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报纸要消亡的预言和论调近年来充斥着传媒界和学界,这种危言耸听的预言带来了很多弊端。周鸿铎教授指出,这种论调造成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迷茫。甚至一些新闻专业的老师在这一论断的影响下,开始考虑研究的转型,这对学生以及此专业的教师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对报纸即将消亡的主要论断
至于报纸消亡论的有影响力的预言制造者,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传媒界老总们的预言,他们身处一线,其预言易给人真实感。如《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在他的一系列报业断想中,说以后互联网将会一“网”打尽,网络将消灭其余一切媒体,而报纸则首当其冲;再如新闻集团的掌门人默多克,他预言报业会在40年后消亡,而他本身又是把新闻做到全世界的标志性人物,其预言的影响力自是不言而喻。二是学界人物的预言,人们自然相信学者专家不会随意妄下结论。如美国北卡罗列莱纳大学的菲利普·梅尔教授的预言更为精确,他说,美国的报纸将会在2044年10月结束。
在这两种预言下,更多的是“盲从者”,他们推波助澜,紧跟着大肆炒作报纸要消亡的言论,而这种炒作往往能使人处于非理性的迷茫之中,从而使“报纸消亡论”大有市场。对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已经有不少广告式的炒作,优点无限夸大,未来的发展近乎神话……这种宣传不能代替严肃的学术研究。在信息崇拜、速度崇拜、未来崇拜和科技崇拜的时尚中,传播理论研究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①
2005年政府打压房地产炒作以及对医疗广告的政策控制等,造成报纸广告收入下滑,加之西方报纸也暂时处于低迷期,而网络广告开始出现上升的对比,让这些预言者找到了预言的依据。
《纽约时报》前总编辑Seymour Topping来华演讲时谈到,美国报业有条重要规则:你必须接受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起伏,并根据市场的改变紧随其后地作出反应。这说明起伏是正常规律,报纸在长期高速增长后的高原期遇到一些萧条乃是正常。互联网的兴起,在世界上远没有达到消灭纸媒体的能力。
上述预言,我们也难以看到精确的实证分析与全面分析,预言者多是罗列几组数据而得出结论,但很多数据反差很大,让人看了很迷惑。正如童兵教授所说,国内传媒市场的统计数据既不规范,又缺少统一发布的机构。不加证实地利用这些不准确的数据,自然得出炒作化、主观化的预言。关于报纸灭亡论的观点,在广播产生后有之,电视产生后有之,本不应大惊小怪。可这次互联网的强大威力让预言者深信报纸这次是真正在劫难逃了,证据无非是互联网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海量性、综合性,凭借这几个特性,他们认为互联网将是无“媒”不摧。
事实并非这样。在时效上,除非特大事件,人们并不急于要求时效性;至于互动性,网络同样是显著性人物的话语领域,小人物的言论及其博客并不被重视,互动内容不被关注既影响热情也影响效果;至于信息量大,但受众处于海量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时,更需要信息的有选择的简化,而这正是报纸的优势。
所以,很多预言都是炒作式的、主观化的,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具体而言,下面几个因素是报纸不会终结的坚实屏障。
报纸不会消亡的几道屏障分析
网络传媒不能取代报纸,是因为其还存在以下几道屏障保护,如果不能跨越,网络媒体在未来的时间里,就还没有迹象能证实它会取代纸质媒体。
一是政治上的保护。在我国,报纸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首先从政策上,党和政府就不会坐视其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传媒取代不了报纸在宣传上的作用与效果,对党的政策、路线等的宣传,报纸仍是最主要的工具,如今成立的报业集团也是以党报为龙头,这是长期不会改变的。
2003年12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②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科特勒在1986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观念中又增加了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两个要素,将4P扩展为6P。在中国的传媒经营中,政治力量更是一种重要的因素。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舍弃其与现今制度不相容的部分。例如在我国办媒体是特许经营,史蒂文森认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世界各国的执政者都在传播媒介的控制和使用上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我国,新闻采访权将是传统媒体的长期优势之一,网络由于其不好监管等原因,我国一直没给其采访权,这一情况仍将延续,没有采访权,就无法在新闻深度上真正与传统媒体抗衡。
二是报纸本身的优势具有网络传媒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不能完全替代就意味着网络传媒不能消灭报纸。报纸本身的显著优势就是其价位低、可折叠性、可随身携带性等,这是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同时,报纸在深度报道的分析与解说上,均超过其余媒体。正如日本学者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中所说:在摸索报纸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报纸的优势之一就是电视和网络无法匹敌的“分析力”和“解说性”。
三是受众接受心理特点也意味着网络传媒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受众的接受心理分为三方面:求真、求近、易得心理。这三方面,报纸、广播、电视都有其优势。同时,越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傻瓜式的工具。
