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平衡师生的两者关系,有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造就出未来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向上的开拓型人才是初中教育的责任。本文将围绕初中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各方面展开讨论,进一步阐明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至上”的教学观念,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身不由己地“越位”,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把“培养自学能力”这一理念,凝固成了一个口号,一个标签——只是嘴上说说,或者搞些僵化的形式而已。怎样才能把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学生扬起率真灵动的学习激情,能在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里尽情遨游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1.1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用词数量;基本的语法、修辞、文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知识;常用的听、说、读、写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
1.2 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能较自觉地积累写作材料,借鉴范文的构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基本的听记能力,能会活、作简单的演讲等。
1.3 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听读写较专注集中;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较丰富多样;判断、分析和综合较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较灵活较能变通等。
1.4 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较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意志;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個性修养等。
中学语文课是促进学生情(情感)、理(思想、理论)、智(智力)、知(知识)、能(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了思想营养而成为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思想的进步又促进其知识才能增长,激发其丰富的高尚的情趣;情趣的丰富又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冲动、阅读冲动和听说的冲动,促进其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智力的发展又会为学习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更高强的语文能力准备更好的脑力条件。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应该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相辅助相成的诸方面。
2 掌握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一套死板的绝对的模式,但却肯定有一个大体能体现规律性的活动程序。我认为这种活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引导自渎、鼓励发现、组织讨论、归纳掌握。
引导自渎。自己阅读课文和必要的自学材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步”。教师的“导”,能左右学生注意的方向,因此,提出的思考题,一定要“有质量”。
鼓励发现。虽然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出现牵涉面广、指向性不强、内容笼统、表达不够明确等毛病,但这是学生思维的原始面貌,其中含有可供他们自学的大量“种子”,教师一定要善待,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暴露”出来。
组织讨论。或全班,或小组,或两者穿插开展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互相切磋、各抒己见,这种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影响的“立体”交流。
归纳掌握。教师归纳结论时,尽量采用课堂讨论时学生使用过的语言,或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语言,或略微把课文读“深”一些的语言。还应该注意到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伴有一定的形象,使之便于记忆和运用。
3 确立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若干先进理念
3.1 减少预设,增加生成。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师问生答,平铺直叙,师生在预设性强的教学过程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也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课堂教学当然需要备课,需要“预设”。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师生思维活动的多样性,就使得教学过程的“预设”变得十分困难。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在于,学生是一个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他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因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只有生成性教学,才是授“渔”而不是授“鱼”的教学,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3.2 减少刻板,增加自由。在强化课堂教学预设性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就是课堂教学十分严重的刻板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减少“众人一举、众口一词、众腔一调”的刻板性,增加“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的自由性。要追求“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问题讨论结果不必“统一”,允许出现体现“多元解读”的独特体验。要不在乎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乎“大海里整座冰山的主体”。
3.3 少说“不足”,多说“亮点”。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讲,“犯错”越多的学生,获得的“体验”越深刻,自学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评价,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
4 借助多种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自学训练
4.1 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里进行自学训练时,可以多搞些微型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纠正错别字比赛,观察敏锐性比赛,选用恰当词语填空比赛等。而在课外,还可以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各种展示活动,如展示听课笔记、摘抄笔记、读书笔记等等。
4.2 举一反三。要善于运用手段促使学生把“反三”的蛋糕做大。如讲过一篇课文,可以选一篇体裁相同、写法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带读”。这样的“带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类文章的布局特点、行文方式和基本结构,特别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仿写”,使他们的自学能力转化成物化成果,进一步提高他们“反三”的积极性。
4.3 多布置简单易行的课外练笔任务。布置任务时不能简单要求多写些,再多写些,而要强调课内对课外的带动作用,强调按照课内定的“规矩”办事。写日记、周记、办墙报、编手抄报等是较好的练笔任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重要活动布置自由作文任务,如运动会、艺术节、旅游等活动。这些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撰写的自由作文,收集后在班上展览、交流、评选优秀,更便于教师指导,也更能促进学生自觉自学,提高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自学是经常的;在学习中,总是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在工作中,书上能翻到,能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这就是华老对我们最好的忠告。
