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个来回的软磨硬泡,李健终于答应接受采访。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学系主任,金融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信证券独立董事……如上身份在李健身上叠加,从某种程度上,让她多了几分审慎。
经济学家的道德与良知
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投资环境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加之庞杂热闹的媒体推波助澜,各种“经济学家”应运而生。光环伴着板砖,盛名夹裹着利益,经济学家成为社会的敏感因子。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有的人忍不住摩拳擦掌,借助各种镁光灯吞吐着自己的“睿智”见解,几句震聋发聩或者剑走偏锋的话语就会在浩荡的媒体江湖中博得一席之地;有的人选择远离喧嚣,退避三舍,冷静旁观。李健无疑属于后者。
“我也不是一味地去回避。”李健爽朗地笑,在办公室忙着打扫卫生的李健比想象中随和很多,“我只是着意避开有媒体的地方,有的话,其实更适合在行业内专家讨论,但是若是不小心被媒体采集到,放大到新闻中,很可能就会误导很多普通民众的投资决定和心态。这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而言,是不合适的。经济学家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发现经济规律,并非去预测行情或估算投资得失。”
这位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二十余年,编著出版过《当代西方貨币金融学说》、《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改革、增长、商业银行》、《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国有银行改革:宏观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供求与机制转换》等专著的女教授,是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百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主持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她在业内以研究经济金融理论著称,在金融、资本、投资等等大行其道的当下,依旧保持着一个学者的冷静与从容。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在李健的语言中,责任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厌恶“资本拜物教”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李健,同样也经历了那一代人的统一生长路径。上山下乡,之后才是上大学。李健是浙江人,初中毕业下乡至浙北的山沟,六年知青生活的锻炼,使吃苦耐劳成为她的特长。“那时极端的艰苦都经历了,以后还有什么苦吃不了呢?”那段生活在她的记忆里是财富。1979年,她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对机会的珍惜化为她刻苦学习的动力,一边学大学课程,一边补高中知识,最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大学的三尺讲台。
“说没有受到过诱惑,没有动心那是不可能的。”李健微笑。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初期,当时专业出身研究经济金融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较早一批学金融的人,成了社会上的香饽饽,下海经商很是时髦,有的银行和企业想请她去做高管,开出的价码均不菲,她也曾动心过,但学校领导以情以理地挽留,她便放弃了外面的诱惑,踏下心来,一门心思钻科研,钻教学,真正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1990年,她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其实,她也可以走当时很多学者都走的路,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在外面做事、讲课,挣钱教学两不误。“可是,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单纯一点的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什么就应该用心去做,既然在学校做老师,就要尽心尽力,不能误人子弟。”作为知名的博士生导师,她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历年不断;她坚持年年做新教案,年年补充新数据,很多大学老师中流行的那种一个教案用几年的做法,在她的教学中看不到;她认真地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她仔细地给每一位学生批改作业、修改论文,那些改满红字的论文初稿,是她的学生最珍贵的收藏品。心无旁骛专注于教师这个职责,在她依然是责任心尔。
“钱挣多少算够呢?够花就行了,不能贪婪。也别去盲目攀比,总是和有钱有势的比,会活得很累,很乏味;也别老计较个人得失,人若是总斤斤计较,心情就不舒畅。”这时的李健,像一个哲学家,充满着生活的智慧。
在社会问题中,她却常常有焦虑之感:“我极其厌恶现在的资本拜物教!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就是这种负作用的表现。我认为这与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立足点相关,美国的次贷危机表明,脱离实体经济而以自我实现财富扩张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华尔街文化’是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它催生了各种高风险的金融运作方式和高杠杆的金融工具,用以实现对资本回报的无止境追求。这种‘华尔街文化’对我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使得当今社会对资本的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我认为把一切都作为资本是有问题的。资本就是要逐利的,把一切都作为资本,万事皆用获利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就必然干什么都要追求回报,社会生活就混乱而污浊了。这种资本拜物教的侵蚀性很强,不仅会让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也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助长贪婪之心,追逐暴利成瘾。获利10%算什么!一倍都不过瘾!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一次金融交易、一种金融衍生品、一个资本运作、一次金融投机来赚得一生的财富。如果金融运作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提高人民福祉服务,而是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那么金融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讲到这些,李健有些激动:“当全民炒房、全民炒股时,谁还会安心在田间种地、在车间做工、在实验室做科研?当投机取巧成风时,勤恳劳作却被鄙视了,辛苦创业得不到尊重,社会浮躁已然成害,这是资本拜物教的恶果!”
