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钟馗画于宋朝开始向世俗化发展,到了元代,由于出现了大量的文人画家,因而钟馗画开始用于寄托情感,开始从世俗性向思想性转变。尤其是宋末元初,民族矛盾尖锐,多数画家都经受了亡国之痛,加上元朝的统治者不注重文化发展,士大夫文人的地位低下,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文人开始用书画来直抒胸中苦闷。因为钟馗形象从一开始诞生的时候就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考举未中、报国无门、死后又无法经历轮回转世,即便如此仍要报效君王服务百姓,与此时的文人画家所欲要的形象不谋而合,于是钟馗成为重要的绘画题材,成为文人的思想载体。所以,抒发画家情感成为这一时期钟馗最突出的特点。本文选取了龚开的《中山出游图》来阐释此时钟馗画的新发展。明清时期钟馗画在此基础上向着多元化发展,呈现出繁盛的局面,钟馗的形象有了新的特点,更加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在文人阶层,钟馗画成为了画家的精神载体,与梅兰竹菊有相似的功用。本文选取了戴进和陈洪绶等人所绘的钟馗来加以分析,论述明清时期钟馗画的特点。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132
(一)元朝钟馗画
龚开的《中山出游图》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钟馗题材绘画作品。《中山出游图》描绘了钟馗、钟馗小妹和众多随从小鬼出游的场面。画面共计出现二十二个人物形象,画面的右侧两小鬼抬着钟馗,而小鬼的形象丑陋,瘦骨嶙峋,钟馗的形象威严冷冽,给人以敬畏之感。钟馗看向后方,看着众多随从及钟馗小妹,钟馗小妹端坐娇上,小妹身后女侍从又看向后面的一行小鬼。这一系列的动作看似平淡无奇,却起到了和谐画面,前后呼应的作用。使画面连贯,故事情节完整。画中钟馗、小妹、小鬼均刻画的栩栩如生,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尤其是把小鬼的畏手畏脚表现的淋漓尽致。构图精妙和谐又突出主题。整幅图画布局妙趣横生充满新意。画中人物造型夸张,节奏明确,充满了形象力。人物形象具有漫画意味,画面有很强的设计构成感。是钟馗题材绘画的完美典范。龚开笔下的钟馗不仅仅在绘画的技巧手法及构思等方面十分突出,还在画中寄托了浓厚的情感愿望,从侧面映射出当时的时代风貌。
龚开属于遗民画家,经历了朝代更替,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加上自己仕途不顺,报国无门,这些深深地体现在他的绘画当中,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龚开之所以画钟馗,也与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中山出游图》在绘画主题上不是单纯的携眷出游,画上的题诗中用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典故,映射出亡国的悲惨事实。同时,题款荒诞诙谐,说是外出打猎却无猎物可打,说是携眷游玩,可是游玩途中又捉小鬼,充满了矛盾,体现了移民画家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厌弃和憎恨,将自身的无奈与矛盾变为对当时社会和对元朝统治的不满。龚开以钟馗自喻,他在钟馗的身上找到了跟自己相似的一面,钟馗生前的悲惨经历,死后又脚踏阴阳两界,不忘生前报国为民的愿望,即使死后也仍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的气节,龚开以及众多忧国忧民又生不逢时的文人,在钟馗身上找到了共鸣。因此《中山出行图》具有讽刺、暗喻的指向功能。同时也寄托着文人的思想情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类似作用的钟馗画,除了《中山出游图》还有王振鹏的《钟馗嫁妹图》、颜辉的《秋月钟馗出游嫁妹图》等。
(二)明清钟馗画
