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企业创新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保障。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建筑企业需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信息管理模式,建设并综合利用信息化系统,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建筑企业信息化管理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有待解决。
关键词: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困境;发展方向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目的
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企业内外部协同成本,使企业更加灵活、更具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第一是企业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CAD/CAE)、intranet/intemet、智能绘图仪等;第二是管理,用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如工程数据管理(PDM)、设计过程管理(PPM);第三是经营,建立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I心)、办公自动化(OA)、电子商务(E.business)、辅助决策管理(DS),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具体到信息化技术上,备受关注的信息技术主要涉及三维建筑CAD技术、协同设计技术、建筑工程设计数据库、虚拟仿真技术以及网格技术。
二、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第1条中提出的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及目的,结合笔者接触过的部分建筑设计企业,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协同设计的不足。
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大部分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就是用电脑画图(CAD),各专业之间没有互相沟通,设计过程中的资源没有共享,各专业内人员之间的沟通也处于当面交流或者电话交流的方式,每个人员及其所使用的工作站之间完全是一个信息的孤岛,其作用仅仅是计算机绘图代替了人工绘图,成品数据的储存从传统的图纸改变到电子文档。这与信息化的初衷相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
工程设计是多专业综合的成果,强调的是整体技术水平,最终技术成果不是各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互有取舍,有退有进,所以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最终设计产品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协同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多数是由于设计周期短,各专业间协调不充分造成的。目前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设计周期越来越短,专业间协调越频繁,由于设计周期的要求,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设计阶段协调工作得不到应有保障,造成的返工和浪费惊人。因而,协同设计发展和运用不仅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工程建设节约大量的宝贵资金,缩短了设计时间,为设计企业本身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项目的整体建设缩短了周期。
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内部、不同专业之间以及不同层面上都必须贯彻协同设计的理念,相同的CAD标准,设计过程中的三维数据必须在各专业间高效流传起来了,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以免造成反复修改的情况,浪费了设计人员大量的精力,耽误了设计时间,造成极大的浪费。
制造业普遍使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此系统贯穿了产品从立项开始到最后生产出成品(项目完工)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在协同设计上,主要是以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及硬件(服务器及各工作站)为支撑,以网络为媒介,逐步覆盖从产品市场需求、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等全过程的管理,把设计理念贯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实现了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通过PLM协同,设计数据的协同管理是最基本的协同,通过数据的生命周期阶段或者状态在不同人员之间形成协同,保证业务数据在整个生存周期的正确和完整。
对比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尚难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建筑业的管理者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化绝对不只是“一人一机”,绝对不是“丢图板工程”,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技术手段,实现一种管理的飞跃,一种先进管理理念的技术化运用。
(二)信息化管理的不到位。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停留在独立的财务软件,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半自动化,并未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办公流程,设备资产管理停留在信息录入和存储这样的水平,尚没有达到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协同办公、辅助决策的水平。
三、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多数是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总认为企业只要能做好核心业务就行,对信息化的管理办法不重视,多数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是“一人一机”,“甩图板”。
(二)动力上的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梳理、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的过程,是一场管理上的革命,如果对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不够,甚至会造成短时间内企业管理的混乱。老企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让企业人员(不光是领导者)难以适应新的管理办法。信息化是一个看不见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很难让领导者决定去推进企业的信息化。
(三)经济因素的制约。
信息化的投入,包含软件(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工作站及服务器)、网络系统的架设、人员培训等,这个投入多则上千万,少则上百万,而这又是一个看不见收益的投入,民营的中小企业一般做不起,而大型的国有企业,也因为综合了上述的两个因素,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企业信息化上。而国外的企业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及管理模式,企业的拥有者更重视企业长久的竞争力,能从更长远的方向去看待企业的发展。这可能也是目前国内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普遍落后于国际上同类企业的一个因素。
四、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相比起制造业,建筑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建筑企业信息化急需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协同设计。
一方面需要为设计人员提供一套基于CAD的协同设计软件以及相应的设计辅助工具,其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缩短设计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解决“错、漏、碰、缺”等核心的设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设计企业急待明晰CAD协同设计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协同规则,需要明晰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其实质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将“设计”与“管理”进行一体化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平台。
(二)管理方面。
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从基于贯标文件进行规范化的生产过程管理、搜集各种过程信息阶段,逐步提高到按照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项目及项目群集的整体管理,特别是体现出费控与收支方面的管理,由此辅助企业对于运营与决策进行更全面的掌控。
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方法的革新,企业管理方式变化的过程,信息化本身是要花钱而又不出效益的,但是通过信息化可以使管理出效益,大大提高效率。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包括企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哲,顾姣健.建筑企业ERP的研究与探讨.建筑经济.2003(1).
[2]李克明,企业信息化八大策略驱动.互联网周刊.2003(4).
[3]彭奇玉,设计院信息化的规划与实践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9).
[4]协同设计 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193.htm 百度百科.
[5]PLM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358.htm 百度百科.
