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友无声

来源 :新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T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0月14日,由大学生排演的话剧《谢希德》在复旦大学相辉堂上演,近千名新生观看了中国第一位重点大学的女校长——谢希德历经磨难学成回国后治学治校的感人故事。
  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固体物理学家谢希德是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科的开创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她几乎终身与病痛相伴相随,为了深爱的祖国,为了钟情的事业,倾尽了毕生的才智和心血,无怨无悔。在朋友眼中,她熟悉西方文化,但又是一位典型的东方女性。在儿子和弟子的眼中,她亦师亦友,和她交流如沐春风,总能得到无私的帮助。她的笑容会让人感觉到那颗友善的心,感觉到一种亲和力。
  多读书 读好书
  谢希德1921年3月19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早年随父亲谢玉铭教授在北京生活。谢玉铭当时在燕京大学任教,是颇有建树的物理学家。
  在谢家的赤湖故居(也是谢氏瑞胜房的祖厝)有一对联:“圣贤有典师前辈,孝友无声养太和”,据传是谢希德的曾祖父留下的。谢家数代都是书香诗礼之家,非常注重子女的教育,诗礼传家便是谢家的家风。她小时候最爱的地方就是父亲的书房,里边的书不管是否看得懂,她都爱翻开来读一读。越看,她的知识水平就越有所长进;越看,她求知的兴趣就越浓。因此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学习基础。
  高中毕业后谢希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湖南大学,但天有不测风云,骨结核在这时找上了她。在上个世纪30年代,结核病犹如今天的癌症,往往被认为是一种不治之症,谢希德不得不休学。在卧床治病期间,她自学了大学英文、数学。4年后,她顽强地战胜了疾病,终于踏进了大学的殿堂,考入厦门大学。
  谢希德的三个弟弟都是高级工程师,故谢家有“父女两博士,兄弟三高工”之称。谢希德在世之时,故乡的侄孙辈曾去找她,她无所赠,只再三嘱咐,务必要后辈们多读书,读好书。
  沧海横流执掌复旦
  1946年,谢希德毕业于厦门大学,次年进入美国史密斯学院,两年后获硕士学位,再过两年又获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哲学博士。学成后,即与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曹天钦在英国结成伉俪,并双双克服种种阻力回到新中国,报效祖国。
  在科研方面,她白手起家,1956年,谢希德从编写中国第一本半导体教材起步,为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力更生发展电子工业奠定了基础。1958年,她创办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并任副所长(1958~1966)。在她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坚持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并重,为上海半导体工业发展和基础研究创建了必要的条件,培养了一支队伍。
  带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1983年,她出任复旦大学校长,提出要把复旦大学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她率先提出在高校引入竞争机制,并采取破格提升的方法,使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她还曾担任世界银行给中国贷款的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组长,用出色的工作为我国几十所大学改善了教学和科研条件,她的为师之道让很多学生今生难忘。一個小细节让复旦大学物理系的一位年轻教授至今犹记。当年他在博士论文中对自己的研究项目用了“首创性”三字加以形容,谢希德在这三个字下重重画线,并写下:“是否具有首创性,应由别人来说……”治学之严谨求真,令学生终生铭记。
  巧思勤学 举案齐眉
  谢希德在35岁那年才生下儿子曹惟正,她对儿子教育很严。曹惟正小时还因贪玩挨过打,当然,母亲更多的是亲切地开导他,曾经还指导他安装半导体收音机。儿子出生之后没多久,谢希德就赴北京编写教材,培养我国半导体人才。她只有通过丈夫曹天钦寄来的信和照片,才能了解儿子的成长情况。“文革”期间,曹天钦先生被关进了牛棚,谢希德也不能上课了。于是,谢希德有机会用自己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了。
  曹惟正记得,有一天,母亲回家时从包里拿出一套单管半导体收音机的组装零件,对他说:“你从小就喜欢动手做船模,现在动手试试装收音机。我自己没装过,但是可以给你一些理论上的指导,我们来一个理论结合实践吧。”曹惟正开始学装收音机,每当他遇到困难时,母亲就耐心地和他一起分析,找出线路问题。有时候也帮他做一些计算,从理论上帮他。当他装的收音机传出音乐声时,母亲比他还开心。装完了单管机,母子俩又理论和实践结合,装了四管和八管收音机。曹惟正说:“其实那时候妈妈不能正常教学,她的心中非常痛苦,指导我的时候,让她重温了和学生打交道的快乐。”虽然曹惟正是谢希德的独子,但谢希德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上大学了,曹惟正有一次跟母亲说:“你的车去学校时,把我的被子也带去吧。”谢希德想了想说:“我可以帮你把被子带到学校,但是谁把你的被子拿到宿舍楼去呢?”曹惟正听出了话外之意,于是自己骑着自行车把东西带到宿舍,从此以后,自己能做的事情就再也没有麻烦过母亲。
  谢希德与丈夫曹天钦在1956年的同一天入党,1980年同时成为中科院院士,他们甚至共同立下遗愿,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1988年,曹天钦因大脑受损住院。那时的谢希德既是复旦大学的校长,又是上海市政协主席,每天忙得分身乏术,而且自己的乳腺癌也尚未痊愈。但是只要人在上海,她每天下午3点准时到医院陪伴丈夫,帮他活动关节,还为他念诗、出题,帮助老伴恢复记忆。她像最普通的东方女性一样宽容、坚韧,对伴侣相濡以沫,矢志不渝。
