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藏文传媒的发展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是全国范围影响较大的藏文党报,本文通过对其历史和现状的简要对比和梳理,分析我国藏文省级报纸的特质及藏文传媒的发展。
  【关键词】藏文报刊 党报 宣传
  青海和西藏是“中国藏文报刊生存状态的晴雨表,是观察藏文报刊的基本坐标。”①同作为自治区党委机关报,《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所包含的特质,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发展轨迹和特点,承担着各自的历史使命。
  一、关于两份报纸的历史源流
  《青海藏文报》作为中共青海省委藏文版机关报,由青海日报社于1951年1月16日在西宁创刊。这份综合性的报纸是我国用藏文出版的第一张地方党报,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兴办最早的藏文报纸。《青海藏文报》曾于1962年6月2日改名为《青海藏民报》,1965年又恢复为《青海藏文报》。读者分布于青海、西藏、甘肃等,主要是青海省内藏族干部,尤其是乡镇的基层干部和农牧民藏胞。现在的《青海藏文报》,4开24版,设置了综合要闻版、地方新闻版、国内要闻版、国际要闻版、藏区新闻版,每期还有四个深度报道版和近10个版的专页。
  《西藏日报》是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的第一张日报,创刊于1956年4月22日,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张无产阶级性质的少数民族的党报。它是在《新华电讯》和《新闻简讯》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西藏日报》藏文版的读者对象主要是西藏农牧区基层干部、职工和农牧民。《西藏日报》藏、汉文报日发量近4万份,覆盖西藏各地,还发行到四川、青海、甘肃等省区。目前,藏文版每周为36个版。《西藏日报》目前主要栏目有西藏新闻、综合新闻、国际新闻、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文体新闻摄影画刊、股市新闻、财经新闻。
  二、办报初期形势与任务的比较
  《青海藏文报》是在解放初期的简陋条件下创刊的。当时只有一两位编辑人员和青海日报社的工作人员一起在西宁市东关大街198号。他们用的部分房间还是原车马店的平房。物质条件的艰苦不说,最困难的是缺乏精通藏汉语文的人才。藏汉文翻译要到处求助到处联系,藏文铅字也不全,常常要设法补齐。②
  《青海藏文报》创刊号为四开四版新闻纸红色油墨铅字印刷,藏汉文对照。刊登了藏创刊词《提高蒙藏人民的政治文化 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本报创刊献词》:“《青海藏文报》今天不但和青海的藏族人民见面了,而且也和青海的蒙族人民见面了,因为青海的许多蒙民也通藏文,这是青海省数十万藏族人民的一件喜讯。”“本报和新中国其他各种文字的报纸一样,都是人民的报纸,其不同处是本报用藏文为藏、蒙人民服务。”“向本省数十万藏、蒙各族人民报道时事,发扬国际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传达各项政策,尤其是民族政策……提高藏、蒙人民的政治水平和文化事业,鼓舞藏、蒙人民更好的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为建设新青海而奋斗。”
  “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使在藏办报具备了基本的物质条件。”随后1955年,中央对办报工作作出指示。毛主席指出“西藏和青海不同,不要藏汉两文合版,要办藏文版。”《西藏日报》的团队班底十分强大,庄坤、严蒙任总编辑和副总编。另外还有一些蒙古族学者、回族学者、汉族藏文专家为编委。报社成员中有僧俗官员、有藏文书法家、新闻干部,新分配来的大学新闻系毕业生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有这样强大的办报阵容,为以后《西藏日报》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1956年4月,《西藏日报》汉藏文与自治区筹委会同时诞生。
  《西藏日报》的出版是西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它的创刊词指出,要完成的任务:“宣传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更进一步的加强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西藏内部的团结”。
  民族地区的新闻传媒从创办之日起,就肩负着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任。不仅肩负着文化信息传播功能,更重要的是政治教化功能、舆论引导功能。藏族及其他群众大多生活在不发达、相对闭塞的农牧区,民族媒介是传播信息、宣传政策、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桥梁。
  三、两份报纸的发展现状
  1、《青海藏文报》现状
  青海日报社是青海省委直属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2001年9月与青海省土族研究会合办了《中国土族》杂志。目前初步形成了“以报为主,多种经营”的新格局。2003年,克服重重困难,采取政府拨一点、银行贷一点、社里拿一点的方法,建设了新闻采编综合网络,填补了采编网络的空白。
  《青海藏文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创刊时的四开四版、藏汉文合璧的旬刊,发展到了今天的对开四版的双日刊。如今的办报条件在各兄弟藏文报中较好。目前,《青海藏文报》内部设有办公室、要闻部、采编部、编报室和广告发行部。采、编、译人员近百名,基本采用竞争上岗制。
  为增强报纸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并配合不同时期宣传的需要,《青海藏文报》设立了固定和不固定的许多栏目和专页。目前主要有:本省要闻、盾剑生辉、科教晨曦、农牧经济、大市场、博览窗、文海汇珍、生活百味、邻近省区和文艺副刊等。
