分落后,这造成蒙古族牧民精神生活的贫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的大前提下通过文艺的方式来丰富我国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此为主要目的,在内蒙古文化局的指导下形成一种半农半牧区互相弥补、互相结合的文化宣传队伍——乌兰牧骑,在蒙语中是指“红色的嫩芽”,也就是说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工作先锋队。
1957年6月,由9位组员加入的第一支乌兰牧骑正式成立组建,这9位组员在宣传文化、文艺辅导、为牧民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精神娱乐时多是通过徒步、骑马或坐马车的方法进行的,他们在为红色文化提供宣传和演讲时经常行走于茫茫大草原,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向蒙古族牧民带来欢声笑语,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乌兰牧骑得到了蒙古族牧民的热烈欢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草原上。
(二)乌兰牧骑的现状
乌兰牧骑是共产党及人民政府为了改变内蒙古牧民生活精神状态特意成立的组织,成立以来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内各个行政区部门的重视,而且由于乌兰牧骑受到蒙古族牧民的热烈欢迎,内蒙古逐渐将乌兰牧骑打造成为一个艺术品牌——内蒙古民族的艺术品牌,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内蒙古地域文化和谐融合发展的重要旗帜。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内的乌兰牧骑已经有近七十支队伍,3000多工作人员,活跃在116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面重要的旗帜,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享誉全国、享誉全球,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旗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涌动,乌兰牧騎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乌兰牧骑面临着改革,最终以解决乌兰牧骑事业编制告一段落。同时,在该时期,乌兰牧骑逐渐向一些大城市进行演出,慢慢进行商业演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大跃进,乌兰牧骑发展仍有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当前乌兰牧骑的服务对象和舞台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由原先的牧民逐渐向饭店和酒店等商演迈进,真正在农牧区进行演出的次数逐渐减少,并且谎报下乡演出次数。这种情况造成乌兰牧骑的产出作品数量和质量越来越低,作品已经不能代表牧民的真实生活,缺乏生命力,得不到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此外,乌兰牧骑仍然存在工资待遇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乌兰牧骑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乌兰牧骑存在对蒙古族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而言,内蒙古的经济仍然有较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大多数的牧民来说,他们缺乏大量的精神文化娱乐措施,这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被忽视的。另外,一个民族能够传承下来最主要是靠的文化,而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这也就造成了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乌兰牧骑作为弘扬汉族和蒙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锋,以积极向上的发展姿态弘扬着汉蒙一家亲。乌兰牧骑是牧民共同拥戴的文化传承语言,是牧民自己的乐队,他们的地位不可替代,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向中国其他民族和世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桥梁和先锋。
内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客观上要求一个能够非常轻快地穿梭在各个地区和各个蒙古包的文化宣传队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具备很大程度的困难;而且作为文艺团体必备的队伍必将是庞大的,这对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是不具备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特点是内蒙古的独有特色,本民族自编自演的歌曲和舞蹈更能够得到牧民的喜爱和欢迎。正是因为这种因素,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乌兰牧骑团队成为了牧民们的最爱,乌兰牧骑代表着蒙族传统文化的宣扬。浓郁民族特色的节目内容和表演同样是蒙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乌兰牧骑的发展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性课题,承载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乌兰牧骑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乌兰牧骑诞生于蒙古族大草原的深厚土壤中,是汲取汉族和蒙古族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下的乳汁中发展的成功,它以短小精悍、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特点被牧民广泛认同。可以说,乌兰牧骑生存的根本是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他的灵魂就是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它独特的旗帜和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是乌兰牧骑获得广泛赞誉的原因。乌兰牧骑世界巡演,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好评,这种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定位是得到世界广大人民认可的基础条件,这也向世界人民展开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使得蒙古族的众多文化得到世人的认可和赞同。综上所述,乌兰牧骑对于弘扬蒙古族民族传统文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蒙古族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宣传媒介。
在乌兰牧骑成立时,我国的现代化媒体设备并不具备,身处在大草原进行农牧的居民并没有条件参演和进行文化娱乐。因此,当时乌兰牧骑的成立为蒙古族民族居民的文化传递和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乌兰牧骑成员深入到大草原深处,在各个蒙古包之间穿梭,他们深入到牧民日常生活的深处,贴近牧民的生活实际,为创作长调、短调以及马头琴、四胡等艺术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乌兰牧骑热爱民族文化,心怀牧区百姓,从牧民日常生活中汲取草原文化的精华,通过立足于大草原文化来荟萃汉蒙文化艺术,对于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乌兰牧骑汲取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吸吮着草原文化的精髓,经过几代乌兰牧骑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先锋队,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三、乌兰牧骑发展策略
(一)加强乌兰牧骑理论建设
