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找不到的孩子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p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走进这个村落,我被这里孩子的惊人数量吓了一跳。这个村落沿着一条河蜿蜒曲折,村落之大,以50迈的速度开车环绕一圈也要走个40分钟。从村头走到村尾,小道细长狭窄,最大的道路不过是一辆轿车的宽度。就在这样狭窄的街道上,数量众多的孩子,从蹒跚学步的婴儿到爬树淘气的儿童,可以以群为单位计算,5步之内必有孩子,让我恍若到了一个破旧的幼儿园一般。
  


  这个村落处于朝阳区与通州区的交界,行政归属于朝阳区,说起来也是城八区之内。但是这里的生存环境与城市完全没有任何相似之处,甚至连房屋的质量都不能与京郊新农村的气派相提并论。然而这个村落有一个重要的特征——房租便宜,很多小平房每月只要80元的房租。
  从90年代后期,这里便成了进京打工人员的理想栖息地。他们成了这里的“主人”,“安居”在黑暗潮湿的小平房里,很多房子只有不到8平方米。他们在这里居住,生活,进而结婚、生子。这里的孩子除了个别的特殊情况,基本都是黑户——他们出生于北京,却并非北京人,甚至也不能说他们是“中国人”,他们是真正的“黑人”。
  2006年底,我作为一个异数,在这个村落里安家落户,成为这里唯一的北京人租户。从最初的不适应,到最终离开前与这些“外地邻居”的洒泪而别,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些我以前不了解的外地打工族的艰难与乐观。
  然而这些都不是我要说的重点,在2年多的村落生活中,我周围始终围绕着众多的“黑孩子”,他们天真活泼,不知人间疾苦,更不知道他们的未来早就在出生的时候已经定了下来。
  
  为了不存在的弟弟
  


  ——你要一直“黑”下去
  小优是个3岁大的孩子,和这个村里其他“黑孩子”一样,她从出生就没有地方能够替她证明她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小优有一个姐姐,她的父母都是河南来京打工人员。父亲是一个装修队中的泥瓦工,因为工作性质,所以每月只有三天能回到这个只有5平方米的小家。母亲是个老实、勤劳的女子,不到30岁,主要的职责就是更精准地生个男孩子。在不怀孕的时间里,她秋天给附近的农田帮忙,夏季在附近的度假村洗衣房兼夜班。就在我住的这2年内,她怀孕了2次,每次都是等到4个月左右去周边私人诊所做B超看男女,2次都是她不希望的结果——女孩。于是她还是在这些私人诊所进行了人工流产,抛弃了已经成了人型的“女胎”,重新清空她的子宫,等待下一次生命的到来。每一次她都痛哭,每一次都像是死过一场,可是在她婆婆公公的监督下,她只有继续完成她的使命——生下男孩!
  小优过早地感受了这些母亲的痛苦,但她却不知道她的未来可能还不如她的母亲。像所有这个村里的“黑孩子”一样,她没有户口,原因有两个。第一,她生得不是时候,如果是第一胎,比如她的姐姐,至少她可以有户口。第二,她是个女孩。目前的政策,允许她的父母有2个孩子,本来她作为老二是可以得到被承认的可能,但是可惜,她是女孩,那珍贵的第2个户口要留给她尚不存在于世间的弟弟。她的父母为了今后能继续生出他们想要的男孩,为了躲避当地的超生罚款,带着她来到了北京,只为了让当地人不知道他们已经有了第2胎。
  3岁的小优由于家庭收入不高,没有城市孩子的好待遇,她瘦弱而头大,2岁的时候刚刚学会叫妈妈,2岁半才能够走路。她的游戏就是脱了鞋子坐在道边玩她的鞋子。她整日拖着大鼻涕任其过江到她的嘴里。她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因为她是自由的,她随意乱走,在土里刨虫子。没有人真的很在意她,她爱哭,因为她小小的心里也希望有人注意她的存在。村里与她同龄的孩子很多,在我眼中她们长得很相似,都是走路不稳,拖着长鼻涕,衣服穿得很花,却都是姐姐剩下来的。她有时也是可厌的,因为她总是和姐姐抢吃的,想要夺取更多不能得到满足的欲望。可是最终她是可怜的,虽然她自己并不知道。
  她的妈妈总是忧心忡忡地看她,不知道拿她怎么办才好。当我问她,你打算给小优上户口吗?她总是回答得很自然:“没有打算。等弟弟出生,弟弟可以放到老家,她只能在北京生活了,回了老家,她是要花我们很多钱的,我交不起。”“那么你没想过她的未来?”“不知道,我只能保证让她活着。”
  


  对,活着,小优你能活着,是你的幸,还是不幸?
  
