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民众就医行为研究

来源 :医学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yuwu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民众就医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疫情下民众就医行为提出建议。方法:对30个省份的民众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利用卡方检验和秩和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有效问卷1025份,不同职业、收入的民众在疫情期间的就医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疫情期间与非疫情期间民众所选择的治疗方式及所选择的医疗机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疫情期间民众选择线上问诊就医所占比例由18.93%增至45.66%;选择综合医院作为就医机构所占比例由35.90%增至57.27%
其他文献
目的:构建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为紧急医学救援队伍科学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胜任力模型,运用文献回顾和行为事件访谈、专家咨询的方法,搭建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岗位胜任力概念模型并编制调查问卷,采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并开发紧急医学救援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结果:模型相关指标的收敛效度(因子载荷>0.50,AVE>0.50,CR>0.70)、区分效度及高阶评估模型拟合度(GOF=0.77>0.36,R 2>0.35)均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模型信效度、拟合度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与核心驱动力,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智能化应对提供了重要契机。在分析人工智能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适用性的基础上,从监测预警、病毒溯源、诊断救治、传染源控制、疫后恢复5个方面探讨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中的创新性应用。综合现阶段初步实践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中有巨大应用潜能,但也存在效能偏低、算法黑箱、责任主体模糊、隐私泄露等问题。未来应从注重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完善算法治理机制、理清责任权属、加大个人隐私保护力度等多方面入手,创造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良好环境
目的:构建我国医患信息沟通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地区验证,为改善医患关系提供参考。方法:以层次分析法为基础,建立我国医患信息沟通评价的多级指标,并细化为评价问卷,对全国4个区域的医患群体调查数据进行加权综合评价。结果:共得到有效问卷4508份,4个区域医患信息沟通评价一级指标(B)由大到小的排序顺序基本一致,依次为现有平台(B5)、政府(B2)、医患双主体(B1)、媒体及网络(B3)、相关协会(B4),但在二级指标的权重数值上呈现差异。结论:4个区域医患群体参与医患信息沟通的意愿有差异,政府作为政策主导,应加
目的了解2009年-2019年天津市河北区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09年-2019年天津市河北区居民死因监测数据,采用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及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年-2019年天津市河北区全死因报告70,160例,心脑血管占33,607,其中心脏病20,855例,脑血管12,752例,分别占全死因47.90%、29.72%和18.18%。心脑血管病粗死亡率455.10/10万-529.49/10万,标化死亡率124.27/10万-1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