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进行句法分析时,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概念就是主语。我国传统的汉语语法分析中并没有形成符合汉语实施和具有一定规律特点的主语的概念。虽然主语这个概念最早是出现在西方的语法体系中,在被我国的语言学家借鉴过来,但是并不能完全适应我们现代汉语的语言事实。本文将力图对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进行探讨和研究,揭示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
  关键词:现代汉语 语法 主语 意义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主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对句法进行分析时,主语更是分析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还是现代汉语中进行句型归纳的前提条件。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出发,弄清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从和别的语言建立相互联系的角度来研究,而且还是从不断加深汉语本身的理论来研究。在汉语中,语言学家们对主语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对于每一种语言中每一种结构里哪个短语是句子的主语并没有形成固定的看法。因此,对于主语在语法中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对主语定义的分析
  学术界语言学家们对于主语的各种争议最关键的是在主语的定义上。汉语中主语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主谓关系对主语的界定
  这种关于主语的定义界定主要是认为:主语是句子的组成部分,一般由名词、代词、具有名词作用的词来表现,它主要指事物;而谓语则是指行为、性质、属性等均属于这一事物。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一般可以将主语理解为一个话题。例如:(1)弟弟在看电影。这句话中,弟弟是主语,看是谓语。
  (二)关于主语是被陈述的对象的定义
  这种观点认为主语对于谓语来说是施事者,有的是受事者,或者是陈述的对象,一般而言,主语位于句子的最前面,后面紧跟着作谓语的主要动词或是谓语中心词。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将主语是施事者的主谓句称为是“施事主语句”;而将主语是受事者的主谓句称为是“受事主语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事主语句在汉语中被广泛应用,具有明显的特点:首先,受事主语句含有被动的含义。例如:(2)杯子给弟弟拿走了。(3)自行车被偷走了。(4)录音机修好了。在这几句话中,每句话均含有被动的含义,有的句子有明显的被动标志,而第(4)句话中没有任何被动的标志出现。其次,主语是有特定的含义的,也就是主语所提到的事物说话双方已经知晓,或者带有普遍的意义。例如:(5)书已经买来了。(6)那本小说看完了。(7)什么都吃一点儿吧。在第(5)句、第(6)句中的主语“书”、“那本小说”,一定是说话者双方都已知的事物,是特指的事物,而第(7)句中的主语“什么”是带有普遍含义的。最后,谓语不能是单个动词。例如:我们一般不能说“草莓买”、“鞋子拿”,除非是在特定的表示对比的句子中需要作出回答时的答语。总之,在现代汉语中,受事主语句就是一个被动句,并具有以上三个特点。
  (三)对于直接用一个主题或话题来定义主语
  这种观点认为,如果从汉语的习惯来讲,主语是要表现主体事物的。实际上就是谈论的主要事物,谓语则是对谈论主题的内容的说明,并不一定表示主语的动作或特点。例如:(8)他很聪明。(9)他的眼睛亮亮的。(10)今天是星期三。由于在汉语中主语一般可以理解为说话的一个主题或是话题,所以,主语在语义上可以是谓语动词的施事者、受事者、也可以是谓语动词的陈述主体等。
  三、主语语法意义分析的理论基础
  关于主语在现代汉语中的语法意义,很多专家学者进行过研究,但是“话题语法化理论”则是我们在进行句子分析时的理论基础。这对我们研究主语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很有帮助。
  (一)汉语是一种语用优先的语法
  这说明我们在研究汉语语法时,一定要把句法和御用关系放在首位。著名学者刘丹青认为:话题优先是汉语语法中语用优先的全面反映,在注重主语的语言中,通常主语更能比话题满足句子结构完整性的需要。但是主语和话题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区别,句子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必须存在一种选择关系,但是话题与谓语之间的关系就很宽松了,例如:(11)这样的做法大家肯定意见很大。(12)走就走。这两句话都符合话题的特点。针对语用优先的事实,必须建立起一种与之相适应的语用优先的语法体系。这种体系的建立并不会排斥句法在语法中的核心地位,同时也不否认语义平面在现代汉语语法中的积极作用。故此,语用优先主要是针对建立汉语的宏观研究体系而提出的。
  (二)汉语是一种话题优先型的语言
  在世界各地的语言体系中,汉语是一个典型的主题突出的语言体系,而英语则是主语突出的语言体系。这两种语言体系在语法形式上是有区别的:首先,主题的位置不同。对于话题突出的语言都具有特定标记主题的方式,汉语的主体一般置于句首。而对于非话题突出语言中主题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其次,双名词结构的使用。在双名词结构中,第一个名词是主体,第二个名词是主语,例如:(13)那个女人她姐姐生病了。这句话中的第一个名词“那个女人”是主题,第二个名词“她姐姐”是主语。但是在英语中这种双名词结构通常被认为是不符合语法的。第三,句子成分的空缺。作为主题突出的语言,汉语中允许主题、主语、宾语空缺,但是标准的英语语法中不允许这些成分的空缺。第四,关于特指的用法。英语中对于前面提到过的名词通常在前面加“the”,但是汉语中没有这项规定。第五,主语谓语的一致性。在英语语法中,要时刻注意句子中主语和谓语在人称、数上要保持一致性的原则。汉语则不需要通过语法手段保持主谓的一致。