  上“私立学校”的“黑孩子”
  小月是我认识的“黑”孩子里最淘气的一个。虽然她是女孩,但她是村里同龄孩子的“王”。她带领男孩女孩爬树、偷果子、跳墙、捞鱼,能想得出的,她都要试过一遍。她和小优成为“黑”人的理由一样,她也是老二,不同的是她有个真正的姓名,因为她7岁了,她可以上学了。
  为了让这个孩子有人管,她的父母咬牙让她上学。不是附近的打工子弟学校,她没有那个幸运。连那种学校她的父母也不愿意给她花那个钱。她妈妈是个没读过书的白丁,她说:“女孩读书没有用处,让她上学就是要找个人来管管她。”于是,小月上了一个外地老太太办的“私立学校”。这个“私立学校”只有一个平房加上不足20平方米的院子,没有毕业这一说,也没有真正地授课。一群孩子,全部是超生的孩子,有大有小,他们念的小学课本,不知道是这个老太太从哪里买来的。孩子们都不用买书,他们的家长也没有这个闲钱给他们买。老太太的工作就是把这个课本上的字教给这些孩子,让这些孩子自己学会抄书,自己抄出一个课本。老太太自己教语文和数学,请个年轻人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玩,美其名曰“体育课”,用以保证孩子的身心都受到所谓的教育!可惜老太太的文化水平不高,操陕西口音,普通话还念不利落。数学水平仅限于普通加减乘除,方程式里连先乘除后加减也不知道。我看过小月的作业本(还能留作业,真算是奇迹了),真是能把死人气活。其中一道题是56+2×33=?小月的答案是122。老太太在122上面打了个大大的红叉,然后写下:56+2=58×33=1914。真是太强了,强到了我只能无语的程度。这样的学校不学还好,学了岂不是更糟?
  可是在小月的妈妈眼中,这就是很好的教育了,因为她要打工,要养家要做家务,孩子可以交给别人带,居然还能认字,这就不错了。可是当你问她,她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儿子以后会去念这个学校吗?她说不会,她也希望儿子成龙成才,但是多出来的女儿,要知道可是3个呢,她没有这个精神头去想。也许在她看来,黑户不黑户的,就和命运一样,是要“认”的,认命吧!谁让你在不当的时间来到这个世界,谁让你只是个女孩呢?
  小月的学校生活并没有将她管教成不淘气的乖孩子,每天4点下学以后,她继续她的“大姐大”生活,依然淘气,每天的黄昏依然可以听到小月妈打小月的声音,我的村中生活也依然是在小月的哭声中迎来夜晚的降临。
  


  
  我“黑”因为我是多出来的
  最早知道像小鹏这样的男孩子也是黑户的时候,我很惊讶,因为这个村里弥漫着很浓重的重男轻女的风气,所以女孩子被黑下来很容易解释。可是小鹏呢?作为男孩子他怎么也会是个黑户?
  小鹏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但是她妈妈还在继续生。因为他的奶奶喜欢孩子,认为孩子越多越好,尤其是男孩,但是女孩也不排斥。他奶奶只有他爸爸这么一个儿子,一生的心愿就是希望多子多福,可惜自己没有办到,于是这个光荣的使命移交给了小鹏的妈妈。至于孩子那么多,怎么养活这个问题,似乎不在小鹏奶奶的考虑范围内。她很能省,总是从菜市场买最便宜的菜,或者捡来人家不要的叶子回来做菜。吃的问题好解决,教育呢?小鹏的哥哥姐姐也都在小月上学的那个“私立学校”,原因很简单,家里没有钱。这个私立学校最大的好处就是一年只要150元的学费,其他什么都不用买。
  一年150元不多,可是3个孩子对于这种家庭就不少了。对于未来,这个词不在小鹏家的词典里。因为他家不需要这种没用的东西,活在眼前,活下来,才是当务之急。
  村里孩子很多,大孩子带小孩子,爬沙子山,上人家房顶,偷别人家树上的果子,玩着城里孩子早就忘记的游戏。电脑、游戏机这些现代化的孩子最爱,离这里很远。小鹏和他的小伙伴们过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的童年。那些城里的家长也许会说,这样健康,可是这样的前提谁也不会去想——他们的自由,源自父母的无暇顾及,他们现在的自由,预示着未来这些孩子跟社会的脱离。未来也许在他们眼中还很遥远,但是那一天迟早会到来。
  
