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爱情和婚姻是影片《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对象,本文从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到结局的各个阶段中试图探讨,言语反讽及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在完成影片主题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言语反讽和沉默交际分别属于修辞学,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尝试从这些角度完成对影视文学读本的解读分析,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关键词:爱情反讽艺术沉默交际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不断得到观众的好评,在影片主题建构方面,反讽艺术和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本文试图分析这两种艺术手法的主题建构功能。
一、反讽艺术与沉默交际
Irony(反讽)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最初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Republic中,大意为“油滑而狡诈的蒙骗人的讲话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讽”(Socratic irony)。后来,反讽研究愈加发达,出现了各种类型,如言语反讽(verbal irony),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以及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等[1]。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言语反讽,它是一种修辞格,就是说反话,即实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者客观事实正好相反。
西方学者Burgoon和Saine认为,“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的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2]。非言语交际手段,即本文所要探讨的沉默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统计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都是靠这一手段实现,它包括除有声语言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手段。在影片中,这些沉默交际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肢体语言,具体包括眼神、表情、站立姿态、手指体态语等因素。
二、爱情主题建构
电影《傲慢与偏见》以作者简·奥斯汀的个人经历为素材,选取恬淡悠闲的英国乡村生活背景,通过推出四对恋人柯林斯与夏洛蒂、韦翰与莉迪亚、宾利与简以及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婚姻故事,表明作者奥斯汀的婚姻观是:为了婚姻本身、金钱、地位而结婚都是错误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又具有经济保障的婚姻才是一种理想的婚姻[3]。这种婚姻模式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得到了实现,虽然有其他几对婚姻作为陪衬,但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主线从一开始就隐约可见,直到后来的清晰明朗。二者之间的爱情主题建构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发展阶段:
1.第一次舞会相遇
电影在一片清脆的鸟鸣中拉开序幕,首先进入观众眼帘的是美丽可爱的班纳特家二女儿伊丽莎白,她热爱阅读与散步,这些爱好映射出她开朗理性的知识女性形象。接着故事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到来,随着一扇黑色大门打开,欢快热情的乡间舞会现场涌入人们的视野,班纳特家的女儿们在人群中尽情跳舞与说笑。忽然,这种欢快戛然而止,热烈的气氛在瞬间被凝结,宾利一行进入会场,人们都呆呆地盯视着三个高贵、严肃的乡间来客。在男主人公达西入场中,冷峻呆板的面庞毫无生气,凝重严肃的眼神却在看到伊丽莎白的瞬间不由自主地显现出了被吸引的一种失态,而后迅速地收回眼神。面对这个意外的不经意的一瞥,伊丽莎白傻傻地若有所思地浅意一笑,表示对这种信息传递的莫名其妙及内心某种东西的异然动荡。这种最初的眼神交流其实就是男女主人公在初次邂逅中的感情碰撞,不经意中产生的爱情火花使后面的感情发展成为可能。