  2、《西藏日报》现状
  西藏日报社设在拉萨,编辑人数为400人,现实有人数38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0人,中级职称人员120余人。目前,报社共设有7个县级部门和4个独立科级部门。《西藏日报》除藏、汉文版两张大报外,还办有一份面向城市居民的都市类报纸《西藏商报》,一份面向广大农牧民的藏文季刊《致富之友》。
  自从办报之日起,《西藏日报》就始终如一地坚持着 “正确导向,扩大信息,贴近群众,突出特色”办报宗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同党中央、区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全国、全区出台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和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在藏、汉文报纸上开辟了许多体现西藏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专页和专栏,十分注意宣传引导的效果。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这一问题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国际政治的敏感性,西藏肩负着比祖国其他地区更加沉重的责任。与其他地区的藏文报纸相比,《西藏日报》的发行量还是比较大的。   《西藏日报》“藏文版针对农牧区发行,重点反映农牧区生活,报纸开设文明新风、科技知识、农牧产品信息汇总等栏目,从选题、采写,到编辑、用稿,都坚持面向农牧区,服务农牧民,宣传党的富民政策,反映农牧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已经覆盖了西藏所有的牧区和寺庙。中国西藏新闻网开通了《西藏日报》汉、藏文数字报,开通了博客系统,提升了网络新闻更新速度,增加了新闻数量,拓展了传播渠道。”③
  四、《西藏日报》在藏文报刊中的重要地位
  青海日报社有七报二刊一个网站,西藏日报社现在有六报一刊一网站,现在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报业体系。但是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发展势头,还是学者们对于藏文报刊的研究,《西藏日报》在数量上要明显多于以《青海藏文报》为代表的藏文报刊。
  青海省多民族杂居,人口分布状况比较复杂。在古代以少数民族为主,到近现代汉族人口比例不断上升,到解放初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基本对半的状况。藏族是青藏高原世居民族,青海是其主要聚居区之一。另外就是汉族和蒙古族,所占比重也不算小。青海藏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人口稀少的辽阔地区,西部6个自治州,土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97.16%,人口只占全省总人口的32.3%,其中藏族人口的比重则更小,人口增长速度也很缓慢。受地理环境、藏族人口分布的分散、数量较西藏少等一些因素的影响,政策扶持力度没有西藏大,藏文报刊的相对缓慢发展也是情理之中。
  现在各地区藏文报刊的发行量,除了《西藏日报》数量较大外,其他的仅一万多份,甚至只有几千份。
  西藏地区藏族人口相对比率较大,人口成分比较单一,并且僧侣较多且文化水平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西藏地区藏文报刊的发展。另外《西藏日报》坚持“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办网、办刊方针。通过汉文报提高质量,藏文报扩大影响。《西藏日报》是西藏日报社的龙头,其办报水平不断提升,报纸的引导力、影响力和知名度都帮助其自身巩固党报作为母报的核心地位。西藏日报社依托“中国西藏新闻网”将《西藏日报》的电子版在互联网进行发布,大大提高了报纸的传播范围与知名度。
  五、两份报纸基本代表了我国目前藏语传媒的发展现状
  《青海藏文报》和《西藏日报》藏文版有一些相同之处:
  在藏文报刊中,两份省级党报具有重要地位;注重政治传播。民族团结教育、反分裂宣传是长期的任务;政府主导,运营经费一般依靠国家财政拨款,报刊经营本身缺乏活力;订户中有一些研究人员,包括藏学民族学等,还有一些是寺院的僧人。对偏远落后的少部分地区的藏族等少数民族群众来说,藏文报刊是了解时政的重要信息通道;基本走上自采自编的路子,都有文艺副刊;在宗教、民族医学等的报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促进民族融合、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藏区人口密度较小,传播效果不算理想。青藏两地读者很难看到对方手中的报纸。被“区域间的‘传播流’阻隔”,“地缘因素对藏文报刊的区域分割力”⑤影响很大。
  藏文单语的《青海藏文报》和藏汉双璧、同名异构的《西藏日报》这两份省级党报,是我国藏文报纸发展一个重要缩影,代表着我国藏文报刊发展的较高水平。这两份报纸所体现出来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报纸的特质。□
  参考文献
  ①④⑤周德仓,《中国大陆藏文报刊百年回首》[J].《中国藏学》2007(4)
  ②《青海省志·报业志》[M].青海民族出版社,1999
  ③孙聚成,《孟晓林与〈西藏日报〉共成长》[J].《中华儿女》,2011(10)
  (作者:均为西藏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都市报越来越成为报业市场的主体,经营的竞争也愈发激烈。周刊的“集束效应”越来越为广告客户重视,从而顺延形成一股“周刊经济”的热潮。如果经营性周刊能让读者具有定位阅读习惯,它就能诱发读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形成局部的广告促销优势。  【关键词】集束效应 新闻性与服务性 整合资源    随着都市报越来越成为报业市场的主体,经营的竞争也愈发激烈。一份报纸的核心竞争优势是其广告的优势、品牌的优势、
