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色彩观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发展建立现代色彩体系及色彩形式就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建立中外双向知识结构,中西方互相借鉴学习,合理利用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虽然中西方色彩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但共同之处也是有的,抒情表现性、归宿感是近现代中西方艺术的共通性。文章从中西绘画色彩的发展变化、中西绘画艺术的趋同和异同、中国画对西方色彩的吸收与借鉴、中西色彩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等方面,对中西绘画色彩观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中西方;绘画;色彩观;色彩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课题“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对绘画色彩的影响与表现研究”(2014A012)阶段成果。
  一、中西绘画色彩的发展变化
  从商周时期开始,传统色彩观一直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观是受传统哲学和封建文化发展影响而形成的。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与哲学思想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观相对也是稳定的。
  宋元时期受外族侵扰,封建社会逐渐衰落,部分文人为了满足精神需要,达到与宇宙规律相通的自我人格完善,而努力找寻新的载体。随着禅道思想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精神由外向化转变为内向化,由以往的壮美之境转为如今的优美之韵,“水墨为上”自然发展形成了主要审美趣味。此后,水墨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在清末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近代中国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时,文化艺术也进入了困境。此时,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中西文化思想激烈碰撞,革新与发展就越发显得紧迫。受环境影响,文人的创作也不再是风雅字画,转而开始重新找回设色描绘世俗生活,这是创作的需要,也是对环境生活的反思。不能用西方现代艺术观点改造中国艺术,而是要用中国艺术思想吸收西方现代艺术。
  在当下,受西方印象派色彩风格影响,人们认识了西方光学色彩观念。通过了解、学习、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文明成果,中国绘画作品呈现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实现向现代绘画的转型。
  长期的中西交流与对话使中国绘画形成了色彩趣味的多元化。这也引起了国内外艺术家、理论批评家的普遍关注和探讨。革新和继承成为其主要分歧。在如此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中,怎样挖掘出本民族色彩表现的潜能,并建立新的现代色彩体系,将用色发挥到极致,促使古今中外绘画的融合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课题。
  二、中西绘画艺术的趋同和异同
  西方艺术家早在15世纪时就已经将油画原料及油画绘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整理,形成一整套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用油性材料作画的技术已达到成熟。从所用画材方面对比,油画材料易于改变,色调由浅到深,色彩变化丰富,油性色彩厚重因此易于表现物体的质感,不易变色保存时间久;而中国的绘画材料用矿物质石头为原料,颜色不易改变,色与胶水混合后形成流动性质,同时由于使用矿物质颜料,所以色调深浅程度不易控制,也很难表现对象的凹凸。中国画色彩原料上的缺陷,使绘画更不容易展现,但也因此使中国传统绘画具有了高度的民族价值。
  中国传统水墨与西方油画这两种艺术门类,在艺术理念上还是绘画材料的运用上可以说是大相径庭。在绘画材料方面,存在布上作画与纸上作画的差异、以油调色与以水调色的媒介差异;在绘制方法方面,油画加减法同时并用,中国画只能用加法不能用减法;在艺术表现方面,西方油画注重外在形式的色彩视觉刺激,中国画更注重内在神韵的把握。也正是因为以上诸多差异,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不能相融,导致艺术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需要一种介于这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将其艺术理念转变为现实创作,最终达到理想效果。
