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成为各级教研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课堂效率的提高主要是短时间内让学生解除疑问、吸收消化新知识并提升学习能力过程。所以说教师只要善于抓住学生疑问,进行“相机诱导”,学生才会兴趣大增,熟读精思,热心研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 引导 学生 问题 培养
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机制是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和经验不一致和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等,才能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1、控制问题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2、问题的设置要和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紧密联系和知识的前后衔接。3、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提问不断,同时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4、问题要问的简洁明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这样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并且还会带来学生讨厌课堂的心理。5、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就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能够让老师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恰到好处的提问创造了教师、学生“双赢”的效果。6、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四、选择合适的问题设置方式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问到无疑问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引导 学生 问题 培养
教师能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加强“双基”训练,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必要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双基训练是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培养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缺少相应的机制是经验,问题意识必然贫乏。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是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问题意识的培养才有可能。另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问题的发现既可以由教学内容引起,也可以由观察大量的现象引起。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会发现许多和原有知识和经验不一致和相矛盾的现象,使头脑里经常带着“为什么”。同时,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善于自学就能活跃思维,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又是从“问题”开始的。
二、营造自由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问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充足的阳光‘水分等,才能有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以及适宜的环境和气氛,而且还要依靠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有的人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达到目的,于是在短暂的时间里给学生提很多问题,这实质上仍然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毫无意义。只有科学地设置问题情境,适时、适量、适度地处理好问题材料,使学生进入适宜的教学状态,才能有利于问题意识的培养。1、控制问题难度。问题的设置应有一定难度,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要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2、问题的设置要和所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问题的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紧密联系和知识的前后衔接。3、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简入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疏密有间,有一定的停顿时间,以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不能提问不断,同时还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4、问题要问的简洁明确,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这样就失去了问题的价值,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并且还会带来学生讨厌课堂的心理。5、要讲求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就出正确的答案,还要知道答案是怎么来的,明白获得结论的过程,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同时也能够让老师发现学生存在哪些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所以恰到好处的提问创造了教师、学生“双赢”的效果。6、问题的设置时间要得当,把握好时机,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做到教师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而深。
四、选择合适的问题设置方式
关于问题设置的方式很多,如激发式、诱发式、情境式、悬念式、连锁式、对照式等等,教师可根据需要选用。总之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反复过程,也是从有疑问到无疑问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学中应以问题为中心,使质疑、设疑、激疑、释疑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推动知识、智力水平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为本”,给学生主动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要处理好“放”与“收”,“提问”与“释疑”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