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来源 :理论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的发展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不能停滞。坚持与时俱进是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科学的态度。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从内容上的重大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思维。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实践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党的领导集体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不断劳动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史上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都体现出了重大的创新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的重大创新 There is no e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an not be stagnant. To Adhere to Keeping Pace with the Times is the Only Scientific Attitude towards Marxism. The significant innovation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in China has provided new idea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sets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wisdom of the party’s leading collective ideology and an experience summary of the continuous labor-building practi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embodies significant innovation value in the hist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and is a major innovation i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m in China
其他文献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人的实践本质的论证,形成了一种关注人、尊重人、维护人的人道主义。在对异化劳动的激烈批判中,更显露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又在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论述了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它是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论依据之一.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虽然没有直接使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等概念,但“三个代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理
为维持和巩固苏维埃政权,列宁于1920年底提出了实施租让制的政策来防止帝国主义国家新的武装干涉,转移资本主义视线,同时加剧他们之间的矛盾达到消弱对俄的敌对力量,并利用外
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第一次阐述关于劳动对资本形式上从属转化为实际上从属的原理,集中说明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的产生、确立、发展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并进而
本文通过对高职生心理危机的分析,提出了以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的组织保障系统、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以及形成完备的心理危机预案和建立危机干预快速反应系统等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构建和谐校园关键在于高校党组织,建设
本文介绍了知识经济、技术创新的概念与作用,从知识创新的角度探讨了知识经济的本质与特征,描述了高新技术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最后,探讨了在知识经济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全面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本文针对高校目前学生管理存在的误区,提出用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和谐管理.在高校学生和谐管理中,应坚
荀子与斯密的分工说出现在私人工商业兴起的社会转型期,二者视人逐利为己的本性为分工的最初动因。他们主张振兴农业,培育市场,拓展交通运输来深化分工。另一方面,荀子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