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深了,友人网上问,在哪?答:在京。友曰:大而无当之地。
——是么?心下掠过一丝不以为然。或许。之前我会同意他的说法。而今夜,却总觉被某种温暖萦绕……
——它,是什么?大概是那白日穿行过九门深处的北京老城——
瓦当上一蓬衰草植入了脑海,宅门上点点光斑印入了记忆,还有街巷胡同纵横、店铺鳞次栉比,人影憧憧摩肩接踵……那日所见。一扫既往京城印象——森远,高大。有着可远观的敬畏和可触摸的亲切。
许是行游局限。帝都皇城建筑,首当其冲被观赏的当是那些堂皇殿宇、繁丽园林,而那些盘亘在皇城根下,潜藏于九门深处的街巷里坊却常常被忽略。真正走入这些街巷。方在时下的新景之中慢慢寻找和辨别故都里平实切近的味道。
细思量,慢品赏。这一路穿行。莫不全然浸淫在这些旧街老宅的新情趣中?
成贤街:点连缀成耐读的一线
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孔庙,国子监,使这条街经年游人如织。纵有700余年的老迈历史,延续传承2000余年的中国文脉,却丝毫未见其寂寥和落寞。而游人接踵而至的喧嚣也淹没不了它的个性和风骨。
喜欢城市的街道,是因为街道总是旧民俗与新风尚的载体,无论今古,也无论俗雅,皆会生动地交相并现其间。何况,这条600余米的成贤街,幽槐夹道间还掩映着四座现今街道上罕见的朱坊:街东西口各有一座独特的“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样式的过街牌楼,匾额曰“成贤街”,1935年建成,混凝土结构,牌楼东西两侧均有下马石碑,其上用满汉文字雕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国子监前东西也各有一座二柱三楼式过街牌楼,匾额曰“国子监”。北京明清大多数街道牌楼都被拆除,这是京城现存弥足珍贵的有着过街牌楼的唯一街道了。
除显赫的孔庙,国子监,成贤街沿街华堂并立,院落参差,加上整条街青槐夹道,朱坊重叠,实在是一幅京城旧景画卷。
只要在京,我总愿意独步成贤街。未必每每必入国子监或孔庙,于金秋或是雨季,总能因这满街佳木在古建筑和院落间的树影、落叶甚或是枯枝的配搭中,读到耐看的一帧画。飞檐、瓦当、门楣,与这满街徘徊的古木相和,总要流溢出暗暗书香,缕缕古意。行走,在此时,是领略沉淀和气息。当目光触及街边虚掩着的门上贴的残红犹存的门联“润身司孔学,德化仰尧天”,便有了想去推门和这帖门联主人闲聊上几句的念头。这岂止是一名行者冷静的领略,恍惚间它已被触发成一股意欲体验的冲动,进而缓缓荡漾成了心问一股暖暖的情愫。
如果城市街道总能带给人视觉温润,情怀温暖,那这城市街道,又如何能被别人复制?幸甚,光阴荏苒七百载,这树,这房,这街,依旧。
南锣鼓巷:风尚华衣下的大都骨骼
南锣鼓巷名声大振。来京者这些年来均对其趋之若鹜。而南锣鼓巷也确乎没让游人失望,愈发时尚也愈发休闲,观光、购物,或者友人小聚,来者大都能各得其所。或许你要说商业的好处便是如此,但并非所有的商业都能带来热旺,南锣鼓巷火爆的缘由远不止于商业。
这条不足千米的街巷,时尚潮人或者休闲旅者尽可以随性漫步,满街满巷与历史、地理和建筑无关的时尚小店,春草般勃发生旺起来,各色门脸儿张扬着店主的主张与喜好,创意手工店,心情咖啡店,地道小吃店……一间挨着一间,温馨而入时,引人入胜。
在南锣鼓巷这件风潮时尚的外衣之下,我暗暗思索,这样的小街小巷,为什么有如此舒适的视觉感受和宁馨的心情体验?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至2:1时,道路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在道路的一侧,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依据这个原理在南锣鼓巷试了试伸张视线,正好得到这样的感受。设想沿街的时尚小店,如若改换门庭变身为高门大户,那种尺度,应该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由此,在南锣鼓巷的游走,注意力不自觉地转入对街区格局的留意与关注。从南向北,南锣鼓巷西侧的8条胡同分别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侧的8条胡同分别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而现在南锣鼓巷街区北,南,东,西分别是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时期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西边称“靖恭坊”,东面是“昭回坊”。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南锣鼓巷就属两坊问的宽阔平直街巷。
