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是全国范围影响较大的藏文党报,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和现状的简要对比和梳理,分析我国藏文省级报纸的特质及藏文传媒的发展。
【关键词】藏文报刊 党报 宣传
青海和西藏是“中国藏文报刊生存状态的晴雨表,是观察藏文报刊的基本坐标。”①同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所包含的特质,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承担着各自的历史使命。
一、关于两份报纸的历史源流
《青海藏文报》作为中共青海省委藏文版机关报,由青海日报社于1951年1月16日在西宁创刊。这份综合性的报纸是我国用藏文出版的第一张地方党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兴办最早的藏文报纸。《青海藏文报》曾于1962年6月2日改名为《青海藏民报》,1965年又恢复为《青海藏文报》。读者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等,主要是青海省内藏族干部,尤其是乡镇的基层干部和农牧民藏胞。现在的《青海藏文报》,4开24版,设置了综合要闻版、地方新闻版、国内要闻版、国际要闻版、藏区新闻版,每期还有四个深度报道版和近10个版的专页。
《西藏日报》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张日报,创刊于1956年4月22日,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张无产阶级性质的少数民族的党报。它是在《新华电讯》和《新闻简讯》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西藏日报》藏文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西藏农牧区基层干部、职工和农牧民。《西藏日报》藏、汉文报日发量近4万份,覆盖西藏各地,还发行到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目前,藏文版每周为36个版。《西藏日报》目前主要栏目有西藏新闻、综合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文体新闻摄影画刊、股市新闻、财经新闻。
二、办报初期形势与任务的比较
《青海藏文报》是在解放初期的简陋条件下创刊的。当时只有一两位编辑人员和青海日报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西宁市东关大街198号。他们用的部分房间还是原车马店的平房。物质条件的艰苦不说,最困难的是缺乏精通藏汉语文的人才。藏汉文翻译要到处求助到处联系,藏文铅字也不全,常常要设法补齐。②
《青海藏文报》创刊号为四开四版新闻纸红色油墨铅字印刷,藏汉文对照。刊登了藏创刊词《提高蒙藏人民的政治文化 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本报创刊献词》:“《青海藏文报》今天不但和青海的藏族人民见面了,而且也和青海的蒙族人民见面了,因为青海的许多蒙民也通藏文,这是青海省数十万藏族人民的一件喜讯。”“本报和新中国其他各种文字的报纸一样,都是人民的报纸,其不同处是本报用藏文为藏、蒙人民服务。”“向本省数十万藏、蒙各族人民报道时事,发扬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各项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提高藏、蒙人民的政治水平和文化事业,鼓舞藏、蒙人民更好的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
“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使在藏办报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随后1955年,中央对办报工作作出指示。毛主席指出“西藏和青海不同,不要藏汉两文合版,要办藏文版。”《西藏日报》的团队班底十分强大,庄坤、严蒙任总编辑和副总编。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学者、回族学者、汉族藏文专家为编委。报社成员中有僧俗官员、有藏文书法家、新闻干部,新分配来的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有这样强大的办报阵容,为以后《西藏日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56年4月,《西藏日报》汉藏文与自治区筹委会同时诞生。
《西藏日报》的出版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的创刊词指出,要完成的任务:“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进一步的加强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
民族地区的新闻传媒从创办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任。不仅肩负着文化信息传播功能,更重要的是政治教化功能、舆论引导功能。藏族及其他群众大多生活在不发达、相对闭塞的农牧区,民族媒介是传播信息、宣传政策、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桥梁。
三、两份报纸的发展现状
1、《青海藏文报》现状
青海日报社是青海省委直属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2001年9月与青海省土族研究会合办了《中国土族》杂志。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报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2003年,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政府拨一点、银行贷一点、社里拿一点的方法,建设了新闻采编综合网络,填补了采编网络的空白。
《青海藏文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创刊时的四开四版、藏汉文合璧的旬刊,发展到了今天的对开四版的双日刊。如今的办报条件在各兄弟藏文报中较好。目前,《青海藏文报》内部设有办公室、要闻部、采编部、编报室和广告发行部。采、编、译人员近百名,基本采用竞争上岗制。
