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洪涝灾害是指因大雨、暴雨或持续降雨使低洼地区淹没、渍水的现象。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洪水是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而泛滥,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道路和桥梁被毁、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雨涝指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从而因渍生灾的现象。
其中雨涝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雨涝时期正是玉米大部处于灌浆成熟期,水稻处于扬花授粉末期,大豆处于鼓粒期。强降雨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内涝或洪涝,淹没大量农田,导致农作物受淹致死,或因长期积水造成缺氧,破坏了植株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减产。同时使农田土壤肥力流失嚴重,严重影响秋收作物的苗期生长,而且造成田间杂草滋生,病虫害有蔓延流行趋势。涝害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也不同,下面就粮食作物遭受洪涝的影响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作以介绍:
一、影响分析
(一)玉米方面
玉米生长盛期正是雨季,在低洼地种植易涝,导致大片玉米绝收。玉米受涝后下部叶片先枯黄,中上部叶色变浅,生育期推迟,不能正常成熟。
1、生长减慢,植株较弱
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周围缺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因此,玉米受涝时根系吸收的水分很少,在晴天中午前后,叶片发生萎蔫,光合作用减弱,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另一方面,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也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大大减少。
2、叶片发黄。茎秆变红
氮素流失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能力减弱。玉米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有机质中的有机氮。当受涝时,前者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会经反硝化作用而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到大气中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氧气,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无法分解有机物质,所以有机质中的氮素也就不能转化为根系可吸收的速效氮。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受涝地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很低,玉米由于吸收不到足够的氮素,叶片变黄。为了增强对这种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茎秆中的叶绿素转变成花青素,呈现紫红色。
3、根系发黑、腐烂
在受涝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气,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质发酵分解,大量积累二氧化碳,会使根系细胞受害。同时土壤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害的还原物质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大量出现,都会使根系受害。受害比较轻的表现为部分根系变黑,重的全部变黑、霉烂,以至整个植株死亡。涝害常与寡照同时发生,低温、寡照与涝害相结合,对玉米危害比较重,并且常常诱发病害蔓延,使玉米减产。农田积水,但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剧烈上升时,蒸腾加强,叶片很快发生萎蔫;土壤中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根系受害加重,所以高温强光的涝害对玉米的危害比较严重。
4、涝害往往伴随光照不足,温度偏低,日较差小及杂草丛生和病害蔓延等。
(二)水稻方面。
水稻受涝后,水稻有部分处于拔节期,有部分处于孕穗期,其受害症状是:
1、拔节期受淹
受涝时正在拔节的节间,随着淹水天数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节间延长程度愈大。但在水退后,植株节间以上的各节长度,淹水的反而比未淹水的要短。因此,全株高度也随着淹水愈久而愈短。在严重受淹情况下,由于植株体内养分消耗殆尽,在退水后,造成茎杆细弱,出现植株弯曲、折断以及倒伏后重新翘竖、挠折等畸形现象,这种弯曲茎也因淹水愈久而愈多。
2、孕穗期受淹
孕穗期间。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是水稻一生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同时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稃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没有小穗,只有穗轴)。且抽穗和成熟期推迟5—15天,每穗粒数减少,瘪谷增多。由于主茎幼穗伤亡,顶端生长受阻,使稻株地上部茎节的潜伏芽萌发成分枝,这种高节位分枝,一般在水退后2~3天内就会出现。这些分枝如后期温度高,也能抽穗结实,但由于主茎受涝衰败,养分供应不足,故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很低,最后导致严重减产。
(三)大豆方面
大豆耐涝的能力较差。受淹的大豆根系缺氧,影响水的吸收,致使上部缺水而萎蔫,大豆受渍后,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基部叶片出现落黄现象,特别是大豆只要被水淹过的部位,不易产生分枝和结荚,已开花结荚的也易脱落。
