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些年,我国美术教育不断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当前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作出了要求。美术是人类最早表达情绪的载体之一,初中生通过美术欣赏能够体会到文化的传承与艺术家的情感。学生往往缺乏对不同时代实际生活的体验,所以在美术课程中,学生的欣赏与艺术创作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美术教师在美术欣赏课程中,需要酌情制订教学方案,让学生体会到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刍议初中美术文化视野中教学艺术性
引言
初中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绘画、手工、鉴赏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初中美术课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度逐渐提升。目前,初中美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常识拓展传统文化教学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融合起来,通过美术知识的融合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初中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常出现以下现象:十分喜欢研究和学习西方美术知识,对中国传统美术不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视野过窄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更加有趣、新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充分呈现出来,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感知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很多传统文化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色,拥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其中蕴藏着非常多的美感与智慧。很多传统的美术作品能够凸显出我国的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和理解美术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文化修养、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美术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个人特征,引导学生摆脱固有思想,重视对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降低成绩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美术文化视野中教学的艺术性
(一)艺术作品需要渗透文化精神
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强调美术作品与实际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学生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价的,能进一步提高其审美品位,激发其对人类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使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齐白石的《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这幅画源于齐白石在偶然间得到的灵感。齐白石在池塘边清理泥土时,有一只草虾将齐白石的脚趾夹出了血,齐白石看到草虾之后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便在池塘边细细观察草虾的动作。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得到了众人的赞美。由此可见,观察也可以激发兴趣。齐白石的虾反映了“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的艺术理念,他亲自种花、种草,养鸡、鸭、鱼,使其作品更生动形象。齐白石用真实创作作品,为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的奥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课程不再感到无趣与乏味,其在美术欣赏的活动中就能得到更多的美感与审美享受。
(二)融合生活节气常识,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节气进而了解自然生长规律。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生长,发芽,结果。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种植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会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季节更迭——在播种的日子里播种;在生长的季节里生长;在收获的日子里收获;在冬季里休养生息,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节气进而了解自然生长规律。因此,美术教师应该结合节气的景观特点和教材内容,丰富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节气知识和不同节气的特色景观,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积累,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4]。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七年级美术《大自然的色彩》时,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季节特点,并在春分、夏至、立秋、小雪等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时期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景物的变化,学生可以使用纸浆材料,丙烯、油画棒、水彩等工具将观察到的色彩变化绘制出来,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春分、立秋时期获取的树叶素材粘贴成树叶拼画。此外,为了更好地表现不同节气时期的景物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照相机、画笔等工具记录下春分时期的花草、夏至时期的太阳、立秋时期的树木、小雪时期的雪景,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素材,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在教室长廊悬挂装裱好的学生作品,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打造文化校园。此外还可以在校园艺术街上展示学生作品,如花艺、手工贺卡或书签的制作过程、各种绘画作品等;参加当地政府等单位组织的各类主题绘画展,如中国梦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教育。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建立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之上,如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等。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具体方法,寻找有效的渗透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学校、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要重视美术课程,同时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美术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现代化的社会下注入新的血脉,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传承的使命,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积极传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有兴致去主动探求历史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轶.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41.
[2]骆春萍.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0(08):96.
[3]周润涛.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180-181.
关键词:刍议初中美术文化视野中教学艺术性
引言
初中美术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掌握美术绘画、手工、鉴赏知识,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随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初中美术课堂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视度逐渐提升。目前,初中美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常识拓展传统文化教学范围,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美术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融合起来,通过美术知识的融合教学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
目前,初中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时常出现以下现象:十分喜欢研究和学习西方美术知识,对中国传统美术不感兴趣。这就会导致学生出现视野过窄的情况,不利于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需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更加有趣、新颖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中的美术元素充分呈现出来,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去感知传统文化,拓宽文化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很多传统文化都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色,拥有非常多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其中蕴藏着非常多的美感与智慧。很多传统的美术作品能够凸显出我国的民族精神,具有较高的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准确认知和理解美术知识,而且能促进学生文化修养、民族精神、民族自豪感、美术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培养德、智、美、体、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学的重要目的。而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个人特征,引导学生摆脱固有思想,重视对学生精神上的教育,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降低成绩评价给学生带来的压力,从而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二、初中美术文化视野中教学的艺术性
(一)艺术作品需要渗透文化精神
初中美术课程教学强调美术作品与实际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学生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无价的,能进一步提高其审美品位,激发其对人类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由此使其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艺术作品。如,齐白石的《虾》可以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艺术源于生活,这幅画源于齐白石在偶然间得到的灵感。齐白石在池塘边清理泥土时,有一只草虾将齐白石的脚趾夹出了血,齐白石看到草虾之后就有了浓厚的兴趣,便在池塘边细细观察草虾的动作。齐白石的虾栩栩如生,得到了众人的赞美。由此可见,观察也可以激发兴趣。齐白石的虾反映了“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的艺术理念,他亲自种花、种草,养鸡、鸭、鱼,使其作品更生动形象。齐白石用真实创作作品,为学生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文化精神,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生活的奥秘。这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对课程不再感到无趣与乏味,其在美术欣赏的活动中就能得到更多的美感与审美享受。
(二)融合生活节气常识,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节气进而了解自然生长规律。耐心地等待着自己生长,发芽,结果。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种植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会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教师带着孩子们学习季节更迭——在播种的日子里播种;在生长的季节里生长;在收获的日子里收获;在冬季里休养生息,让孩子们学习二十四节气进而了解自然生长规律。因此,美术教师应该结合节气的景观特点和教材内容,丰富初中美术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和游戏中掌握节气知识和不同节气的特色景观,从而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元素积累,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4]。例如,在学习人美版七年级美术《大自然的色彩》时,美术教师可以为学生简单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和季节特点,并在春分、夏至、立秋、小雪等季节变化比较明显的时期带领学生观察校园景物的变化,学生可以使用纸浆材料,丙烯、油画棒、水彩等工具将观察到的色彩变化绘制出来,同时,学生还可以将春分、立秋时期获取的树叶素材粘贴成树叶拼画。此外,为了更好地表现不同节气时期的景物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照相机、画笔等工具记录下春分时期的花草、夏至时期的太阳、立秋时期的树木、小雪时期的雪景,从而丰富学生的美术创作素材,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三)开展多种实践活动
在教室长廊悬挂装裱好的学生作品,这样能增强学生的自豪感,还能激发其他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营造浓厚的书香校园氛围,打造文化校园。此外还可以在校园艺术街上展示学生作品,如花艺、手工贺卡或书签的制作过程、各种绘画作品等;参加当地政府等单位组织的各类主题绘画展,如中国梦等。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育教育。美术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建立在美术教学的基础之上,如图像识读、审美判断以及文化理解等。教师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关联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美术教学融合的具体方法,寻找有效的渗透途径。
结束语
总而言之,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学中有重要意义,学校、老师以及学生本身都要重视美术课程,同时要尊重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自身修养,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美术教学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现代化的社会下注入新的血脉,因此,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担负起传承的使命,发挥人文精神教育的优势,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积极传播,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让学生有兴致去主动探求历史文化,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轶.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2):241.
[2]骆春萍.传统文化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知识窗(教师版),2020(08):96.
[3]周润涛.初中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J].美术教育研究,2020(09):180-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