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大家系调查及种系突变研究

来源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一个中国人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hera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大家系的临床特点,报告基因突变筛查结果.方法 调查一个HNPCC大家系,记录的数据包括患者性别,结直肠癌发生的部位,诊断年龄,是否具有同时和(或)异时结直肠癌及结肠外癌,肿瘤的组织病理特点等.抽取家族成员外周血,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和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进行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符合阿姆斯特丹Ⅰ标准,4代31人中17例患者共诊断21例次恶性肿瘤.12例(70.6%)患者患有直肠癌,且发病年龄早(平均42.9岁),右半结肠癌多见.基因检测发现一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的MSH2基因的新突变.该突变位于MSH2基因的第7外显子中,由于4个核苷酸(CCGA)的重复导致移码突变,形成截短蛋白.结论 HNPCC患者是恶性肿瘤(尤其是结直肠癌)的高发人群.新的MSH2基因突变(MSH2:C.1215_1218dupCCGA)导致该家系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的发生。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护理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现代护理模式即整体护理目标是根据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适合人的最佳护理.手术作为一种应激源,常可导致手术患者产生比较强烈的生理与心理应激反应,过于强烈的反应,不仅对神经、内分泌和循环系统产生影响,而且会干扰麻醉及手术的顺利实施,影响患者的治疗[1].我院从1998年开始,手术室开始实施包括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主要侵犯腹主动脉下端、髂动脉、股动脉等大中型动脉.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间断发生的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管腔闭塞,使下肢供血减少或缺血[1].临床以肢体发凉、间歇性跛行、疼痛、缺血性坏死等为表现.本院于2002~2003年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8例.现将手术配合总结如下。
患者女,47岁.因吞咽、咀嚼困难7年,胸腺摘除术后6年,四肢无力,眼睑下垂4年,症状加重伴呼吸困难5 d,1996年8月23日入住本院。
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痰不畅,严重影响通气功能.经鼻气管插管可延长气管插管置管时间,避免气管切开,有益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的救治.本院ICU自2000年3月至2003年10月对COPD并发呼吸衰竭、呼吸道严重不畅患者,采用经鼻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前房积血在眼科临床上较常见,发病原因为外伤(运动器材、木棍、玩具等碰伤)、手术中的损伤及手术后剧烈运动等所致.前房出血严重影响视力,若处理不当,将会产生瞳孔闭锁、角膜挫伤、继发青光眼等并发症.为了尽快促使前房积血的吸收,除了药物及手术(前房穿刺)治疗外,临床护理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护理体会简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