很多人会困惑,为何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仅以鼓楼大街一街之隔,而热闹和静寂的分野却天壤之别7据载,南锣鼓巷的格局早在元代便已建成,今天所见南锣鼓巷一带的样貌,仍保留着元大都时“坊”的样态。而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众多胡同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形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巷内的商号也发展起来,诸如粮店,菜店,油盐店、理发铺、成衣铺,绒线铺、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近30种行业。如此这般,与皇城仅一街之隔,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南锣鼓巷里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那种亲和的,舒适的建筑尺度,以及灰墙灰瓦的朴素色调。
格局与院落的完好保留,使南锣鼓巷成为北京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胡同之精华所在地。于是,它成了影视的外景地,成了国际旅行者的必游地,甚至渐渐成了城市生活的时尚地……其实,自明清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是显贵,名流的聚居地,近现代以来文学大师,画坛巨匠等文化巨擘也都在此留下生活片段。这里的每一条胡同,几乎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地理,历史以及建筑上丰富的史话与遗存,注定了南锣鼓巷今天仍是一条人气极旺的街巷。
金丝套区:与繁嚣接踵的纯粹京味儿
京味儿,并非帝王贵胄的专属气息。京味儿,应是京城所在地特有的气息。“金丝套”区就是这么一片不断让人体味京味儿的纯粹之地。
说起“金丝套”,或许感觉陌生,而说起其具体地点便会恍然大悟:以赫赫有名的银锭桥为界,什刹海前海北沿,后海南沿总共18条胡同的地域。因为,很多游人的行踪,往往会止于柳色清丽水波潋滟的什刹海,顶多是穿过银锭桥在前海或者烟袋斜街上逗留。殊不知,只需稍稍移步,便能转入“金丝套”这一大片保留着北京最旧胡同格局的僻静地。
这一带因明代内府衙门曾设“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的色绢,加之生产的金,银丝绦最为著名,便有了“金丝套”的名字。而那18条胡同的名字,我总是数不全的,自然也没有走完的可能性。而只要是走过的胡同,那些名字便过目不忘:大金丝胡同,小金丝胡同,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前井胡同,鸦儿胡同……
这些胡同弯延曲折又互通,只有民居的闲适和安静,静得一声胡同口的自行车铃声都能响彻近遭相邻的胡同。虽说这“金丝套”到如今也十来年“景区”的历史了,但其本质上仍是原生态的北京平民居住区,丝毫没有那些“景区”披红挂绿的装饰和喧哗而至的游人。偶有三五成群的人力黄包车载着观光客一溜烟而过,“套”里仍是大把大把的游哉时光。
安静,能滋生寻幽访古情致。仍是那些虚掩的院门,锈蚀的门环,一块青砖、一条窗棂……就在这整片素灰色的安静中,显出了它们原本的古雅和精致。这样的细部与这样的情绪,在“套”内的许多胡同,不难寻觅与感受。这就是“金丝套”区胡同纯粹而特殊的魅力。这魅力,与其说来自于古建筑区的格局,构件或者是细节的雕琢,莫如说是这些特定空间将今人带入时光隧道,教人去感受天子脚下,皇城根上那些斗升之民的那份处变不惊的雍容与坚忍,去感受素灰色彩下那丰盈的历史和丰润的生活。或许,北京之美丽,在堂皇,富丽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这切身温暖而细腻的沉着与坚实。
——是么?心下掠过一丝不以为然。或许。之前我会同意他的说法。而今夜,却总觉被某种温暖萦绕……
——它,是什么?大概是那白日穿行过九门深处的北京老城——
瓦当上一蓬衰草植入了脑海,宅门上点点光斑印入了记忆,还有街巷胡同纵横、店铺鳞次栉比,人影憧憧摩肩接踵……那日所见。一扫既往京城印象——森远,高大。有着可远观的敬畏和可触摸的亲切。
许是行游局限。帝都皇城建筑,首当其冲被观赏的当是那些堂皇殿宇、繁丽园林,而那些盘亘在皇城根下,潜藏于九门深处的街巷里坊却常常被忽略。真正走入这些街巷。方在时下的新景之中慢慢寻找和辨别故都里平实切近的味道。
细思量,慢品赏。这一路穿行。莫不全然浸淫在这些旧街老宅的新情趣中?
