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孟子思想中“为民父母”的内涵,着重揭示了这一思想的深层思想根源,并探讨了其思想意义。
关键词孟子 为民父母 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1-01
孟子与人讨论怎样做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的时候,经常会提及“为民父母”。“为民父母”在《孟子》以前的经典文献中就有很多的提及。《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之中就有相关的思想。《小雅·南山有台》中有:“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尚书·洪范》中有:“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泰誓》中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覃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可见“为民父母”的思想早有渊源。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统治者若是想要达到良好的统治效果,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的自然、无私、醇厚,这是邦家兴旺的基石。在后世儒者的阐释下,“为民父母”逐渐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德行,并且这种德行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具体化。在孟子的思想中尤为突出。
一、孟子“为民父母”的思想内涵
(一)作民之衣食父母
《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中,孟子借用“为民父母”的理论严厉批判、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的恶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在孟子看来,作为当政者,首要的职责就是要百姓吃饱穿暖,就像父母要照顾子女,养育子女成长一样,君主要保证民众最起码的生存供给。因此孟子“为民父母”的第一义是要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之上,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保护民众的土地所有权等主张。
(二)作体察民意之父母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要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还要能够体察民意,知道百姓的愿望,体察百姓的苦衷,这也是孟子“为民父母”的内涵之一。国君选拔人才、实行刑罚都要考虑百姓的意愿,“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广征民意,然后根据民众的这些好恶和心愿,制定相关的政策,达成老百姓的愿望,君王的做法要能够体现广大百姓的合理诉求。这是孟子“为民父母”思想的又一义。
(三)作教养民众之父母
父母不仅要哺育子女,还要教育子女,因此孟子主张君王不仅要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利,体察民众的愿望和想法,还要对民众进行必要的教育。“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二、“为民父母”思想的根本依据
可以说“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什么孟子要用“民之父母”的提法来描述并要求德行君子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源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家、国”并提的语句在五经中就很常见。而“天下国家”在孟子时代就已经是一种俗语了。孟子曾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从小的范围讲,一个家族之内有父母兄弟;从大的范围讲,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君主就是这个大家的家长,所有的子民都是这个大家里的兄弟姐妹。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君主与民众之间如同亲人一般,君王对民众关爱有加,民众对君王敬爱有加。儒家以家族关系的方式来推演其他的社会关系,坚信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二)源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
为何君子要“为民父母”呢?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和徒弟万章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万章问孟子舜是怎样拥有天下的,孟子回答说天不说话,而是用行动和发生的事情显示出来。让君主主持祭祀,所有的神灵都来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了;让他主管具体的政务,治理得好,老百姓都满意了,这就是民众接受了。最后孟子引用《尚书》里的一句话概括他的意思,“《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这就是说,天虽然不言不语,但实际上天对于人世间的事情还是有所选择的,天的这种选择是通过广大民众的选择来体现的,民意体现天意,同时,民众也可以借助天来伸张自己的一己愿望和利益。这个原则很关键,它使统治者明白,必须与广大民众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政权的合法性与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因此“为民父母”既是一种统治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维持统治长久的基础状态,自当成为统治者的一种诉求。
三、“为民父母”思想的意义