报纸随手打开即可以阅读,而网络在这方面的使用相对复杂,阻碍了人们在求知新闻时以网络媒体为主。同时,网络信息的真假混杂也是违背受众求真心理的一大障碍。求近心理,就拿地域接近性来说,地方媒体在这方面还存在缺陷,但人的特点是更关注本土新闻。资讯本土化对网络来说,还是很难做到顾及每一个边边角角的新闻的,这一点,网络没有优势。
四是在阅读习惯以及对人的健康维护上,其相对报纸具有劣势。在人类不断注重身心健康的理念下,纸质媒体还是会受到青睐,通过电子屏幕阅读,不但在视觉效果上与纸质媒体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还会损害眼睛。同时,电子辐射也是人们的担心之一。
同时,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很慢的,因此报纸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笔者作过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92%的人没有兴趣详细地看完一个光盘刻录的书籍,更不用说重复阅读。网络媒体只是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很难成为人们享受阅读乐趣的日常手段。
五是从二律背反的规律看,网络传媒的一些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网络的海量信息则是把人扔进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报纸正好可对信息进行取舍精编。海量信息是网络媒体相对纸质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但海量信息在给读者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阅读选择上的难度。海量信息对读者而言并无太大实际意义,反而会增加其内容筛选和阅读的难度。很多读者常常抱怨网络媒体浪费其太多时间,而看的都是些乌七八糟的八卦新闻以及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
可见,互联网是消磨时间的工具,是获得最急需信息的工具,但不是最好的新闻信息的提供者。
六是免费报纸也是最后的屏障。即使互联网真的具有报纸的所有优点,但也不意味着报纸就会灭亡。报纸一般采取两次售卖。第一次卖的是报纸,第二次卖的是广告。而现在许多报纸发行本来就是亏本运作,那么实在无奈时,完全可以做成免费报纸,减少发行量,提高发行针对性,以免费的形式来对付网络媒体,这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
结语
“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③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John F.Sturm认为,不管人们阅读的是传统纸质印刷报纸、报纸网站还是免费日报等其他形态的媒体样式,报纸依然具备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第四媒体,也没必要把它恐惧性地夸大,“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④所以,未来的媒介竞争格局中无非是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不存在一统天下的媒介。
注释:
①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7页。
②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③杰克·富勒?眼美?演著,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224页。
④李小翠、唐俊:《新媒体,在关注和热议中前行——2005年新媒体研究综述》,《新闻记者》,2006(3)。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编校:张红玲
目前对报纸即将消亡的主要论断
至于报纸消亡论的有影响力的预言制造者,大抵可分为两类:一是传媒界老总们的预言,他们身处一线,其预言易给人真实感。如《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在他的一系列报业断想中,说以后互联网将会一“网”打尽,网络将消灭其余一切媒体,而报纸则首当其冲;再如新闻集团的掌门人默多克,他预言报业会在40年后消亡,而他本身又是把新闻做到全世界的标志性人物,其预言的影响力自是不言而喻。二是学界人物的预言,人们自然相信学者专家不会随意妄下结论。如美国北卡罗列莱纳大学的菲利普·梅尔教授的预言更为精确,他说,美国的报纸将会在2044年10月结束。
在这两种预言下,更多的是“盲从者”,他们推波助澜,紧跟着大肆炒作报纸要消亡的言论,而这种炒作往往能使人处于非理性的迷茫之中,从而使“报纸消亡论”大有市场。对于互联网的传播特征,“已经有不少广告式的炒作,优点无限夸大,未来的发展近乎神话……这种宣传不能代替严肃的学术研究。在信息崇拜、速度崇拜、未来崇拜和科技崇拜的时尚中,传播理论研究者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①
2005年政府打压房地产炒作以及对医疗广告的政策控制等,造成报纸广告收入下滑,加之西方报纸也暂时处于低迷期,而网络广告开始出现上升的对比,让这些预言者找到了预言的依据。
《纽约时报》前总编辑Seymour Topping来华演讲时谈到,美国报业有条重要规则:你必须接受在经营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起伏,并根据市场的改变紧随其后地作出反应。这说明起伏是正常规律,报纸在长期高速增长后的高原期遇到一些萧条乃是正常。互联网的兴起,在世界上远没有达到消灭纸媒体的能力。
上述预言,我们也难以看到精确的实证分析与全面分析,预言者多是罗列几组数据而得出结论,但很多数据反差很大,让人看了很迷惑。正如童兵教授所说,国内传媒市场的统计数据既不规范,又缺少统一发布的机构。不加证实地利用这些不准确的数据,自然得出炒作化、主观化的预言。关于报纸灭亡论的观点,在广播产生后有之,电视产生后有之,本不应大惊小怪。可这次互联网的强大威力让预言者深信报纸这次是真正在劫难逃了,证据无非是互联网具有时效性、互动性、开放性、海量性、综合性,凭借这几个特性,他们认为互联网将是无“媒”不摧。