关键词: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困境;发展方向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含义及目的
什么是企业的信息化呢?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降低企业内外部协同成本,使企业更加灵活、更具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过程。
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上:第一是企业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自动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分析(CAD/CAE)、intranet/intemet、智能绘图仪等;第二是管理,用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生产经营、财务等数据进行处理,实现管理信息化。此过程是最基础的、大量的数据信息化过程,如工程数据管理(PDM)、设计过程管理(PPM);第三是经营,建立辅助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如企业资源计划(EI心)、办公自动化(OA)、电子商务(E.business)、辅助决策管理(DS),这是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具体到信息化技术上,备受关注的信息技术主要涉及三维建筑CAD技术、协同设计技术、建筑工程设计数据库、虚拟仿真技术以及网格技术。
二、国内建筑企业信息化普遍存在的问题
针对第1条中提出的信息化的三个层次上的含义及目的,结合笔者接触过的部分建筑设计企业,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方面:
(一)协同设计的不足。
目前国内的建筑设计企业,大部分简单的认为信息化就是用电脑画图(CAD),各专业之间没有互相沟通,设计过程中的资源没有共享,各专业内人员之间的沟通也处于当面交流或者电话交流的方式,每个人员及其所使用的工作站之间完全是一个信息的孤岛,其作用仅仅是计算机绘图代替了人工绘图,成品数据的储存从传统的图纸改变到电子文档。这与信息化的初衷相比起来仍有很大的差距。
工程设计是多专业综合的成果,强调的是整体技术水平,最终技术成果不是各专业的简单叠加,而是互有取舍,有退有进,所以相互协调配合的过程是设计过程的重要环节,最终设计产品质量很大部分取决于协同工作的水平和质量。工程施工中出现的设计问题,多数是由于设计周期短,各专业间协调不充分造成的。目前工程项目规模越来越大,设计周期越来越短,专业间协调越频繁,由于设计周期的要求,协调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设计阶段协调工作得不到应有保障,造成的返工和浪费惊人。因而,协同设计发展和运用不仅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技术手段,同时也为工程建设节约大量的宝贵资金,缩短了设计时间,为设计企业本身的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项目的整体建设缩短了周期。
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同专业内部、不同专业之间以及不同层面上都必须贯彻协同设计的理念,相同的CAD标准,设计过程中的三维数据必须在各专业间高效流传起来了,这样,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协调解决,以免造成反复修改的情况,浪费了设计人员大量的精力,耽误了设计时间,造成极大的浪费。
制造业普遍使用的是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LM),此系统贯穿了产品从立项开始到最后生产出成品(项目完工)的整个过程,也就是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其在协同设计上,主要是以软件(信息管理系统)及硬件(服务器及各工作站)为支撑,以网络为媒介,逐步覆盖从产品市场需求、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直到产品报废回收等全过程的管理,把设计理念贯穿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并逐步实现了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之间也通过PLM协同,设计数据的协同管理是最基本的协同,通过数据的生命周期阶段或者状态在不同人员之间形成协同,保证业务数据在整个生存周期的正确和完整。
对比制造业的信息化程度,建筑行业由于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尚难达到这样的水平,但是建筑业的管理者们也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信息化绝对不只是“一人一机”,绝对不是“丢图板工程”,更多的是通过一种技术手段,实现一种管理的飞跃,一种先进管理理念的技术化运用。
(二)信息化管理的不到位。
目前国内建筑设计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基本上停留在独立的财务软件,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办公半自动化,并未完全实现信息化的办公流程,设备资产管理停留在信息录入和存储这样的水平,尚没有达到国际上普遍通行的协同办公、辅助决策的水平。
三、企业信息化所面临的困境
(一)认识上的不足。
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多数是几十年历史的国有企业,长久的工作模式、管理模式对其管理者造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总认为企业只要能做好核心业务就行,对信息化的管理办法不重视,多数人对信息化的认识就是“一人一机”,“甩图板”。
(二)动力上的不足。
企业的信息化过程,是一个对传统的管理方式进行梳理、融入新的管理方式及管理理念的过程,是一场管理上的革命,如果对新的管理方式的执行力度不够,甚至会造成短时间内企业管理的混乱。老企业传统的工作模式,让企业人员(不光是领导者)难以适应新的管理办法。信息化是一个看不见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国有企业管理模式,很难让领导者决定去推进企业的信息化。
(三)经济因素的制约。
信息化的投入,包含软件(信息管理系统)、硬件(工作站及服务器)、网络系统的架设、人员培训等,这个投入多则上千万,少则上百万,而这又是一个看不见收益的投入,民营的中小企业一般做不起,而大型的国有企业,也因为综合了上述的两个因素,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源在企业信息化上。而国外的企业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及管理模式,企业的拥有者更重视企业长久的竞争力,能从更长远的方向去看待企业的发展。这可能也是目前国内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普遍落后于国际上同类企业的一个因素。
四、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信息化是一个庞大系统的工程,相比起制造业,建筑业的信息化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阶段,但就目前而言,建筑企业信息化急需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协同设计。
一方面需要为设计人员提供一套基于CAD的协同设计软件以及相应的设计辅助工具,其重点是解决人员间的协同,缩短设计时间,避免重复的工作及浪费,解决“错、漏、碰、缺”等核心的设计质量问题。另一方面,设计企业急待明晰CAD协同设计需要遵循什么样的协同规则,需要明晰过程中的人员职责和活动准则,其实质是为企业搭建一个将“设计”与“管理”进行一体化紧密集成的,真正意义上的协同设计平台。
(二)管理方面。
需要进一步提高管理系统的核心价值,从基于贯标文件进行规范化的生产过程管理、搜集各种过程信息阶段,逐步提高到按照成熟的项目管理理念,进行项目及项目群集的整体管理,特别是体现出费控与收支方面的管理,由此辅助企业对于运营与决策进行更全面的掌控。
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信息化过程是一个管理方法的革新,企业管理方式变化的过程,信息化本身是要花钱而又不出效益的,但是通过信息化可以使管理出效益,大大提高效率。所以企业的领导人,包括企业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确,推进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田哲,顾姣健.建筑企业ERP的研究与探讨.建筑经济.2003(1).
[2]李克明,企业信息化八大策略驱动.互联网周刊.2003(4).
[3]彭奇玉,设计院信息化的规划与实践 .工程建设与设计,2006(9).
[4]协同设计 http://baike.baidu.com/view/3224193.htm 百度百科.
[5]PLM http://baike.baidu.com/view/172358.htm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