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在邂逅的第一幕就通过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确定下来了,但是在他们的会话交流中,影片却又运用了言语反讽的方式让他们互为评价,继而形成傲慢的初步印象,致使二人关系发展形成阻断。
在刚刚看到达西时,伊就对好友夏洛蒂说,达西看上去一脸“痛苦、可怜”(miserable,poor)的模样,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言语中使用miserable,poor两个词反映出对自己对达西印象不好,讽刺他虽为有钱人,但生活状况肯定糟糕。这种印象对两人接下来的傲慢与偏见关系形成铺垫。无独有偶,达西在对伊的评价时也使用了“不怎么漂亮,还过得去”(not agreeable,tolerable)的词汇来形容她的容貌,促使他在伊心目中的傲慢形象油然而生。
2.第二次舞会
伊在舞会中对达西形成的这种不好的印象在以后交往中出现了些让她感到疑惑的各种片段,比如在简感冒康复后,姐妹二人与宾利一行告别登上马车的瞬间,达西忽然伸手扶了伊一把,伊惊诧于达西这一关心的举动(因为她认为达西对自己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回身望去,镜头中出现了达西特殊的手掌肢体语言的特写,那只触碰过伊因而紧张不知所措的手在腰间婆娑,暗示人物开始陷入爱情的紧张与不安[4]。
暗潮涌动的爱情因素还是战胜不了主人公之间渐渐产生的隔阂。在第二次舞会上,正在等待韦翰的伊意外答应了达西共舞的邀请。在舞曲中,美妙的小提琴独奏象征了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关于韦翰问题两人产生分歧后,镜头中群舞似乎变成了两人的独舞,舞步中伊与达西互相注视,其中有误解、有质疑、有不满,这种沉默的眼神对视场景标志着两人在韦翰问题上产生误解,伊对达西的偏见印象正式确立。
同时,影片导演采用了生动的蒙太奇手法组接了若干平行的镜头:莉迪亚姐妹在人群中穿梭疯窜;班纳特夫人高谈阔论炫耀女儿们的魅力,并弄脏了客人的衣服;玛丽独自占用钢琴不顾他人等待而被父亲公开制止[4]。这种沉默交际的手段使班纳特一家的小市民形象栩栩如生,达西对伊的偏见印象也自然成型。
3.第一次求婚
当两人之间的隔阂正式产生,再次的相会肯定会相互尴尬。在姨妈凯瑟琳的城堡再次见到伊时,为了破除两人的隔阂,达西向伊坦白说自己之所以第一次拒绝跟伊等人跳舞不是因为自己的傲慢而是自己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此时伊善意的嘲弄他说,应该遵从姨妈的建议像练习钢琴一样,要练习(practice)与陌生人交流。伊这种微带嘲弄的言语反讽方式塑造出自己敢向想男士提出要求,理性、独立、有主见的新女性形象,也正是这种拥有自我的性格在不断地吸引着达西。
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姨妈家会面时达西对伊感情已经堆积到呼之欲出的地步。清晨,达西冒然造访伊,突然推门而入,紧张的两手来回晃动,语无伦次及最后的路荒而逃,这一系列的非言语手段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达西在第一次向伊表白前的紧张和犹豫,为影片中高潮的到来进行有效的铺垫。
狂风暴雨中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可谓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人公的浪漫表白感人至深,而女主人公的拒绝亦让人记忆犹新,因为对姐姐婚姻的阻碍使伊对达西心生怨恨,并说出“就是全世界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话语,这种口是心非的言语在而后两人不由自主渐渐靠近的嘴唇动作中完全破解。
4.拜访彭伯里
拒绝求婚的伊心情低落,随舅舅及舅妈的游玩使她无意中拜访了达西在彭伯里的庄园。庄园的厅堂里陈列着一系列的雕像,伊首先面对一个头上蒙盖着白色纱巾的女性雕像,二者交相呼应,互为对照,好像伊就是那个雕像,因为被东西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实真相,误解达西人品,拒绝他的求婚,而这一做法又与内心深处对达西的爱恋相互矛盾,痛苦不堪。等到她踱步到达西的雕像前,不由对它注视良久,双目泪眼朦胧,这些无声的语言静静述说出伊对达西深深地爱慕之情。而此时此刻,伊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对达西的感情眷恋,自己内心深处并不讨厌达西,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婚姻基础慢慢奠定。之后通过处理莉迪亚与韦翰的私奔问题,伊又进一步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在消除一个又一个的误解后,伊渐渐从感性到理性中认知了自己对达西的感情,最终完成了二人之间的爱情建构。