二、防治对策:
1、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
2、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3、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4、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5、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6、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作者单位:157400黑龙江省宁安市气象局)
其中雨涝在农业生产中主要危害农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破坏农业生产以及其他产业的正常发展。雨涝时期正是玉米大部处于灌浆成熟期,水稻处于扬花授粉末期,大豆处于鼓粒期。强降雨造成的不同程度的内涝或洪涝,淹没大量农田,导致农作物受淹致死,或因长期积水造成缺氧,破坏了植株正常的生理机能导致减产。同时使农田土壤肥力流失嚴重,严重影响秋收作物的苗期生长,而且造成田间杂草滋生,病虫害有蔓延流行趋势。涝害对各种作物的影响也不同,下面就粮食作物遭受洪涝的影响和应采取的预防措施作以介绍:
一、影响分析
(一)玉米方面
玉米生长盛期正是雨季,在低洼地种植易涝,导致大片玉米绝收。玉米受涝后下部叶片先枯黄,中上部叶色变浅,生育期推迟,不能正常成熟。
1、生长减慢,植株较弱
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需要能量,土壤水分过多使根系周围缺氧,只能进行无氧呼吸,能量转换效率降低,不能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根系吸收水肥的需要。因此,玉米受涝时根系吸收的水分很少,在晴天中午前后,叶片发生萎蔫,光合作用减弱,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另一方面,根系吸收的营养物质也因能量供应不足而大大减少。
2、叶片发黄。茎秆变红
氮素流失导致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能力减弱。玉米的氮素营养主要来源于溶解在水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及有机质中的有机氮。当受涝时,前者一部分被流失,另一部分会经反硝化作用而还原为气态氮而跑到大气中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氧气,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无法分解有机物质,所以有机质中的氮素也就不能转化为根系可吸收的速效氮。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受涝地块土壤中速效氮含量很低,玉米由于吸收不到足够的氮素,叶片变黄。为了增强对这种不利环境的抵抗能力,茎秆中的叶绿素转变成花青素,呈现紫红色。
3、根系发黑、腐烂
在受涝土壤中,由于缺乏氧气,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强,有机质发酵分解,大量积累二氧化碳,会使根系细胞受害。同时土壤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害的还原物质硫化氢、氧化亚铁等大量出现,都会使根系受害。受害比较轻的表现为部分根系变黑,重的全部变黑、霉烂,以至整个植株死亡。涝害常与寡照同时发生,低温、寡照与涝害相结合,对玉米危害比较重,并且常常诱发病害蔓延,使玉米减产。农田积水,但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烈,温度剧烈上升时,蒸腾加强,叶片很快发生萎蔫;土壤中嫌气性微生物活动加剧,根系受害加重,所以高温强光的涝害对玉米的危害比较严重。
4、涝害往往伴随光照不足,温度偏低,日较差小及杂草丛生和病害蔓延等。
(二)水稻方面。
水稻受涝后,水稻有部分处于拔节期,有部分处于孕穗期,其受害症状是:
1、拔节期受淹
受涝时正在拔节的节间,随着淹水天数和淹水深度的增加,节间延长程度愈大。但在水退后,植株节间以上的各节长度,淹水的反而比未淹水的要短。因此,全株高度也随着淹水愈久而愈短。在严重受淹情况下,由于植株体内养分消耗殆尽,在退水后,造成茎杆细弱,出现植株弯曲、折断以及倒伏后重新翘竖、挠折等畸形现象,这种弯曲茎也因淹水愈久而愈多。
2、孕穗期受淹
孕穗期间。特别是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是水稻一生中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最弱的时期,对外界不良条件反应极为敏感,此时受淹,会出现烂穗、畸形穗等现象。同时未死亡的幼穗颖花和枝梗退化严重,抽穗后白稃多。甚至会出现畸形穗(没有小穗,只有穗轴)。且抽穗和成熟期推迟5—15天,每穗粒数减少,瘪谷增多。由于主茎幼穗伤亡,顶端生长受阻,使稻株地上部茎节的潜伏芽萌发成分枝,这种高节位分枝,一般在水退后2~3天内就会出现。这些分枝如后期温度高,也能抽穗结实,但由于主茎受涝衰败,养分供应不足,故每穗粒数减少,结实率很低,最后导致严重减产。
(三)大豆方面
大豆耐涝的能力较差。受淹的大豆根系缺氧,影响水的吸收,致使上部缺水而萎蔫,大豆受渍后,由于根系活力下降,基部叶片出现落黄现象,特别是大豆只要被水淹过的部位,不易产生分枝和结荚,已开花结荚的也易脱落。
二、防治对策:
1、通过水利和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涝害的发生。
2、实行深沟、高畦耕作,可迅速排除畦面积水,降低地下水位,雨涝发生时,雨水及时排出。
3、洪涝发生前,如作物接近成熟,应组织力量及时抢收,以免洪涝损失。
4、洪涝灾害发生过程中,要利用退水清洗沉积在植株表面的泥沙,同时要扶正植株,让其正常进行各种生理活动,尽快恢复生长。
5、洪涝灾害过后,必须迅速疏通沟渠,尽快排涝去渍。还要及时中耕、松土、培土、施肥、喷药防虫治病,加强田间管理。如农田中大部分植株已死亡,则应根据当地农业气候条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热量条件,及时改种其它适当的作物,以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6、旱地怕涝作物要采取联片种植,做到排灌分家,避免水田和旱田用水相互矛盾。
(作者单位:157400黑龙江省宁安市气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