【关键词】自学能力;培养;教学方式
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教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他们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学习知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十字决》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宝藏。”这里的“几把钥匙”和“自动的开发”说的就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问题。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至上”的教学观念,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身不由己地“越位”,成了语文教学的中心,把“培养自学能力”这一理念,凝固成了一个口号,一个标签——只是嘴上说说,或者搞些僵化的形式而已。怎样才能把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落到实处,让学生扬起率真灵动的学习激情,能在五彩斑斓的语文世界里尽情遨游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1 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
1.1 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包括掌握足够的认字数量,用词数量;基本的语法、修辞、文学史知识;一般的文章结构、文章体裁知识;常用的听、说、读、写知识;相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常识等。
1.2 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包括能够熟练地翻查常用的工具书,正确选用注释;能够根据学习目的查找资料、编制目录索引;能根据读物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把握适当的阅读速度,能对读物作圈点、摘要、笔记、评注等。能较自觉地积累写作材料,借鉴范文的构思、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具有基本的听记能力,能会活、作简单的演讲等。
1.3 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包括听读写较专注集中;记忆较持久牢固;联想和想象较丰富多样;判断、分析和综合较深刻严密;在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面较正确较灵活较能变通等。
1.4 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包括有比较明确稳定的语文学习动机;有比较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有较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较高涨的语文学习热情;有较坚强的语文学习意志;有一定的自我检测、自我调控的個性修养等。
中学语文课是促进学生情(情感)、理(思想、理论)、智(智力)、知(知识)、能(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很强的基础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吸收了思想营养而成为感情丰富、思想健康的人;思想的进步又促进其知识才能增长,激发其丰富的高尚的情趣;情趣的丰富又促使学生有更多的写作冲动、阅读冲动和听说的冲动,促进其各种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智力培养和发展的过程;而智力的发展又会为学习更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更高强的语文能力准备更好的脑力条件。所以,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应该包括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相辅助相成的诸方面。
2 掌握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课堂教学,不应该有一套死板的绝对的模式,但却肯定有一个大体能体现规律性的活动程序。我认为这种活动程序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引导自渎、鼓励发现、组织讨论、归纳掌握。
引导自渎。自己阅读课文和必要的自学材料,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步”。教师的“导”,能左右学生注意的方向,因此,提出的思考题,一定要“有质量”。
鼓励发现。虽然学生发现并提出的问题,往往会出现牵涉面广、指向性不强、内容笼统、表达不够明确等毛病,但这是学生思维的原始面貌,其中含有可供他们自学的大量“种子”,教师一定要善待,一定要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暴露”出来。
组织讨论。或全班,或小组,或两者穿插开展的,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互相切磋、各抒己见,这种信息交流,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注”,而是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影响的“立体”交流。
归纳掌握。教师归纳结论时,尽量采用课堂讨论时学生使用过的语言,或从课文中摘录出来的语言,或略微把课文读“深”一些的语言。还应该注意到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伴有一定的形象,使之便于记忆和运用。
3 确立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若干先进理念
3.1 减少预设,增加生成。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师问生答,平铺直叙,师生在预设性强的教学过程中失去了灵性、个性、创造性,也使学生失去了自学能力。课堂教学当然需要备课,需要“预设”。但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师生思维活动的多样性,就使得教学过程的“预设”变得十分困难。这还在其次,更主要的在于,学生是一个拥有学习权利的探索者,他们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学习愿望,用自己的方式方法,表现出自己多样化的学习成果,并因此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只有生成性教学,才是授“渔”而不是授“鱼”的教学,才能够称之为成功的教学。
3.2 减少刻板,增加自由。在强化课堂教学预设性的同时,伴随出现的就是课堂教学十分严重的刻板性。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要减少“众人一举、众口一词、众腔一调”的刻板性,增加“不在乎坐得是否整齐,不在乎答得是否标准”的自由性。要追求“形散而神聚”的氛围,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问题讨论结果不必“统一”,允许出现体现“多元解读”的独特体验。要不在乎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在乎“大海里整座冰山的主体”。
3.3 少说“不足”,多说“亮点”。培养初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犯错”。从某种意义上讲,“犯错”越多的学生,获得的“体验”越深刻,自学能力也就提高得越快。心理学家伯利纳通过实践证明,受到激励的学生学习劲头十足,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而缺乏激励的学生,学习没有劲头,学习成绩就会下降。看来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评价,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和艺术
4 借助多种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自学训练
4.1 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里进行自学训练时,可以多搞些微型竞赛活动。如查字典比赛,纠正错别字比赛,观察敏锐性比赛,选用恰当词语填空比赛等。而在课外,还可以开展有助于提高学生知识积累能力的各种展示活动,如展示听课笔记、摘抄笔记、读书笔记等等。
4.2 举一反三。要善于运用手段促使学生把“反三”的蛋糕做大。如讲过一篇课文,可以选一篇体裁相同、写法类似的文章,让学生“带读”。这样的“带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这类文章的布局特点、行文方式和基本结构,特别有助于初中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当然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仿写”,使他们的自学能力转化成物化成果,进一步提高他们“反三”的积极性。
4.3 多布置简单易行的课外练笔任务。布置任务时不能简单要求多写些,再多写些,而要强调课内对课外的带动作用,强调按照课内定的“规矩”办事。写日记、周记、办墙报、编手抄报等是较好的练笔任务,还可以结合学校的重要活动布置自由作文任务,如运动会、艺术节、旅游等活动。这些学生在共同活动中撰写的自由作文,收集后在班上展览、交流、评选优秀,更便于教师指导,也更能促进学生自觉自学,提高能力。
“在人的一生中,在校学习是短暂的,自学是经常的;在学习中,总是没有老师的时候多,有老师的时候少;在工作中,书上能翻到,能直接用的东西比较少,而通过自己思考,自己想出来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较多。”这就是华老对我们最好的忠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