钟馗画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在题材上有所扩充,形式上有所突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貌。除了用于寄寓文人理想之外,还将钟馗形象运用于祈福的吉祥画。钟馗画一开始是百姓在除夕时挂于家中驱鬼辟邪的,到了明代这一习俗发生变化,由除夕挂钟馗变為端午挂钟馗,出现了千家万户挂钟馗的局面。同时钟馗形象向多样性发展。这时民间流行挂钟馗驱五毒,五毒的形象往往跟钟馗的形象一同出现,在驱鬼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题材。除了五毒之外,钟馗画中出现了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钟馗配花瓶比喻平安、配如意象征事事如意。
浙派画家戴进就有《钟馗夜游图》,这幅画描绘了钟馗和面目狰狞的小鬼们,在夜间出行与山间的场面,细节描绘到位,钟馗双目有神,显露出威严之感,有着威慑众鬼的气势。周围环境犹白雪皑皑,寂寥萧瑟,营造出了阴森的氛围, 一柄宝剑,一把破伞,简易的轿子,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钟馗夜游图》在绘画技巧上集众家之长,又自出机杼。运用强劲挺直的线条,简洁的手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代的钟馗绘画作品还有陈洪绶的《钟馗像》。陈洪绶钟馗画的特点在于将传统的钟馗形象变为现实生活中老者的形象。画面中钟馗没有了浓密的眉眼和扬起的胡须,没有了怒目狂吼和浮夸的肢体动作,而变成佝偻的老人样貌。仅从身上的圆帽、脚上穿的靴子、身上佩剑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看能够看出画家所画的是钟馗,而且身上还佩戴了一枝花,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画面充满了装饰趣味,设色古雅,形象真实生动充满意趣。这是陈洪绶的创新,无疑是对经典形象的挑衅。不仅如此,这种钟馗新形象的产生还与当时的悲惨的社会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老者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形象。明朝的钟馗画还有仇英的《麟祉呈祥图》、文征明《寒林钟馗》、叶澄《夜巡布丰图》、许俊的《钟馗嫁妹》、《小妹缝补图》等。
清朝的钟馗绘画在明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成为集大成者。在《灵璧志略》中记载了清朝乾隆年间钟馗画的销售盛况:“邑中画店林立,画商如云,车水马龙,年复如是。岁售数万张。画工衣食于斯。”现留存的有张风的《恨福来迟》、黄慎的《执蒲图》、高其佩的《执剑迎福图》等,都是清代钟馗画的杰出代表;清朝文人画家金农创立了醉钟馗形象,自此之后钟馗醉酒这一题材开始被文人所运用,表现文人的洒脱豁达,代表作品《醉钟馗》,除此之外还有任颐的《月下独酌》、王素的《五美扶醉》等,均属于这类题材。其次,清代文人画中钟馗形象较之明代更加受到推崇。钟馗与梅兰竹菊这类题材一样成为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特殊载体,画家以钟馗自喻,因而这一时期的钟馗还具有了文人的气质,此时钟馗画中的钟馗读书写字、河边垂钓、吟诗作赋,“过上了文人的生活”,例如高其佩的《钟馗变相之读书图》中描绘了正在读书的钟馗,黄慎的《钟馗训读》也是如此,罗聘的《钟馗垂钓》刻画了正在垂钓的钟馗;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钟馗和现实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貌,例如高其佩的《钟馗变相图册》中就出现了作揖、拈须、照镜等多种不同的钟馗造型,再如罗聘的《野路登东图》更是将钟馗如厕的场景描绘了出来,具有强烈世俗性。因此,明清时代的钟馗画出现在不同的领域,也体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
结语
