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根据我国经典民歌改编的一首钢琴曲,是中与外、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论文从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创作及演奏出发分析,详细地探究乐曲在创作中对笛子、古筝、扬琴音色的模仿,同时还融入了民歌唱腔与踏板的运用,对民歌的节奏、速度进行合理的调整,让其更适应于钢琴演奏。而对于《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演奏,主要从多种变奏手法的变化,通过钢琴优美的音色与和声织体,来突显《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故事性和抒情性,完美的继承并丰富了原民歌的基本曲调。
关键词: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民族钢琴曲 创作 演奏
中国的民歌主题钢琴变奏曲都是按照民歌中的主题、故事进行的改编,用钢琴的音色与和声织体来诠释民歌的故事、情感、神韵与艺术,是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新型音响”。以《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例,对民族钢琴曲的创作、演奏进行探析,更清晰的了解其对中国民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
一、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概述
钢琴是一种擅于兼收其他乐器,用丰富的音响色泽变化来进行音乐创作演奏的一种乐器。例如:斯卡拉蒂钢琴作品中,借鉴了许多意大利、西班牙的长笛、吉他、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而贝多芬和李斯特所组织的交响乐,也合理运用了木管、打击乐、玄月、铜管等各种乐器的交织融合来表现钢琴的演奏[1]。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乐就是一个模仿其他乐器音响的兼收创作过程。
而陕北民歌是我国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歌,它反映了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2]。将陕北民歌改编创作为钢琴曲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尝试,在钢琴演奏中要注意对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模仿,加上独特的踏板、民族唱腔,将民歌节奏、速度进行合理的处理,更能让民歌曲调钢琴化。
1.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
(1)对笛子音色的模仿
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断音、滑音、颤音等色彩音符处理表现上也十分到位,同时还能演奏出舒缓、急促、平和等不同情绪,对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模仿也毫不逊色,是具有音乐可塑性的民族乐器[3]。王建中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钢琴曲改变中,就模仿了竹笛的音色,将颤音、历音、打音、滑音等音色融合在引子部分,通过舒展悠扬的曲调表现信天游的明亮、高亢,也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风貌,为全曲的基调做好铺垫[4]。
(2)对古筝音色的模仿
由王建中改编而成的钢琴曲《绣金匾》,是根据《绣金匾》这首表现对毛主席及八路军拥戴热爱的著名陕北民歌改变而成。改编后钢琴化的《绣金匾》呈复三部曲式,其中第三部分曲调借鉴模仿古筝“拨奏”的演奏效果,增加了装饰音的明亮与流畅,表现出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5]。这段音乐在用钢琴进行演奏时,主要使用连音奏法触键,注意乐句间的旋律、呼吸,同时要注意对古筝琶音的模仿,将音乐旋律融为一体,演奏出清晰、灵巧、高远、圆润的古筝音色,更能渲染作品的亲切感,婉转如歌富于歌唱性。
(3)对扬琴音色的模仿
上面所提的钢琴曲《绣金匾》呈复三部曲式,第三部分着重对古筝音色进行了模仿,而第二部分却选择了声音极具跳跃性的扬琴进行音色的模仿。扬琴的演奏是通过左右琴插的交替击弦演奏,表现出声音的跳跃性,一般适合于对八度散打、重复音、装饰加花等的完美演奏[6]。而《绣金匾》第二部分主要则是模仿了扬琴装饰加花的独特演奏方法,将围绕在《绣金匾》旋律骨架上的音乐,增加了音阶(五声性)式或跳跃式加花,表现出陕北民歌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2.对民歌唱腔的模仿