三、结语
爱情和婚姻是影片《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对象,文章从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到完美结局各个阶段的细节中认真探讨,言语反讽及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在完成影片主题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言语反讽是修辞学理论,沉默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试图从这些视角完成对影视文学读本的解读分析,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廉亚健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及其运用[J].电影文学. 2009,(02),113- 114
关键词:爱情反讽艺术沉默交际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小说家简·奥斯汀的代表作,它多次被改编成电视剧和电影,不断得到观众的好评,在影片主题建构方面,反讽艺术和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本文试图分析这两种艺术手法的主题建构功能。
一、反讽艺术与沉默交际
Irony(反讽)一词来自希腊语,它最初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Republic中,大意为“油滑而狡诈的蒙骗人的讲话方法”,这就是所谓的“苏格拉底式反讽”(Socratic irony)。后来,反讽研究愈加发达,出现了各种类型,如言语反讽(verbal irony),情景反讽(situational irony)以及结构反讽(structural irony)等[1]。本文所要探讨的是言语反讽,它是一种修辞格,就是说反话,即实际所要表达的意义与话语的字面意义或者客观事实正好相反。
西方学者Burgoon和Saine认为,“非言语交际是不用言词表达的,为社会所共知的人的属性和行为,这些属性和行为由发出者有目的的发出,由接受者有意识的接受并有可能进行反馈”[2]。非言语交际手段,即本文所要探讨的沉默交际(non- verbal communication)是人类交际中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手段,据统计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百分之六十五的信息都是靠这一手段实现,它包括除有声语言之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手段。在影片中,这些沉默交际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人物的肢体语言,具体包括眼神、表情、站立姿态、手指体态语等因素。
二、爱情主题建构
电影《傲慢与偏见》以作者简·奥斯汀的个人经历为素材,选取恬淡悠闲的英国乡村生活背景,通过推出四对恋人柯林斯与夏洛蒂、韦翰与莉迪亚、宾利与简以及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婚姻故事,表明作者奥斯汀的婚姻观是:为了婚姻本身、金钱、地位而结婚都是错误的,只有以爱情为基础,又具有经济保障的婚姻才是一种理想的婚姻[3]。这种婚姻模式在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之间得到了实现,虽然有其他几对婚姻作为陪衬,但达西与伊丽莎白之间的爱情主线从一开始就隐约可见,直到后来的清晰明朗。二者之间的爱情主题建构可以分为以下的几个发展阶段:
1.第一次舞会相遇
电影在一片清脆的鸟鸣中拉开序幕,首先进入观众眼帘的是美丽可爱的班纳特家二女儿伊丽莎白,她热爱阅读与散步,这些爱好映射出她开朗理性的知识女性形象。接着故事发展中的第一个重要节点到来,随着一扇黑色大门打开,欢快热情的乡间舞会现场涌入人们的视野,班纳特家的女儿们在人群中尽情跳舞与说笑。忽然,这种欢快戛然而止,热烈的气氛在瞬间被凝结,宾利一行进入会场,人们都呆呆地盯视着三个高贵、严肃的乡间来客。在男主人公达西入场中,冷峻呆板的面庞毫无生气,凝重严肃的眼神却在看到伊丽莎白的瞬间不由自主地显现出了被吸引的一种失态,而后迅速地收回眼神。面对这个意外的不经意的一瞥,伊丽莎白傻傻地若有所思地浅意一笑,表示对这种信息传递的莫名其妙及内心某种东西的异然动荡。这种最初的眼神交流其实就是男女主人公在初次邂逅中的感情碰撞,不经意中产生的爱情火花使后面的感情发展成为可能。