自唐朝钟馗题材绘画伊始,经过发展到了元朝以后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繁荣风貌。在元朝,由于文人地位的降低,文人画家无处施展抱负,只能靠书画抒发苦闷情感,此时钟馗开始成为文人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这是钟馗画由宫廷画向民间绘画转变之后的又一重大转变。明清时期是钟馗画像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也是钟馗画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了大量描绘钟馗的艺术作品。一方面民间绘画中的钟馗形象更为接近大众生活,钟馗文化开始盛行,出现了端午挂钟馗的习俗,钟馗形象也有所创新,深受当时大众的喜爱。另一方面文人笔下的钟馗成为画家的精神寄托,此时的钟馗与梅兰竹菊的功能相似,成为画家的精神载体。
中国古代钟馗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面貌,这不仅仅与画家自身的艺术追求有关,还映射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从侧面反应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笔者的对于元朝到清朝的钟馗画特点及发展历程的研究希望可以对相关领域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132
(一)元朝钟馗画
龚开的《中山出游图》就是这一时期典型的钟馗题材绘画作品。《中山出游图》描绘了钟馗、钟馗小妹和众多随从小鬼出游的场面。画面共计出现二十二个人物形象,画面的右侧两小鬼抬着钟馗,而小鬼的形象丑陋,瘦骨嶙峋,钟馗的形象威严冷冽,给人以敬畏之感。钟馗看向后方,看着众多随从及钟馗小妹,钟馗小妹端坐娇上,小妹身后女侍从又看向后面的一行小鬼。这一系列的动作看似平淡无奇,却起到了和谐画面,前后呼应的作用。使画面连贯,故事情节完整。画中钟馗、小妹、小鬼均刻画的栩栩如生,突出表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尤其是把小鬼的畏手畏脚表现的淋漓尽致。构图精妙和谐又突出主题。整幅图画布局妙趣横生充满新意。画中人物造型夸张,节奏明确,充满了形象力。人物形象具有漫画意味,画面有很强的设计构成感。是钟馗题材绘画的完美典范。龚开笔下的钟馗不仅仅在绘画的技巧手法及构思等方面十分突出,还在画中寄托了浓厚的情感愿望,从侧面映射出当时的时代风貌。
龚开属于遗民画家,经历了朝代更替,目睹了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加上自己仕途不顺,报国无门,这些深深地体现在他的绘画当中,影响了他的绘画风格,龚开之所以画钟馗,也与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中山出游图》在绘画主题上不是单纯的携眷出游,画上的题诗中用了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典故,映射出亡国的悲惨事实。同时,题款荒诞诙谐,说是外出打猎却无猎物可打,说是携眷游玩,可是游玩途中又捉小鬼,充满了矛盾,体现了移民画家内心的苦闷,以及对社会现状的厌弃和憎恨,将自身的无奈与矛盾变为对当时社会和对元朝统治的不满。龚开以钟馗自喻,他在钟馗的身上找到了跟自己相似的一面,钟馗生前的悲惨经历,死后又脚踏阴阳两界,不忘生前报国为民的愿望,即使死后也仍在努力实现自身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的气节,龚开以及众多忧国忧民又生不逢时的文人,在钟馗身上找到了共鸣。因此《中山出行图》具有讽刺、暗喻的指向功能。同时也寄托着文人的思想情感。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类似作用的钟馗画,除了《中山出游图》还有王振鹏的《钟馗嫁妹图》、颜辉的《秋月钟馗出游嫁妹图》等。
(二)明清钟馗画
钟馗画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在题材上有所扩充,形式上有所突破,呈现出百花齐放的风貌。除了用于寄寓文人理想之外,还将钟馗形象运用于祈福的吉祥画。钟馗画一开始是百姓在除夕时挂于家中驱鬼辟邪的,到了明代这一习俗发生变化,由除夕挂钟馗变為端午挂钟馗,出现了千家万户挂钟馗的局面。同时钟馗形象向多样性发展。这时民间流行挂钟馗驱五毒,五毒的形象往往跟钟馗的形象一同出现,在驱鬼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题材。除了五毒之外,钟馗画中出现了蝙蝠,寓意福从天降、钟馗配花瓶比喻平安、配如意象征事事如意。
