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薄的“刀锋”切入厚重的主题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iyantt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报道存在边缘化的风险。怎样保证主题报道的宣传效果?我们觉得,还是要处理好“两头”:一个是“上头”,要充分了解、准确理解“上头”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知政情;一个是“下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群众真实生活,看生动实践,用群众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走进田间地头找感觉”,知民情。只有掌握了“两头”,才能把大主题和小切入口相结合,才能把宏观把握和生活细节相结合,才能实现新闻的“效”。
  【关键词】主题性报道;国家战略;吃透两头;针对性;有效性
  主题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重中之重。
  这是因为主题性报道反映的都是重大事件,对准的都是中心工作,报道的都是重大主题,宣传的都是重要政策,唱响的都是主旋律,因而各媒体都会全员上阵,全员参与,重点策划,占据重要版面,延续较长时间。因而,主题性报道最能反映一家媒体的高度和水平。但也由于主题性报道在内容上带有重大性和严肃性,在形式上带有总结性和概括性,在功能上带有浓厚的宣传色彩,很多人对主题性报道产生了误区:一是主题先行。堆砌事例,生硬说教。二是粘贴标签。口号、标语满天飞,味同嚼蜡。三是空洞乏味。套话、废话连篇累牍。四是语言生硬。绷着面孔,拿着腔调,语言沉闷,读者难以接近。五是大而不当。看似“高大上”,实则“假大空”。六是不敢触及矛盾和问题。报道没有针对性,不能促进工作和解决问题。
  正因为此,主题性报道很容易和公众舆论成为两个舆论场,很难保证新闻的“效”,甚至带来“主题性报道边缘化”的风险。
  怎样保证主题新闻的宣传效果?我们觉得,还是要处理好“两头”:一个是“上头”,要充分了解、准确理解“上头”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站在天安门上想问题”,知政情;一个是“下头”,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看群众真实生活,看生动实践,用群众语言,这就是所谓的“走进田间地头找感觉”,知民情。只有掌握了“两头”,才能把大主题和小切入口相结合,才能把宏观把握和生活细节相结合,才能实现新闻的“效”。
  在这方面,河南日报《焦点网谈》当年做了一组关于“面”的系列报道。这组报道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主题重大,话题厚重。这一报道紧扣“中原经济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等国家战略,紧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重大政策,紧扣河南作为“第一农业大省”的基本省情,直面“农业大县、经济穷县”的矛盾和问题。二是切口很小,切入很深。这一报道从农业生产、粮食产业中“面粉”这个最小的入口、最关键的环节入手,连续推出了《“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对挑战》《“面”临机遇》大型系列报道,整个报道接地气,有鲜明的针对性和生动性,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大河论坛,该系列报道的主题帖点击量超过30万人次,回复500多条;这四篇稿子,不仅被河南日报考评委评定为A稿或者A+稿件,而且得到了河南省当时分管农业的副省长的高度评价;随后制作的《“面”对河南》大型网络专题,还荣获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被报送参加中国新闻奖评选。这组报道是怎么产生的?当时为什么要策划这样的选题呢?