成贤街:点连缀成耐读的一线
那些耳熟能详的“景”点:孔庙,国子监,使这条街经年游人如织。纵有700余年的老迈历史,延续传承2000余年的中国文脉,却丝毫未见其寂寥和落寞。而游人接踵而至的喧嚣也淹没不了它的个性和风骨。
喜欢城市的街道,是因为街道总是旧民俗与新风尚的载体,无论今古,也无论俗雅,皆会生动地交相并现其间。何况,这条600余米的成贤街,幽槐夹道间还掩映着四座现今街道上罕见的朱坊:街东西口各有一座独特的“一间二柱三楼垂花柱出头悬山顶”样式的过街牌楼,匾额曰“成贤街”,1935年建成,混凝土结构,牌楼东西两侧均有下马石碑,其上用满汉文字雕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国子监前东西也各有一座二柱三楼式过街牌楼,匾额曰“国子监”。北京明清大多数街道牌楼都被拆除,这是京城现存弥足珍贵的有着过街牌楼的唯一街道了。
除显赫的孔庙,国子监,成贤街沿街华堂并立,院落参差,加上整条街青槐夹道,朱坊重叠,实在是一幅京城旧景画卷。
只要在京,我总愿意独步成贤街。未必每每必入国子监或孔庙,于金秋或是雨季,总能因这满街佳木在古建筑和院落间的树影、落叶甚或是枯枝的配搭中,读到耐看的一帧画。飞檐、瓦当、门楣,与这满街徘徊的古木相和,总要流溢出暗暗书香,缕缕古意。行走,在此时,是领略沉淀和气息。当目光触及街边虚掩着的门上贴的残红犹存的门联“润身司孔学,德化仰尧天”,便有了想去推门和这帖门联主人闲聊上几句的念头。这岂止是一名行者冷静的领略,恍惚间它已被触发成一股意欲体验的冲动,进而缓缓荡漾成了心问一股暖暖的情愫。
如果城市街道总能带给人视觉温润,情怀温暖,那这城市街道,又如何能被别人复制?幸甚,光阴荏苒七百载,这树,这房,这街,依旧。
南锣鼓巷:风尚华衣下的大都骨骼
南锣鼓巷名声大振。来京者这些年来均对其趋之若鹜。而南锣鼓巷也确乎没让游人失望,愈发时尚也愈发休闲,观光、购物,或者友人小聚,来者大都能各得其所。或许你要说商业的好处便是如此,但并非所有的商业都能带来热旺,南锣鼓巷火爆的缘由远不止于商业。
这条不足千米的街巷,时尚潮人或者休闲旅者尽可以随性漫步,满街满巷与历史、地理和建筑无关的时尚小店,春草般勃发生旺起来,各色门脸儿张扬着店主的主张与喜好,创意手工店,心情咖啡店,地道小吃店……一间挨着一间,温馨而入时,引人入胜。
在南锣鼓巷这件风潮时尚的外衣之下,我暗暗思索,这样的小街小巷,为什么有如此舒适的视觉感受和宁馨的心情体验?根据美学原理,当道路的空间尺度,主要是高宽比,在1:1至2:1时,道路空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行人在道路的一侧,视野可以覆盖对面建筑的全部,并会产生适当的围合感。依据这个原理在南锣鼓巷试了试伸张视线,正好得到这样的感受。设想沿街的时尚小店,如若改换门庭变身为高门大户,那种尺度,应该是拒人于千里之外了。
由此,在南锣鼓巷的游走,注意力不自觉地转入对街区格局的留意与关注。从南向北,南锣鼓巷西侧的8条胡同分别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帽儿胡同,景阳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楼苑胡同,东侧的8条胡同分别是炒豆胡同,板厂胡同,东棉花胡同,北兵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圆恩寺胡同,后圆恩寺胡同,菊儿胡同。而现在南锣鼓巷街区北,南,东,西分别是鼓楼东大街,地安门东大街、地安门外大街,交道口南大街。由这4条街围合的这块长方形地块,正是元大都时期的两个“坊”:以南锣鼓巷为界,西边称“靖恭坊”,东面是“昭回坊”。