  19世纪后半叶法国出现一批具有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印象主义就此出现。他们在室外光线下写生实践,观察表现不同天光下的景物,捕捉光与影的色彩和谐,从而抛弃了固有色的观念,用光线和色彩表现出瞬间印象。画布成为画家宣泄情感的场所,色彩情感的宣泄使画面逐渐着力于表现和抽象。西方科学的色彩理论传入中国时间比较晚,印象派时期正是西方现代色彩理论发展的最关键时期。绘画体现的是文化,准确来说是在文化影响下而产生的艺术形式,中国画色彩观的延续和发展不能直接模仿或照搬西方艺术,否则就会失去自身独有的艺术价值。中国画一旦脱离传统文化基础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因此,西方绘画的用色观念不可能取代中国画的传统色彩观,中国画色彩观也不能仅停留在传统层面。几千年历史文明的积淀使中国画传统色彩观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把握中国画的色彩观变化发展方向,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又要传承中华民族的艺术精神,在这一基础上进行取舍,以顺应时代与社会意识变化发展的趋势。
  三、中国画对西方色彩的吸收与借鉴
  要发展建立现代色彩体系及色彩形式就需要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建立中外双向知识结构,互相借鉴学习,合理利用对方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如从日本岩彩画那里汲取营养或将本民族的民间用色观念发扬光大,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产生的辉煌的敦煌艺术,就是相互渗透融合而成的艺术奇观。但这并不是要求我们无选择地接受异地文化,而是辨别取舍。“既不能以时代性的差异消解民族性的存在,也不能因要突出民族性差异而消解时代性差异的存在。我们只能尽量把握各个国家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时代性和民族的差异,才能汲取中外艺术之长,为现今艺术创作所用。”因此,我们要先立足于傳统,确保中国画基因不变,确定在吸收外来艺术营养的同时,哪些东西是本民族所不能丢弃的,哪些是需要我们弘扬的,哪些是我们所要剔除的,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中国传统绘画要想在西方近现代绘画艺术中汲取营养,就需要先对中西绘画艺术的特点和差异以及历史渊源做一参照性的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作为契合点,找出它们的差异性以作互补,使双方能在对方领域中汲取营养精华。
  中西方色彩写生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明显不同。西方写生追求描绘客观自然色彩,尽量做到与实际景物相一致,画面整体布局复杂,追求细节刻画,表现复杂而丰富的色彩层次关系,就写生色彩的理论而言,写生为主,环境为次,应该避免重复的色彩。中国画色彩善于借景抒情,突出画者主观情绪,不一味追求与客观自然景物的颜色完全相同,而是注重中国画色彩的表现性、概括性和意象性特点。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生并不是表面化地模仿临摹自然,而是着力于表现画家对客观自然的感受。因此,“意足而不求颜色似”就成为中国画色彩的基本特征。
  四、中西色彩观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中国人的一元论的世界观与西方人的二元论的世界观是相对立的。中国传统哲学强调和谐顺应,从人与自然关系中就能看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二者是统一和谐的,在这种传统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感性思维方式。西方的二元论世界观则不同,西方世界观是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认为人可以认识并改造世界,注重挖掘人的潜能崇尚理性精神。二者的人文精神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中西思想碰撞,使得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阐述出各具特色的艺术审美观念。
  虽然中西方色彩观在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但共同之处也是有的,抒情表现性、归宿感是近现代中西方艺术的共通性。中西绘画主流色彩发展的大趋势一样:西方绘画从使用固有色的写实主义、运用条件色的印象派、善于概括色的后印象派,展现了从具象向抽象的转变;除宗教绘画等艺术因素影响外,中国画色彩也同样经历了由写实到写意的转变,从重彩到淡彩,再发展到水墨黑白,即从概括色走向抽象色。梳理出其用色风格可以发现,这体现了在一定社会环境下,由于社会功用与审美价值的需要,人们所表现出的一种主流的色彩意识。
  虽然中西绘画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方法不相同,但近现代艺术色彩观念的诞生也使世界艺术色彩趋同,二者互相渗透融合。绘画色彩本质与色彩观追求是相通的,都开始注重艺术家自我情感的抒发表达,强烈的抒情性成为双方互相借鉴的前提,也成了中国绘画和西方近现代绘画的契合点。相信在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中西绘画最终会实现科学的色彩观与哲学色彩观在文明的冲突中碰撞融合。
  参考文献:
  [1]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83.