事实并非这样。在时效上,除非特大事件,人们并不急于要求时效性;至于互动性,网络同样是显著性人物的话语领域,小人物的言论及其博客并不被重视,互动内容不被关注既影响热情也影响效果;至于信息量大,但受众处于海量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时,更需要信息的有选择的简化,而这正是报纸的优势。
所以,很多预言都是炒作式的、主观化的,缺乏科学严谨的态度。具体而言,下面几个因素是报纸不会终结的坚实屏障。
报纸不会消亡的几道屏障分析
网络传媒不能取代报纸,是因为其还存在以下几道屏障保护,如果不能跨越,网络媒体在未来的时间里,就还没有迹象能证实它会取代纸质媒体。
一是政治上的保护。在我国,报纸作为重要的舆论宣传工具,首先从政策上,党和政府就不会坐视其消失,这是不争的事实。网络传媒取代不了报纸在宣传上的作用与效果,对党的政策、路线等的宣传,报纸仍是最主要的工具,如今成立的报业集团也是以党报为龙头,这是长期不会改变的。
2003年12月,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我们党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始终牢牢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②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科特勒在1986年提出的“大市场营销”观念中又增加了政治力量和公共关系两个要素,将4P扩展为6P。在中国的传媒经营中,政治力量更是一种重要的因素。
任何一项新技术,都会舍弃其与现今制度不相容的部分。例如在我国办媒体是特许经营,史蒂文森认为,“文化是阶级统治的一种工具”。世界各国的执政者都在传播媒介的控制和使用上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在我国,新闻采访权将是传统媒体的长期优势之一,网络由于其不好监管等原因,我国一直没给其采访权,这一情况仍将延续,没有采访权,就无法在新闻深度上真正与传统媒体抗衡。
二是报纸本身的优势具有网络传媒的不可完全替代性。不能完全替代就意味着网络传媒不能消灭报纸。报纸本身的显著优势就是其价位低、可折叠性、可随身携带性等,这是网络媒体无法取代的优势。同时,报纸在深度报道的分析与解说上,均超过其余媒体。正如日本学者中马清福在《报业的活路》中所说:在摸索报纸发展之路时,我们发现报纸的优势之一就是电视和网络无法匹敌的“分析力”和“解说性”。
三是受众接受心理特点也意味着网络传媒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受众的接受心理分为三方面:求真、求近、易得心理。这三方面,报纸、广播、电视都有其优势。同时,越是发达的时代,人们越需要傻瓜式的工具。
报纸随手打开即可以阅读,而网络在这方面的使用相对复杂,阻碍了人们在求知新闻时以网络媒体为主。同时,网络信息的真假混杂也是违背受众求真心理的一大障碍。求近心理,就拿地域接近性来说,地方媒体在这方面还存在缺陷,但人的特点是更关注本土新闻。资讯本土化对网络来说,还是很难做到顾及每一个边边角角的新闻的,这一点,网络没有优势。
四是在阅读习惯以及对人的健康维护上,其相对报纸具有劣势。在人类不断注重身心健康的理念下,纸质媒体还是会受到青睐,通过电子屏幕阅读,不但在视觉效果上与纸质媒体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容易导致视觉疲劳,还会损害眼睛。同时,电子辐射也是人们的担心之一。
同时,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是很慢的,因此报纸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对于一个学生来说,笔者作过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92%的人没有兴趣详细地看完一个光盘刻录的书籍,更不用说重复阅读。网络媒体只是人们娱乐的工具,而很难成为人们享受阅读乐趣的日常手段。
五是从二律背反的规律看,网络传媒的一些优势同时也是它的劣势。网络的海量信息则是把人扔进信息的汪洋大海里,而报纸正好可对信息进行取舍精编。海量信息是网络媒体相对纸质媒体的主要优势之一,但海量信息在给读者带来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阅读选择上的难度。海量信息对读者而言并无太大实际意义,反而会增加其内容筛选和阅读的难度。很多读者常常抱怨网络媒体浪费其太多时间,而看的都是些乌七八糟的八卦新闻以及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
可见,互联网是消磨时间的工具,是获得最急需信息的工具,但不是最好的新闻信息的提供者。
六是免费报纸也是最后的屏障。即使互联网真的具有报纸的所有优点,但也不意味着报纸就会灭亡。报纸一般采取两次售卖。第一次卖的是报纸,第二次卖的是广告。而现在许多报纸发行本来就是亏本运作,那么实在无奈时,完全可以做成免费报纸,减少发行量,提高发行针对性,以免费的形式来对付网络媒体,这是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
结语
“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它也会将这些强加在所携带的讯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③
美国报业协会主席John F.Sturm认为,不管人们阅读的是传统纸质印刷报纸、报纸网站还是免费日报等其他形态的媒体样式,报纸依然具备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对于第四媒体,也没必要把它恐惧性地夸大,“技术的指挥棒为人类指向的下一站,有可能是‘技术的高地’,也有可能是‘技术的漩涡’”。④所以,未来的媒介竞争格局中无非是又多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不存在一统天下的媒介。
注释:
①程世寿、刘洁:《现代新闻传播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117页。
②胡锦涛:《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上的讲话》,2003年12月5日。
③杰克·富勒?眼美?演著,展江译:《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224页。
④李小翠、唐俊:《新媒体,在关注和热议中前行——2005年新媒体研究综述》,《新闻记者》,2006(3)。
(作者为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副院长)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