孟子“为民父母”的思想一方面给予了民众深切的关爱,保障了民众的安定生活,并且对之进行德性教育;另一方面,孟子清晰地將“民受之”、“民从之”作为君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为民父母”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君权,促使统治者自我反省,慎重对待政事。因此,以民为贵不仅因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孟子的深刻处还在于从君主合法性层面上凸显“民”有其自身的价值。“为民父母”思想也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做好人民的父母官不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么?彰显儒家对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情理交融、和谐关系的强调无疑是对近代民主政治过分强化形式化的一种调适。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杜维明.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孟子 为民父母 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5-291-01
孟子与人讨论怎样做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的时候,经常会提及“为民父母”。“为民父母”在《孟子》以前的经典文献中就有很多的提及。《诗经》、《尚书》等经典文献之中就有相关的思想。《小雅·南山有台》中有:“南山有杞,北山有李。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尚书·洪范》中有:“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泰誓》中有:“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覃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可见“为民父母”的思想早有渊源。这就意味着,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统治者若是想要达到良好的统治效果,就要像父母对待子女一样的自然、无私、醇厚,这是邦家兴旺的基石。在后世儒者的阐释下,“为民父母”逐渐成为统治者的一种德行,并且这种德行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具体化。在孟子的思想中尤为突出。
一、孟子“为民父母”的思想内涵
(一)作民之衣食父母
《孟子》第一篇《梁惠王》中,孟子借用“为民父母”的理论严厉批判、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的恶行:“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在孟子看来,作为当政者,首要的职责就是要百姓吃饱穿暖,就像父母要照顾子女,养育子女成长一样,君主要保证民众最起码的生存供给。因此孟子“为民父母”的第一义是要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在此基础之上,孟子提出要制民之产,保护民众的土地所有权等主张。
(二)作体察民意之父母
一个好的统治者不仅要保证民众的基本生存,还要能够体察民意,知道百姓的愿望,体察百姓的苦衷,这也是孟子“为民父母”的内涵之一。国君选拔人才、实行刑罚都要考虑百姓的意愿,“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孟子主张统治者要广征民意,然后根据民众的这些好恶和心愿,制定相关的政策,达成老百姓的愿望,君王的做法要能够体现广大百姓的合理诉求。这是孟子“为民父母”思想的又一义。
(三)作教养民众之父母
父母不仅要哺育子女,还要教育子女,因此孟子主张君王不仅要保障民众的生存权利,体察民众的愿望和想法,还要对民众进行必要的教育。“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孟子·滕文公上》)
二、“为民父母”思想的根本依据
可以说“为民父母”是儒家政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什么孟子要用“民之父母”的提法来描述并要求德行君子呢?本文认为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源于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
“家、国”并提的语句在五经中就很常见。而“天下国家”在孟子时代就已经是一种俗语了。孟子曾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从小的范围讲,一个家族之内有父母兄弟;从大的范围讲,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家,君主就是这个大家的家长,所有的子民都是这个大家里的兄弟姐妹。作为一个大的整体,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君主与民众之间如同亲人一般,君王对民众关爱有加,民众对君王敬爱有加。儒家以家族关系的方式来推演其他的社会关系,坚信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二)源于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传统
为何君子要“为民父母”呢?在《孟子·万章上》中,孟子和徒弟万章的一段对话很能说明这个问题。万章问孟子舜是怎样拥有天下的,孟子回答说天不说话,而是用行动和发生的事情显示出来。让君主主持祭祀,所有的神灵都来享用,这就是天接受了;让他主管具体的政务,治理得好,老百姓都满意了,这就是民众接受了。最后孟子引用《尚书》里的一句话概括他的意思,“《泰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这就是说,天虽然不言不语,但实际上天对于人世间的事情还是有所选择的,天的这种选择是通过广大民众的选择来体现的,民意体现天意,同时,民众也可以借助天来伸张自己的一己愿望和利益。这个原则很关键,它使统治者明白,必须与广大民众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政权的合法性与人民的福祉休戚相关。因此“为民父母”既是一种统治的理想状态,同时也是一种维持统治长久的基础状态,自当成为统治者的一种诉求。
三、“为民父母”思想的意义
孟子“为民父母”的思想一方面给予了民众深切的关爱,保障了民众的安定生活,并且对之进行德性教育;另一方面,孟子清晰地將“民受之”、“民从之”作为君主统治合法性的根据,“为民父母”的思想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君权,促使统治者自我反省,慎重对待政事。因此,以民为贵不仅因为“民”是国家存在的基础,孟子的深刻处还在于从君主合法性层面上凸显“民”有其自身的价值。“为民父母”思想也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做好人民的父母官不也是我们一直倡导的么?彰显儒家对统治者与人民之间情理交融、和谐关系的强调无疑是对近代民主政治过分强化形式化的一种调适。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集注.长沙:岳麓书社.2004.
[2]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郭齐勇.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杜维明.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