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互联网的发展催生了有别于传统媒体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它的运用与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更自由的表达平台,成为公众行使参与权与监督权的新范式。如何应对变化的执政环境,引导社会舆论,确保社会稳定,成为领导干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知网络媒体,更要学会运用、用好和管理好网络媒体。
一、正确认知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新事物,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共享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征。它的异军突起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进程,使得我国公民在民权、民意等方面的表达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和自由。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虚假新闻频现、谣言诽谤泛滥、极端言论肆意,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新媒体的可信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管控难度。
1. 网络媒体推动了政治民主和廉政建设。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讲,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和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强化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媒体监督,可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通过网络媒体力量,可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民情,推动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从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媒体以其平等性、即时性和极强的互动性等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及政治领域,最大程度地鼓励和保证了公民的参与,进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互联网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够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继而提升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 网络媒体影响了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网络新闻经常因自办新闻、虚假新闻、“自扒”新闻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目的编造假新闻,利用网络的无国界和快捷性,煽动是非不明的人们,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云南孟连“7·19” 群体性事件和2009年湖北石首“6·17”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其深层原因正如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言,是干部远离群众,不关心、不了解、不重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引起的。但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促使事态迅速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泛起,真假难辩。而此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官员又不懂应对、不善应对,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舆论,公布真实信息,而且规避麻烦,刻意回避网络媒体,拒绝回应,封锁消息,结果导致错过了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件的负面走向。从近年来发生的每一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看,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积极面对网络媒体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媒体是党和政府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广大领导干部无论是运用还是管控媒体,都必须首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发挥门户网站和主流新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的政治思想优势,充分占领和利用这一舆论阵地宣传党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扩大主阵地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其次,要转变观念,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的特征、功能以及可能具有的效果不了解,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初步认知了网络媒体,也认同网络媒体的作用,但鉴于网络媒体的负面功能而对网络媒体敬而远之。还有的领导干部不认为网络媒体对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运作方面有正面功能,拒绝将网络作为执政的基础平台或工具,而只愿意关注传统的媒体。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并有效应对媒体,领导干部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深入网络媒体。
三、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1. 着力构建了解网络舆情的具体工作机制。领导干部通过构建有效的了解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可以及时掌控舆情,避免出现在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还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为了构建这一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可以要求宣传或新闻部门的有关人员跟踪网络舆情,或者在宣传或新闻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汇总机构和岗位,要求从事舆情汇集的人员或机构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干部提交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及时地掌握网络上的动态。
2. 建立引导网络舆情的主阵地。由于政府网站建设的不足或者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的失职,一些事件发生后,政府网站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也只是零星的发布一些信息。这实际上无法满足热点事件出现后网民和公众的大量信息需求。为了满足网民和公众的信息需要以及为了提升政府对事件信息的管控能力,领导干部要督促政府建设完善的政府网站,并力求将各种关于事件的信息以及政府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意见等及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为了使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引导舆情,领导干部还应督促主流网络媒体及时设立某一热点网络事件的专题模块,并及时将各方面的信息发布到这一专题模块,甚至可以在专题模块设置多元的多样的观点、看法以及事件进展的交流、沟通平台,这样,新闻网站就可以有效主导信息的发布和跟进,避免话语权的丧失或被非政府主导的媒体争夺。
3. 组织成立应对网络媒体的“专家库”。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管理技能。网络媒体是人文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其自身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网络上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形成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怎么应对这些事件、话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领导干部为了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就需要寻求外部的指导或帮助,而发挥专家作用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为了避免在出现网络事件或话题时不知所措,政府和领导干部可以聘请若干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专家作为专门的网络顾问。当出现不利于某个地方或涉及某个地方的网络事件或话题时,领导干部可以与专家一起商讨应对策略。也可以建立常规化的机制,请受聘的专家定期就网络上的一些现象或本地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4. 构建和完善应对网络媒体的“技术工具箱”。除了专家的智力知识支持外,领导干部还可以要求特定部门集合各个方面的技术、工具并做成网络媒体应对的“技术工具箱”,当出现涉及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或问题时,领导干部可以直接从“技术工具箱”里面寻找可行的应对措施。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变化,应该及时对“技术工具箱”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
