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研究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古诗词的学习质量。为此,本文在分析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出发提出了了解背景、反复诵读、创设情境、巧妙质疑、拓展学习五条具体性建议。
关键词:古詩词;意义;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古诗词凝炼隽永,魅力无穷,几千年来,滋养和浇灌着我们伟大民族的血脉。古诗词教学真的不合时宜了吗?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从青少年开始,使这种传播自觉化,科学化。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古诗词的学习质量,有助于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古诗词的特点之一便是精炼,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教参,疏文本
很多教师上课时只顾拿着教参照本宣科,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有些教师对古诗词作者的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年代、字号、称谓,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经历、创作风格等情况涉之甚少,或者简单带过。殊不知这些内容对了解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讲解,轻诵读
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去欣赏,感悟诗歌内容和意境。而是一味自顾自的讲解、分析,将原本活跃的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一言堂。”将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
三、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一)了解背景
1.了解诗人的生平
诗人借用诗歌来表达情感,这无不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有关,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经历、成就以及后人对其评价,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了解时代背景
诗因兴而发,因时而感。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这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也是把握诗词主旨的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
1、读准节奏、停顿
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2、把握情感基调。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4]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情感。
(三)创设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四、结语
古诗词以它特有的形式,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情感与智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多种问题并远离了诗意。对此,教师首先应该进行自我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综合治理。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寻求科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对古诗词充满兴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古诗词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 涂光社.《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01.
[3] 吴华月.古诗文诵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
关键词:古詩词;意义;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古诗词凝炼隽永,魅力无穷,几千年来,滋养和浇灌着我们伟大民族的血脉。古诗词教学真的不合时宜了吗?作为教师,我们应当肩负起文化传承者的责任,从青少年开始,使这种传播自觉化,科学化。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有助于提高初中生古诗词的学习质量,有助于中华古典文化的传承。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一)培养语言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学习古诗词,能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古诗词的特点之一便是精炼,好的诗歌都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写成的,是运用语言的典范,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作品,语言风格、语言艺术也各不相同。或优美婉丽,或雍容典雅,或朴素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范本。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
二、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
(一)重教参,疏文本
很多教师上课时只顾拿着教参照本宣科,平时对诗词的阅读积累不是很多,缺乏厚实的诗词艺术功底和驾驭诗词的理论厚度。有些教师对古诗词作者的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年代、字号、称谓,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其经历、创作风格等情况涉之甚少,或者简单带过。殊不知这些内容对了解诗词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讲解,轻诵读
不少教师往往在古诗词教学上,不是引领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诵读去欣赏,感悟诗歌内容和意境。而是一味自顾自的讲解、分析,将原本活跃的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的“一言堂。”将一首韵味十足、意境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分析成索然无味的一堆文字符号。重标签式的分析和结论,而忽视诗词本身的审美和情感的共鸣,忽视学生个性的情感体味。
三、古诗词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一)了解背景
1.了解诗人的生平
诗人借用诗歌来表达情感,这无不与诗人的所见所闻、所遇所感有关,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经历、成就以及后人对其评价,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人,从而感受作品中作者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
2.了解时代背景
诗因兴而发,因时而感。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教学古诗词时如果能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就能站在诗人的立场上与诗人为友,这是进入诗词意境的前提,也是把握诗词主旨的钥匙,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反复诵读
1、读准节奏、停顿
朗读时要注意指导停顿、重读以及语调的处理。古诗词朗读的节奏并不复杂,如:五言诗词一般可分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诗一般可以分为“二/二/三”的形式。重读则体现在诗句的关键词上,尤其是那些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感情的词语。在语调的处理上,要注意把握音调的高低、节奏的缓急升降等。
2、把握情感基调。
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时,知识才会成为一种信仰,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4]诵读古诗词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融入情感。
(三)创设情境
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四、结语
古诗词以它特有的形式,积淀了中国数千年的思想、情感与智慧。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急功近利,导致初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多种问题并远离了诗意。对此,教师首先应该进行自我反省,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症下药,综合治理。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寻求科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能力,提高阅读和鉴赏古诗词的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品位,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词的无穷魅力,让学生对古诗词充满兴趣,从而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古诗词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 涂光社.《刘勰及其<文心雕龙>》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01.
[3] 吴华月.古诗文诵读教学探微[J].教研天地,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