陕北民歌具有四季歌、五更调、秧歌、劳动号子、风俗歌、酒歌、歌舞曲、信天游、陕北套曲、二人台等众多不同种类[7]。它不仅类型多,其著名的陕北民歌唱腔也是一大特色。汪立三在对《兰花花》这首陕北民歌,进行钢琴曲改编的同时注重用乐曲的节奏、音调等来展现陕北民歌唱腔。《兰花花》是“信天游”中的著名歌曲,一般为两句一段,反复演唱,该曲歌声高亢悠扬,开阔有力,节奏柔美、舒缓、自由,展现出陕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在经过钢琴曲的改编后,最终将“信天游”式的《兰花花》改编创作为三部曲式,具有自由变奏结构特点的钢琴曲,体现了对民歌唱腔的模仿功力。
3.对踏板的丰富运用
由于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无论是和声、旋律还是调式都同西方钢琴曲有着不同之处,因此在陕北民族钢琴曲的改变中大量运用踏板来进行音响效果的处理。首先是对延音的有效处理。如:《绣金匾》民族钢琴曲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旋律流畅亲切,因此要求在其演奏上要连贯,一气呵成,同时触键要柔和、细腻,用踏板来进行每一拍或每一节换一次踏板的方式就能将音乐连贯在一起,使得演唱更加清晰、顺畅、明快。
除此之外,踏板对于弱音的处理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钢琴曲的尾声部分,用踏板来进行弱音的处理,不仅让钢琴曲结尾与众不同,也勾勒出山丹丹花含笑开放的绝美画面,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享受。
4.对民歌节奏、速度的伸缩处理
西方钢琴音乐中都是利用强弱节拍来进行有规则的重复更替,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而反观中国民族音乐则注重节奏的自由变化,一般使用“散板”来表现其节奏的明快变化,要想中国民族音乐改变为钢琴曲,让二者相互融合,就必须对民歌的节奏、速度进行伸缩处理。
如1973年王建中先生改编的民族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曲引子部分就明确标有“散板”,由此可知全曲的旋律的演奏,奠定为自由的“信天游”基调,节奏、速度、接怕等都不用太严格的按照节奏来弹奏[8]。这种音乐演奏处理方法和西方音乐中速度的Rubato“伸缩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钢琴弹奏中,整体保持乐谱的基本速度,只是对其中某些节拍的速度进行变化处理。
总之,用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依然保留着许多民歌元素,其主题、旋律、故事、地域风貌等都是表现的重点。因此,在进行中国民族钢琴曲演奏时,必须用心感受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抓住情感的变化,完美的用钢琴演奏表现出来,从而促进钢琴演奏的发展,让其真正的融入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 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原型是《三十里铺》,这是陕北绥德县的一首民歌,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周广仁先生将其改变成钢琴变奏曲,艺术审美价值高。《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利用民间故事主题的沿用,采用多种变奏手法将《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抒情性充分表现出来,钢琴的音色、和声织体完美的继承了信天游曲调的开阔舒展,旋律优美,感情深切,体现了民族音乐与钢琴曲的和谐融合。
1.主题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质朴的情歌,讲述了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实爱情故事,故事中女主人公凤英与邻村的青年郧双喜二人在热恋状态中时,日本鬼子打进了中国,这时小伙子郧双喜放弃了甜美的爱情,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日部队,英勇顽强的走向杀敌战场保家卫国。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在改编时,着重强调歌曲本身的节奏与旋律,不局限于原有文学内容中,而是通过动力性强的节奏旋律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即通过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情感升华,采用八次变奏来分别表现“苦难的岁月”、“斗争”和“解放区的天”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括三段。
在第一部分“苦难的岁月”中,整个感情基调凝重深沉,而旋律却是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而“斗争”基调则变得刚劲有力,充分表露出人们反抗战争,追求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英勇顽强的战斗,对胜利充满信心;当战争结束,迎来“解放区的天”时,音乐基调也充满着欢快、热烈、喜悦,将一幅幅战争胜利的庆祝画面呈现在眼前。