  小优、小月、小鹏……这些“黑孩子”他们还天真地活在孩子的世界里,却并不知道未来有什么等待着他们。我常常会想,他们有未来么?回答每次都是肯定的,有,但是他们的未来就是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计划生育,在小优、小月、小鹏等等这些黑孩子父母的家乡是有规定的,可是到了北京这个城乡接合的地带,没有人过问,没有人关心。村里家家户户都有孩子,3个孩子的家庭在这里只是正常,四五个孩子的也大有人在。你可以说这是他们的父母不负责任的表现,没错,你说的很正确。但是孩子呢?他们是被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们何罪之有呢?
  既然他们已经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他们和其他有户口的孩子一样,应该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平等的生存保障。
  这些孩子长大了是没有户口的成人,他们无法回到老家,他们没有身份,也就没有良好的工作提供给他们,他们如何生存?他们理应享受9年义务教育,可是他们却没有可能享受。他们是国家户籍制度缺陷下存在的黑户,等待他们的是社会的不承认,是生存的艰难,是在生活中存在的,在户籍上不存在的一群人。
  
  在北京,这样的村落遍布在城乡接合地带,当你的眼光停留在阳光下城市建筑高大、壮美的轮廓上的时候,别忘记还有一群这样的孩子。有人说,这些孩子是生存在阳光下的阴影里,我要说,不,他们是连阳光都找不到的孩子。
  编辑/宋冰华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采用固相法合成了Ca10Li(PO4)7∶xSm3+橙红色荧光粉,研究了材料的发光性质.结果表明,以404 nm近紫外光作为激发源时,Ca10Li(PO4)7∶xSm3+表现为多峰特征,主峰位于569 nm、606
本文以《诗经·齐风·南山》主旨为研究视角,在梳理《南山》主旨研究史的基础上,在齐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通过对齐襄公与文姜的本事研究,结合作品的文本考证,着重研究《南
康姓是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之一,在全国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  康姓的得来最早源自古老的姬姓,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据《古今姓氏书辨证》和《姓苑》等书记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西周时期,他们的始祖是卫国的康叔。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幼弟,武王灭商得天下后,被封于康地(今河南禹县西北),故称康叔,后来因为武庚与三监联合叛乱,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陶氏、施氏等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并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当火箭升空时,观看电视转播的全校师生激动地欢呼起来,接着又静静地等待着:整流罩脱离、箭船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这一场景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一次我国重大航天工程的成功,一种豪迈向上的民族精神就会在中华大地上升腾激荡,一种爱国主义激情就会在中华儿女心中涌动。这是一种凝聚力,一种使命感。我想,这是我们教育的契机!我校地处东高
2000年,我走上督学工作岗位,在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促进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学校了解真实情况,诊断存在的问题,规范办学行为,寻找发展的路径,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我从三个方面做实督导工作:深入学校发现存在的真实问题、引导学校定位未来的发展、帮助学校寻求发展的途径。  深入学校,了解真实情况  作为一名责任督学,我们要成为学校与社会之间联系、沟通的纽带,成为学校办学的第三方视角,多层面、多渠道
从唐山过台湾说起    唐山过台湾,是指历史上由祖国大陆向台湾岛的移民活动。清代《台湾志略》记载:“台湾人称内地为唐山,内地人曰唐人。”由此可见,“唐山”就是台湾人对祖国大陆的称呼。在台湾省,“唐山过台湾”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一句话,直到现在,很多台湾人仍把回大陆叫“回唐山”。一些年纪稍长的台湾人,每跟子孙闲话家常、提到祖辈到台湾开基创业的事情时,最后总忘不了说一句:“我们的祖先是从唐山来的。”在台
湖北鹤峰籍作家李传锋长期致力于动物小说创作,本文通过《最后一只白虎》中对动物的诗意生存与浴血突围等描绘,探析李传锋动物小说之生态意识。 Li Chuanfeng, a writer of
历经30年风起云涌,秀水从一条地摊集中的胡同发展成世界闻名的新秀水市场,它的酸甜苦辣印证了个体经济在30年社会经济巨变中的沉浮,被诗意地形容为“用改革开放的剪刀裁剪出
期刊
期刊
提出了完全图最小圈覆盖的覆盖数下界,运用递归构造的方法,把顶点数v的研究范围归结到区间[m,3m-1]中的部分数值上来,并就圈长m=6,8的情形给出了完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