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时代对父亲是高要求的,他们最好都能学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寻求靠近子女内心的方式,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开始,“父亲”就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概念,“父亲”决不仅仅代表了一个男人在家庭里的血缘位置。几千年来,从自然繁衍、伦理秩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父亲”都拥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和权力。
而落实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普遍存在着父性意象隐蔽与父教角色缺失的问题。
父亲对子女的认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关于“母亲与子女关系”的典故与史料就数不胜数:孟母三迁、母以子贵、儿行千里母担忧等等;但关于“父亲与子女关系”的史实与研究却少之又少。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分工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抚育子女的角色只由母亲一人担当,“严父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的父教模式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里的严厉并非指专制,它指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必须守住底线、应该坚持的原则;专制则意味着无理地剥夺子女的自主权,它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以身试法,从专业角度,同时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提出建议。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罗教讲神情严肃,话也不多,但字字铿锵:“我是56年出生的,小时候父亲对我格外严厉,为教育我经常打骂,当时我很不能理解,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形成完整人格的必经之路。”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认同”,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被温暖关怀呵护以外,还要有个榜样指引他成长,这个榜样代表着阳刚与坚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这一形象产生自我认同感,并借此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于男孩来说,这一认同会直接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观;而对于女孩来说,这一认同则直接影响她未来的择偶观”,罗教讲说道。
如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显得越来越金贵,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都表现得“宠爱有加但严厉不足”,尤其是父亲那种严厉的教育由于自己的不忍心而被束之高阁。在此过程中,那刚强严厉的父性意象被弱化了,之前孩子引以为傲的认同之源也消失了。
“没有了认同之源,孩子就没有办法效仿父亲显现出来的那一部分人格,这会直接导致其人格缺损”,罗教讲拿自己做例子讲道,“尽管我也只有一个儿子,但由于我学过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表现得很严厉,就怕他娇生惯养,养成自我中心、自私、不能吃苦等坏习惯。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的家长到我家来告状说他欺负同学,我二话没说就狠狠打了他一顿。我常常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还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如今,我儿子跟同龄人比起来显得格外独立坚强。”
成全孩子的自我认同
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有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思考和想法,这时,子女与父亲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在这一时期做好一个合格的父亲,是每个父亲需要学习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罗教讲和其他老师一样,思量着等孩子长大了就把他送出国深造,但在这个问题上,儿子与他之间产生巨大的分歧,他不愿出国,想专心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后来想了很久之后,罗还是向儿子妥协了,尊重他自己的决定,任他按自己的步伐去走。
“尽管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将父亲作为自己第一偶像,但他长大之后,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或延伸,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此时的父亲就不能像从前那样把自己的意象强加到已经拥有自主权的孩子身上,而应该尊重他们各自独立的人格”,罗教讲若有所思地说道。
自古以来,作为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尊长,中国的父亲拥有家长权或称父权。传统中国的父教模式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人们多是从他们的父辈那里学会怎么教育孩子。
“在社会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模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每隔几年可能就会发生一次时代的变迁,代与代之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与时代脱轨”,罗教讲不无忧虑地说道,“这个时代对父亲是高要求的,他们最好都能学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寻求靠近子女内心的方式,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各项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父母教育而非子女教育,没有谁天生就会当父母,尤其是父亲角色的扮演,唯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才能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得恰到好处。目前,社会上已经有很多进行这方面培训的组织了,主要包括社区、单位组织的培训交流会以及父母学校等等。
当问到是否可以借助“父亲节”来宣扬诸如此类的父教培训时,罗教讲摇摇头说道,“那个不会有多大成效,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父教的风气,这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借助某个节日就能完成的事。”
严而不厉,亲而不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逐渐增加自己在抚育孩子中的参与度,在那些柴米油盐和琐碎小事中父亲的神性渐渐黯淡,其崇高的家庭地位和权威被消磨殆尽。此时,孩子们心目中都会期待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把它当作人生的坐标、信仰和模仿的榜样。
“为了重新给孩子树立一种正面的父性形象,现代父亲应该重拾传统父教中‘严’的成分,去掉‘厉’的劣性,这样就能于和谐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至于让受教子女产生不甘的畏惧和无声的抗议”,罗教讲认为,严父能够让孩子在起点上就保有优势,他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尽早独立起来,形成自己完整的人格和个性。
另外,在这个每天都会有新现象、新事物产生的时代里,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在过往生活和历史中无例可援,在应对变化时没有榜样可以参照,此时,父亲与子女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朋友”般的互相支持来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发展。这样,父亲角色才不至于在这变化多端的世界里发生缺位。