2.曲式结构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乐曲主要是采用变奏曲式,用A+A1+B+A2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歌曲主题起、承、转、合的发展进程,表现了曲调的多边性。
(1)A段曲式结构
A段“苦难的岁月”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一及变奏二共三个小段。A段的旋律、音调、节奏、和声基本相同,保留着原有的民歌旋律色彩,但是对于节奏改编为八分音符进行,将歌曲曲调做了相应改编,忧郁暗淡的基调暗示出故事发生于解放前黑暗的旧社会,用起、承、转、合的手法演奏,四句旋律前三句落在g1上,形成三个C商调式。
1)主题段
在A段的主题段中,主要采用左手与右手音程旋律音结合,用和弦来连接进行的演奏。该段每一乐句的演奏都要有弧度、语气的体现,触键柔和,音乐强到弱逐渐收尾,在和弦转换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第一小节的两个“d2”,若按照民歌来讲,会体现出语气的加强,尤其是在第二个“d2”音下键之后,依然存在渐强的趋势,逐渐向最高音“g2”倾斜接近。第二小节中对于触键有所控制,重新调试,在第3小节中注意旋律流畅性的保持,再到第4和第8小节声音的沉稳厚实,清晰流畅的展现A段的主题段。
2)变奏一
采用分解和弦的音型,更能表现人们对黑暗悲苦生活的不满,显示出强烈的仇视心理。通过左手分解和弦上的微弱起伏变化来展现人民群众的内心激动起伏,也要同时注意不影响右手流畅旋律的演奏走向,且在第18和22小节的最后一拍时,要尤其保持住右手旋律的清晰顺畅,切不能被左手起伏的旋律所掩盖。
3)变奏二
在第二部分伴奏中,音调的走势就将从右手的高音逐渐变成左手的浑厚低音,将“苦难的岁月”的主体表现的果断简练。在偶尔的高音穿插中,使得情绪更加紧张,表现出人民怨恨、怒火都成为了坚决的抵抗,特别是第38小节左手过渡音要注意起伏变化,再到第39-45小节左手主旋律升到中音区,展现出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
(2)A1段曲式结构
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等三段共同构成了A1段曲式结构,其中变奏三和变奏四在旋律音调、速度与和声上基本相同,仅有性格上微变演奏。第一、二两句速度稍微加快,从3/8拍加快为6/8拍,让乐曲整个节奏更加紧凑。而第三、四句则将原有音量转变为中弱,通过强弱的跌宕起伏变化,展示出战争的激烈曲折及人民日益高涨的战斗热情。
而作为C徵调式的变奏五,节奏为2/4拍,比起3/8拍显得更加广阔沉稳有力,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不懈战斗,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连接,将长气息连成的长乐句弹奏的清晰、均匀、流畅,经过弱到强在到弱的过渡至变奏六。
(3)A2段曲式结构
A2段“解放区的天”在曲式结构上主要表现斗争胜利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因此,在曲调上悠扬明快,音色高亢嘹亮,和声从G徵调式的羽和弦到徵和弦、商和弦,最后结束于徵和弦,通过加花变奏手法与踏板的充分运用,让音乐更加起伏有致、均匀流畅,彰显载歌载舞的胜利欢庆场面。无论是全区的节奏曲调变化,还是每小节的逐层递进,都是为了将音乐由最低点逐渐推到高潮,突出解放区军民坚定、自信地迈向明天的美好希望。
三、结语
在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创作于演奏中,除了选好可塑性强的素材外,还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与西方钢琴技术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民族钢琴曲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昕.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差别与比较浅探[J].陕西:陕西教育(高教),2011,(01).
[2]雷娟娟.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J].陕西:陕西教育(高教),2012,(02).
[3]威勒.单簧管演奏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李文红.浅析由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两首钢琴曲[J].山西:黄河之声,2009,(02).
[5]高晓鹏.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J].陕西:音乐天地,2009,(10).
[6]萧梅.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J].北京:音乐研究(社会科学版),2004,(03).
[7]梁晶.浅谈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J].山西:黄河之声,2012,(04).
[8]邹丽.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演奏特色[J].河北:大舞台,2010,(04).
