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33M”多用途重型舰载战斗机
“苏-33M”是“苏-33”的多用途改进型。早在80年代末,随着美国海军开始新一轮战机的改进工作,而法国也准备把新研制的“阵风”搬上其新一代核航母,苏联海军不想让自己刚研制成功的舰载机就落后于西方,要求进一步改进“苏-27K”的呼声相当高。经过高层讨论,决定启动“苏-27K”改进型号的研制工作,项目工程暂时称为“苏-27KM”。1991年,又决定启动“苏一27”教练机改进成先进的多用途舰载战斗机项目。随后“苏-27K”正式被定名为“苏-33”,项目工程也随之改称“苏-33M”,多用途舰载战斗机项目称为“苏-33US”。苏联海军意图很明确,力图将“苏-33M”变成空优战斗机并具有一定的反舰能力,而“苏-33US”则成为海上多面手,反舰任务将成为其拿手好戏,还将具有小型预警机的能力,引导“苏-33M”进行攻击。
但决定刚刚下达,苏联就解体了,两项改进工程从此停滞不前,成为莫大的遗憾。不过这两项工程在停工多年后,又有启动的迹象。根据俄罗斯自己的披露,有关这两型舰载战斗机的情况才得到初步展示。其中又因为有亚洲国家需要引进高性能的舰载战斗机,所以“苏-33M”工程进展更为快速。
“苏-33M”的各项性能详解气动外影和结构材料
三翼面布局:“苏-33M”保留了并优化了“苏-33”的外形,继续拥有三翼面的布局。三翼面的好处是实现了直接力控制,可以大幅度地提高飞机的空战机动能力,利用各翼面之间的有利气流提高襟翼、副翼和方向舵的效率,提高飞机的短距起降性能和操纵性能。
经过进一步优化气动外形后的“苏-33M”在0.9马赫亚音速飞行状态下,可用升力系数比“苏一33'’提高约15%,在1.6-马赫的超音速状态下,比“苏33”高37%。由于安装了数字式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苏33M”的纵向静安定度放宽到20%。而“苏-33”使用的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其纵向静安定度仅放宽5%。在战机的设计中,电传操纵系统采用主动控制技术使飞机放宽静安定度,可以大大提高飞机的机动性和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
翼身融合体结构:“苏-33”因为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其翼身融合体技术是最原始的。而目前俄罗斯的制造技术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苏-33M”在“苏-33”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大了翼根前缘的边条面积,并改进翼根与机身连接处的整流罩,使机翼和机身更光滑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比“苏-33”更完善的翼身融合体布局。这种布局可提高飞机大迎角条件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并减小作用在机翼和机身结合处的载荷,从而减轻飞机的结构重量。
小型前翼和大边条翼:“苏-33M”的小型前翼和大边条翼在飞行中产生有利的气动力干扰,在其后边的机体上形成可控涡流,提高飞机的纵向操纵稳定性能。在低空飞行时,小前翼还可以减小飞机在低空紊流中的振荡和抖动,提高飞机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利于飞机低空突防执行对地攻击任务。
加大垂尾和弦长:“苏-33M”的垂尾高度和弦长稍作加大以增大垂尾面积,提高飞机的横向稳定性。
先进的复合材料:垂尾翼盒改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此翼盒可作整体油箱使用。由于飞机总重量增加,因而对起落架进行了加强设计。“苏-33M”在结构选材上更多地使用了强度高、重量轻的铝一锂合金以及复合材料。
火控系统
“苏-33M”将装备比“苏-33”更先进的火控系统,据悉将安装刚研制完成的新一代战机的火控系统,包括相控阵雷达、光电探测器、头盔瞄准器、全向雷达告警系统、空对空以及空对海数据链。
有消息指出,相控阵雷达为现在刚研制成功的“SOKOL”式相控阵雷达,这是一种全新研制的雷达系统,在其主动电子扫描阵列天线上集成有约1000个x波段的T/R模块。对单个目标的最大搜索角度是方位角±85°,俯仰角为+56°~-40°,扫描范围是±10°、±30°和±60°。雷达有3个接收器,发射机峰值6千瓦、平均功率1.5千瓦,有16个工作频率,增益37分贝,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迎头搜索距离为150千米,下视距离为140千米。尾追搜索距离分别为60千米(上视)、55千米(下视)。