为增强报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配合不同时期宣传的需要,《青海藏文报》设立了固定和不固定的许多栏目和专页。目前主要有:本省要闻、盾剑生辉、科教晨曦、农牧经济、大市场、博览窗、文海汇珍、生活百味、邻近省区和文艺副刊等。
2、《西藏日报》现状
西藏日报社设在拉萨,编辑人数为400人,现实有人数38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0人,中级职称人员120余人。目前,报社共设有7个县级部门和4个独立科级部门。《西藏日报》除藏、汉文版两张大报外,还办有一份面向城市居民的都市类报纸《西藏商报》,一份面向广大农牧民的藏文季刊《致富之友》。
自从办报之日起,《西藏日报》就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正确导向,扩大信息,贴近群众,突出特色”办报宗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全国、全区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在藏、汉文报纸上开辟了许多体现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专页和专栏,十分注意宣传引导的效果。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这一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际政治的敏感性,西藏肩负着比祖国其他地区更加沉重的责任。与其他地区的藏文报纸相比,《西藏日报》的发行量还是比较大的。 《西藏日报》“藏文版针对农牧区发行,重点反映农牧区生活,报纸开设文明新风、科技知识、农牧产品信息汇总等栏目,从选题、采写,到编辑、用稿,都坚持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反映农牧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已经覆盖了西藏所有的牧区和寺庙。中国西藏新闻网开通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数字报,开通了博客系统,提升了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增加了新闻数量,拓展了传播渠道。”③
四、《西藏日报》在藏文报刊中的重要地位
青海日报社有七报二刊一个网站,西藏日报社现在有六报一刊一网站,现在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报业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发展势头,还是学者们对于藏文报刊的研究,《西藏日报》在数量上要明显多于以《青海藏文报》为代表的藏文报刊。
青海省多民族杂居,人口分布状况比较复杂。在古代以少数民族为主,到近现代汉族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到解放初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基本对半的状况。藏族是青藏高原世居民族,青海是其主要聚居区之一。另外就是汉族和蒙古族,所占比重也不算小。青海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辽阔地区,西部6个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3%,其中藏族人口的比重则更小,人口增长速度也很缓慢。受地理环境、藏族人口分布的分散、数量较西藏少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扶持力度没有西藏大,藏文报刊的相对缓慢发展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各地区藏文报刊的发行量,除了《西藏日报》数量较大外,其他的仅一万多份,甚至只有几千份。
西藏地区藏族人口相对比率较大,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并且僧侣较多且文化水平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藏地区藏文报刊的发展。另外《西藏日报》坚持“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办网、办刊方针。通过汉文报提高质量,藏文报扩大影响。《西藏日报》是西藏日报社的龙头,其办报水平不断提升,报纸的引导力、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帮助其自身巩固党报作为母报的核心地位。西藏日报社依托“中国西藏新闻网”将《西藏日报》的电子版在互联网进行发布,大大提高了报纸的传播范围与知名度。
五、两份报纸基本代表了我国目前藏语传媒的发展现状
《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有一些相同之处:
在藏文报刊中,两份省级党报具有重要地位;注重政治传播。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宣传是长期的任务;政府主导,运营经费一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报刊经营本身缺乏活力;订户中有一些研究人员,包括藏学民族学等,还有一些是寺院的僧人。对偏远落后的少部分地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藏文报刊是了解时政的重要信息通道;基本走上自采自编的路子,都有文艺副刊;在宗教、民族医学等的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促进民族融合、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藏区人口密度较小,传播效果不算理想。青藏两地读者很难看到对方手中的报纸。被“区域间的‘传播流’阻隔”,“地缘因素对藏文报刊的区域分割力”⑤影响很大。
藏文单语的《青海藏文报》和藏汉双璧、同名异构的《西藏日报》这两份省级党报,是我国藏文报纸发展一个重要缩影,代表着我国藏文报刊发展的较高水平。这两份报纸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特质。□
参考文献
①④⑤周德仓,《中国大陆藏文报刊百年回首》[J].《中国藏学》2007(4)
②《青海省志·报业志》[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9
③孙聚成,《孟晓林与〈西藏日报〉共成长》[J].《中华儿女》,2011(10)
