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对于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50例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0%,对照组复发率为13.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与头晕头痛,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法莫替丁;奥硝唑;慢性胃炎;效果
日常生活中慢性胃炎十分常见,在各种胃部疾病中慢性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然而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故而尚未清楚该病确切发病率,在胃镜检查患者中大约占80%[1],且随着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也会上升。该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则存在反酸、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不适、嗳气以及隐痛等表现,规律不明显,可于进食后加重。若病情严重还会出现胃穿孔、胃溃疡以及胃出血现象,导致患者痛苦强烈,且伴随有消瘦与贫血等表现。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本文现探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选取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接受内镜、活检以及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胃炎;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全身系统疾病、心脑肝肾重要脏器疾病以及消化性溃疡患者;②为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按照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50例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为35至63岁,平均(47.3±4.8)岁;病程为1年至17年,平均(8.5±2.1)年;萎缩性胃炎26例,浅表性胃炎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为33至64岁,平均(48.7±5.2)岁;病程为1年至16年,平均(8.9±2.4)年;萎缩性胃炎28例,浅表性胃炎2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基础治疗,控制饮食,禁止酸、辛辣等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的食物并使用法莫替丁(国药准字H32024220,产自南京制药厂)20mg,2次/d,疗程为7d,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国药准字H20040325,产自西安万隆制药),静脉滴注,浓度为0.05%,用量为100ml。2次/d,疗程为7d,共治疗6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临床《慢性胃炎疗效评定标准》[2]:痊愈: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改善明显;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轻微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变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为消化道反应,1例为头晕头痛,发生率为4.0%;对照组9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表现为消化道反应,4例表现为头晕头痛,发生率为2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众多,主要诱因则为幽门螺旋杆菌。当前临床尚未明确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密切关联于自身免疫因素、进食过热或过冷、食用食物过于粗糙、感染以及长期饮烈酒等导致胃黏膜产生损伤。临床经过大量实践后明确消化系统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关联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已经证实诱发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研究后得知但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为阳性均存在胃窦炎,而正常人群若吞噬幽门螺旋杆菌则会损伤胃黏膜。
临床对于慢性胃炎有诸多分类方法,国内使用最多的为Schindle方法,将慢性胃炎主要划分为肥厚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由于临床尚未经病理证实肥厚性胃炎,因此已经弃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而结合患者病变部位又可将萎缩性胃炎划分为胃体胃炎与胃窦胃炎。我国2000年慢性胃炎学术会议结合当前研究成果与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特殊性胃炎以及浅表性胃炎。
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则为对损伤因子进行消除或者减少,以提升胃黏膜抵抗力。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因,因此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是避免该病复发的关键所在。临床临床有诸多药物治疗慢性胃炎,但是尚未有单一药物可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治,因此临床多采用联合疗法。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单一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0%,对照组复发率为13.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与头晕头痛,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许美玲研究结果相近[3]。
在上述两种药物中,奥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衍生物,主要代谢于肝内,其抗生物机理为在无氧环境下分子中硝基被还原为氨基或者形成自由基相互作用于细胞成分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进而有效抗菌,在临床治疗肠道感染中比较常见,多用于对大肠杆菌、链球菌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可形成自由基后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但是少数患者会出现轻度头晕、胃部不适以及恶心等。法莫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该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于H2受体,减少壁细胞中胃酸的分泌与cAMP的产生,尽快缓解病变胃黏膜与水肿现象,促使胃黏膜血流量更好保护血管黏膜。相较于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酮类药物其有更优良的抑酸作用并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但是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头晕以及口干等症状。
综上所述,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78-79.
[2]黄小华,郑俊,黄黎明等.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急慢性胃炎74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78.
[3]许美玲,卢倩文.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6):8-9.
