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韵 在歌剧梦中洄游的“鳟鱼”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4704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首位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归国后又致力于推广歌剧文化;而今,她在《诗经》的文化瑰宝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艺术,也找到了回国11年来真正要寻的“根”
  10月26日,雾霾之后,银色的国家大剧院在蔚蓝天幕之下,尤为壮美。
  “雾霾散去了,这或许是由于各位昨晚集体发愿产生的正能量所作用呀!”国家大剧院三楼的新闻发布厅内,“大雅之美——《诗经·乐图》带您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的讲座拉开序幕。著名歌剧艺术家邓韵作为主讲人,一开场就把观众逗乐了。
  已经年过花甲的邓韵,看上去依然明艳动人。精致的妆容,一袭黑色的简约装扮,配以亮金属的项链及耳环,优雅而不失时尚。而在端庄与从容的背后,是不同寻常的“传奇”经历:她是全球闻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歌剧中心的首位中国学生;首位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2003年从美国归来,发起创办了广州歌剧学会及华南地区第一个歌剧艺术专业团体——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多年来,她忙于奔走在国内的各种场合,不断推广着她的“歌剧梦”。
  如今,她将创作的重点聚焦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富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像遗落在长河里的串串珍珠,是取之不尽的精神宝物。”
  邓韵说,她在《诗经·乐图》中找到了自己向往的艺术,也找到了回国11年来真正要寻的“根”。
  当西方艺术“邂逅”东方经典
  “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邓韵娓娓道来,“我们的祖先早已为我们备好珍贵‘食粮’,在这片沃土上等候多年了。”
  邓韵口中的珍贵“食粮”,指的是《诗经》。
  自2003年回国以来,作为传播歌剧文化的使者,邓韵在践行推广歌剧的道路上不断思考,认为只有融入民族的元素,才能使“舶来品”的歌剧真正扎根于中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有根基才有生命力,否则就是浮萍。”邓韵说。
  2012年,邓韵开始研究中国的传统诗词。她认为,在中华5000多年的文化长河中,中国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名副其实是我国民族音乐的母语与根。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被后人誉为最古老的歌谣、世界上最美的诗集,其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闪烁着永不泯灭的光辉。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陶醉于《诗经》中的美好与向善,邓韵决定将融入歌剧的演唱手法来唱颂《诗经》,这在歌剧界堪称创举。
  2012年,广州鳟鱼歌剧团启动了《诗经·乐图》的创作计划,邀请青年作曲家刘天石为其作曲。在经历长达一年的创作之后,《诗经·乐图》声乐套曲初具规模。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这首诗描绘出了处在热恋中的女子等待情人的娇憨之态。
  “这是最初的一首曲目,”邓韵轻轻哼唱着旋律:“你听,作品以中国五声性音列及调式作为主体结构,一听便是正宗的中国味,效果很好。”2013年,这首歌制作完成之后,适逢中秋节,邓韵带领鳟鱼歌剧艺术团在广州大剧院演绎了一组诗经《月缘组曲》“小试牛刀”,没想到好评如潮。年轻的“鳟鱼”们逗趣儿道:“只唱《子衿》看来不行,只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了,还是得有结果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邓韵笑了。
  在《诗经·乐图》的创作过程中,邓韵扮演着导演兼制作人的角色。她在排练上不仅对演员们的演唱风格有严格要求,在表演上也颇费一番心力。
  “要演唱好《诗经》,从里到外的修养都是非常重要的,必须去掉浮躁,领悟《诗经》诗句中的内涵。我们的演员们分批参加‘蓝态幸福文化课堂’的传统文化学习,从中学习道义,学习礼仪。”
  而值得一提的是,《诗经·乐图》的舞美设计师则是邓韵的爱人宋玉龙先生。他依据诸多古籍,对照书上记载,精心设计具创意的古代服饰和舞台造型。舞美构思源于诗经(西周)的质朴内涵。为营造出诗、乐、图的各种意境色彩,这场演出的舞台设计无论是场景构图、舞台装置或是人物造型及服饰设计都以古朴为宗旨,运用的线条简洁而大方,运用的灯光色彩朴素而立体,从而营造出舞台的空间意境。
  “舞台背景既有古代的图案符号,同时又融入极具创意的现代元素造型——我们称之为‘飞碟’,”邓韵笑道,“两者衬托在星空中,喻意着我们带着今天的音乐穿过时空的隧道与三千多年前的《诗经》相遇。”
