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对人才培养效果有一系列规范化要求,认证理念的践行成为当前育人的重要举措.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与英语课堂深度融合,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对课程的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优化设计,提供较为合理、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师范认证理念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类专业认证理念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对人才培养效果有一系列规范化要求,认证理念的践行成为当前育人的重要举措.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与英语课堂深度融合,结合不同专业的职业特点,对课程的各个教学阶段进行优化设计,提供较为合理、系统的教学设计方法,探索师范认证理念下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提升的具体路径,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其他文献
[目的]为中医诊断治疗提供更精准、更智能的辅助参考,减少中医诊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量化的问题.[方法]以中医糖尿病医案数据为例,设计一种融合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的中医辅助诊疗方案,该方案融合情感识别、文本匹配等多自然语言处理任务序列,实现糖尿病的病情量化评估、症状信息匹配、症状自动摘要、病症类型判别和中药推荐,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以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10轮测试评估,在4项评价指标的平均隶属度分别为0.1949、0.3140、0.2173、0.2738,最大隶属度结果显示该方法效果为良好.[局限]临床
本研究借助G市S校的档案资料,结合批判性话语分析解析了该校自2017年以来的15个家校冲突个案,尤为关注的是在具体的家校冲突事件中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对自身立场的陈词及其背后潜藏的权力假设.数据分析显示,家长和学校的相关主体声称并加以实践的权力内容渗透至对方声称的界限内.我们将这一现象概念化为“相对越界”,指出其引发了对方对自身权力的维护和回应.本研究在理论上的新意在于,在分析家校冲突时强调从实在论向建构论的转向——双方对权力的理解相对主观且相互重叠,家长的权力观在一定程度上基于消费主义,而学校相关主体的
进入21世纪,在全纳教育理念及社会多方因素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教育惩戒从立法到实践,历经了从肇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零容忍”到“积极式”的转变.2019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州新修订的《学校纪律政策》作为“积极式”教育惩戒的政策范本,以保障学生个人权利,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为政策目标,涵盖了纪律准则、纪律改进及多元惩戒三位一体的学校治理方案.作为《学校纪律政策》的延伸,澳大利亚公立中小学探索教育惩戒的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创设恢复性环境,开发同侪调解与会议调解项目,逐级划分惩戒事件类型,整体上呈现迈向“积极式
[目的]对PubMed收录的高证据疾病文献进行挖掘与知识发现,为疾病临床诊疗和日常防控提供借鉴.[方法]利用语义抽取工具SemRep,提出基于SPO语义三元组的疾病知识发现模型,选取糖尿病相关文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合可视化及临床知识进行糖尿病知识发现.[结果]获得糖尿病SPO三元组1258个,语义关系16个,揭示了糖尿病相关的基因、常见的并发症、检测手段及治疗方式.[局限]数据来源为公开发表的文献,未从知识库、电子病历等真实世界数据发现疾病知识.[结论]验证了基于SPO语义三元组的疾病知识发现模型用于揭示
基于东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中国教师发展报告2019”课题组调查的数据,从公平理论视域出发,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中小学教师的薪酬收入和薪酬满意度整体不高,劳动付出与薪酬收入的相称感较低,而这种相称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2)大部分教师认为其工资收入要低于或远低于当地公务员的薪酬水平,这种对比感也是导致教师薪酬满意度偏低的主要因素;(3)乡村教师的薪酬满意度高于城市教师,并且薪酬收入对乡村教师薪酬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普通高中教师的薪
美国的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是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各级各类学校合作开展的教师教育,是一个将国家公园与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连接起来的项目,目的是为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提供延伸的职业发展机会,让更多人了解国家公园.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自2007年实施以来,已经被证明了是一项非常成功的项目,能使美国国家公园、教师、幼儿园、中小学、大学和学区多方受益,形成多赢的局面.美国教师-护林员-教师项目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师教育模式有一定参考价值.
全国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提出,为新时代师德建设提供了发展道路和方向,并形成了师德建设的方法论.师德建设必须具有科学而明确的工作理念,逐渐探索形成系统化的师德建设工作模式;必须得到所在地区或单位的高度重视,并精心培育、选树师德典型及其有效经验;必须明确反对师德失范行为,切实建立防范师德失范的长效机制;必须关注师德的多重性及其建设的复杂性,积极建构师德建设的良性生态;必须规避虚无主义、反智主义等误区,为师德提升搭建科学的人性化路径.
《教育现象学:观念与方法》一书运用现象学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呈现出“对教育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思路.该书关注现实的教育问题,以当下教育学所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试图为教育学提供相对坚实的理论原点,并使教育过程中的人的存在得到真实的显现.书中所呈现出的边缘域与焦点、身体场与体验、生活世界与意义之间有着共同的自动“构成”机制,此种“构成”机制是认识得以发生的原理,为思考教育直观、教育体验、教育意义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教育既要基于此种“构成”机制去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同时也应该思考教育应如何作为方能有效地参与
全球教育的结构性变动,市场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再次突显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主义”时代的到来,成为重构家校权利关系、追求教育公平的良好机遇.然而,藉由技术中介主导下的学校治理,建立不平等的权力控制机制与家长互动,把家长培养成为自我改造的知识主体,引发了家长间的相互监督与竞争,强化了教育的文化与社会再生产功能.故而,需要在理论和规范上厘清家长和学校的权利边界;要从根本上反思学校灌输给家长知识的性质,鉴别知识的教育性与非教育性;赋权家长,在家长群体内部发展“公共家长”,减轻教师负担,创造公平的教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等教育不仅要在专业知识层面上给予学生教育和帮助,更要在精神层面上给予其引领和关注.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任务,以科技文献检索课程为例,探索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合途径和思政案例的设计方式,提高了课程思政的实效性,为非思想政治课开展课程思政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