作者简介:
侯泽民(1959-),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教学。
关键词: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 民族钢琴曲 创作 演奏
中国的民歌主题钢琴变奏曲都是按照民歌中的主题、故事进行的改编,用钢琴的音色与和声织体来诠释民歌的故事、情感、神韵与艺术,是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新型音响”。以《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为例,对民族钢琴曲的创作、演奏进行探析,更清晰的了解其对中国民歌文化内涵的挖掘表现。
一、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创作与演奏概述
钢琴是一种擅于兼收其他乐器,用丰富的音响色泽变化来进行音乐创作演奏的一种乐器。例如:斯卡拉蒂钢琴作品中,借鉴了许多意大利、西班牙的长笛、吉他、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而贝多芬和李斯特所组织的交响乐,也合理运用了木管、打击乐、玄月、铜管等各种乐器的交织融合来表现钢琴的演奏[1]。由此可以看出,钢琴音乐就是一个模仿其他乐器音响的兼收创作过程。
而陕北民歌是我国是流传在陕北黄土高原的一种具有地域风情、特色的民歌,它反映了陕北人民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与勇敢顽强的精神面貌[2]。将陕北民歌改编创作为钢琴曲是一个全新的音乐创作尝试,在钢琴演奏中要注意对我国其他民族乐器的模仿,加上独特的踏板、民族唱腔,将民歌节奏、速度进行合理的处理,更能让民歌曲调钢琴化。
1.对民族器乐音色的模仿
(1)对笛子音色的模仿
笛子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一种,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在断音、滑音、颤音等色彩音符处理表现上也十分到位,同时还能演奏出舒缓、急促、平和等不同情绪,对于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模仿也毫不逊色,是具有音乐可塑性的民族乐器[3]。王建中在《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的钢琴曲改变中,就模仿了竹笛的音色,将颤音、历音、打音、滑音等音色融合在引子部分,通过舒展悠扬的曲调表现信天游的明亮、高亢,也展现出陕北黄土高原的地域风貌,为全曲的基调做好铺垫[4]。
(2)对古筝音色的模仿
由王建中改编而成的钢琴曲《绣金匾》,是根据《绣金匾》这首表现对毛主席及八路军拥戴热爱的著名陕北民歌改变而成。改编后钢琴化的《绣金匾》呈复三部曲式,其中第三部分曲调借鉴模仿古筝“拨奏”的演奏效果,增加了装饰音的明亮与流畅,表现出浓郁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5]。这段音乐在用钢琴进行演奏时,主要使用连音奏法触键,注意乐句间的旋律、呼吸,同时要注意对古筝琶音的模仿,将音乐旋律融为一体,演奏出清晰、灵巧、高远、圆润的古筝音色,更能渲染作品的亲切感,婉转如歌富于歌唱性。
(3)对扬琴音色的模仿
上面所提的钢琴曲《绣金匾》呈复三部曲式,第三部分着重对古筝音色进行了模仿,而第二部分却选择了声音极具跳跃性的扬琴进行音色的模仿。扬琴的演奏是通过左右琴插的交替击弦演奏,表现出声音的跳跃性,一般适合于对八度散打、重复音、装饰加花等的完美演奏[6]。而《绣金匾》第二部分主要则是模仿了扬琴装饰加花的独特演奏方法,将围绕在《绣金匾》旋律骨架上的音乐,增加了音阶(五声性)式或跳跃式加花,表现出陕北民歌的多样性及丰富性。
2.对民歌唱腔的模仿
陕北民歌具有四季歌、五更调、秧歌、劳动号子、风俗歌、酒歌、歌舞曲、信天游、陕北套曲、二人台等众多不同种类[7]。它不仅类型多,其著名的陕北民歌唱腔也是一大特色。汪立三在对《兰花花》这首陕北民歌,进行钢琴曲改编的同时注重用乐曲的节奏、音调等来展现陕北民歌唱腔。《兰花花》是“信天游”中的著名歌曲,一般为两句一段,反复演唱,该曲歌声高亢悠扬,开阔有力,节奏柔美、舒缓、自由,展现出陕北地区的民族特色。在经过钢琴曲的改编后,最终将“信天游”式的《兰花花》改编创作为三部曲式,具有自由变奏结构特点的钢琴曲,体现了对民歌唱腔的模仿功力。
