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者针对高中数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并对高中数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越来越注重团队的合作,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在今天,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人们团队合作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此,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1]。
1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
1.1 小组合作学习留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往往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会发现开课教师总喜欢改变学生的座位摆放方式,排成 4、5 个一组,或者排成波浪形,排成马蹄形等等,似乎改变学生的座位,把学生凑在一起就是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学习的必要,教师就盲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或者小组讨论。有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讨论热烈,但到真正展示成果的时候,没有几个学生能够主动站出来代表小组发言。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的合作[2]。
1.2 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能力发展不均衡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极具个性特点。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这就导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总是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掌握主动权,那些内向不易与人沟通的学生就渐渐逃避学习的责任,学习任务也由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来代替完成了。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不能完全暴露出来,非但没有发展数学思维,甚至还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和提高的机会。而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经常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无所事事,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是班级中某一学习小组的一员。长此以往,正如经常听到的教师的感叹一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会导致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同时由于分组不均,全班的均衡学习也被少数几个数学能力较强的小组间的学习所取代。
1.3 高中数学教师欠缺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技能
首先大部分教师自己从小就是接受的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传统教育。其次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培训。教师对如何编排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在何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自身的角色把握等内容都有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有一部分组织过小组合作学习,其实际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是不自觉的将学生束缚在自己编制好的思路里,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3]。
2在高中数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2.1 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提高个人的责任感
在最初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比较被动,他们对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的了解。为避免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學习任务的现象,我帮助每组学生进行了角色的分配,规定好了发言的顺序。明确了每个学生担任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同时分解学习任务,责任到人,督促学生在自己小组中做好自己应做的事。通过这些训练,渐渐引导学生渐渐将被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合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方式更关注集体。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的。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提问和个别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代表自己小组来阐述观点,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不然自己的表现就可能影响自己小组的评估。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可以相互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测的时候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再综合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来考核该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这样的话,由集体荣誉感带来的压力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2.2 选择可探究的开放性的内容
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好坏,不是以它产生的结果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来衡量的,而在于该学习任务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能否让学生向更深层次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能否促进学生在问题上提出新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维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与传统的数学问题比较,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将这类问题用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上,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不断碰撞,从而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数学里还有一类问题往往存在隐性条件,使得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导致思维定势,在解题过程中看不到隐性条件的设立,以致造成漏解错解的错误。而学生总认为造成自己遗漏隐性条件是因为自己粗心大意,并没有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选择这类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和交流,从而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2.3 选择和学生联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乐于合作的学习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问题。选择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结论
总之,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越来越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有很好的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判断、自主承担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学会质疑、独立思考;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能力正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参考文献
[1] 刘涛. 新课改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偏差及其纠正策略[J].课程教材改革,2010(8))
[2] 刘凤涛. 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倡导合作学习[J].科教导刊,2010(6)
[3] 张鸿斌. 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学习[J].教学研究 2010(29)
【关键词】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越来越注重团队的合作,合作意识以及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在今天,每一项伟大的发明,都是人们团队合作共同努力而取得的。因此,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也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1]。
1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
1.1 小组合作学习留于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往往在听公开课的时候,我会发现开课教师总喜欢改变学生的座位摆放方式,排成 4、5 个一组,或者排成波浪形,排成马蹄形等等,似乎改变学生的座位,把学生凑在一起就是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经常出现不管教学内容的难易,也不管有无合作学习的必要,教师就盲目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或者小组讨论。有的课堂看上去热热闹闹,学生讨论热烈,但到真正展示成果的时候,没有几个学生能够主动站出来代表小组发言。小组合作学习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实质性的合作[2]。
1.2 学生参与机会不均等,能力发展不均衡
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他们极具个性特点。有的学生性格外向,思维活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这就导致了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总是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掌握主动权,那些内向不易与人沟通的学生就渐渐逃避学习的责任,学习任务也由个别能力强的学生来代替完成了。这种情况导致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困惑和学习困难不能完全暴露出来,非但没有发展数学思维,甚至还剥夺了他们自主学习、自我感悟和提高的机会。而那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则经常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无所事事,全然忘记了自己也是班级中某一学习小组的一员。长此以往,正如经常听到的教师的感叹一样,“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会导致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同时由于分组不均,全班的均衡学习也被少数几个数学能力较强的小组间的学习所取代。
1.3 高中数学教师欠缺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技巧和技能
首先大部分教师自己从小就是接受的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传统教育。其次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内容的培训。教师对如何编排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小组,在何时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自身的角色把握等内容都有没有深刻的认识。所以很多高中数学教师都不敢轻易尝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即使有一部分组织过小组合作学习,其实际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总是不自觉的将学生束缚在自己编制好的思路里,不能开展实质性的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3]。
2在高中数学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
2.1 让学生明确个人责任,提高个人的责任感
在最初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比较被动,他们对自己在小组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深刻的了解。为避免出现能力强的学生代替其他学生完成學习任务的现象,我帮助每组学生进行了角色的分配,规定好了发言的顺序。明确了每个学生担任的角色所承担的责任,让每个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都是无法替代的。同时分解学习任务,责任到人,督促学生在自己小组中做好自己应做的事。通过这些训练,渐渐引导学生渐渐将被动的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主动的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知道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合作,因此,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这种学习方式更关注集体。但是,小组合作学习是要建立在每个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的。为了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可以采取随机提问和个别测试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就使得每个学生都有可能代表自己小组来阐述观点,为此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不然自己的表现就可能影响自己小组的评估。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可以相互帮助,但是教师在检测的时候可以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测验,再综合每个小组成员的成绩来考核该小组的合作学习成果。这样的话,由集体荣誉感带来的压力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认真参与到自己小组的合作学习中。
2.2 选择可探究的开放性的内容
一个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好坏,不是以它产生的结果具有多大的实用价值来衡量的,而在于该学习任务能否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能否让学生向更深层次挖掘出问题的本质,能否促进学生在问题上提出新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思维开放性的数学问题与传统的数学问题比较,有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解题策略多样化的特点,所以将这类问题用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上,能给学生提供更多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的不同思维不断碰撞,从而极大的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中数学里还有一类问题往往存在隐性条件,使得问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学生受已有经验的影响,导致思维定势,在解题过程中看不到隐性条件的设立,以致造成漏解错解的错误。而学生总认为造成自己遗漏隐性条件是因为自己粗心大意,并没有努力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方式。因此,选择这类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思维上进行横向的比较和交流,从而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习惯。
2.3 选择和学生联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乐于合作的学习内容是他们感兴趣的、熟悉的、有利于他们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的问题。选择和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于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结论
总之,在不断的教学探索中,我越来越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生有很好的的促进作用。通过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学生的自主判断、自主承担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够学会质疑、独立思考;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并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能力正是教师最愿意看到的,也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参考文献
[1] 刘涛. 新课改课堂合作学习中的偏差及其纠正策略[J].课程教材改革,2010(8))
[2] 刘凤涛. 谈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倡导合作学习[J].科教导刊,2010(6)
[3] 张鸿斌. 数学课堂上如何进行合作学习[J].教学研究 20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