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这要求语文老师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的同时,以教材中美好的事物、人物高尚的品格潜移默化地感染他们,在他们心灵深处播下美善的种子,熔炼高尚的情操,激发奋勇的斗志。
感悟真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作品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饱含情感的讲述打动学生,让他们心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感悟真情。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第四自然段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此段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舍不得”来组织教学。首先围绕“舍不得吃”设疑。舍不得吃什么?为什么舍不得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腌鱼腊肉是家常便饭,可对王冕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但他却要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母亲吃。此刻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看到腌鱼腊肉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激起共鸣。此时此刻,讲台下那些已经泪眼盈盈的孩子,难道还不能体会到王冕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吗?其次抓住“舍不得花”设疑。王冕舍不得花什么?这些零花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此时,教师可巧设几个提问来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孩子们想一想,如果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点心填填肚子,这应该吗?这过分吗?可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反问自然而然地掀起了孩子们感情的波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教材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组织教学,层层推进,步步加温,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王冕的勤学好学,并沉浸在王冕与母亲之间那浓浓的亲情中。如此潜移默化,情感教育就如春雨,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激发深思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巧借文章的精要处开启学生思维,挖掘作品中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独辟思维蹊径,引领学生感受人物高尚的思想,领受较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仍以《少年王冕》为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母子之间的对话,写得生动感人。但粗读这段对话,学生未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情。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母子之间的浓情厚意呢?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王冕的话,再通过夸张的范读,让学生很快发觉王冕的话中“闷得慌”和“可以读会书”前后矛盾。此时抓住契机,向学生设疑:王冕心里想读书,但嘴里却不这样说。为什么他会心口不一呢?这一提问让先前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整个争辩过程中,学生或细读文本,或掩卷沉思,或热烈发言。他们认真揣摩着王冕的内心世界,除了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以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他对母亲的孝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章所写的人物对话的表面,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比较、辨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唯其知之深,学生的心灵才会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塑造高洁的灵魂。
磨砺意志 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去影响、鼓舞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教育学生磨砺意志的典型教材。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如“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教师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到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谈迁顽强的斗志,体会其誓死要完成书稿的坚定信念。当文中主人公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志向强烈撞击学生心灵时,学生的意志被磨砺,理想被唤起,信念被点燃。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江苏张家港215600)
责任编辑余志全
感悟真情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作品饱含着真挚的情感,能叩击学生心弦,激起他们感情的共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紧扣作品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饱含情感的讲述打动学生,让他们心中或泛起涟漪,或掀起波涛,感悟真情。
例如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第四自然段时,笔者就紧紧抓住此段中反复出现的两个“舍不得”来组织教学。首先围绕“舍不得吃”设疑。舍不得吃什么?为什么舍不得吃?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腌鱼腊肉是家常便饭,可对王冕来说却是难得的美味,但他却要把这难得的美味留给母亲吃。此刻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你们看到腌鱼腊肉会怎么样呢?让学生在深入思考中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激起共鸣。此时此刻,讲台下那些已经泪眼盈盈的孩子,难道还不能体会到王冕对母亲的一片深情吗?其次抓住“舍不得花”设疑。王冕舍不得花什么?这些零花钱是用来干什么的?此时,教师可巧设几个提问来激发孩子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孩子们想一想,如果王冕肚子饿了,用东家给的零花钱买点点心填填肚子,这应该吗?这过分吗?可他为什么这么做?这样的反问自然而然地掀起了孩子们感情的波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紧扣教材重点抓住这两个沉甸甸的“舍不得”来组织教学,层层推进,步步加温,让孩子们充分体验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深深感受王冕的勤学好学,并沉浸在王冕与母亲之间那浓浓的亲情中。如此潜移默化,情感教育就如春雨,滋养着每个孩子的心田。
激发深思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巧借文章的精要处开启学生思维,挖掘作品中揭示主题、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和精彩段落,独辟思维蹊径,引领学生感受人物高尚的思想,领受较深层次的思想教育。
仍以《少年王冕》为例。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母子之间的对话,写得生动感人。但粗读这段对话,学生未必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隐藏的深情。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去感悟母子之间的浓情厚意呢?我先让学生反复读王冕的话,再通过夸张的范读,让学生很快发觉王冕的话中“闷得慌”和“可以读会书”前后矛盾。此时抓住契机,向学生设疑:王冕心里想读书,但嘴里却不这样说。为什么他会心口不一呢?这一提问让先前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整个争辩过程中,学生或细读文本,或掩卷沉思,或热烈发言。他们认真揣摩着王冕的内心世界,除了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以外,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他对母亲的孝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文章所写的人物对话的表面,而是由表及里,深入分析、比较、辨识,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唯其知之深,学生的心灵才会镌刻上永不磨灭的印痕,塑造高洁的灵魂。
磨砺意志 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卓有建树的人物的思想言行去影响、鼓舞学生,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苏教版第九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是一篇教育学生磨砺意志的典型教材。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如“一百多里路”“20多年”“6次修改”“50多岁”“400多万字”等。教师可抓住教材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读到这些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在思考中感受到谈迁顽强的斗志,体会其誓死要完成书稿的坚定信念。当文中主人公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和伟大的志向强烈撞击学生心灵时,学生的意志被磨砺,理想被唤起,信念被点燃。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云盘小学
江苏张家港215600)
责任编辑余志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