“SOKOL”雷达具有空中监视模式,也有对海面监视模式,或者两种模式同步进行。海面监视模式包括对海面移动目标的搜索和跟踪等。雷达对桥梁的探测距离是150千米,对诸如100吨的小型舰艇群的探测距离是40千米,对3000吨级驱逐舰的探测距离为300千米。其天线直径为980毫米,可同时精确跟踪12个目标,同时攻击最危险的4至6个目标。
在机尾还装有后视雷达,它可以在敌机逼近时向飞行员发出警报。前、后雷达的数据均可显示在座舱内的屏幕上,飞行员据此可做出选择。
“苏-33M”的座舱内除了将装有SILS-30抬头显示器、备份用的飞行姿态显示器、高度表、速度表等仪表外,座舱内还将装有4个液晶显示器,这些大屏幕的彩色显示器与过去“苏-33”使用的黑白显示器不可同日而语,不但屏幕大、功能多,而且经过遮挡保护,即使是灿烂的阳光下,图像也是清楚的。4个显示器的分工是:驾驶与导航1个,战术情况1个,另外2个显示系统信息,包括作战模式和所有作战飞行活动情况,各屏幕的任务功能还能相互交换。
飞行员使用的驾驶杆也改用“力敏感测量杆”,即把驾驶杆装在驾驶员座椅的右边扶手上,从而提高飞行员在大过载飞行时对飞机的控制能力,并减轻其工作负荷。除驾驶杆外,两手边的控制面板有飞行、导航、火控、通信、发动机控制系统。
“苏-33M”座舱界面提供良好的态势感知能力;威胁辐射源位置,自卫系统操作状况,空对空、对地、对海攻击武器的工作状况,僚机信息等都可由液晶显示器取得。
由于采用的综合式航电系统是开放式结构,各系统除有自己的主控电脑外,还以一个中央电脑为中心构成综合信息网络。核心为MVK任务计算机,运算速度可以达到100亿次/每秒。采用1553B数据总线,新程序及新一代计算机通过多路数据传输总线与航空电子主系统和武器系统交换。综合信息网络使“苏-33M”在人性化、自动化、数据链以及战况意识等各方面达到与西方新一代战机如F/A-18E/F、“阵风”等相同的程度,另外高度计算机化还使“苏-33M”的航电系统可以用软件升级或更新硬件的方式不断提升性能。
在通信方面,有可进行空对空及空对海双向加密语音通信的无线电通信能力,其中甚高频/超高频(VHF/UHF)波段可在400千米以内使用,高频(HF)波段最大距离1500千米,飞机装有TKS-2型战术 加密高速数据链,可接受航母指挥,也可进行机对机指挥。装备有此系统的“苏-33M”完全可以实行联合作战,实现编队内的信息共享,机队自己就能构成一个预警、指挥体系、减少对预警机和地面部队指挥中心的依赖性。
机上的OEPS-30型光电探测系统可根据目标的红外辐射源进行搜索、探测和跟踪空中目标。当飞行员目视观测可见目标时,系统确定可见目标的坐标,测量距离,并完成瞄准空中和地面目标的任务。在简单气象条件和中空,对发动机的最大工作状态的“米格-21”一类小型战斗机目标的发现距离达到60千米。
“苏-33M”的电子对抗系统将以全向雷达告警接收器为中心,外加主动电子干扰系统及被动干扰系统、全向红外线探测系统,以及一台管理整个系统的电脑。其中雷达告警装置集成了俄罗斯最新的电子技术,既可告警又可自卫,并提供火控资料。告警系统侦测并定出具有威胁的雷达波位后,由液晶显示器向飞行员提出警告,进行主被动干扰。根据数据库确定辐射源型号,并可指示雷达照射威胁来源,并将数据记录下来供日后分析。其精度足以供Kh-31P反辐射导弹的发射需要,由于Kh-31P反辐射导弹有200千米的射程,所以其告警系统的精确警告范围也将大于200千米。主动电子干扰系统位于翼端吊舱,被动电子干扰系统仍为“苏-33”上的APP-50箔条/曳光干扰弹发射器,在尾刺附近共有96个干扰弹。
武器配备
原来“苏-33”外挂载荷虽然达到了6500千克,但在航空母舰上采用滑橇甲板起飞的最大重量应该只是略超过26吨,如果海上气候条件恶劣的时候起飞重量还要降低。如果以260屯的起飞重量来计算,“苏-33”在带有60%燃料的条件下,只能外挂2000千克左右的载荷,这个重量只能是基本空战所用的8枚空空导弹的重量。
另外在对海作战中,虽然可以使用Kh-41反舰导弹,不过以“苏-33”的挂点强度和对飞机起飞性能的影响程度看,也只能在“苏-33”机身进气道之间的挂点带1枚导弹,其他对地(海)攻击武器的使用也都要受到外挂的限制。综合起来可以认为,“苏-33”目前的作战用途仍然局限在对海上编队的空中防御上,远距离对地(海)攻击能力并不出色。现在俄罗斯在役的“苏-33”还不能被称为真正的多用途战斗机。“苏-33”与规格比较小的“米格-29K”相比,在对空作战能力上占优,但是在对地(海)攻击能力上却并没有优势,这也是“苏-33”存在的最大弱点。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个问题不解决,搭载以“苏-33”为主要载机的航母编队的对陆攻击能力会严重缩水,航母战斗群就成为纯制空型的作战编队,这不符合远洋海军由海对陆的作战模式。