  [2]孔新苗,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3]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闽台木偶艺术的现代发展困境揭示了传统民俗文化现代传承所面临的问题。文章提出推进闽台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在木偶艺术表现形式上实现创新。将木偶艺术融入其他艺术教学和艺术实践当中,不仅能够带动木偶艺术的现代化创新,而且能够推动相关的文化产业发展。推进闽台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为木偶艺术创新提供动力。  关键词:闽台;木偶艺术;艺术传承  闽台木偶艺术发展需要培养木偶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兴起,线上教学资源建设成为高校教师研究的热点问题。线上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得学习的便捷性、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文章在“自助式学习”理念下,就如何建设高职院校线上课程资源进行一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自助式学习;高职院校;钢琴课程资源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
期刊
摘 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音乐创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提高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效果,通过对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思考有效的对策,以促进音乐创作的发展。  关键词: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基层群众   群众文化,是指人们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群众文化活动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需要为目的
期刊
摘 要:承接魏晋南北朝绘画技法,开启唐朝新画风,被誉为唐画鼻祖的展子虔,其影响力在当代犹存。山水画家尤为推崇展子虔,《游春图》便是其山水画作中的绝佳代表作品。基于此,文章通过对展子虔《游春图》的色彩运用进行分析,提出了其运用色彩表达了深刻的意蕴,即用青绿重彩表达淡雅明媚的审美理想,用主观色彩表达天然纯粹的审美心境。  关键词:展子虔;《游春图》;色彩  展子虔(约545-618年),生于东魏末期,
期刊
摘 要: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这不仅为中国摄影师讲好中国故事及走向世界搭建了重要的平台,也为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到世界开辟了新的道路。文章通过对新时期摄影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教师在摄影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带领学生结合时代特征,对视觉形象进行感知、理解和拍摄,并进一步根据具体的案例分析摄影课程思政的具体模式,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并且能够使学生基于中国的时代背景去创作更具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随着教育强国战略的提出,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而美学教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改善教学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开展系列课外体验活动、将审美能力纳入考核体系四种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方法,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使学生毕业之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美术教育;审美能力;教育改革  近年来新课标的提出与实施,使美育逐渐成为各个
期刊
摘 要:山西古建历经了漫长的历史积淀,是中国古建筑的缩影,昭示出中国古建筑的显著特征。古建彩绘类别众多,主要有旋子彩绘、和玺彩绘等。其中更为丰富的是古建筑表面的油饰彩画。由于自然条件的腐蚀和人为破坏,许多古建筑表面的彩绘图案变得模糊残缺,不仅影响了观感,同时也为文化艺术的传承工作造成了阻碍。因此,必须重视古建彩绘修复与保护工作。古建彩绘修复与保护工作的开展重视保护准备前、修复保护过程中以及修复后的
期刊
摘 要:近几年国产动画发展迅猛,动画人才需求大幅上涨,而动画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令人深思,所以动画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以动画产业链为出发点,产教融合平台为基础,跨学科、跨专业培养行业所需人才为主要改革方向,从动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师资质量的提升、实践平台的搭建入手,探索动画人才培养如何紧跟时代,从而推动动画教育的改革,实现高质量动画人才培养的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动画教育;动画人才
期刊
摘 要:在交互式电子音乐盛行的今天,作曲家们运用Max/MSP平台搭建个性化的效果器處理程序的方式来创作音乐。文章在对沃切克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乐谱与音响做了必要分析的基础之上,从效果器的原理入手,详细阐述了沃切克电子音乐作品《高通低切》中低音提琴实时处理的手段及其作用,希望为今后的电子音乐创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混合媒介;电子音乐;高通低切;Max/MSP   混合媒介的电子音
期刊
摘 要:审美感悟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十分重要,它能够体现出一个画家的审美倾向和审美愿望。画家审美感悟的能力直接决定其作品的品位与价值,独特的审美感悟还能够影响画家的创作风格,甚至对创作过程产生影响。文章就审美感悟对绘画作品的品位与价值、创作风格、艺术创作方式的作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审美感悟;审美能力;创作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嫩江流域民间美术收集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