浙派画家戴进就有《钟馗夜游图》,这幅画描绘了钟馗和面目狰狞的小鬼们,在夜间出行与山间的场面,细节描绘到位,钟馗双目有神,显露出威严之感,有着威慑众鬼的气势。周围环境犹白雪皑皑,寂寥萧瑟,营造出了阴森的氛围, 一柄宝剑,一把破伞,简易的轿子,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给人以阴森恐怖之感。《钟馗夜游图》在绘画技巧上集众家之长,又自出机杼。运用强劲挺直的线条,简洁的手法,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明代的钟馗绘画作品还有陈洪绶的《钟馗像》。陈洪绶钟馗画的特点在于将传统的钟馗形象变为现实生活中老者的形象。画面中钟馗没有了浓密的眉眼和扬起的胡须,没有了怒目狂吼和浮夸的肢体动作,而变成佝偻的老人样貌。仅从身上的圆帽、脚上穿的靴子、身上佩剑这些必不可少的元素看能够看出画家所画的是钟馗,而且身上还佩戴了一枝花,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画面充满了装饰趣味,设色古雅,形象真实生动充满意趣。这是陈洪绶的创新,无疑是对经典形象的挑衅。不仅如此,这种钟馗新形象的产生还与当时的悲惨的社会现实有着直接的关系,这个老者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形象。明朝的钟馗画还有仇英的《麟祉呈祥图》、文征明《寒林钟馗》、叶澄《夜巡布丰图》、许俊的《钟馗嫁妹》、《小妹缝补图》等。
清朝的钟馗绘画在明朝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成为集大成者。在《灵璧志略》中记载了清朝乾隆年间钟馗画的销售盛况:“邑中画店林立,画商如云,车水马龙,年复如是。岁售数万张。画工衣食于斯。”现留存的有张风的《恨福来迟》、黄慎的《执蒲图》、高其佩的《执剑迎福图》等,都是清代钟馗画的杰出代表;清朝文人画家金农创立了醉钟馗形象,自此之后钟馗醉酒这一题材开始被文人所运用,表现文人的洒脱豁达,代表作品《醉钟馗》,除此之外还有任颐的《月下独酌》、王素的《五美扶醉》等,均属于这类题材。其次,清代文人画中钟馗形象较之明代更加受到推崇。钟馗与梅兰竹菊这类题材一样成为文人画家寄托情感的特殊载体,画家以钟馗自喻,因而这一时期的钟馗还具有了文人的气质,此时钟馗画中的钟馗读书写字、河边垂钓、吟诗作赋,“过上了文人的生活”,例如高其佩的《钟馗变相之读书图》中描绘了正在读书的钟馗,黄慎的《钟馗训读》也是如此,罗聘的《钟馗垂钓》刻画了正在垂钓的钟馗;除此之外,这一时期的钟馗和现实生活关系更为密切,从侧面反映了时代风貌,例如高其佩的《钟馗变相图册》中就出现了作揖、拈须、照镜等多种不同的钟馗造型,再如罗聘的《野路登东图》更是将钟馗如厕的场景描绘了出来,具有强烈世俗性。因此,明清时代的钟馗画出现在不同的领域,也体现出各种各样的特色。
结语
自唐朝钟馗题材绘画伊始,经过发展到了元朝以后呈现出更为多样化的繁荣风貌。在元朝,由于文人地位的降低,文人画家无处施展抱负,只能靠书画抒发苦闷情感,此时钟馗开始成为文人画中一个重要的表现题材,这是钟馗画由宫廷画向民间绘画转变之后的又一重大转变。明清时期是钟馗画像多元化发展的时期,也是钟馗画创作的高峰期,出现了大量描绘钟馗的艺术作品。一方面民间绘画中的钟馗形象更为接近大众生活,钟馗文化开始盛行,出现了端午挂钟馗的习俗,钟馗形象也有所创新,深受当时大众的喜爱。另一方面文人笔下的钟馗成为画家的精神寄托,此时的钟馗与梅兰竹菊的功能相似,成为画家的精神载体。
中国古代钟馗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含义,不同的面貌,这不仅仅与画家自身的艺术追求有关,还映射出了一定的时代特色和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从侧面反应出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笔者的对于元朝到清朝的钟馗画特点及发展历程的研究希望可以对相关领域研究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