责任编辑:达名流
一、正确认知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媒体、新事物,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虚拟性、自由性、全球性、共享性和难以辨认性等特征。它的异军突起日益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方式,推进了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进程,使得我国公民在民权、民意等方面的表达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广泛和自由。另一方面,网络中的虚假新闻频现、谣言诽谤泛滥、极端言论肆意,冲击着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使得新媒体的可信度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同时也加大了政府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稳定的管控难度。
1. 网络媒体推动了政治民主和廉政建设。从执政党的角度来讲,通过网络媒体宣传,可以有效地贯彻实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和引导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强化党执政的合法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媒体监督,可以规范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增强拒腐防变能力;通过网络媒体力量,可以广泛汇集社情民意,了解民生民情,推动民主政治和科学发展。从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参与是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新媒体以其平等性、即时性和极强的互动性等特性,渗透到社会生活、文化及政治领域,最大程度地鼓励和保证了公民的参与,进而对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研究指出,互联网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能够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拓宽民众政治参与的渠道,继而提升政治参与的数量和质量,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2. 网络媒体影响了舆论导向和社会稳定。网络新闻经常因自办新闻、虚假新闻、“自扒”新闻而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应。更为严重的是,有人出于政治目的或者其他目的编造假新闻,利用网络的无国界和快捷性,煽动是非不明的人们,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如2008年发生的贵州瓮安“6·28”群体性事件、云南孟连“7·19” 群体性事件和2009年湖北石首“6·17”群体性事件,这些群体性事件之所以发生,其深层原因正如李源潮在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干部学院2009年秋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所言,是干部远离群众,不关心、不了解、不重视普通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引起的。但网络媒体的推波助澜促使事态迅速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些事件发生后,网络舆论泛起,真假难辩。而此时负责处理事件的官员又不懂应对、不善应对,不仅没有及时回应民众舆论,公布真实信息,而且规避麻烦,刻意回避网络媒体,拒绝回应,封锁消息,结果导致错过了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机,加剧了事件的负面走向。从近年来发生的每一起群体性事件和突发性事件看,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影响社会舆论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积极面对网络媒体
首先,要具备强烈的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媒体是党和政府宣传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工具。广大领导干部无论是运用还是管控媒体,都必须首先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严格遵守组织纪律和新闻宣传纪律,充分保障和维护党和政府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党和政府应该积极发挥门户网站和主流新媒体(人民网、新华网)的政治思想优势,充分占领和利用这一舆论阵地宣传党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扩大主阵地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其次,要转变观念,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有的领导干部对网络媒体的特征、功能以及可能具有的效果不了解,有的领导干部虽然初步认知了网络媒体,也认同网络媒体的作用,但鉴于网络媒体的负面功能而对网络媒体敬而远之。还有的领导干部不认为网络媒体对推进政治发展、经济进步和社会运作方面有正面功能,拒绝将网络作为执政的基础平台或工具,而只愿意关注传统的媒体。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发展并有效应对媒体,领导干部应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主动接触网络媒体,深入网络媒体。
三、提高应对网络媒体的能力
1. 着力构建了解网络舆情的具体工作机制。领导干部通过构建有效的了解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可以及时掌控舆情,避免出现在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还处于不知情的状态。为了构建这一工作机制,领导干部可以要求宣传或新闻部门的有关人员跟踪网络舆情,或者在宣传或新闻部门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汇总机构和岗位,要求从事舆情汇集的人员或机构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和领导干部提交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这样,领导干部就可以及时地掌握网络上的动态。
2. 建立引导网络舆情的主阵地。由于政府网站建设的不足或者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的失职,一些事件发生后,政府网站没有权威的信息发布,而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也只是零星的发布一些信息。这实际上无法满足热点事件出现后网民和公众的大量信息需求。为了满足网民和公众的信息需要以及为了提升政府对事件信息的管控能力,领导干部要督促政府建设完善的政府网站,并力求将各种关于事件的信息以及政府对这一事件的态度、意见等及时在政府网站上发布。为了使政府主导的新闻网站引导舆情,领导干部还应督促主流网络媒体及时设立某一热点网络事件的专题模块,并及时将各方面的信息发布到这一专题模块,甚至可以在专题模块设置多元的多样的观点、看法以及事件进展的交流、沟通平台,这样,新闻网站就可以有效主导信息的发布和跟进,避免话语权的丧失或被非政府主导的媒体争夺。
3. 组织成立应对网络媒体的“专家库”。在现代政府管理中,管理者需要非常专业化的管理技能。网络媒体是人文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其自身又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网络上会出现一些不利于政府管理和社会秩序形成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怎么应对这些事件、话题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问题。领导干部为了有效应对网络突发事件或网络话题,就需要寻求外部的指导或帮助,而发挥专家作用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为了避免在出现网络事件或话题时不知所措,政府和领导干部可以聘请若干具有丰富的网络知识和网络管理技能的专家作为专门的网络顾问。当出现不利于某个地方或涉及某个地方的网络事件或话题时,领导干部可以与专家一起商讨应对策略。也可以建立常规化的机制,请受聘的专家定期就网络上的一些现象或本地可能出现的网络问题进行专题研究。
4. 构建和完善应对网络媒体的“技术工具箱”。除了专家的智力知识支持外,领导干部还可以要求特定部门集合各个方面的技术、工具并做成网络媒体应对的“技术工具箱”,当出现涉及网络媒体的突发事件或问题时,领导干部可以直接从“技术工具箱”里面寻找可行的应对措施。为了适应网络媒体的变化,应该及时对“技术工具箱”进行更新、充实和完善。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