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基调在邂逅的第一幕就通过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确定下来了,但是在他们的会话交流中,影片却又运用了言语反讽的方式让他们互为评价,继而形成傲慢的初步印象,致使二人关系发展形成阻断。
在刚刚看到达西时,伊就对好友夏洛蒂说,达西看上去一脸“痛苦、可怜”(miserable,poor)的模样,让人感觉非常不舒服。言语中使用miserable,poor两个词反映出对自己对达西印象不好,讽刺他虽为有钱人,但生活状况肯定糟糕。这种印象对两人接下来的傲慢与偏见关系形成铺垫。无独有偶,达西在对伊的评价时也使用了“不怎么漂亮,还过得去”(not agreeable,tolerable)的词汇来形容她的容貌,促使他在伊心目中的傲慢形象油然而生。
2.第二次舞会
伊在舞会中对达西形成的这种不好的印象在以后交往中出现了些让她感到疑惑的各种片段,比如在简感冒康复后,姐妹二人与宾利一行告别登上马车的瞬间,达西忽然伸手扶了伊一把,伊惊诧于达西这一关心的举动(因为她认为达西对自己是没有什么好感的),回身望去,镜头中出现了达西特殊的手掌肢体语言的特写,那只触碰过伊因而紧张不知所措的手在腰间婆娑,暗示人物开始陷入爱情的紧张与不安[4]。
暗潮涌动的爱情因素还是战胜不了主人公之间渐渐产生的隔阂。在第二次舞会上,正在等待韦翰的伊意外答应了达西共舞的邀请。在舞曲中,美妙的小提琴独奏象征了两人之间微妙的关系,在关于韦翰问题两人产生分歧后,镜头中群舞似乎变成了两人的独舞,舞步中伊与达西互相注视,其中有误解、有质疑、有不满,这种沉默的眼神对视场景标志着两人在韦翰问题上产生误解,伊对达西的偏见印象正式确立。
同时,影片导演采用了生动的蒙太奇手法组接了若干平行的镜头:莉迪亚姐妹在人群中穿梭疯窜;班纳特夫人高谈阔论炫耀女儿们的魅力,并弄脏了客人的衣服;玛丽独自占用钢琴不顾他人等待而被父亲公开制止[4]。这种沉默交际的手段使班纳特一家的小市民形象栩栩如生,达西对伊的偏见印象也自然成型。
3.第一次求婚
当两人之间的隔阂正式产生,再次的相会肯定会相互尴尬。在姨妈凯瑟琳的城堡再次见到伊时,为了破除两人的隔阂,达西向伊坦白说自己之所以第一次拒绝跟伊等人跳舞不是因为自己的傲慢而是自己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此时伊善意的嘲弄他说,应该遵从姨妈的建议像练习钢琴一样,要练习(practice)与陌生人交流。伊这种微带嘲弄的言语反讽方式塑造出自己敢向想男士提出要求,理性、独立、有主见的新女性形象,也正是这种拥有自我的性格在不断地吸引着达西。
这种感情与日俱增,在姨妈家会面时达西对伊感情已经堆积到呼之欲出的地步。清晨,达西冒然造访伊,突然推门而入,紧张的两手来回晃动,语无伦次及最后的路荒而逃,这一系列的非言语手段都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达西在第一次向伊表白前的紧张和犹豫,为影片中高潮的到来进行有效的铺垫。
狂风暴雨中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可谓是影片的高潮部分,男主人公的浪漫表白感人至深,而女主人公的拒绝亦让人记忆犹新,因为对姐姐婚姻的阻碍使伊对达西心生怨恨,并说出“就是全世界的男人都死光了,我也不会嫁给你”的话语,这种口是心非的言语在而后两人不由自主渐渐靠近的嘴唇动作中完全破解。
4.拜访彭伯里
拒绝求婚的伊心情低落,随舅舅及舅妈的游玩使她无意中拜访了达西在彭伯里的庄园。庄园的厅堂里陈列着一系列的雕像,伊首先面对一个头上蒙盖着白色纱巾的女性雕像,二者交相呼应,互为对照,好像伊就是那个雕像,因为被东西蒙蔽了双眼看不清事实真相,误解达西人品,拒绝他的求婚,而这一做法又与内心深处对达西的爱恋相互矛盾,痛苦不堪。等到她踱步到达西的雕像前,不由对它注视良久,双目泪眼朦胧,这些无声的语言静静述说出伊对达西深深地爱慕之情。而此时此刻,伊才慢慢意识到自己对达西的感情眷恋,自己内心深处并不讨厌达西,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婚姻基础慢慢奠定。之后通过处理莉迪亚与韦翰的私奔问题,伊又进一步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在消除一个又一个的误解后,伊渐渐从感性到理性中认知了自己对达西的感情,最终完成了二人之间的爱情建构。
三、结语
爱情和婚姻是影片《傲慢与偏见》的主题对象,文章从故事的开始、发展、高潮到完美结局各个阶段的细节中认真探讨,言语反讽及沉默交际的艺术手法在完成影片主题建构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言语反讽是修辞学理论,沉默交际属于跨文化交际理论,本文试图从这些视角完成对影视文学读本的解读分析,为该领域研究开辟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廉亚健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艺术特色及其运用[J].电影文学. 2009,(02),11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