(作者:均为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关键词】藏文报刊 党报 宣传
青海和西藏是“中国藏文报刊生存状态的晴雨表,是观察藏文报刊的基本坐标。”①同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所包含的特质,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承担着各自的历史使命。
一、关于两份报纸的历史源流
《青海藏文报》作为中共青海省委藏文版机关报,由青海日报社于1951年1月16日在西宁创刊。这份综合性的报纸是我国用藏文出版的第一张地方党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兴办最早的藏文报纸。《青海藏文报》曾于1962年6月2日改名为《青海藏民报》,1965年又恢复为《青海藏文报》。读者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等,主要是青海省内藏族干部,尤其是乡镇的基层干部和农牧民藏胞。现在的《青海藏文报》,4开24版,设置了综合要闻版、地方新闻版、国内要闻版、国际要闻版、藏区新闻版,每期还有四个深度报道版和近10个版的专页。
《西藏日报》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张日报,创刊于1956年4月22日,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张无产阶级性质的少数民族的党报。它是在《新华电讯》和《新闻简讯》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西藏日报》藏文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西藏农牧区基层干部、职工和农牧民。《西藏日报》藏、汉文报日发量近4万份,覆盖西藏各地,还发行到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目前,藏文版每周为36个版。《西藏日报》目前主要栏目有西藏新闻、综合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文体新闻摄影画刊、股市新闻、财经新闻。
二、办报初期形势与任务的比较
《青海藏文报》是在解放初期的简陋条件下创刊的。当时只有一两位编辑人员和青海日报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西宁市东关大街198号。他们用的部分房间还是原车马店的平房。物质条件的艰苦不说,最困难的是缺乏精通藏汉语文的人才。藏汉文翻译要到处求助到处联系,藏文铅字也不全,常常要设法补齐。②
《青海藏文报》创刊号为四开四版新闻纸红色油墨铅字印刷,藏汉文对照。刊登了藏创刊词《提高蒙藏人民的政治文化 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本报创刊献词》:“《青海藏文报》今天不但和青海的藏族人民见面了,而且也和青海的蒙族人民见面了,因为青海的许多蒙民也通藏文,这是青海省数十万藏族人民的一件喜讯。”“本报和新中国其他各种文字的报纸一样,都是人民的报纸,其不同处是本报用藏文为藏、蒙人民服务。”“向本省数十万藏、蒙各族人民报道时事,发扬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各项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提高藏、蒙人民的政治水平和文化事业,鼓舞藏、蒙人民更好的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
“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使在藏办报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随后1955年,中央对办报工作作出指示。毛主席指出“西藏和青海不同,不要藏汉两文合版,要办藏文版。”《西藏日报》的团队班底十分强大,庄坤、严蒙任总编辑和副总编。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学者、回族学者、汉族藏文专家为编委。报社成员中有僧俗官员、有藏文书法家、新闻干部,新分配来的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有这样强大的办报阵容,为以后《西藏日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56年4月,《西藏日报》汉藏文与自治区筹委会同时诞生。
《西藏日报》的出版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的创刊词指出,要完成的任务:“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进一步的加强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
民族地区的新闻传媒从创办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任。不仅肩负着文化信息传播功能,更重要的是政治教化功能、舆论引导功能。藏族及其他群众大多生活在不发达、相对闭塞的农牧区,民族媒介是传播信息、宣传政策、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桥梁。
三、两份报纸的发展现状
1、《青海藏文报》现状
青海日报社是青海省委直属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2001年9月与青海省土族研究会合办了《中国土族》杂志。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报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2003年,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政府拨一点、银行贷一点、社里拿一点的方法,建设了新闻采编综合网络,填补了采编网络的空白。
《青海藏文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创刊时的四开四版、藏汉文合璧的旬刊,发展到了今天的对开四版的双日刊。如今的办报条件在各兄弟藏文报中较好。目前,《青海藏文报》内部设有办公室、要闻部、采编部、编报室和广告发行部。采、编、译人员近百名,基本采用竞争上岗制。
为增强报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配合不同时期宣传的需要,《青海藏文报》设立了固定和不固定的许多栏目和专页。目前主要有:本省要闻、盾剑生辉、科教晨曦、农牧经济、大市场、博览窗、文海汇珍、生活百味、邻近省区和文艺副刊等。