  《诗经·乐图》声乐套曲由广州鳟鱼歌剧团历时两年,在蓝态善乐资金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于今年5月28日完成了合成制作。《诗经·乐图》套曲从《诗经》中摘录了十首诗歌,以“情”、“缘”作为主线贯穿情节,描写古时候的男女从相遇到定情、结婚、励志的过程,以诗、乐、图的方式向世人展示一个三千多年前美丽、纯洁、高尚的中国故事。
  “《诗经·乐图》套曲采用中西乐器混合编制的室内乐队组合来呈现。作品不仅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也有了新的审美层次。”邓韵认为,完成制作了这部原创《诗经·乐图》套曲,以新曲演绎旧词,用音乐、表演的形式重温中国古典的诗词礼仪,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塑。
  “好的音乐可以给人带来温馨和快乐,可以净化人心,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带动整个社会风气,所以歌曲的健康向上能体现出国民的素质。只有好的音乐才称得上善乐。”邓韵希望她的鳟鱼歌剧团能唱出给人们带来美好的善乐。
  12月26日至27日,中国青年歌唱家音乐会《诗经·乐图》即将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邓韵说:“传播正能量,这就是我们的目的。”
  埋藏在大洋彼岸的愿望
  人们决定做一件事情,通常都会有一定的缘由。如果顺着岁月的长河逆流而上,便会发现,时代的每一个机遇,人生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冥冥之中为邓韵今天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去美国那年,邓韵32岁。
  早在出国前,她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由她首唱的《毛主席关怀咱山里人》、《帕米尔高原,我的家乡多么美》、《红色话务兵》、《珍珠河》、《黑牡丹》等许多作品都深受国内观众的欢迎和喜爱,“邓韵”这个名字,也深深地烙印在许许多多国人的脑海中。
  1980年初,邓韵跟随中国音乐家小组奔赴欧洲进行首次商业巡演。“当时演唱曲目中有《阳关三叠》古诗词歌曲,受到西方各界的好评与欢迎。”邓韵回忆。那次的欧洲之旅,也让她在维也纳歌剧院中第一次观看欧洲的歌剧,令她感到“痴迷和震撼”。
  从欧洲归来,邓韵准备按计划赴美探亲。广州战士歌舞团的老团长查列送邓韵上火车,他悄悄对邓韵说:“小邓,有机会的话,在那边学点东西。”就是这句话,让邓韵感激终身。1981年,她考入闻名全球的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歌剧中心,成为这座世界著名音乐学院里的第一位中国学生,专心钻研歌剧艺术。
  在艺术“朝圣”的路上,邓韵非常刻苦。学院离纽约著名的第五大道只隔两条街,在求学期间,邓韵却一次也没有去过。刚开始她拿的是半额奖学金,到纽约的第一个圣诞节前,一个机会摆在了她的面前:如果能在15天内把贝利尼的歌剧《蒙泰基与卡佩利奥》中的罗密欧学下来,担任B角,就可以拿到全额奖学金。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邓韵成功把一出意大利文歌剧逐字逐句地背了下来,不但令学习有了资金保障,也为她在美国的歌剧事业奠定了基础。
  到茱莉亚音乐学院的第二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邓韵被时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艺术指导Joan Dornemann看中,她觉得这个东方姑娘在歌剧方面很有天赋,收其为门下弟子,在课外教授邓韵丰富的歌剧修养和演唱技巧。两年后,Joan Dornemann想带她去参加大都会歌剧院的面试。面对这个很多音乐人梦寐以求的机会,邓韵却迟疑了。“我感觉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
  “当时,Joan Dornemann告诉我,‘You never get ready’(学无止境)。”邓韵回忆。在老师的鞭策下,她通过了大都会歌剧院的层层选拔,成为首位被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签约的中国歌唱家。之后,她在一部又一部经典歌剧中担任主要角色,《诺玛》、《弄臣》、《蝴蝶夫人》、《卡门》、《阿依达》、《叶甫根尼·奥涅金》……她的歌声回响在世界各地,赢得了观众的肯定与媒体的赞誉。1994年,她曾在美国纽约获“杰出妇女明星奖”,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夫人希拉里出席了颁奖仪式。
  对于邓韵来说,似乎她在艺术上的梦想一个一个地相继实现了。直至1993年的一场表演,让她萌生了更大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冥冥之中与她现在致力于将歌剧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事业一脉相连。
  1993年,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邓韵的“中国情结”因中国歌剧首次登上世界舞台而获得一次尽情释放。“当年,华盛顿歌剧院在世界歌剧历史上制作首部中国歌剧——《原野》。”邓韵激动地说。在那场歌剧里她担任焦母一角。
  她回忆,《原野》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连演11场,场场爆满,被《纽约时报》称为“普契尼的回响”。谢幕时,邓韵流泪了。她想起了13年前在欧洲巡演唱《阳关三叠》的情景;她想到排练时,美国的指挥和导演认真地把中文唱词的中国字一个个注上国际音标;她想到出国13年,这是头一次用自己的母语演出歌剧。一个声音呼之欲出:歌剧,是全世界的!