3.对踏板的丰富运用
由于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钢琴曲,无论是和声、旋律还是调式都同西方钢琴曲有着不同之处,因此在陕北民族钢琴曲的改变中大量运用踏板来进行音响效果的处理。首先是对延音的有效处理。如:《绣金匾》民族钢琴曲中,第一和第三部分的旋律流畅亲切,因此要求在其演奏上要连贯,一气呵成,同时触键要柔和、细腻,用踏板来进行每一拍或每一节换一次踏板的方式就能将音乐连贯在一起,使得演唱更加清晰、顺畅、明快。
除此之外,踏板对于弱音的处理也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例如《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钢琴曲的尾声部分,用踏板来进行弱音的处理,不仅让钢琴曲结尾与众不同,也勾勒出山丹丹花含笑开放的绝美画面,让听众仿佛身临其境般的享受。
4.对民歌节奏、速度的伸缩处理
西方钢琴音乐中都是利用强弱节拍来进行有规则的重复更替,表现出强烈的节奏感,而反观中国民族音乐则注重节奏的自由变化,一般使用“散板”来表现其节奏的明快变化,要想中国民族音乐改变为钢琴曲,让二者相互融合,就必须对民歌的节奏、速度进行伸缩处理。
如1973年王建中先生改编的民族钢琴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该曲引子部分就明确标有“散板”,由此可知全曲的旋律的演奏,奠定为自由的“信天游”基调,节奏、速度、接怕等都不用太严格的按照节奏来弹奏[8]。这种音乐演奏处理方法和西方音乐中速度的Rubato“伸缩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钢琴弹奏中,整体保持乐谱的基本速度,只是对其中某些节拍的速度进行变化处理。
总之,用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作品中依然保留着许多民歌元素,其主题、旋律、故事、地域风貌等都是表现的重点。因此,在进行中国民族钢琴曲演奏时,必须用心感受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才能抓住情感的变化,完美的用钢琴演奏表现出来,从而促进钢琴演奏的发展,让其真正的融入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中。 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原型是《三十里铺》,这是陕北绥德县的一首民歌,我国著名的钢琴家周广仁先生将其改变成钢琴变奏曲,艺术审美价值高。《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利用民间故事主题的沿用,采用多种变奏手法将《三十里铺》这首民歌的抒情性充分表现出来,钢琴的音色、和声织体完美的继承了信天游曲调的开阔舒展,旋律优美,感情深切,体现了民族音乐与钢琴曲的和谐融合。
1.主题分析
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一首质朴的情歌,讲述了陕北绥德县三十里铺村的真实爱情故事,故事中女主人公凤英与邻村的青年郧双喜二人在热恋状态中时,日本鬼子打进了中国,这时小伙子郧双喜放弃了甜美的爱情,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抗日部队,英勇顽强的走向杀敌战场保家卫国。而《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在改编时,着重强调歌曲本身的节奏与旋律,不局限于原有文学内容中,而是通过动力性强的节奏旋律赋予作品新的内涵,即通过战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情感升华,采用八次变奏来分别表现“苦难的岁月”、“斗争”和“解放区的天”三大部分,其中每部分又包括三段。
在第一部分“苦难的岁月”中,整个感情基调凝重深沉,而旋律却是抒情富于歌唱性的,描绘了当时人们生活的苦难;而“斗争”基调则变得刚劲有力,充分表露出人们反抗战争,追求新生活的美好愿望,英勇顽强的战斗,对胜利充满信心;当战争结束,迎来“解放区的天”时,音乐基调也充满着欢快、热烈、喜悦,将一幅幅战争胜利的庆祝画面呈现在眼前。
2.曲式结构分析