  四、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主语和话题是不在同一层次上的分析,话题是以后总句子成分,是与评论相对的。从语法意义上来看,主语和谓语这种语法结构中,主语和谓语必须是相互适应的,在语义上有着较为严格的制约性。
  (一)主语在语义层面上的意义
  如果从语义上来看,在判断句和描写句中,主语一般是有生命名词,也就是说,在谓语动词前面如果既有有生命名词,又有非有生命名词,那么有生命名词就是句子的主语。另外,主语跟谓语动词之间存在着选择性关系,这种选择性的关系并不是英语中主谓之间的语法一致性,而是指施事者与受事者与事、工具等之间的关系,不过一般均由行为动词的施事者充当句子的主语。
  (二)主语在句法层面上的意义
  现代汉语中主语在句法上具有如下特点:一般是由一个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主语不带任何介词;主语的结构位置较为固定,一般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一般不能后移;主语也可以是句子的自然重音所在处。
  (三)主语在语用层面的意义
  主语在这一层面的特征不是很明显,一般有:跟句子中的宾语比,主语一般是已知的信息;主语可以被焦点化。
  总之,通过以上对现代汉语中主语的语法意义分析,主语是被置于谓语的左边不带介词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通常主语一般由有生命名词来充当,并和谓语的主要动词在语义上互相制约。所以,在今后分析主语时一定要对它进行不同层面上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顾云卿 从祛魅走向返魅——新知识观及其对语文课程的影响[J],语文建设,2011,10
  [2] 叶苍岑 《现代汉语语法基本知识》[M],北京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
  [3] 范晓 三个平面的语法观[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 马庆株 汉语语义语法范畴问题[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采用模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5个品种饲用玉米(Zeama)'s)的农艺性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取九=0.6644时,5个品种饲用玉米的农艺性状可以分为I(好)Ⅱ(中)Ⅲ(差)3个等级,BMS001和BMS002农艺性
报道了5个海南兰科植物新记录种:尾萼无叶兰(AphyllorchiscuadataRolfeexDownie)、中越双唇兰(DidymoplexisvietnamicaOrmerod)、粗茎苹兰[Pinaliaarnica(H.G.Reichenbach)Kuntze]、绿
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78份杧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9对AFLP引物共产生908个等位位点,平均每对引物产生100.89个等位位点,多态性带为794条,共产生42个特异性位点,
摘要:“跨文化学习”这个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成为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我们常说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过程是一个跨文化学习的过程,而学习外语的学生是否具备跨文化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汉语教师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本论文通过从汉语学习的跨文化性来解读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能力。  关键字: 跨文化学习 跨文化能力 汉语教师跨文化  “跨文化学习”这个概念在近几年已经成了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首先来
随着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显得越发重要。从业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继续教育质量的好坏,只有遵循规律,结合实际,积极进行改革,才能打造一支过硬的队伍,促进继续
摘要:当今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互联网不良信息的传播,给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更加注重从文学素养的层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凭借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德育名言进行教育,建立起学生和文学人物之间思想情感交流的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关键词:职业院校 德育教育 文学素养  中华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古至今都十分重视人们的德育教育和礼仪涵养,在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