这一瞬,李健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经济学家。她爱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专业中穷之一生之力不懈钻研,却又为金融业的发展前途忧虑。或许,她会将自己的责任感,将自己多年的感悟告诉给她的学生,期待她的学生们能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把握金融发展的方向,运用金融方式和手段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造福。
以公益之心做事
除却如上的种种头衔,李健还有两个身份被她所津津乐道:一是她的电大老师身份;一个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前者如影随形伴随着她多年的教师生涯一直在进行,后者则是电大系统推荐她担任的。
“我和电大感情深厚。”李健说:“早在1990年,我就给电大的经济专业上过课,担任《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主讲教师;1997年起又兼任了电大《货币银行学》的主讲教师。”李健很认可电大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她看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播知识和文明,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中央电大一直在全国聘请最优秀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通过电视、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让所有人不受时间、地点和身份的约束,都可以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大大拓展了知识的外延性与受众群。虽然电大的教学投入多而报酬少,但她从不在乎,而是投入了全部心血认真教课。由于工作出色,1999年李健被教育部电教司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她主讲的《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被评为首届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她主持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也是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
“我很享受讲大课的感觉,一次讲课,能先后让几十人乃至上万人听到,这对于老师来讲,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李健所说的大课,一个是每年在中央电大播出的课程,它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循环播出,不仅数万电大学子收看学习,很多考研的学生、高校的学生和社会公众也在收看;还有一个大课是为中央党校函授学生讲述《货币银行学》,每年听课的人数以万计。一次课时能惠及如此多的人,做老师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我在校外的活动做公益性的事居多。我出去访问或开会时发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公益活动做得很好,每个人都有公益心,以做公益而自豪。”李健认为,“做公益事业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培养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
2006年,李健被教育部任命为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她欣然领命,并且乐此不疲。
“其实,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人与人走出的路径差别则在于自己的选择。”李健如是说。身处金融领域的前沿,她看多了世事的喧嚣与无常,她认识的人中,有人风光一时却锒铛入狱,有人位高权重却被重摔落马,繁华与荒凉,光鲜与狼狈,往往一步之遥。
李健却一直记得,一个教师的基本责任与良知,先做人,后做事,心怀敬畏,装满责任心与爱,生活铺成给她的,必然也是花香满径。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学系主任,金融学博士后流动站导师,中国金融学会理事,国际金融学会理事、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信证券独立董事……如上身份在李健身上叠加,从某种程度上,让她多了几分审慎。
经济学家的道德与良知
在经济形势错综复杂,投资环境扑朔迷离的情况下,加之庞杂热闹的媒体推波助澜,各种“经济学家”应运而生。光环伴着板砖,盛名夹裹着利益,经济学家成为社会的敏感因子。熙熙攘攘的名利场中,有的人忍不住摩拳擦掌,借助各种镁光灯吞吐着自己的“睿智”见解,几句震聋发聩或者剑走偏锋的话语就会在浩荡的媒体江湖中博得一席之地;有的人选择远离喧嚣,退避三舍,冷静旁观。李健无疑属于后者。
“我也不是一味地去回避。”李健爽朗地笑,在办公室忙着打扫卫生的李健比想象中随和很多,“我只是着意避开有媒体的地方,有的话,其实更适合在行业内专家讨论,但是若是不小心被媒体采集到,放大到新闻中,很可能就会误导很多普通民众的投资决定和心态。这对于一个经济学家而言,是不合适的。经济学家的主要职责是研究发现经济规律,并非去预测行情或估算投资得失。”
这位在中央财经大学任教二十余年,编著出版过《当代西方貨币金融学说》、《金融创新与发展》、《中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研究》、《改革、增长、商业银行》、《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结构问题》、《国有银行改革:宏观视角的分析》、《中国金融改革中的货币供求与机制转换》等专著的女教授,是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百位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同时也是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货币银行学》主持人,首批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她在业内以研究经济金融理论著称,在金融、资本、投资等等大行其道的当下,依旧保持着一个学者的冷静与从容。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在李健的语言中,责任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厌恶“资本拜物教”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李健,同样也经历了那一代人的统一生长路径。上山下乡,之后才是上大学。李健是浙江人,初中毕业下乡至浙北的山沟,六年知青生活的锻炼,使吃苦耐劳成为她的特长。“那时极端的艰苦都经历了,以后还有什么苦吃不了呢?”那段生活在她的记忆里是财富。1979年,她考入中央财经大学,对机会的珍惜化为她刻苦学习的动力,一边学大学课程,一边补高中知识,最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留校任教,之后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大学的三尺讲台。