里坊,是中国古代居住区组织的基本单位,也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基本单位。从北魏开始,出现了“坊”的称呼。元大都规划设计时延续了里坊制,全城分为5。坊,坊与坊之间是宽阔平直的街巷,犹如棋盘,南锣鼓巷就属两坊问的宽阔平直街巷。
很多人会困惑,为何南锣鼓巷和北锣鼓巷仅以鼓楼大街一街之隔,而热闹和静寂的分野却天壤之别7据载,南锣鼓巷的格局早在元代便已建成,今天所见南锣鼓巷一带的样貌,仍保留着元大都时“坊”的样态。而自清初至三、四十年代,南锣鼓巷内众多胡同由满族镶黄旗户逐渐发展而形成,既有大户世家,也有不少小户市民,居民逐渐稠密。巷内的商号也发展起来,诸如粮店,菜店,油盐店、理发铺、成衣铺,绒线铺、茶馆、当铺等,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有近30种行业。如此这般,与皇城仅一街之隔,相对于红墙金瓦的皇家文化,南锣鼓巷里呈现出另一种独特的民间色彩——那种亲和的,舒适的建筑尺度,以及灰墙灰瓦的朴素色调。
格局与院落的完好保留,使南锣鼓巷成为北京历史风貌保存最好的胡同之精华所在地。于是,它成了影视的外景地,成了国际旅行者的必游地,甚至渐渐成了城市生活的时尚地……其实,自明清以来,这一带就已经是显贵,名流的聚居地,近现代以来文学大师,画坛巨匠等文化巨擘也都在此留下生活片段。这里的每一条胡同,几乎都能找到历史的痕迹。
地理,历史以及建筑上丰富的史话与遗存,注定了南锣鼓巷今天仍是一条人气极旺的街巷。
金丝套区:与繁嚣接踵的纯粹京味儿
京味儿,并非帝王贵胄的专属气息。京味儿,应是京城所在地特有的气息。“金丝套”区就是这么一片不断让人体味京味儿的纯粹之地。
说起“金丝套”,或许感觉陌生,而说起其具体地点便会恍然大悟:以赫赫有名的银锭桥为界,什刹海前海北沿,后海南沿总共18条胡同的地域。因为,很多游人的行踪,往往会止于柳色清丽水波潋滟的什刹海,顶多是穿过银锭桥在前海或者烟袋斜街上逗留。殊不知,只需稍稍移步,便能转入“金丝套”这一大片保留着北京最旧胡同格局的僻静地。
这一带因明代内府衙门曾设“织染所”职掌内承运库所用的色绢,加之生产的金,银丝绦最为著名,便有了“金丝套”的名字。而那18条胡同的名字,我总是数不全的,自然也没有走完的可能性。而只要是走过的胡同,那些名字便过目不忘:大金丝胡同,小金丝胡同,北官房胡同,南官房胡同,前井胡同,鸦儿胡同……
这些胡同弯延曲折又互通,只有民居的闲适和安静,静得一声胡同口的自行车铃声都能响彻近遭相邻的胡同。虽说这“金丝套”到如今也十来年“景区”的历史了,但其本质上仍是原生态的北京平民居住区,丝毫没有那些“景区”披红挂绿的装饰和喧哗而至的游人。偶有三五成群的人力黄包车载着观光客一溜烟而过,“套”里仍是大把大把的游哉时光。
安静,能滋生寻幽访古情致。仍是那些虚掩的院门,锈蚀的门环,一块青砖、一条窗棂……就在这整片素灰色的安静中,显出了它们原本的古雅和精致。这样的细部与这样的情绪,在“套”内的许多胡同,不难寻觅与感受。这就是“金丝套”区胡同纯粹而特殊的魅力。这魅力,与其说来自于古建筑区的格局,构件或者是细节的雕琢,莫如说是这些特定空间将今人带入时光隧道,教人去感受天子脚下,皇城根上那些斗升之民的那份处变不惊的雍容与坚忍,去感受素灰色彩下那丰盈的历史和丰润的生活。或许,北京之美丽,在堂皇,富丽之外,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这切身温暖而细腻的沉着与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