乌兰牧骑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体系建设,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障其向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进行理论建设时必须要具体务实、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来建设理论体系,必须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体孵化,保证乌兰牧骑工作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建设乌兰牧骑理论时,必须保证理论建设和实践应当来源于基层、从牧民的基本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源泉和思想。
(二)政府加大对于乌兰牧骑的资金注入
文化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改变心态,立足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扶持乌兰牧骑的发展,并加大对乌兰牧骑的资金注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对乌兰牧骑办公条件资金方面的投入,例如对乌兰牧骑的演出车、客车、演出厅、排练室等办公地点进行维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第二,通过合法突进进行商业演出,合法寻求企业合作,努力通过自身解决一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要严格控制成员私自进行商演的行为。第三,乌兰牧骑是一支以公益为目的的队伍,他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文艺团体,因此在拓展公司发展道路时,必须要将“文艺下乡”做到首位,不可以把商演放到首位,进而忘记自己的职位和使命。
(三)合理制定实行人事聘用制
在人才任用上,必须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引用制度,大力引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建立合理性的人事考核制度,并且必须要按照人事考核制度进行招聘和任用领导,坚决保证优者上、能者上的原则,按照人才业务进行考核,确保队伍的先进性。现在乌兰牧骑面临着老新队伍成员交替,基层演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即可满足需求。因此,必须选择有思想、有潜力的队伍参与到乌兰牧骑的组建中。另外,要定期对乌兰牧骑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组员的思想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确保成员能够胜任一专多能的水平。
(四)加强对外交流
乌兰牧骑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先锋,必须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方式将乌兰牧骑展现给世界人民,將民族性、地域性强烈的乌兰牧骑文化传承下去,通过不断的挖掘发展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进而通过贴近生活、群众、实际的方式保障作品创作的源泉,通过开拓国内外市场,弘扬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并借此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进行文化交流。
四、结论
乌兰牧骑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一支公益性质的宣传队伍,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充分发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优势,长期在农牧区进行巡回演讲,深受内蒙古区域牧民的喜爱,同时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批具备民族特色、时代背景和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 2010, (10 ):15-22.
[2]李军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根据地春节文娱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 2011, (2):92-99.
[3]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6)15-17.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7.
[5]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
关键词:乌兰牧骑;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一、乌兰牧骑产生的原因及现状
(一)乌兰牧骑产生的原因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刚成立初期,由于当时的人民生产力非常低下,远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交通非常闭塞,经济十分落后,这造成蒙古族牧民精神生活的贫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的大前提下通过文艺的方式来丰富我国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此为主要目的,在内蒙古文化局的指导下形成一种半农半牧区互相弥补、互相结合的文化宣传队伍——乌兰牧骑,在蒙语中是指“红色的嫩芽”,也就是说是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工作先锋队。
1957年6月,由9位组员加入的第一支乌兰牧骑正式成立组建,这9位组员在宣传文化、文艺辅导、为牧民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精神娱乐时多是通过徒步、骑马或坐马车的方法进行的,他们在为红色文化提供宣传和演讲时经常行走于茫茫大草原,通过自编自演的节目向蒙古族牧民带来欢声笑语,并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牧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正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乌兰牧骑得到了蒙古族牧民的热烈欢迎,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草原上。
(二)乌兰牧骑的现状
乌兰牧骑是共产党及人民政府为了改变内蒙古牧民生活精神状态特意成立的组织,成立以来受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内各个行政区部门的重视,而且由于乌兰牧骑受到蒙古族牧民的热烈欢迎,内蒙古逐渐将乌兰牧骑打造成为一个艺术品牌——内蒙古民族的艺术品牌,成为中国共产党与内蒙古地域文化和谐融合发展的重要旗帜。到目前为止,内蒙古自治区内的乌兰牧骑已经有近七十支队伍,3000多工作人员,活跃在116万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乌兰牧骑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面重要的旗帜,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享誉全国、享誉全球,也成为我国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旗帜。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涌动,乌兰牧騎遭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同时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致使乌兰牧骑面临着改革,最终以解决乌兰牧骑事业编制告一段落。同时,在该时期,乌兰牧骑逐渐向一些大城市进行演出,慢慢进行商业演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大跃进,乌兰牧骑发展仍有较多的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当前乌兰牧骑的服务对象和舞台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由原先的牧民逐渐向饭店和酒店等商演迈进,真正在农牧区进行演出的次数逐渐减少,并且谎报下乡演出次数。这种情况造成乌兰牧骑的产出作品数量和质量越来越低,作品已经不能代表牧民的真实生活,缺乏生命力,得不到牧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此外,乌兰牧骑仍然存在工资待遇低,人员结构不合理的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乌兰牧骑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乌兰牧骑存在对蒙古族的现实意义