为了更好地在海外宣传安徽的建设成就和厚重的徽文化,全方位报道安徽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和社会进步,让远离祖国的海外华人华侨感受到家乡的变化。2004年3月,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海外节目《中国安徽之声》华语版正式在海外播出。该节目首先在澳洲墨尔本3CW中文电台、美国洛杉矶双语电台定期同步播出。标志着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汉语节目真正走出国门。目前,《中国安徽之声》也已在欧洲落地,并正筹划落地东南亚。通过该节目几年的
【摘要】新闻采访作为新闻制作的关键环节,是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更是决定新闻节目质量高低的前提。本文从长效准备、专业准备以及对突发新闻的积极应对等方面,探讨做好新闻工作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新闻采访 新闻职业 素质    新闻采访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等方式采集新闻材料的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关键。七分采访,三分写作,可见采访的重要性。①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快餐化”导致新
【摘 要】在纪录片《看不见的战争》中,我们发现美国媒体对诸如越战、伊拉克战争的报道都带有相当的倾向性,甚至歪曲了事实,这时我们的感受不能只停留于被骗和愤怒中,而是应该冷静下来,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媒体失实报道背后的深层原因,并结合西方新闻学的相关理论来进行思考。  【关键词】《看不见的战争》 失实报道 新闻理论  一、美国媒体失实报道的社会原因  《看不见的战争》这部纪录片,质疑了媒体在伊拉克、阿
【摘 要】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实验精品课程,提高教学水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更好地开展。本文将以报刊编辑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实践平台等多方面探讨实验精品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实验精品课程 报刊编辑 素质教育  课程是高校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它关系到学生在高校中的学习成果,也关系到一个
【摘要】本文以乌鲁木齐“5·22”爆炸恐怖袭击事件为例,分析《纽约时报》在报道框架、修辞表达、信源引用、报道议题等四个方面,是如何对该事件进行呈现和构建的。分析表明,《纽约时报》的信息源大都来自中国官方和媒体,但其通过巧妙的“解释”呈现出一个简单化、刻板化的新疆形象。  【关键词】恐怖事件纽约时报解释性新闻  2014年5月22日早晨,两辆无牌汽车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公园北街一早市冲撞群众,
【摘 要】《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在保持高收视率、扩大海外影响的同时,也引起了外媒的非议,被指并非纯粹的美食纪录片,而是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将个人情感上升到了政治层面,意图藉助食物来宣扬民族和谐。本文认为,美食对于民族文化与国家认同的塑造朴素而有力,是爱国主义心理归属的基础。在社交媒体崛起带动下传播方式不断重构的时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大众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推进从“宣传”到“
【摘要】世博会期间,我国媒体成功地进行了相关报道,展现我国的良好形象,在公共外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解放日报》在世博期间对世博会的报道进行分析,探讨媒体是如何在重大事件中展开公共外交,起到向世界说明中国的作用。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 媒体 公共外交 《解放日报》  “向世界说明中国”是前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名言,也是他的梦想,同样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梦想。在传统的外交已经不能满足国
【摘 要】作为音乐类电视节目的《我是歌手》,以季播的方式于湖南卫视每周五晚黄金档播出后,引来了观看热潮与热烈的讨论。借由《我是歌手》的走红,本文对此节目的创意策划、价值实现及其引发的对于音乐产业的拓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音乐类电视节目 创意策划 价值实现 《我是歌手》  谈到国内的音乐类电视节目,早期走红的有《同一首歌》、《超级女声》、《我型我秀》等。这些节目对于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
【摘 要】近年来,社会上的奇观消费越来越盛行。本文以郭美美赌球被捕事件为切入点,分析新媒体时代的产制、“娱乐经济”的催生、网民群体性特征的助推是导致奇观消费火热的原因。同时,奇观消费一方面蕴含商机,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遮蔽真相,形成“单面人”,因此,广大受众应该理性地进行奇观消费。  【关键词】媒体奇观 奇观消费 新媒体  7月9日,一则“炫富女郭美美参与网络赌球被当场抓获”的消息不胫而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