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我国综合国力和科技竞争力。工科类高校是我国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在提倡新工科教育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当前工程技术类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浅要分析了基于明辨性思维的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明辨性思维,工程技术人才,高等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其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关。新时代,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复旦共识”,提出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大规模高等工程教育下,要加快发展和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提出加快发展新工科教育,强调要占据世界科技的制高点。因此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被放在了关键的位置,社会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
1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占领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高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传统的技术教育观念,既要让学生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思维,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能力,能主动的适应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然而,我国工科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有许多问题:一是理论课程教学比重大,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过于繁多,理论到实践也还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创新性、综合性的实操项目;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薄弱,对于知识的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依赖于老师的讲解,相关训练很多还是停留在教师布置的功课和任务上,不能主动拓展和加强训练;三是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往往能很好的掌握,但是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应用效果不佳;四是专业教育的面比较窄,通识教育理念缺乏,导致融会贯通的能力比较弱,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五是学生明辨思维能力的缺陷,常常导致偏见、匆忙、歪曲、困惑、顽固和狭隘等状态。而明辨性思维的形成能够引导大学生冲破盲从,真正的进行独立思考,真正使大学生成为思想者而不是背诵者,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六是实训和实践环节设计缺乏与企业合作,未能结合前沿科技的具体应用。七是部分高等学校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了技术应用,加上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应用技术型的师资。综上所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瓶颈,亟待解决。
2 明辨性思维在工科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就提倡“审问、慎思、明辨”的明辨式思维方式(见《中庸》孔子思),强调对问题和事物的發展要多反思、明晰、辨识。库恩和米特尔(Coon&Mitterer,1995)则将明辨性思维表述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明辨性思维是一种跳出自我偏见,纵观全局,系统性反思的思维,核心是比较、分析、理性批判,这样一种思维的养成,最终能激发出不断的进步与创新。西方国家明辨性思维的培养是融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性思维可以说是创新的原动力,明辨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在对知识进行认知理解后的综合分析,是知识的接收,转换,迁移和应用,最后创新。明辨性思维体系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的获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操能力,表达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全局观等。
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的工科教育正在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与反馈的功能,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是学校未来改革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基于明辨性思维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明辨性思维融入工科培养体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工科教育观念,完善对新工科课题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平台要夯实工科类基础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电力,力学,电子,英语,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掌握,侧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培养基本技能应用。同时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知识面,开展通识教育,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
其次,对专业课程的教育,强化实践环节项目设计,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实践、实操,是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和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理论学习。因此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能、专业技能的实践项目设计中,要基于明辨性思维去设计,项目本身要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技能应用方面要有创新性实验的环节和步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些综合项目设计上,要能充分的结合课程与社会的实际工作,前沿科技,体现基础性,专业性,工程技术性,创新性。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学生大学毕业后,最终是要投身社会服务的,加强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实践平台。在企业实践平台上,企业最新的工程技术应用和前沿科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和工程应用的具体结合,这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能结合企业的丰富经验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能力,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最后,新工科教育的理念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结合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复旦共识”中就提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和实现国际实质等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CDIO包含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环节,是由麻省理工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发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课程知识体系之间进行衔接,结合工程技术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上述四个环节),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系统分析的能力。明辨性思维则贯穿着四个环节。工科院校需要更好的分析和研究CDIO模式,并体会明辨思维如何贯穿整个环节,进而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工业界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4 小结
基于明辨性思维去培养工科人才,能够真正脱离传统的课堂式、书本式教学,提供一种创新性独立思考的教育,这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未来工程技术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能更灵活,更好的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 齐燕铭, 齐俊桥.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p122-123
[3] 吕富彪. 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开发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2-01. p23-25
[4] 蔡中民,徐学红. 高校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0月, p95-96