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而言,内蒙古的经济仍然有较大的不足,很大程度上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对于大多数的牧民来说,他们缺乏大量的精神文化娱乐措施,这对于精神文化需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被忽视的。另外,一个民族能够传承下来最主要是靠的文化,而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这也就造成了多个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而乌兰牧骑作为弘扬汉族和蒙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前锋,以积极向上的发展姿态弘扬着汉蒙一家亲。乌兰牧骑是牧民共同拥戴的文化传承语言,是牧民自己的乐队,他们的地位不可替代,同时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牧民向中国其他民族和世界弘扬自己民族文化的桥梁和先锋。
内蒙古草原的地理位置特殊,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客观上要求一个能够非常轻快地穿梭在各个地区和各个蒙古包的文化宣传队伍。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具备很大程度的困难;而且作为文艺团体必备的队伍必将是庞大的,这对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来说是不具备的。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特点是内蒙古的独有特色,本民族自编自演的歌曲和舞蹈更能够得到牧民的喜爱和欢迎。正是因为这种因素,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乌兰牧骑团队成为了牧民们的最爱,乌兰牧骑代表着蒙族传统文化的宣扬。浓郁民族特色的节目内容和表演同样是蒙族历史文化的沉淀。乌兰牧骑的发展是特殊历史背景下的历史性课题,承载着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乌兰牧骑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乌兰牧骑诞生于蒙古族大草原的深厚土壤中,是汲取汉族和蒙古族民族文化交流碰撞下的乳汁中发展的成功,它以短小精悍、一专多能、一队多用的特点被牧民广泛认同。可以说,乌兰牧骑生存的根本是蒙古族的民族文化,他的灵魂就是蒙古族的民族特色,它独特的旗帜和独树一帜的民族特色是乌兰牧骑获得广泛赞誉的原因。乌兰牧骑世界巡演,受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好评,这种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的定位是得到世界广大人民认可的基础条件,这也向世界人民展开了蒙古族的传统文化,使得蒙古族的众多文化得到世人的认可和赞同。综上所述,乌兰牧骑对于弘扬蒙古族民族传统文化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蒙古族文化思潮的重要部分,是重要的宣传媒介。
在乌兰牧骑成立时,我国的现代化媒体设备并不具备,身处在大草原进行农牧的居民并没有条件参演和进行文化娱乐。因此,当时乌兰牧骑的成立为蒙古族民族居民的文化传递和传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乌兰牧骑成员深入到大草原深处,在各个蒙古包之间穿梭,他们深入到牧民日常生活的深处,贴近牧民的生活实际,为创作长调、短调以及马头琴、四胡等艺术起了重要的铺垫作用。乌兰牧骑热爱民族文化,心怀牧区百姓,从牧民日常生活中汲取草原文化的精华,通过立足于大草原文化来荟萃汉蒙文化艺术,对于传承和发展蒙古族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乌兰牧骑汲取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吸吮着草原文化的精髓,经过几代乌兰牧骑人的不懈努力,最终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先锋队,同时也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 三、乌兰牧骑发展策略
(一)加强乌兰牧骑理论建设
乌兰牧骑必须要加强自身的理论体系建设,为未来的长远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从而保障其向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前进。在进行理论建设时必须要具体务实、避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来建设理论体系,必须要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总体孵化,保证乌兰牧骑工作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在建设乌兰牧骑理论时,必须保证理论建设和实践应当来源于基层、从牧民的基本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源泉和思想。
(二)政府加大对于乌兰牧骑的资金注入
文化局等相关政府部门应当改变心态,立足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大力扶持乌兰牧骑的发展,并加大对乌兰牧骑的资金注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大对乌兰牧骑办公条件资金方面的投入,例如对乌兰牧骑的演出车、客车、演出厅、排练室等办公地点进行维修,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第二,通过合法突进进行商业演出,合法寻求企业合作,努力通过自身解决一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要严格控制成员私自进行商演的行为。第三,乌兰牧骑是一支以公益为目的的队伍,他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文艺团体,因此在拓展公司发展道路时,必须要将“文艺下乡”做到首位,不可以把商演放到首位,进而忘记自己的职位和使命。
(三)合理制定实行人事聘用制
在人才任用上,必须要符合专业的人才引用制度,大力引进一专多能的人才。同时要建立合理性的人事考核制度,并且必须要按照人事考核制度进行招聘和任用领导,坚决保证优者上、能者上的原则,按照人才业务进行考核,确保队伍的先进性。现在乌兰牧骑面临着老新队伍成员交替,基层演员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因此大多数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即可满足需求。因此,必须选择有思想、有潜力的队伍参与到乌兰牧骑的组建中。另外,要定期对乌兰牧骑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组员的思想认知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确保成员能够胜任一专多能的水平。
(四)加强对外交流
乌兰牧骑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先锋,必须通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的方式将乌兰牧骑展现给世界人民,將民族性、地域性强烈的乌兰牧骑文化传承下去,通过不断的挖掘发展打造地域文化品牌,进而通过贴近生活、群众、实际的方式保障作品创作的源泉,通过开拓国内外市场,弘扬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并借此机会在世界的舞台上进行文化交流。
四、结论
乌兰牧骑是在特殊历史背景下成立的一支公益性质的宣传队伍,在几十年的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同样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他们充分发挥队伍短小精悍、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的优势,长期在农牧区进行巡回演讲,深受内蒙古区域牧民的喜爱,同时在深入基层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批具备民族特色、时代背景和生活气息的文艺作品。
参考文献:
[1]徐勇.“宣传下乡”:中国共产党对乡土社会的动员与整合[J].中共党史研究, 2010, (10 ):15-22.
[2]李军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根据地春节文娱述评[J].中共党史研究, 2011, (2):92-99.
[3]郑永廷.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J].思想教育研究, 2011, (6)15-17.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7.
[5]李德芳.思想政治教育与近现代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6]李德芳,杨素稳.中国共产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