  一、主题性报道:选题要大,要对准“重点”“热点”“焦点”
  《焦点网谈》作为全国省级以上党报首开的报网互动栏目,始终把“三点”当作自己的选题原则,即“党委政府工作的重点”“社会关心的热点”“网络舆论的焦点”,“重点”“热点”“焦点”重合度越高,选题的价值就会越大。
  “面”系列报道的背景就来自于河南的省情,来自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全国大局,来源于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两个国家战略的实施。河南是中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大省。河南是“中国粮仓”“国人厨房”,还要做“世界餐桌”,而在中间起重要转化作用的,就是面粉——这是从粮食变成食物的一个极小环节,却是河南从“中国粮仓”转换为“国人厨房”的关键节点,是由农业生产向工业生产的重要转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河南日报》、大河网《焦点网谈》不回避问题、不回避矛盾,从“面”切入,以四个整版推出了这组报道。这组报道虽然主题重大,但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政策解读性较强,对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回答得准,主题“高大上”,全无“假大空”。
  二、主题性报道:破题要准,要借助政府、企业、专家
  主题性报道由于主题重大,会对全局性工作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方向必须正确,导向必须明确。因此,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做好这么重大的报道,仅凭记者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的。
  为此,选题确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分兵出击,一是把准政策,对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政府部门进行了深入采访;二是深入基层,对“兴泰”“红高粱”“思念”“三全”等知名企业,前前后后进行了大量采访;三是求助专家,深化主题,邀请了高层次的食品研究人员做客大河网直播间,与网友在线互动;四是自身学习,组织采编团队翻阅大量资料。
  经过一个多月的深入采访和翻阅资料,《焦点网谈》的采编队伍弄懂了政策、理清了思路,先后推出了四个整版的报道。这组报道虽然是宏观的,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但由于采访深入,有生动的实践,有典型的案例,有丰富的细节,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有效避免了“大而不当”、空话、套话的窠臼。
  三、主题性报道:切口要准,发挥针对性和有效性
  “面”系列报道的成功,首先就是主题大、切口小。4篇系列报道,4个整版版面,自始至终就紧扣一个“面”字、突出一个“面”字。为强化这一点,我们用的四个标题中的4个“面”字,不仅都用双引号强化,而且邀请老报人、著名书法家王继兴手书,由于把这个“面”字单独用书法体写出来,清晰明确地表明了“面”字双关的作用,在整个报道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报道不仅在总体结构中突出一个“面”字,而且系列报道中的众多小标题制作也同样紧紧围绕“面”字展开,比如《面条,越拉越长》,以及“十面埋伏”“四面围剿”“‘面’授机宜”等,这些标题兴味盎然,而每篇报道的大标题又以“面”贯穿其中,针对性较强,报道效果较好。
  为提高主题报道的传播效果,我们还在报道中,用群众朴实的话语,同时借用“全媒体”的手段,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以及互动得到广泛运用。这组大型系列报道,共动用了报纸媒体《河南日报》,网络媒体大河网、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移动媒体河南手机报。这种全媒体、多媒体报道手段,改变了传统报道的呆板模式,让新闻活色生香,提高了报道的覆盖性、互动性,提高了报道的效果等。
  四、主题性报道:谋划要周,提高报道的执行力和完整性
  主题性报道大多都是战役性报道,涉及面广,动用人力多,延续时间长,所以在操作上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在作报道时谋划周密,统筹考虑。这组“面”系列报道虽然反响很好,但此组报道在收获影响的同时,也留下了诸多遗憾。
  在报道方案中,我们原计划在4个整版报道发出后,组织一次《“面”对河南》《“面”向全国》《“面”临挑战》《“面”临机遇》大型论坛。而且我们计划将这一论坛形成惯例,每年进行一次,但由于《焦点网谈》人员所限,最终未能完成。在报道方案中,我们还计划在报道的最后,将活动的方方面面进行整理,编辑出版《面面俱到——河南面粉行业年度白皮书》,让其成为研究中国面粉业的一部指导性文献,但由于人力和能力不足,也未能完成。
  这一重大主题策划性报道带给我们很多反思。
  一是重大主题性报道必须吃透政策,弄清背景。这组报道主题重大,涉及重大国家战略,但我们在思想储备和学习上仍显欠缺。
  二是谋划要周,统筹兼顾。这次报道,我们提前准备,精心制作了报道方案,确保了4个整版报道的有序推出,但由于和政府机关、面粉企业、良种企业、面粉机械加工企业,以及速冻食品、方便面、烩面、馒头等面粉加工企业沟通不够,高端座談会未能如期进行;也同样由于和出版机构提前沟通不够,准备不足,《面面俱到——河南面粉行业年度白皮书》未能按计划出版。
  三是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由于《焦点网谈》编辑部人员不足,队伍年轻,且全是采编人员,在组织座谈会、编辑出版、广告运营等方面经验不足、能力不够、身份不符,整体报道未能全部如期完成,原来设想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实现,造成遗憾。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摘要】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我国的灾难性新闻图片报道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关于新闻图片伦理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呈现繁荣发展的景象。在灾难报道中,社交媒体新闻图片的伦理问题主要是反复渲染造成二次伤害;匿名传播,图片虚假现象严重,助长谣言传播;过度渲染灾情,造成人心恐慌,影响救灾进程;信源引用混乱,报道失实现象严重;侵犯隐私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图片伦理问题在于侵扰悲痛和报道不够及时,导致谣言四起。构建新闻