相比之下“苏-33M”的对空、对地(海)作战能力有很大提高,在保留原有的30毫米机关炮的基础上,共有12个外挂架,载弹量从“苏-33”的6500千克增加到8000千克。
对空作战中,“苏-33M”一次可在机翼下挂载10枚R77中远程空空导弹,或是混载R77与R27系列中远程空空导弹,同时挂载4枚有更大离轴角发射的最新型R73M型近距空空导弹。另外由于换装了全新的火控系统,因此还能发射俄罗斯新一代、射程远达400千米的超远程空空导弹。通常是发射后,交由预警机引导导弹攻击目标,“苏-33M”一次最多可挂载6枚超远程空空导弹,可进行一次齐射,同时攻击6个目标或用6枚导弹攻击一个最有价值的目标,诸如预警机一类的目标。
对舰攻击时,“苏33M”能够在机身中线处挂载1枚Kh-31A近距或Kh-41远距超音速反舰导弹,如果有需要,可在左右机翼上各挂载1枚反舰导弹,同时攻击2个水面目标。其中Kh-41大型反舰导弹具有被动/主动雷达末端导引头,可以“发射后不用管”,自主寻找目标,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并且装有320千克的聚能爆破型弹头,杀伤力是法制“飞鱼”和美制“鱼叉”反舰导弹的2倍;导弹最大射程达到250千米,巡航高度从20米至12000米,正在研制的改进型,巡航高度只有5米,这是无法拦截的高度,对舰艇的危险不言而喻。
动力系统
“苏-33M”的动力系统是两台AL-37FU涡轮风扇发动机,这种发动机不但推重比大,可为战斗机提供强劲的飞行动力,而且采用了独特先进的转向喷口设计,使飞机具有推力失量控制能力,可实现超常的高难度机动飞行。
AL-37FU发动机是在AL-31F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和原发动机相比,主要是增加了推力失量控制系统及相关的控制设备,在设计上采用了积木式的模块设计。采用这种设计使得地勤人员在维护动力装置时,对喷管、加力燃烧室、综合设备组件、低压涡轮、低压压气机和齿轮箱的更换成为可能。同时还允许修理和更换低压压气机的第一级叶片和高压压气机的所有叶片。从装机到大修前,AL-37FU发动机整机设计工作时间为1500小时,尾喷口在使用400小时后需要更换。以上仅仅是给维修后勤带来的方便,最重要的是给战斗机带来成倍的战斗力。
发动机最大偏转角为±15°,转向速度达到30°/秒。由于喷管可上、下、左、右转动,因而它与前翼、襟翼、副翼和尾翼配合使用,使飞机更易于实现灵活的直接力控制,它通过可调喷口帮助飞机在起飞时抬头,也可用于着陆滑距时的反推力和空战中的紧急减速。此外,因为用推力转向不会带来一般使用舵面转弯而产生的阻力,因而在进行超音速飞行时效果更为显著,也有助于减小急减速盘旋时的盘旋半径。由于喷管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与耐热合金相比,冷却所需要的空气量少,因此加力燃烧室的空气流量相对有所增大,从而提高了可用推力。
机动特点
“苏33M”的最大迎角也达到了120°,这是西方战斗机无法比拟的,即使美国下一代战斗机F-22也只能达到70°。这表明在战斗机大迎角方面,俄罗斯还是领先于美国,而大迎角性能越好,调整机头指向能力也就越强,争取到的第二次开火机会就越多。当然光大迎角性能出众还难以保证飞机有优异的格斗能力,飞机必须能在很大的迎
角和很低的速度下飞行,并具有非常高的转弯角速度,以此占据有利攻击位置。
由于“苏-33M”采用鸭式三翼面布局和矢量推力发动机,放宽了飞机的稳定度和减少了短周期振动次数,所以操纵响应是很突出的。据俄罗斯专家计算分析,“苏-33M”在9000米高度以0.4马赫飞行时,俯仰角速度将是“苏-33”的2倍。在12000米高度以1.2马赫飞行时,横滚率比“苏-33”高约20%。其他机动性能包括:在9000米高度以0.9马赫飞行时的持续盘旋过载将比“苏-33”增加10%,在10000米高度从0.8马赫加速到1.8马赫的时间将比“苏一33'’缩短7%以上,采用反推力后,从1.8马赫减速到0.8马赫的时间缩短约50%。显然“苏-33M”可以在空中紧急减速,迅速改变方向,并进入急速盘旋,这种性能对于空战中规避导弹相当的重要。
前翼和矢量推力发动机的采用,使“苏-33M”的起飞和着陆性能大为提高。直接力控制的应用使飞机进场航迹的控制更为精确。据称,即使是在超常规气象条件下,“苏-33M”也可以在宽20米之内的跑道上着陆。
性能总评
用苏霍伊设计局研制人员的话讲,最新的“苏-33M”可以看作是“苏-37”的-海上版本,其性能要远远优于“苏-33”,完全可以与美国的F-35相抗衡。
就目前透露的性能来看,“苏-33M”无论从哪个方面都不次于美国的F/A-18E/F型战斗机,亚洲多个国家都有意购买“苏-33M”,看来美国海军航空兵一枝独秀的局面将再一次遭受严重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