《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的乐曲主要是采用变奏曲式,用A+A1+B+A2的表现形式突出了歌曲主题起、承、转、合的发展进程,表现了曲调的多边性。
(1)A段曲式结构
A段“苦难的岁月”曲式结构包括主题、变奏一及变奏二共三个小段。A段的旋律、音调、节奏、和声基本相同,保留着原有的民歌旋律色彩,但是对于节奏改编为八分音符进行,将歌曲曲调做了相应改编,忧郁暗淡的基调暗示出故事发生于解放前黑暗的旧社会,用起、承、转、合的手法演奏,四句旋律前三句落在g1上,形成三个C商调式。
1)主题段
在A段的主题段中,主要采用左手与右手音程旋律音结合,用和弦来连接进行的演奏。该段每一乐句的演奏都要有弧度、语气的体现,触键柔和,音乐强到弱逐渐收尾,在和弦转换时要注意踏板的运用。第一小节的两个“d2”,若按照民歌来讲,会体现出语气的加强,尤其是在第二个“d2”音下键之后,依然存在渐强的趋势,逐渐向最高音“g2”倾斜接近。第二小节中对于触键有所控制,重新调试,在第3小节中注意旋律流畅性的保持,再到第4和第8小节声音的沉稳厚实,清晰流畅的展现A段的主题段。
2)变奏一
采用分解和弦的音型,更能表现人们对黑暗悲苦生活的不满,显示出强烈的仇视心理。通过左手分解和弦上的微弱起伏变化来展现人民群众的内心激动起伏,也要同时注意不影响右手流畅旋律的演奏走向,且在第18和22小节的最后一拍时,要尤其保持住右手旋律的清晰顺畅,切不能被左手起伏的旋律所掩盖。
3)变奏二
在第二部分伴奏中,音调的走势就将从右手的高音逐渐变成左手的浑厚低音,将“苦难的岁月”的主体表现的果断简练。在偶尔的高音穿插中,使得情绪更加紧张,表现出人民怨恨、怒火都成为了坚决的抵抗,特别是第38小节左手过渡音要注意起伏变化,再到第39-45小节左手主旋律升到中音区,展现出星星之火燎原之势,预示着战争即将到来。
(2)A1段曲式结构
变奏三、变奏四、变奏五等三段共同构成了A1段曲式结构,其中变奏三和变奏四在旋律音调、速度与和声上基本相同,仅有性格上微变演奏。第一、二两句速度稍微加快,从3/8拍加快为6/8拍,让乐曲整个节奏更加紧凑。而第三、四句则将原有音量转变为中弱,通过强弱的跌宕起伏变化,展示出战争的激烈曲折及人民日益高涨的战斗热情。
而作为C徵调式的变奏五,节奏为2/4拍,比起3/8拍显得更加广阔沉稳有力,显示出中国人民的不懈战斗,在进行钢琴演奏时要注意旋律的连接,将长气息连成的长乐句弹奏的清晰、均匀、流畅,经过弱到强在到弱的过渡至变奏六。
(3)A2段曲式结构
A2段“解放区的天”在曲式结构上主要表现斗争胜利的喜悦及对未来的憧憬、希望。因此,在曲调上悠扬明快,音色高亢嘹亮,和声从G徵调式的羽和弦到徵和弦、商和弦,最后结束于徵和弦,通过加花变奏手法与踏板的充分运用,让音乐更加起伏有致、均匀流畅,彰显载歌载舞的胜利欢庆场面。无论是全区的节奏曲调变化,还是每小节的逐层递进,都是为了将音乐由最低点逐渐推到高潮,突出解放区军民坚定、自信地迈向明天的美好希望。
三、结语
在中国民族钢琴曲的创作于演奏中,除了选好可塑性强的素材外,还要在美学思想的指导下,与西方钢琴技术完美结合,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的中国民族钢琴曲作品。
参考文献:
[1]李昕.中外音乐艺术教育的差别与比较浅探[J].陕西:陕西教育(高教),2011,(01).
[2]雷娟娟.浅析《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弹奏的情感处理[J].陕西:陕西教育(高教),2012,(02).
[3]威勒.单簧管演奏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李文红.浅析由陕北民歌《兰花花》改编的两首钢琴曲[J].山西:黄河之声,2009,(02).
[5]高晓鹏.论陕北民歌的传承危机[J].陕西:音乐天地,2009,(10).
[6]萧梅.从“民歌研究会”到“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J].北京:音乐研究(社会科学版),2004,(03).
[7]梁晶.浅谈陕北民歌中的衬词与衬腔[J].山西:黄河之声,2012,(04).
[8]邹丽.陕北民歌改编的钢琴曲的演奏特色[J].河北:大舞台,2010,(04).
作者简介:
侯泽民(1959-),男,汉族,福建泉州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键盘乐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