其他文献
杜鸣心,91岁。中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就学于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1954年赴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归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至今,是该学院十名特聘教授之一、终身学术委员。共创作各类体裁音乐作品近百部,代表作有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与吴祖强等人合作)、《牡丹仙子》,交响幻想曲《洛神》,交响曲《长城颂》等,曾获得全国第八届交响音乐比赛金奖、金钟奖终身成就奖等。  
期刊
叶连平,92岁,安徽省乡村退休教师。自1978年从教,叶连平坚守三尺讲台40余年,被乡亲们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他先后荣获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优秀教师等称号。  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村的叶连平,是一名年过九旬的退休教师,仍活跃在教学一线。62岁,他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只要有代课机会,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在教室。  叶连平生活的卜陈
期刊
吴良镛,97岁。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榮获改革先锋称号,后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著名的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这样评价:“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同样,谈起吴良镛大家都会想起菊儿胡同,菊儿胡同是他的巅峰之作,也是他学术道路上的
期刊
在又一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回首间,我们的恩师,您现在还好吗?  老师,我没有忘  (蓝河 著名汽车人)  我的初中班主任姓郜,来自上海,我们常背地里模仿他的“海派普通话”。郜老师是我们的工业基础知识课(简称“工基课”)老师。  也许是因为郜老师讲课时用了生动形象的自制教具,也许是他那极具特点的语言和认真态度,使我这个贪玩的学生奇迹般地记住了“特轮轴”(上海普通话常把“凸”念成“特”)、活塞、连杆以及
期刊
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称它为老年痴呆症,其实它只占老年痴呆这个大群体的三分之二。它是一种慢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至今无法治愈,正在成为众多老年人的病痛和万千家庭的负重。随着电视剧《都挺好》、综艺节目《忘不了餐厅》的热播,失智老人逐渐得到社会关注。很多作家也写下自己亲人失智后的生活和感受,在这些故事中,有爱的见证,也有对自我的追寻。时而令人感伤,时而让人抿嘴一笑。  
期刊
随着养老观念的逐步开放,学习成为我国老年人的新型养老方式。2019年7月27日,国内首份以不同群体视角出发覆盖全民学习方式的《全民学习报告》在首届GET教育科技文化节上发布,这也是一份聚焦老年群体的学习报告。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目前全国有700多万老年人在老年大学等机构学习,有上千万老年人通过社区教育、远程教育等形式参与学习,初步形成了以多部门推
期刊
我的故乡,离城百来里的一个小山村。  40多年前,住着30几个村民。  几亩山坡薄地,旱涝不收,  扶贫干部灵机一动,  600多间明清古建村屋是财富。  这个村子很小,名气很大。  那是被烽火熏染过的抗日前哨,  如今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  家家户户打开老屋的门锁,  小村里的八方游客应接不暇。  现在小山村有了新的称谓,  “北京市美麗的乡村”,  “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这就是门头沟
期刊
大院里生长着一颗古朴的老黄杨,树冠恰似三朵吉祥的云霞,常有麻雀在黄杨树上欢唱。退休后闲来无事时,我便登上坚挨黄杨的厨房的平顶,饶有兴致地看望这些欢唱的麻雀,有时嘴里还吹着口哨,逗这些麻雀。麻雀们见我也“唱歌”,欢叫得更厉害。我在厨房顶上撒了一些米劳它们,可栖闹在黄杨树枝间的麻雀光是叽叽喳喳地叫唤,却没有一只敢下来啄食。我有些扫兴地离开厨房顶,顿时发现麻雀儿们三三两两地都从树上飞了下来,啄上几粒米后
期刊
2019年起,《新天地》小课堂将每月陪伴读者朋友们。您只需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杂志二维码,即可观看每期精彩内容。3月,献上北京乐活堂养老服务促进中心(简称“北科乐活堂”)带来的系列“活力小课堂”,让我们动起来,共同迎接春天的到来!  更有热心读者,在参与杂志2月活动“说出新年愿望”时,许下了“想参与小课堂,让更多人热爱剪纸这门艺术”的心愿,《新天地》助他愿望成真。  北科乐活堂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注册
期刊
各位《新天地》杂志的老年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是申纪兰。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底,我被选上了“改革开放杰出贡献100人”之一,授予我“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進模范代表”,说我是“改革先锋”。其实,我从未想过这些荣誉,这都是党和国家给予的,我就想着,虽然今年我90岁了,但还要在岗位上继续发挥作用,不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3月8日是国际妇女节,是为了庆祝妇女为社会做出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的节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