“当然,这种朋友关系又不能太过亲密,否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父性形象又会因为适当距离的消失而面临崩塌”,罗教讲强调。
“当然这个也要从两方面看,现代父亲在教育子女过程的中,既要严又不能太厉,既要亲也不能过密,否则父性形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这中间的关系需要父亲自己去平衡”,罗教讲建议道。
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开始,“父亲”就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概念,“父亲”决不仅仅代表了一个男人在家庭里的血缘位置。几千年来,从自然繁衍、伦理秩序,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层面,“父亲”都拥有绝对的支配地位和权力。
而落实到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却普遍存在着父性意象隐蔽与父教角色缺失的问题。
父亲对子女的认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历史上关于“母亲与子女关系”的典故与史料就数不胜数:孟母三迁、母以子贵、儿行千里母担忧等等;但关于“父亲与子女关系”的史实与研究却少之又少。
“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家庭分工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抚育子女的角色只由母亲一人担当,“严父教育”作为中国传统的父教模式已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里的严厉并非指专制,它指的是父亲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必须守住底线、应该坚持的原则;专制则意味着无理地剥夺子女的自主权,它会对孩子的人格发育造成负面影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以身试法,从专业角度,同时也从一个父亲的角度提出建议。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与父亲的关系,罗教讲神情严肃,话也不多,但字字铿锵:“我是56年出生的,小时候父亲对我格外严厉,为教育我经常打骂,当时我很不能理解,现在回想起来,那是我形成完整人格的必经之路。”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认同”,指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除了要被温暖关怀呵护以外,还要有个榜样指引他成长,这个榜样代表着阳刚与坚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对这一形象产生自我认同感,并借此完善自己的人格。“对于男孩来说,这一认同会直接影响他今后的人生观;而对于女孩来说,这一认同则直接影响她未来的择偶观”,罗教讲说道。
如今的独生子女时代,孩子显得越来越金贵,父母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都表现得“宠爱有加但严厉不足”,尤其是父亲那种严厉的教育由于自己的不忍心而被束之高阁。在此过程中,那刚强严厉的父性意象被弱化了,之前孩子引以为傲的认同之源也消失了。
“没有了认同之源,孩子就没有办法效仿父亲显现出来的那一部分人格,这会直接导致其人格缺损”,罗教讲拿自己做例子讲道,“尽管我也只有一个儿子,但由于我学过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我在教育他的过程中表现得很严厉,就怕他娇生惯养,养成自我中心、自私、不能吃苦等坏习惯。记得他上小学的时候,班上一个同学的家长到我家来告状说他欺负同学,我二话没说就狠狠打了他一顿。我常常会感到内疚,觉得自己是不是做得太过了,现在看来,那时的教育还是起到很大作用的。如今,我儿子跟同龄人比起来显得格外独立坚强。”
成全孩子的自我认同
孩子长到一定的年龄,必然有作为一个独立人格的思考和想法,这时,子女与父亲的冲突表现得尤为明显,如何在这一时期做好一个合格的父亲,是每个父亲需要学习的必修课。
作为一名大学教授,罗教讲和其他老师一样,思量着等孩子长大了就把他送出国深造,但在这个问题上,儿子与他之间产生巨大的分歧,他不愿出国,想专心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后来想了很久之后,罗还是向儿子妥协了,尊重他自己的决定,任他按自己的步伐去走。
“尽管多数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是将父亲作为自己第一偶像,但他长大之后,就不再是父母的附属或延伸,而是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此时的父亲就不能像从前那样把自己的意象强加到已经拥有自主权的孩子身上,而应该尊重他们各自独立的人格”,罗教讲若有所思地说道。
自古以来,作为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尊长,中国的父亲拥有家长权或称父权。传统中国的父教模式是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人们多是从他们的父辈那里学会怎么教育孩子。
“在社会变化不大的情况下,这种教育模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当今这个时代,每隔几年可能就会发生一次时代的变迁,代与代之间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教育模式早已与时代脱轨”,罗教讲不无忧虑地说道,“这个时代对父亲是高要求的,他们最好都能学一些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在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寻求靠近子女内心的方式,并循序渐进地引导他们的人格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各项研究表明,中国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父母教育而非子女教育,没有谁天生就会当父母,尤其是父亲角色的扮演,唯有不断地学习知识提高认识,才能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得恰到好处。目前,社会上已经有很多进行这方面培训的组织了,主要包括社区、单位组织的培训交流会以及父母学校等等。
当问到是否可以借助“父亲节”来宣扬诸如此类的父教培训时,罗教讲摇摇头说道,“那个不会有多大成效,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重视父教的风气,这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借助某个节日就能完成的事。”
严而不厉,亲而不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父亲逐渐增加自己在抚育孩子中的参与度,在那些柴米油盐和琐碎小事中父亲的神性渐渐黯淡,其崇高的家庭地位和权威被消磨殆尽。此时,孩子们心目中都会期待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把它当作人生的坐标、信仰和模仿的榜样。
“为了重新给孩子树立一种正面的父性形象,现代父亲应该重拾传统父教中‘严’的成分,去掉‘厉’的劣性,这样就能于和谐中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至于让受教子女产生不甘的畏惧和无声的抗议”,罗教讲认为,严父能够让孩子在起点上就保有优势,他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尽早独立起来,形成自己完整的人格和个性。
另外,在这个每天都会有新现象、新事物产生的时代里,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会有一种不安全感。他们在过往生活和历史中无例可援,在应对变化时没有榜样可以参照,此时,父亲与子女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朋友”般的互相支持来面对不可预测的未来发展。这样,父亲角色才不至于在这变化多端的世界里发生缺位。
“当然,这种朋友关系又不能太过亲密,否则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父性形象又会因为适当距离的消失而面临崩塌”,罗教讲强调。
“当然这个也要从两方面看,现代父亲在教育子女过程的中,既要严又不能太厉,既要亲也不能过密,否则父性形象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这中间的关系需要父亲自己去平衡”,罗教讲建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