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不丧志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imad41197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玩物丧志”这句话,见于所谓伪古文《尚书》,好似“玩物”和“丧志”是有必然因果关系的。近代番禺叶遐庵先生有一方收藏印章,印文是“玩物而不丧志”。表面似乎很浅,易被理解为只是声明自己的玩物能够不至丧志,其实这句印文很有深意,正是说明玩物的行动,并不应一律与丧志联在一起,更不见得每一个玩物者都必然丧志。
  我的一位挚友王世襄先生,是一位最不丧志的玩物大家。大家二字,并非专指他名头高大,实为说明他的玩物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先说广度:他深通中国古典文学,能古文,能骈文,能作诗,能填词。外文通几国的我不懂,但见他不待思索地率意聊天,说的是英语。他写一手欧体字,还深藏若虚地画一笔山水花卉。喜养鸟、养鹰、养猎犬、能打猎;喜养鸽,收集鸽哨;养蟋蟀等虫,收集养虫的葫芦。玩葫芦器,就自己种葫芦,雕模具,制成的葫芦器,上有自己的别号,曾流传出去,被人误认为古代制品,印入图录,定为乾隆时物。
  再说深度:他对艺术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透彻的研究。把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条分缕析,使得一向说得似乎玄妙莫测而且又千头万绪的古代论画著作,搜集爬梳,既使纷繁纳入条理,又使深奥变为显豁。读起来,那些抽象的比拟,都可以了如指掌了。
  王先生于一切工艺品不但都有深挚的爱好,而且都要加以进一步的了解。不辞劳苦地亲自解剖。所谓解剖,不仅指拆开看看,而是从原料、规格、流派、地区、艺人的传授等等,无一不要弄得清清楚楚。为弄清楚,常常谦虚地、虔诚地拜访民间老工艺家求教。因此,一些晓市、茶馆、黎明时民间艺人已经光临,他也绝不迟到,交下了若干行业中有若干项专长绝技的良师益友。“相忘江湖”,使得那些位专家对这位青年,谁也不管他是什么家世、学历、工作,更不用说有什么学问著述,而成了知己。举一个有趣的小例:他爱自己炒菜,每天到菜市排队。有一位老庖师和他谈起话来说:“干咱们这一行……”,就这样把他真当成“同行”。因此也可以见他的衣著、语言、对人的态度,和这位老师傅是如何地水乳,使这位老人不疑他不是“同行”。
  王先生有三位舅父,一位是画家,两位是竹刻家。那位画家门生众多,是一位宗师,那两位竹刻家除留下刻竹作品外,只有些笔记材料,交给他整理。他于是从头讲起,把刻竹艺术的各个方面周详地叙述,并阐发亲身闻见于舅氏的刻竹心得,出版了那册《刻竹小言》,完善了也是首创了刻竹艺术的全史。
  他爱收集明清木器家具,家里院子大、房屋多,家具也就易于陈设欣赏。忽然全家凭空被压缩到一小间屋中去住,一住住了十年。十年后才一间一间地慢慢松开。家具也由一旦全部被人英雄般地搬走,到神仙般地搬回,家具和房屋的矛盾是不难想象的。就是这样的搬走搬回,还不止一次。那么家具的主人又是如何把这宗体积大、数量多的木器收进一间、半间的“宝葫芦”中呢?毫不神奇,主人深通家具制造之法,会拆卸,也会攒回,他就拆开捆起,叠高存放。因为怕再有英雄神仙搬来搬去,就没日没夜地写出有关明式家具的专书,得到海内外读者的剧烈喝彩。
  最近又掏出尘封土积中的葫芦器,其中有的是他自己种出来的。制造器皿的过程是从画式样、旋模具起,经过装套在嫩小葫芦上,到收获时打开模子,选取成功之品,再加工镶口装盖以至髹漆葫芦器里子等。可以断言,这比亲口咀嚼“粒粒辛苦”的“盘中餐”,滋味之美,必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和那些木器家具一样,免于再积入尘土,赶紧写出这部《说葫芦》专书,使工艺美术史上又平添出一部重要的科学论著。我们优先获得阅读的人,得以分尝盘中辛苦种出的一粒禾,其幸福欣慰之感,并不减于种禾的主人。
  写到这里,不能不再谈王先生深入研究的一项大工艺,他全面地、深入地研究漆工的全部技术。不止如上说到的漆葫芦器里子。大家都知道,木器家具与漆工是密不可分的。王先生为了真正地、内行地、历史地了解漆工技术,我确知他曾向多少民间老漆工求教。众所周知,民间工艺家,除非是自己可信的门徒是绝不轻易传授秘诀的。也不必问王先生是否屈膝下拜过那些身怀绝技的老师傅。但我敢断言,他所献出的诚敬精神,定比有形的屈膝下拜高多少倍,绝不是向身怀绝艺的人颐指气使地命令说:“你们给我掏出来”所能获得的。我听说过漆工中最难最高的技术是漆占琴和修古琴,我又知王先生最爱古琴,那么他研究漆工艺术是由古琴到木器,还是由木器到古琴,也不必询问了。他注解过唯一的一部讲漆工的书《髹饰录》。我们知道,注艺术书注词句易,注技术难。王先生这部《髹饰录解说》不但开辟了艺术书注解的先河,同时也是许多古书注解所不能及的。如果有人怀疑我这话,我便要问他,《诗经》的诗怎么唱?《仪礼》的仪节什么样?周鼎商彝在案上哪里放?古人所睡是多长多宽的炕?而《髹饰录》的注解者却可以盎然自得地傲视郑康成。这一段话似乎节外生枝,与葫芦器无关。但我要郑重地敬告读者:王世襄先生所著的哪怕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内容讲的哪怕是区区一种小玩具,他所倾注的心血精力,都不减于对《髹饰录》的注解。
  旧时社会上的“世家”中,无论为官的、有钱的、读书的,有所玩好,都讲“雅玩”。“雅”字不仅是艺术的观念,也是摆出身分的标准。“玩”字只表示是居高临下的欣赏,不表示研究。其实不研究的欣赏,没有不是“假行家”。而“假行家”又“上大瘾”的,就没有不丧志的。怎样丧志,不外乎巧取豪夺,自欺欺人,从丧志沦为丧德。而王世襄先生的“玩物”,不是“玩物”而是“研物”;他不但不曾“丧志”而是“立志”。他向古今典籍、前辈耆献、民间艺师取得的和自己几十年辛苦实践相印证,写出了这些部已出版、未出版、将出版的书。可以断言,这一本本、一页页、一行行、一字字,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注脚,并不止《说葫芦》这一本!