期刊
【摘要】《世界在行动》是英国一档电视调查性报道栏目,因为停播于20世纪末,所以栏目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文章从调查性报道的角度近距离观察这一栏目,研究其发展脉络,探讨它对英国调查性报道的贡献和启示。  【关键词】世界在行动;调查性报道;格拉纳达电视台  《世界在行动》(World in Action)是英国独立电视台(ITV)旗下格拉纳达电视台(Granada Television)在1963年创办
期刊
【摘要】文化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文学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苏联经典作品在我国80多年的传播和接受为例,探析苏联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遭遇的不同文化解读。由此说明,文化传播体现着时代的精神诉求,对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引导效用;时代环境对于文化传播,也有着基于历史文化语境和大众审美期待的主动选择性和有机融合性。  【关键词】文化传播;时代精神;苏联文化;历史解读  人类
期刊
【摘要】情绪是潜在的意见,也是某种社会问题的征兆。如今,互联网不但是公共信息的集散地,也是公众参政议政的主要平台、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当“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取代传统主流媒体,成为公共事件的最大信源和舆论生成及扩散的强大载体,社会情绪和舆论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被重构,反向社会情绪在舆论的生成、扩散及流变中的作用,越发凸显和突出。鉴于此,探析反向社会情绪在新媒体语境下的演进规律,将为舆论引导的高效和
期刊
一、接纳变革,判断力与洞察力使专业的记者无可替代  笔者: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深刻改变着传统新闻业,在您看来移动网络是如何影响传统媒体的?  张志安:互联网时代对媒体而言带来的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真正实现了传播权利向受众的转移。  一方面,当下的新闻生产,不仅需要原创,也需要整合;不仅需要脚踏实地地采访报道,也需要具有独特价值的选择、加工和创造。这是一种新闻生产的代替性模式,社会化的生产与原来专
期刊
【摘要】以新闻传播学、受众心理学以及市场营销学等作为理论基础,从数字化媒体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通过对国内著名电视制作公司灿星制作旗下《中国好舞蹈》节目运营中媒体间跨平台传播的分析,寻求传统电视节目推广新模式。电视节目要想深度传播,则必须分析受众需求,实现内容创新、引领受众体验、满足受众的审美,进行多渠道、立体化传播。  【关键词】电视节目;《中国好舞蹈》;跨媒体平台;传播  当今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数
期刊
在今年4月19日中央召开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段令笔者十分动容的话。他说,“古人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很多网民称自己为‘草根’,那网络就是现在的一个‘草野’。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不然怎么联系群众呢?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
期刊
【摘要】研究通信技术对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已成为全球学界和业界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文章结合当前移动通信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回顾目前4G技术对社会结构和社会传播形态的影响,探讨未来5G技术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展望光子计算机对社会结构的革命性影响。作者认为,学界应从宏观和中观的视角,討论各种新传播介质和形态如何在互联网的整体层面“重构”着人们的生活,这些重构可能带来哪些悖论及对悖论的解读,各种新型的传播介
期刊
【摘要】新媒体形式的推陈出新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书写方式,同时也在重构着传统的书写规则和书写观念。在既有的新媒体书写转型研究中,学界过度重视书写方式演变的特点而忽略了个体在书写转型中的心理感受。莫言“微博无意义”的言论争议,看似是一个小问题,却反映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书写方式的转变和书写价值标准的重构,考问了传统作家“立言不朽”的观念在新媒体时代如何遭遇冲击以及作家如何进行心理调适的问题。 
期刊
【摘要】新媒体环境下祭礼仪式正在发生转型,国家公祭网是为纪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于2014年7月6日正式上线的。它看似一个虚拟的网络空间,却是承载社会共同记忆的历史“博物馆”,公民可以在线参加国家公祭仪式,并在其中接受南京大屠杀历史知识教育,重塑社会集体记忆。此外,国家公祭网更是一个提供平等对话的公共领域,帮助公民表达爱国情感,并对国家共同体的建构产生重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祭礼仪式;国家公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