关键词:新工科教育,明辨性思维,工程技术人才,高等院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当前,世界正处于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时期,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其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紧密相关。新时代,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强调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达成了“复旦共识”,提出在我国已经建成的大规模高等工程教育下,要加快发展和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提出加快发展新工科教育,强调要占据世界科技的制高点。因此新工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被放在了关键的位置,社会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
1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
在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探索建立“新工科”建设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新文化,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占领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高校作为我国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基地,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新传统的技术教育观念,既要让学生掌握核心技术,又要培养学生具有系统化、集成化创新的思维,还需要学生具备综合应用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创新的能力,能主动的适应和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然而,我国工科类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仍有许多问题:一是理论课程教学比重大,对理论知识的讲述过于繁多,理论到实践也还停留在基础知识的训练,缺乏创新性、综合性的实操项目;二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薄弱,对于知识的探索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依赖于老师的讲解,相关训练很多还是停留在教师布置的功课和任务上,不能主动拓展和加强训练;三是在创新能力培养中,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往往能很好的掌握,但是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应用效果不佳;四是专业教育的面比较窄,通识教育理念缺乏,导致融会贯通的能力比较弱,这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五是学生明辨思维能力的缺陷,常常导致偏见、匆忙、歪曲、困惑、顽固和狭隘等状态。而明辨性思维的形成能够引导大学生冲破盲从,真正的进行独立思考,真正使大学生成为思想者而不是背诵者,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变成知识的生产者。六是实训和实践环节设计缺乏与企业合作,未能结合前沿科技的具体应用。七是部分高等学校重视科学研究,而轻视了技术应用,加上教师往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缺乏应用技术型的师资。综上所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类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当前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瓶颈,亟待解决。
2 明辨性思维在工科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就提倡“审问、慎思、明辨”的明辨式思维方式(见《中庸》孔子思),强调对问题和事物的發展要多反思、明晰、辨识。库恩和米特尔(Coon&Mitterer,1995)则将明辨性思维表述一种评估、比较、分析、批判和综合信息的能力。明辨性思维是一种跳出自我偏见,纵观全局,系统性反思的思维,核心是比较、分析、理性批判,这样一种思维的养成,最终能激发出不断的进步与创新。西方国家明辨性思维的培养是融入高等教育体系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明辨性思维可以说是创新的原动力,明辨是一种判断,这种判断是在对知识进行认知理解后的综合分析,是知识的接收,转换,迁移和应用,最后创新。明辨性思维体系本身就包含了知识的获取,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实操能力,表达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全局观等。
在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下,我国的工科教育正在面临着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如何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励、导向与反馈的功能,培养学生明辨性思维是学校未来改革的突破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基于明辨性思维的工科创新人才培养建议
明辨性思维融入工科培养体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新工科教育观念,完善对新工科课题体系的设置。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平台要夯实工科类基础学科的知识,如数学,物理,电力,力学,电子,英语,计算机等的基础知识掌握,侧重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培养基本技能应用。同时拓宽学生的人文和科学知识面,开展通识教育,形成厚基础、宽口径的平台。
其次,对专业课程的教育,强化实践环节项目设计,工程技术类专业的最大特点是实践、实操,是知识的实际应用,理论需要结合具体的工作和设计,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上的理论学习。因此在加强学生基本技能、工程技能、专业技能的实践项目设计中,要基于明辨性思维去设计,项目本身要能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技能应用方面要有创新性实验的环节和步骤,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一些综合项目设计上,要能充分的结合课程与社会的实际工作,前沿科技,体现基础性,专业性,工程技术性,创新性。
再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复合型的应用人才。学生大学毕业后,最终是要投身社会服务的,加强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职业实践平台。在企业实践平台上,企业最新的工程技术应用和前沿科技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和工程应用的具体结合,这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观察与思考能力。如果能结合企业的丰富经验来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业能力,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最后,新工科教育的理念不是闭门造车,需要结合国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复旦共识”中就提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和实现国际实质等效。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当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CDIO包含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四个环节,是由麻省理工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发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课程知识体系之间进行衔接,结合工程技术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上述四个环节),突出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工程应用能力,团队协作,系统分析的能力。明辨性思维则贯穿着四个环节。工科院校需要更好的分析和研究CDIO模式,并体会明辨思维如何贯穿整个环节,进而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培养出适应工业界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4 小结
基于明辨性思维去培养工科人才,能够真正脱离传统的课堂式、书本式教学,提供一种创新性独立思考的教育,这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未来工程技术人才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能更灵活,更好的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 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201702/t20170223_297122.html
[2] 齐燕铭, 齐俊桥. 基于工程教育观的工科高等院校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6期, p122-123
[3] 吕富彪. 企业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开发聚集效应的影响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 2012-01. p23-25
[4] 蔡中民,徐学红. 高校工科专业转型发展的思考[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年10月, p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