其他文献
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散文集《芳草未歇》《草木恩典》等25部,文章常见于《人民日报》《大公报》等。散文集《胃知的乡愁》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这个世界上,有比露水起得早的事物吗?似乎没有,鸡司晨,也是生物本能似的,而且还会叫上几遍。露水是悄悄凝结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凝结在天地之间的草叶之上,总之就是很早。露水早市,是摸黑聚集在一起的、最新鲜的一场温馨小市集。那些带着露珠的茄子和青椒,帽檐
阿森纳9年无冠的那几年里,人们试图为这支与锦标无缘的球队指点迷津,有一个观点比较新鲜,说枪手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刺儿头,我想了想,深以为然。在枪手最后夺取联赛冠军的2003-04赛季,球队队长是维埃拉,这个法国人司职后腰,扫荡能力出众,更以爆裂的脾气闻名,是英超著名的吃牌大户。温格的球队能够打出流畅的传控足球,与维埃拉在场上牺牲自己、辛勤跑动不无关系,同时,他的脾气也震慑着对手。那些年,细腻的西班牙球
逻辑传入我国已经有很长的时间了。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国人提出了许多看法。比如,同古希腊一样,中国古代也有逻辑;中国和古希腊、印度是并列的三大逻辑发源地之一。这样的看法很流行,这种看问题的方式也不仅仅局限于逻辑,比如随着哲学的传入、学习和发展,国人也提出了大致相同的看法:中国哲学自古有之,自成体系,源远流长。  逻辑和哲学确实是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人而传人的。但是应该看到,它们是通过我国教育体制的
到了四川,我不能不去看看都江堰。  都江堰在诸峰环视林木青翠之下,其水流细细浸润,节节蔓延,2200多年来,静定成了一种永恒的文明与记忆。  蜀地自杜宇、鳖灵时代起,素有治水习俗。为祈求“水神”保护,沿江“祀水”以消除水患。这是人们对自然神灵致敬和献礼的一种仪式。都江堰与青城、玉垒山同川共水相辅相生,骄傲地在历史的风浪中矗立,每一滴水平稳安分地灌溉到川蜀大地,全依了对自然之道的顺应。  站在玉垒山
当年的钟铃钟玲曾是国家艺术体操队的亚运冠军。退役13年里,她成功进入商业圈。如今,剪去了当年的长发,钟玲看上去很干练,但也不失女性的温柔之美。不负众望 亚运夺冠艺术体操项目,中国从未获得过世界冠军,时至今日的最好成绩是北京奥运会上的那块团体银牌。不过,钟玲让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的艺体。她拥有“钟玲跳”、“钟玲转”等4个独创动作,在国际排名中比较靠前,被称为“地毯上真正的天鹅”。从9岁开始,钟玲连续
〔摘要〕班集体建设是一个经典话题,尤其是如何能够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并将其与自身班集体的实际相结合,始终是横亘在广大班主任面前的一道鸿沟。本文以共情、实景为创新出发点,采用舞台表演的方式,给广大班主任以班集体建设展示的分享舞台。以领袖树榜样,以表演代替说教,实践了一条在学部范围内推进班集体建设的全新道路。  〔关键词〕班集体建设;情境表现;摩登课堂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
摘要:创新,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原来的做法。在当今的教育中,创新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创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教学要创新,学校管理也要创新,这样才能在学校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管理观念创新、学校管理战略创新、教学管理创新、教师队伍管理创新、学生管理创新。  关键词: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内部管理;创新 
(四) 对性安全或身体隐私部位的认知情况  我们通过设问“用图画表示不能随便给别人看和抚摸的身体部位(这个部位用红笔画出来,其他部位不用红色)”,来了解小学1~2年级孩子对性安全或身体隐私部位的认知情况。  ⒈图画分类  我们将孩子们答案分为四类进行分析:  第一类,能够全部准确地标记出男性阴部、女性胸部和阴部(有的孩子以全身的形式表达,有的孩子以局部器官表达)的,代表性图画有:    在调查问卷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长期以来,一些学者专家和许多语文教师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致成了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热点。本文就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质,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这里
〔关键词〕焦点解决;小学生;作文教学  “明天我们去春游!”老师话音未落,教室里欢呼雀跃。“春游回来,我们写一篇作文。”“啊,又要写作文!”“那我宁可不去!”……这消息犹如晴空霹雳,使学生的心顿时凉了半截。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此类“望文生畏”,甚至“望文生厌”的例子比比皆是。根据对学校1200多名小学生的习作兴趣调查发现,真正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占12.2%,讨厌习作的学生占65.9%,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