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效课堂不能一味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主要目标,要依据学生实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编写导学案,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目标; 主体; 高效课堂; 导学; 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77-01
近几年,教师们爱挂在口头上的词语——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优化课堂结构。十几年前,我曾就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这问题做过一些探讨。这次学校提出了“251”学导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发现了目标与主体二者之间被分离的现象:或是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目标订得过高;或是目标过多,面面俱到,使主体无法承受;或是有关目标如蜻蜓点水,没落到实处;甚至一味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如此的“高效”,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空中搭楼。真正要达到高效,我认为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1 依据学生实际,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家、心理学家们呼吁的口号。因此,编写导学案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原有知识基础等,再确定训练目标。对我们小学生而言,我认为不求高而全,只求小而实,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上好一堂课,目标才能达到。
如:我编写《鲸》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我只制定了三个要求:一是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二是通过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三是通过合作交流指导,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热爱动物的情感,简单、实在,符合本班学生实际,容易实现。
2 遵循基本规律,明确目标
几经课改,几经风雨,我想:千改万改应不离其宗——那就是语文课上要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语文姓语”,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就必须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中心。而做为小学生的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一个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规范语言的简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凭借课文,引导学生熟读,感受领悟,背诵积累,借鉴迁移。其中“朗读、默读、复述、背诵”是语文课上进行语言训练的根本手段。老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这系列的活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如《鲸》这篇课文,在导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第一段进行指导,哪些是运用了例数字,哪句的描写是采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辨别之后,再让学生通过默读、复述鲸的特点等,指导学生弄清书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只有了解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怎样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学生才能拓展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 凸显语文工具性,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要学习汉语文字的“知识”,初步形成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应很好地凭借这个“例子”进行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曾记得崔峦先生说过: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做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我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这段中“吼”字换成“喊”字再和原句作比较,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特殊感情,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讲读时,教者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将军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生气?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将军?”理解句子所含意思后,再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范读,一种用“吼”的语调,一种“喊”的语调,甚至还可以用一种“说”的语调。通过比较揣摩,加深体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使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提高了。
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呼“人文性”的课堂。记得我在上《逗你没商量》这节习作指导课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击鼓传“盒”的盒子落到了一女生手上时,被要求上台表演,我即兴叫在场学生谈谈当时的感受,有一生得意自己没有“中奖”,要看那位学生出丑,就真实地说出了“幸灾乐祸”这词,这是学生的一次真情实感的流露,游戏中的真实体会,因此,课上我没有及时进行批评指责。评课时一教师说道:语文教学要讲人文性,思想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很重要,一个语文教师课上如此引出学生幸灾乐祸这种不正确的心理,又没有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岂不是有悖教书育人的宗旨……听到这样的言说,真使我惊讶,此教师振振有词,若是文化大革命,我定是被批斗的对象,因为本节的习作指导课没有上成思想教育课。但是,如果我本末倒置,花一定时间来指责学生,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怎么能“逗”得起来,这节习作课还能上下去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怎么能忽略了它的工具性,学生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本身就达到了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说明学生已形成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而此教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课文时,一揭示课题就让学生体会包含著的志愿军离别时的那份情感,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没去读悟,让学生如何感受这份情呢?岂不是空中架楼阁——白搭吗?此其一;进入课文内容时,她又没有提出目标地让学生谈读这课后有什么感悟,完全忽略了这是小学生的课堂,必须以语言学习为主,只是一味地强调人文的感悟,此其二也。这种课学生如何能真正接受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岂不是一节‘无病呻吟’的无效课?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撰文指出:“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人文教育、创新教育不是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这是一个很浅明的道理,当语文课不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的时候,语文课还成其为语文课吗?因此,语文课始终应当夯实“双基”, 凸显其工具性,固本培元,这才是语文学科不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
