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网络文化的特征
1.1 传受方式具有超时空性
网络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不受距离限制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民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人际互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传统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淡漠了作者与读者的区别。
1.2 真实性的交往行为发生在虚拟的空间中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虚拟的空间为载体,人们在这一虚拟的平台上进行交往。虽然,网络文化存在的方式具有超时空性,网络的空间也是虚拟的。但是,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一真实性的特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体现在影响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想改变。所以,网络文化是一种在虚拟的空间中存在的一种崭新的、具有真实性的文化形态。
1.3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为世界各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共存和即时性共享的平台,使得形态各异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平台中交流和发展。但是,由于网络的全民参与性,而参与个体在这一的平台上体现出的个性张扬以及自由选择价值取向的方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庸俗化理解、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表面化解释以及文化权威的降低,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颠覆。
2 网络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2.1 对德育权威带来巨大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中,德育教育者往往通过讲解、榜样示范等“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单向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在多元文化构成的互联网上,青年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世界各地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碰撞,从而使大学生们形成了具有自主意识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德育模式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作为德育内容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权威地位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网络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受教育者不再单向地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求对话和讨论,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2.2 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在能力素质方面,网络这一平台所承载的是内容庞大的信息,作为教育者,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对关键信息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传播有利于主流价值的文化,同时能引导同学们提高对垃圾信息的辨别能力,这就对德育工作者的信息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治素质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党的步伐,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以及对腐朽的西方价值理念渗透有充分的防范意识。
2.3 对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保持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的,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在网络上大力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影响,结果使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只以自我为中心而没有奉献精神。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文化殖民扩张,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一味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大学生产生一种对西方世界虚幻的向往,并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抱有消极态度,这对我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作用。网络文化传播的非限制性,使得许多未经过筛选的垃圾文化侵蚀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垃圾信息还污染了德育环境,败坏了校园风气,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3.1 教育模式从“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
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以讲授为主的训导方式渐渐被淘汰,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地建构和选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教育内容的价值被大大削弱。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摒弃传统的单向的、权威的教育模式,转而思考如何将德育内容转变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思辨,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升华了道德情感。教师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的位置不再是居于高位的权威者,而是问题的讨论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2 探索崭新的体验式教育方式
近年来高校频出有违法律、有违道德的极端事件,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校园里盛行,这些都说明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严重滞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探索崭新的体验式教育方式已刻不容缓。为此,应将传统的德育方式转变为实践为支点,以体验为核心,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崭新方式。德育工作者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德育内容在实践中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现实中复杂德育关系以及德育内容的核心。
3.3 加强民族精神和美德教育,抵御西方文化侵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現在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①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对自己的祖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不被西方国家对我国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宣传内容所迷惑。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经五千年的传承,是属于民族的宝贵财富。网络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从而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否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要加强网络民族文化教育,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来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
1.1 传受方式具有超时空性
网络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不受距离限制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民既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也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不受空间距离限制的人际互动。这种信息交流方式突破了传统信息交流单向式的模式,淡漠了作者与读者的区别。
1.2 真实性的交往行为发生在虚拟的空间中
网络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以虚拟的空间为载体,人们在这一虚拟的平台上进行交往。虽然,网络文化存在的方式具有超时空性,网络的空间也是虚拟的。但是,在这一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却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一真实性的特征体现为人与人之间感情和思想的交流,体现在影响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和思想改变。所以,网络文化是一种在虚拟的空间中存在的一种崭新的、具有真实性的文化形态。
1.3 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网络为世界各国文化提供了一个共存和即时性共享的平台,使得形态各异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平台中交流和发展。但是,由于网络的全民参与性,而参与个体在这一的平台上体现出的个性张扬以及自由选择价值取向的方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种冲击具体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庸俗化理解、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表面化解释以及文化权威的降低,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价值取向的颠覆。
2 网络给高校德育教育带来的挑战
2.1 对德育权威带来巨大冲击
在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模式中,德育教育者往往通过讲解、榜样示范等“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单向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而在多元文化构成的互联网上,青年大学生在参与网络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世界各地不同的价值观念在学生头脑中碰撞,从而使大学生们形成了具有自主意识的价值取向。传统的德育模式地位受到极大的削弱,作为德育内容的传统文化以及道德权威地位都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同时,网络实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地位上的平等,受教育者不再单向地接受教育者的知识灌输,而是要求对话和讨论,使教育者在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权威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
2.2 对高校德育工作者的素质的挑战
网络文化对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挑战主要体现在能力素质和政治素质两个方面。在能力素质方面,网络这一平台所承载的是内容庞大的信息,作为教育者,要求德育工作者具有对关键信息正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传播有利于主流价值的文化,同时能引导同学们提高对垃圾信息的辨别能力,这就对德育工作者的信息驾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政治素质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紧跟党的步伐,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念以及对腐朽的西方价值理念渗透有充分的防范意识。
2.3 对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和保持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崇高的理想信念的树立是以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前提的,西方国家利用媒体在网络上大力宣扬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使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严重的影响,结果使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只以自我为中心而没有奉献精神。同时,西方国家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进行文化殖民扩张,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制度,一味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让大学生产生一种对西方世界虚幻的向往,并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抱有消极态度,这对我国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作用。网络文化传播的非限制性,使得许多未经过筛选的垃圾文化侵蚀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垃圾信息还污染了德育环境,败坏了校园风气,引起了极大的消极影响。
3 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3.1 教育模式从“灌输式”转变为“互动式”
网络的发展对于传统德育教育最大的影响就在于以讲授为主的训导方式渐渐被淘汰,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地建构和选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教育内容的价值被大大削弱。网络时代要求德育工作者摒弃传统的单向的、权威的教育模式,转而思考如何将德育内容转变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和同学们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进行自我思辨,学生在这种“互动式”的学习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升华了道德情感。教师在这一教育模式中的位置不再是居于高位的权威者,而是问题的讨论者和学习的引导者。
3.2 探索崭新的体验式教育方式
近年来高校频出有违法律、有违道德的极端事件,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价值观,以及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校园里盛行,这些都说明传统的德育方式已经严重滞后,很难达到预期效果,探索崭新的体验式教育方式已刻不容缓。为此,应将传统的德育方式转变为实践为支点,以体验为核心,构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崭新方式。德育工作者应该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制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让德育内容在实践中以形象、直观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现实中复杂德育关系以及德育内容的核心。
3.3 加强民族精神和美德教育,抵御西方文化侵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主要表現在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①爱国主义教育能让大学生坚定自己的民族身份,对自己的祖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不被西方国家对我国带有明显倾向性的宣传内容所迷惑。同时,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历经五千年的传承,是属于民族的宝贵财富。网络文化多元性的特点,使得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不自觉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干扰,从而淡化自己的民族身份、否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所以,要加强网络民族文化教育,以本民族优秀的文化来抵御西方的文化入侵,从而树立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