“说没有受到过诱惑,没有动心那是不可能的。”李健微笑。上世纪8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初期,当时专业出身研究经济金融的人可谓少之又少,较早一批学金融的人,成了社会上的香饽饽,下海经商很是时髦,有的银行和企业想请她去做高管,开出的价码均不菲,她也曾动心过,但学校领导以情以理地挽留,她便放弃了外面的诱惑,踏下心来,一门心思钻科研,钻教学,真正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1990年,她被破格提升为副教授。其实,她也可以走当时很多学者都走的路,一边在学校教书,一边在外面做事、讲课,挣钱教学两不误。“可是,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单纯一点的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什么就应该用心去做,既然在学校做老师,就要尽心尽力,不能误人子弟。”作为知名的博士生导师,她一直坚持给本科生上课,历年不断;她坚持年年做新教案,年年补充新数据,很多大学老师中流行的那种一个教案用几年的做法,在她的教学中看不到;她认真地回答每一位学生的问题,无论是本科生、硕士还是博士;她仔细地给每一位学生批改作业、修改论文,那些改满红字的论文初稿,是她的学生最珍贵的收藏品。心无旁骛专注于教师这个职责,在她依然是责任心尔。
“钱挣多少算够呢?够花就行了,不能贪婪。也别去盲目攀比,总是和有钱有势的比,会活得很累,很乏味;也别老计较个人得失,人若是总斤斤计较,心情就不舒畅。”这时的李健,像一个哲学家,充满着生活的智慧。
在社会问题中,她却常常有焦虑之感:“我极其厌恶现在的资本拜物教!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20世纪以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就是这种负作用的表现。我认为这与金融的发展方向和立足点相关,美国的次贷危机表明,脱离实体经济而以自我实现财富扩张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华尔街文化’是罪魁祸首之一,因为它催生了各种高风险的金融运作方式和高杠杆的金融工具,用以实现对资本回报的无止境追求。这种‘华尔街文化’对我国有很大的不良影响,使得当今社会对资本的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但我认为把一切都作为资本是有问题的。资本就是要逐利的,把一切都作为资本,万事皆用获利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就必然干什么都要追求回报,社会生活就混乱而污浊了。这种资本拜物教的侵蚀性很强,不仅会让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也会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助长贪婪之心,追逐暴利成瘾。获利10%算什么!一倍都不过瘾!很多人都希望通过一次金融交易、一种金融衍生品、一个资本运作、一次金融投机来赚得一生的财富。如果金融运作不是为实体经济服务,为提高人民福祉服务,而是成为巧取豪夺的工具,那么金融业存在的社会价值就值得怀疑了。”讲到这些,李健有些激动:“当全民炒房、全民炒股时,谁还会安心在田间种地、在车间做工、在实验室做科研?当投机取巧成风时,勤恳劳作却被鄙视了,辛苦创业得不到尊重,社会浮躁已然成害,这是资本拜物教的恶果!”
这一瞬,李健是一个有着强烈忧患意识的经济学家。她爱自己的专业,在自己的专业中穷之一生之力不懈钻研,却又为金融业的发展前途忧虑。或许,她会将自己的责任感,将自己多年的感悟告诉给她的学生,期待她的学生们能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把握金融发展的方向,运用金融方式和手段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造福。
以公益之心做事
除却如上的种种头衔,李健还有两个身份被她所津津乐道:一是她的电大老师身份;一个是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身份。前者如影随形伴随着她多年的教师生涯一直在进行,后者则是电大系统推荐她担任的。
“我和电大感情深厚。”李健说:“早在1990年,我就给电大的经济专业上过课,担任《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主讲教师;1997年起又兼任了电大《货币银行学》的主讲教师。”李健很认可电大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式,在她看来,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传播知识和文明,社会效益是无可估量的。中央电大一直在全国聘请最优秀的教师担任课程主讲,通过电视、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它可以让所有人不受时间、地点和身份的约束,都可以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大大拓展了知识的外延性与受众群。虽然电大的教学投入多而报酬少,但她从不在乎,而是投入了全部心血认真教课。由于工作出色,1999年李健被教育部电教司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评为“全国广播电视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她主讲的《现代西方货币金融学说》被评为首届国家网络精品课程,她主持的《货币银行学》课程也是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
“我很享受讲大课的感觉,一次讲课,能先后让几十人乃至上万人听到,这对于老师来讲,是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李健所说的大课,一个是每年在中央电大播出的课程,它通过电视台、网络媒体循环播出,不仅数万电大学子收看学习,很多考研的学生、高校的学生和社会公众也在收看;还有一个大课是为中央党校函授学生讲述《货币银行学》,每年听课的人数以万计。一次课时能惠及如此多的人,做老师的成就感不言而喻。
“我在校外的活动做公益性的事居多。我出去访问或开会时发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公益活动做得很好,每个人都有公益心,以做公益而自豪。”李健认为,“做公益事业应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是培养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过程,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
2006年,李健被教育部任命为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她欣然领命,并且乐此不疲。
“其实,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别并不大,人与人走出的路径差别则在于自己的选择。”李健如是说。身处金融领域的前沿,她看多了世事的喧嚣与无常,她认识的人中,有人风光一时却锒铛入狱,有人位高权重却被重摔落马,繁华与荒凉,光鲜与狼狈,往往一步之遥。
李健却一直记得,一个教师的基本责任与良知,先做人,后做事,心怀敬畏,装满责任心与爱,生活铺成给她的,必然也是花香满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