  “从那时候起,有一个梦想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歌剧和真正体现我们中华文化精神的优秀作品登上世界的舞台。”邓韵很坚定。
  在歌声与梦想中“洄游”
  邓韵说,自己仿佛就是一条洄游中的鳟鱼(鲑鳟鱼)。
  “鳟鱼的一生都在奋斗,长大的鱼会顺着大河奔入海洋,在海洋中生活大概两年之后,它们向当年的出生地进发。每一次的洄游历经千辛万苦,但再艰难,它也要游回去,似乎想告诉这个世界什么叫壮志未泯。”
  2003年,为了培养青年歌剧演员和推广歌剧事业,邓韵回到家乡广州,创办了广州歌剧学会。在国内,一缺资金,二缺人才,成立之后的广州歌剧学会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学会的办公场地仅是一间12平方米的小房子,会员们排练都要租场地,经常“打游击”。让邓韵感动的是,每到经费拮据的时候,她的爱人宋玉龙先生总是慷慨解囊,为演出赞助启动经费。
  然而,除了资金的紧缺外,广州当时的歌剧教育状况,也让邓韵“吓了一跳”:“当时不少年轻人学歌剧,连发音都是用中文标注的。”
  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时,她学习了一套IPA的音标系统,这是专门用来歌唱外语发声的系统。邓韵和她的先生合作将这套系统翻译成了中文,让年轻的歌剧演员们便于学习外国的经典歌剧与曲目。
  2010年4月,广州大剧院落成,邓韵带领歌剧学会成员在剧院举行了首场试演《为了公主图兰朵》。身在海外的热心人李广生先生看完凤凰卫视对邓韵的访谈后联系到她,愿意无偿提供赞助经费支持推广歌剧事业。至此,邓韵终于得以在学会基础上成立一支专业的团队——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
  鳟鱼歌剧团目前是华南地区第一个专业的歌剧表演团体,拥有20多名全职的专业演员和幕后制作人员。
  自鳟鱼艺术团成立以来,成功地制作并演出中外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然而她坦言,这些年来自己一直在寻找发展中国歌剧的方向,也做了不少的投入,但一直走得很艰难。直到两年前,她在广东省蓝态幸福文化公益基金会的成立晚会上,认识了一对年轻的夫妇——基金会的秘书长张华先生和理事长蔡丽女士。
  “他们虽然比我年轻,但是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上却是我的老师。”在年轻夫妇的帮助下,邓韵很欣幸多次听到杨淑芬、沈智慧、郑尧章、单玉萍、吕明晰等多位海峡两岸的国学老师的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门自此向她缓缓推开了。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与震撼,就跟33年前我在茱莉亚音乐学院,每天走进课室的感觉一样。”
  邓韵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才是根,要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歌剧中”。因此,她开始了歌剧生涯的又一次跋涉,《诗经·乐图》就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文艺工作者的时代使命
  两年前,邓韵和先生将家从纽约大都市搬迁至风光旖旎的夏威夷。可至今,还有三分之一的搬家箱子还没来得及拆开。为了能在广东培育歌剧苗子,推动这门艺术的发展,近年来,她四处奔走,忙于教学、组织演出、培训人才,以及举办歌剧讲座。她告诉记者,广东各个大城市都将建成大剧院,有了很好的表演场地,更要有好的演出人才。
  这么多年来,走过人生的起起伏伏,邓韵不无感慨地说,1980年,年轻的她在广州举办告别独唱音乐会时,当时的目标是去纽约学习歌剧,在国际上闯出一片天地。时隔34年后,她当年的目标实现了。而今,闲暇时她常常会想:每个人在这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责任,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自己能为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英国莎士比亚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记录了贵族生活,在欧洲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被喻为‘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意大利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在意大利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因之获得‘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中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短促的一生中创作了《黄河大合唱》;延安鲁艺创作的中国歌剧《白毛女》等不朽作品,他们都是与时代紧密联系的优秀艺术家。作为文艺工作者,我们不能脱离生活和现实。”
  邓韵认为,东方的优秀文化博大精深,弥足珍贵。而现在,传统文化日益走向边缘化。时代正在急切呼吁文艺工作者们在文化激流中重拾和重塑传统文化。
  “古诗词歌曲这种源于远古而来的高雅艺术,我们要普及发展和保护,雅俗共赏,推陈出新。作为一个文化工作者,应该做好自己的‘本分’,用艺术的形式推广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传统美德,树立时代的新风,增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说这话时,邓韵的眼神中充满坚定。
  在今后的歌剧道路上,她将和年轻的鳟鱼们,用未来的岁月一起实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其他文献
