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评价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一个结果,但更是一个起到促进和引导作用的新开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考查科目,如何建构新的具有发展性的、立体的评价手段来改革教育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提高效果,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评价; 分层教学法; 立体评价体系
1 评价的概念及目的
评价,是获取关于学生表现的信息时所使用各种方法的总称。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作为教学决策收集信息依据的过程,并且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使用评价,不但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还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也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学生的水平差异决定了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众所周知的难点。差异主要表现为:
2.1 学习基础差异。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这些学生操作很熟练,即使碰到问题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足,本身就有自卑心理,打字是“一指弹”,鼠标操作也比别人慢,碰到问题也羞于请教,一节课基本做不到什么。由不自信逐渐发展为厌恶,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
2.2 学习态度和兴趣差异。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主动型的学生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兴趣,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去解决,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而被迫学习型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反正是“副科”,所以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会做也无所谓,或是坐享其成等老师讲,或是问其他同学,态度极其懒散,毫无主动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以上的差异性问题,我认为既非必要也无可能去完全消除,唯有正视。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我采用了以分层教学法为基础建构而成的立体评价体系。
3 以分层教学法为基础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采用学分制强调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多样性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因此,我采用学分制:平时以课堂考评为主,侧重实践操作;每个章节结束后,以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性作业为主,侧重过程。这个评分系统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差异是保护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评价时,对基础好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较差的学生则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其次,完成综合性练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合理分组,才能恰当运用资源,合作完成。必要时还须与班主任通力合作,了解学生情况,甚至做适当的心理疏导。
3.2 采用灵活的小组协作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活动的推行下,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普及的学习方式。但如何分组却成为老师最不易把握的难题。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采用“小先生制”和“对手制”交错使用,可以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小先生制”(强弱搭配);而单元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则采用“对手制”(强强联合,水平接近或相当的学生组成小组),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
3.3 多层次的任务驱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找到参与点,主动学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信息技术教学更侧重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多层次的任务驱动学生。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将外部压力的评价转化为内部自我激励的评价,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3.4 鼓励创新,激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每章结束后的综合活动我则采用“比武大会”的评价形式:先小组内互评出两到三份优胜作品出来,再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作品,其中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会得到特别奖励,不仅学分双倍,另加电子奖状,同时小组成员也都有适当加分。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达到良性竞争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立体化评价体系,可以更有竞争性;可以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评价; 分层教学法; 立体评价体系
1 评价的概念及目的
评价,是获取关于学生表现的信息时所使用各种方法的总称。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它只是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是作为教学决策收集信息依据的过程,并且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我们使用评价,不但要评学生学得怎么样,还要通过评价引导学生应该怎么学。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功能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评价也必须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2 学生的水平差异决定了必须采用分层教学法
农村初中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是众所周知的难点。差异主要表现为:
2.1 学习基础差异。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有电脑,这些学生操作很熟练,即使碰到问题只要稍微提示一下就可以了;但不可避免的有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足,本身就有自卑心理,打字是“一指弹”,鼠标操作也比别人慢,碰到问题也羞于请教,一节课基本做不到什么。由不自信逐渐发展为厌恶,学习效果也越来越差。
2.2 学习态度和兴趣差异。学习态度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习成效。主动型的学生对各种新的知识都感兴趣,遇到困难也会主动去解决,从中获得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而被迫学习型的学生认为信息技术反正是“副科”,所以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会做也无所谓,或是坐享其成等老师讲,或是问其他同学,态度极其懒散,毫无主动学习的兴趣。
对于学生以上的差异性问题,我认为既非必要也无可能去完全消除,唯有正视。为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我采用了以分层教学法为基础建构而成的立体评价体系。
3 以分层教学法为基础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的建构
3.1 采用学分制强调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多样性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程要求“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过程。”因此,我采用学分制:平时以课堂考评为主,侧重实践操作;每个章节结束后,以一个综合性的探究性作业为主,侧重过程。这个评分系统在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因材施教。正确对待差异是保护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面,因此教师绝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所有学生。评价时,对基础好的学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己。对较差的学生则采用激励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的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
其次,完成综合性练习时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要特别关注,合理分组,才能恰当运用资源,合作完成。必要时还须与班主任通力合作,了解学生情况,甚至做适当的心理疏导。
3.2 采用灵活的小组协作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在新课改活动的推行下,小组协作学习已经成为普及的学习方式。但如何分组却成为老师最不易把握的难题。在几年的实践中,我采用“小先生制”和“对手制”交错使用,可以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小先生制”(强弱搭配);而单元阶段性的作品制作中则采用“对手制”(强强联合,水平接近或相当的学生组成小组),使学习小组在问题或任务的驱动之下,为达成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学习。
3.3 多层次的任务驱动,让全体学生都能找到参与点,主动学习,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信息技术教学更侧重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每堂课我都会精心设计多层次的任务驱动学生。学生可以自主确定发展方向和水平要求,将外部压力的评价转化为内部自我激励的评价,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3.4 鼓励创新,激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 每章结束后的综合活动我则采用“比武大会”的评价形式:先小组内互评出两到三份优胜作品出来,再由全班同学共同投票,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的优秀作品,其中具有独创性的作品会得到特别奖励,不仅学分双倍,另加电子奖状,同时小组成员也都有适当加分。这些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带来了希望,达到良性竞争的效果。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立体化评价体系,可以更有竞争性;可以有效克服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矛盾;可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内容的学习需要,能够真正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的教育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