2、《西藏日报》现状
西藏日报社设在拉萨,编辑人数为400人,现实有人数38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0人,中级职称人员120余人。目前,报社共设有7个县级部门和4个独立科级部门。《西藏日报》除藏、汉文版两张大报外,还办有一份面向城市居民的都市类报纸《西藏商报》,一份面向广大农牧民的藏文季刊《致富之友》。
自从办报之日起,《西藏日报》就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正确导向,扩大信息,贴近群众,突出特色”办报宗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全国、全区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在藏、汉文报纸上开辟了许多体现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专页和专栏,十分注意宣传引导的效果。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这一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际政治的敏感性,西藏肩负着比祖国其他地区更加沉重的责任。与其他地区的藏文报纸相比,《西藏日报》的发行量还是比较大的。 《西藏日报》“藏文版针对农牧区发行,重点反映农牧区生活,报纸开设文明新风、科技知识、农牧产品信息汇总等栏目,从选题、采写,到编辑、用稿,都坚持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反映农牧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已经覆盖了西藏所有的牧区和寺庙。中国西藏新闻网开通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数字报,开通了博客系统,提升了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增加了新闻数量,拓展了传播渠道。”③
四、《西藏日报》在藏文报刊中的重要地位
青海日报社有七报二刊一个网站,西藏日报社现在有六报一刊一网站,现在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报业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发展势头,还是学者们对于藏文报刊的研究,《西藏日报》在数量上要明显多于以《青海藏文报》为代表的藏文报刊。
青海省多民族杂居,人口分布状况比较复杂。在古代以少数民族为主,到近现代汉族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到解放初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基本对半的状况。藏族是青藏高原世居民族,青海是其主要聚居区之一。另外就是汉族和蒙古族,所占比重也不算小。青海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辽阔地区,西部6个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3%,其中藏族人口的比重则更小,人口增长速度也很缓慢。受地理环境、藏族人口分布的分散、数量较西藏少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扶持力度没有西藏大,藏文报刊的相对缓慢发展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各地区藏文报刊的发行量,除了《西藏日报》数量较大外,其他的仅一万多份,甚至只有几千份。
西藏地区藏族人口相对比率较大,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并且僧侣较多且文化水平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藏地区藏文报刊的发展。另外《西藏日报》坚持“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办网、办刊方针。通过汉文报提高质量,藏文报扩大影响。《西藏日报》是西藏日报社的龙头,其办报水平不断提升,报纸的引导力、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帮助其自身巩固党报作为母报的核心地位。西藏日报社依托“中国西藏新闻网”将《西藏日报》的电子版在互联网进行发布,大大提高了报纸的传播范围与知名度。
五、两份报纸基本代表了我国目前藏语传媒的发展现状
《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有一些相同之处:
在藏文报刊中,两份省级党报具有重要地位;注重政治传播。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宣传是长期的任务;政府主导,运营经费一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报刊经营本身缺乏活力;订户中有一些研究人员,包括藏学民族学等,还有一些是寺院的僧人。对偏远落后的少部分地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藏文报刊是了解时政的重要信息通道;基本走上自采自编的路子,都有文艺副刊;在宗教、民族医学等的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促进民族融合、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藏区人口密度较小,传播效果不算理想。青藏两地读者很难看到对方手中的报纸。被“区域间的‘传播流’阻隔”,“地缘因素对藏文报刊的区域分割力”⑤影响很大。
藏文单语的《青海藏文报》和藏汉双璧、同名异构的《西藏日报》这两份省级党报,是我国藏文报纸发展一个重要缩影,代表着我国藏文报刊发展的较高水平。这两份报纸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特质。□
参考文献
①④⑤周德仓,《中国大陆藏文报刊百年回首》[J].《中国藏学》2007(4)
②《青海省志·报业志》[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9
③孙聚成,《孟晓林与〈西藏日报〉共成长》[J].《中华儿女》,2011(10)
(作者:均为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