【关键词】 目标; 主体; 高效课堂; 导学; 语言文字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23-0177-01
近几年,教师们爱挂在口头上的词语——高效课堂,其实就是优化课堂结构。十几年前,我曾就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这问题做过一些探讨。这次学校提出了“251”学导式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我发现了目标与主体二者之间被分离的现象:或是老师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目标订得过高;或是目标过多,面面俱到,使主体无法承受;或是有关目标如蜻蜓点水,没落到实处;甚至一味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忽略了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如此的“高效”,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是空中搭楼。真正要达到高效,我认为须注意到以下几点:
1 依据学生实际,确定目标
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家、心理学家们呼吁的口号。因此,编写导学案前,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原有知识基础等,再确定训练目标。对我们小学生而言,我认为不求高而全,只求小而实,这样才能轻松愉快地上好一堂课,目标才能达到。
如:我编写《鲸》这篇课文的导学案时,我只制定了三个要求:一是通过自学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二是通过读课文,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探索海洋动物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三是通过合作交流指导,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目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热爱动物的情感,简单、实在,符合本班学生实际,容易实现。
2 遵循基本规律,明确目标
几经课改,几经风雨,我想:千改万改应不离其宗——那就是语文课上要凭借文本的语言,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这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目的。“语文姓语”,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语言,语文教学就必须以扎实的语言训练为中心。而做为小学生的语文课上的语言学习,主要还是一个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的规范语言的简化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凭借课文,引导学生熟读,感受领悟,背诵积累,借鉴迁移。其中“朗读、默读、复述、背诵”是语文课上进行语言训练的根本手段。老师必须指导学生进行这系列的活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如《鲸》这篇课文,在导学的基础上,教师抓住第一段进行指导,哪些是运用了例数字,哪句的描写是采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教会了学生辨别之后,再让学生通过默读、复述鲸的特点等,指导学生弄清书中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只有了解课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怎样运用这些说明方法,学生才能拓展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3 凸显语文工具性,达到目标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是要学习汉语文字的“知识”,初步形成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应很好地凭借这个“例子”进行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曾记得崔峦先生说过: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是学习语文的起步阶段,特点是“小”。做为小学语文老师要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因此,抓好词句教学是小学阅读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我曾看过这样一个例子:《丰碑》一课中,将军看到一位战士冻僵后十分生气,他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如把这段中“吼”字换成“喊”字再和原句作比较,就会发现原句表达了将军当时无比悲痛愤怒的特殊感情,改动后感情的程度就减弱了。讲读时,教者先引导学生讨论“此时将军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这么生气?说明他是个怎样的将军?”理解句子所含意思后,再用两种不同的语气范读,一种用“吼”的语调,一种“喊”的语调,甚至还可以用一种“说”的语调。通过比较揣摩,加深体验,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语句的意思和人物的性格特点,同时使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程度提高了。
但是我们有些老师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高呼“人文性”的课堂。记得我在上《逗你没商量》这节习作指导课时,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击鼓传“盒”的盒子落到了一女生手上时,被要求上台表演,我即兴叫在场学生谈谈当时的感受,有一生得意自己没有“中奖”,要看那位学生出丑,就真实地说出了“幸灾乐祸”这词,这是学生的一次真情实感的流露,游戏中的真实体会,因此,课上我没有及时进行批评指责。评课时一教师说道:语文教学要讲人文性,思想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很重要,一个语文教师课上如此引出学生幸灾乐祸这种不正确的心理,又没有及时地进行思想教育,岂不是有悖教书育人的宗旨……听到这样的言说,真使我惊讶,此教师振振有词,若是文化大革命,我定是被批斗的对象,因为本节的习作指导课没有上成思想教育课。但是,如果我本末倒置,花一定时间来指责学生,疏导学生的心理,这怎么能“逗”得起来,这节习作课还能上下去吗?语文课就是语文课,怎么能忽略了它的工具性,学生能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本身就达到了一定的语文教学目的,说明学生已形成了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了。
而此教师在上《再见了,亲人》这课文时,一揭示课题就让学生体会包含著的志愿军离别时的那份情感,一遍一遍地让学生读题,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没去读悟,让学生如何感受这份情呢?岂不是空中架楼阁——白搭吗?此其一;进入课文内容时,她又没有提出目标地让学生谈读这课后有什么感悟,完全忽略了这是小学生的课堂,必须以语言学习为主,只是一味地强调人文的感悟,此其二也。这种课学生如何能真正接受到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岂不是一节‘无病呻吟’的无效课?
上海师大吴忠豪教授撰文指出:“目前不少语文教师把研究重点聚焦在文本内容理解上,强化了‘人文的感悟’,淡化了‘语文的感悟’,于是又出现了忽略语言学习的倾向。”人文教育、创新教育不是排斥和否弃知识教育。这是一个很浅明的道理,当语文课不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训练的时候,语文课还成其为语文课吗?因此,语文课始终应当夯实“双基”, 凸显其工具性,固本培元,这才是语文学科不变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