纵观中国画坛,画者无数,大师难觅,巨匠更是寥若晨星,更多的只是过眼云烟。艺术巨匠之巨,在于其思想之伟大,提出了影响后世的理论体系;在于其视野之宽阔,超越了同时代人的创作思维;在于其作品之精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元素实现了新的突破。  李可染就是这样的一代巨匠,他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海内外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享有崇高的声誉,成为20世纪的艺术里程碑。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
期刊
无论父母怎么告诫他要低调、别太得瑟,天生一股闯劲的白云峰还是走了一条与真正低调的企业家完全不同的道路。  继32岁白云峰成为中国“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之后”,33岁时他当选了2007年的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时尚先生·Esquire》杂志年度时尚先生,2010年当选“北京市劳动模范”,2013年当选新浪网年度中国经济潮流人物,2014年获评达沃斯全球青年领袖,白云峰似乎从没离开过公众的视线。同
期刊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积极配合和支持中国驻捷克大使馆的工作,组织和协助其他侨团开展各项活动,为中捷两国友好往来,为祖国和家乡的建设做出最大贡献”  在北京侨办邀请回国参加建国65周年国庆招待会的代表中,记者采访了年轻的捷克侨领、捷克华人青年联合会会长宗伟勇。出国20多年,如今的宗伟勇仍然操着一口略带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虽然已经在捷克旅居多年,但仍能看出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他心系祖国、热心公益,带领旅捷华
期刊
从1980年代初看着父母创业办厂的懵懂少年,到一名普通的车间工人,再到执掌全国最大纸箱包装企业帅印,浙江胜达集团董事局主席方能斌经历了20余年的历练与搏击。而今,这位颇具传奇色彩的“70后”、“富二代”,希望自己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父辈打下的江山上续写辉煌。  暖意荡漾的金秋,方能斌在景色宜人的西子湖畔,徐徐道出自己作为家族企业第二代掌门人追逐梦想的成就与忧思。  踏实诚信,从生产一线起步  往事
期刊
对于当下中国而言,医疗改革是中国深化改革中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北京医改的复杂程度更让全国疑难病患者感慨万千,令世卫组织的官员惊叹不已。北京医改办应运而生,下接地气参与到北京各级医疗系统的改革当中,上承使命与北京其他十几个部门统筹协作,自2009年以来一点点艰难但认真地推动着北京医改的进程。  2014年11月,北京医改的最新方针《关于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出台,作为北京市下一步
期刊
据吉林省纪委信息:吉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共松原市委原书记)蓝军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当年蓝军离开松原时,曾有“千人送蓝书记”的场面,尤其是一群身着黑色西装、白色衬衫的干部“群众”,手拉着各种横幅,如“蓝军,松原人民的好儿子”、“蓝书记,我们不愿您走”等,颇为引人关注。(12月9日《第一财经日报》)  在举国反腐渐入打虎拍蝇佳境的当下,人
期刊
近期中国首档青春分享节目《青年中国说》让一位90后——超级课程表CEO余佳文走红网络,成为人们争相热议的焦点人物,一时风光无两。节目中,余佳文讲述自己的青春故事—“高二赚第一桶金100万”、“获阿里巴巴千万美元风投”并放出豪言“明年发一亿利润给员工开心一下”,被网友冠以“史上最霸道总裁”。  余佳文的言行一石激起千层浪,赞扬者有之,崇拜者有之,质疑者有之。抛开事后的很多争议不说,仅就节目中这位“9
期刊
你笑了  静静地看着你  孩子般的天真与可爱涤荡着灵魂  素净 安然  ……  微笑是造物主恩赐于人类表情的最好礼物。因为一个淡淡的微笑,你便不需任何付出而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因为一个没有代价的微笑,你便轻松地收获着别人回报的友情和尊重!  微笑是发自心灵的友好和愉悦的外在表现,它不是让人吃惊的大笑,也不是使人摸不着头脑的阴笑,它象一阵阵春风轻柔地拂过人的心田。有人喜欢公众服务行业那些漂亮的或者不
期刊
在12月13日举行的“全联房地产商会2014年会”上,任志强称,房地产库存已经到了历史最高点,房地产开发商恐怕要做好打一场“去库存持久战”的准备了。他很明确地表示,房地产投资下滑已经成为必然,甚至没看到任何理由阻止。(12月14日《东方早报》)  任志强的这番言论,与以往的风格大相径庭。以往的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活动,任志强的言论都是力挺房地产的,甚至说过房子价格只会越来越高绝对不会下降;买房
期刊
在广东东莞,有这样一位传奇的企业家,他敢想敢干、勇于逐梦,用孜孜不倦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毅力从一个身无分文的农村孩子,蜕变成身家过亿的权众集团董事长。他就是民营企业家聂权。他重视科技与创新,并身体力行,潜心研发生产“多用途智能升降机器人”,成为了率先由传统制造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的企业家代表。  聂权出生在贵州一个农村家庭。因为家里贫穷,12岁就辍学。但他不愿一辈子窝在小山沟里,过这样贫穷的生活。抱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