关键词:法莫替丁;奥硝唑;慢性胃炎;效果
日常生活中慢性胃炎十分常见,在各种胃部疾病中慢性发病率排在第一位,然而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故而尚未清楚该病确切发病率,在胃镜检查患者中大约占80%[1],且随着年龄增长该病发病率也会上升。该病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多数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则存在反酸、食欲不振、腹部胀满不适、嗳气以及隐痛等表现,规律不明显,可于进食后加重。若病情严重还会出现胃穿孔、胃溃疡以及胃出血现象,导致患者痛苦强烈,且伴随有消瘦与贫血等表现。临床多采用药物治疗,本文现探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选取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纳入标准:①接受内镜、活检以及临床表现确诊为慢性胃炎;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全身系统疾病、心脑肝肾重要脏器疾病以及消化性溃疡患者;②为哺乳期或者妊娠期妇女。按照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采用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50例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23例;年龄为35至63岁,平均(47.3±4.8)岁;病程为1年至17年,平均(8.5±2.1)年;萎缩性胃炎26例,浅表性胃炎1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年龄为33至64岁,平均(48.7±5.2)岁;病程为1年至16年,平均(8.9±2.4)年;萎缩性胃炎28例,浅表性胃炎2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基础治疗,控制饮食,禁止酸、辛辣等会对胃肠道产生刺激的食物并使用法莫替丁(国药准字H32024220,产自南京制药厂)20mg,2次/d,疗程为7d,共治疗6个疗程。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国药准字H20040325,产自西安万隆制药),静脉滴注,浓度为0.05%,用量为100ml。2次/d,疗程为7d,共治疗6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临床《慢性胃炎疗效评定标准》[2]:痊愈:治疗结束后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改善,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改善明显;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好转,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黏膜炎症轻微改善;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变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SPSS18.0对上述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对比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及复发率对比 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共有2例出现不良反应,1例为消化道反应,1例为头晕头痛,发生率为4.0%;对照组9例出现不良反应,5例表现为消化道反应,4例表现为头晕头痛,发生率为20.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黏膜慢性炎症,其病因众多,主要诱因则为幽门螺旋杆菌。当前临床尚未明确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多认为密切关联于自身免疫因素、进食过热或过冷、食用食物过于粗糙、感染以及长期饮烈酒等导致胃黏膜产生损伤。临床经过大量实践后明确消化系统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关联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也已经证实诱发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临床研究后得知但凡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检查为阳性均存在胃窦炎,而正常人群若吞噬幽门螺旋杆菌则会损伤胃黏膜。
临床对于慢性胃炎有诸多分类方法,国内使用最多的为Schindle方法,将慢性胃炎主要划分为肥厚性胃炎、浅表性胃炎以及萎缩性胃炎。由于临床尚未经病理证实肥厚性胃炎,因此已经弃用。本组研究中所有患者均为萎缩性胃炎与浅表性胃炎。而结合患者病变部位又可将萎缩性胃炎划分为胃体胃炎与胃窦胃炎。我国2000年慢性胃炎学术会议结合当前研究成果与我国临床实际情况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特殊性胃炎以及浅表性胃炎。
临床治疗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则为对损伤因子进行消除或者减少,以提升胃黏膜抵抗力。由于幽门螺旋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因,因此根治幽门螺旋杆菌是避免该病复发的关键所在。临床临床有诸多药物治疗慢性胃炎,但是尚未有单一药物可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根治,因此临床多采用联合疗法。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单一法莫替丁治疗,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加用奥硝唑,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3%,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2.0%,对照组复发率为13.6%,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5%,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反应与头晕头痛,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许美玲研究结果相近[3]。
在上述两种药物中,奥硝唑属于硝基咪唑类衍生物,主要代谢于肝内,其抗生物机理为在无氧环境下分子中硝基被还原为氨基或者形成自由基相互作用于细胞成分而导致微生物死亡进而有效抗菌,在临床治疗肠道感染中比较常见,多用于对大肠杆菌、链球菌以及幽门螺旋杆菌的治疗,可形成自由基后有效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但是少数患者会出现轻度头晕、胃部不适以及恶心等。法莫替丁属于H2受体拮抗剂,该药物通过竞争性结合于H2受体,减少壁细胞中胃酸的分泌与cAMP的产生,尽快缓解病变胃黏膜与水肿现象,促使胃黏膜血流量更好保护血管黏膜。相较于雷尼替丁、西咪替丁等酮类药物其有更优良的抑酸作用并可减少不良反应,同时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但是少数患者出现腹泻、头晕以及口干等症状。
综上所述,对慢性胃炎患者采用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可减少不良反应与复发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李丽.法莫替丁联合奥硝唑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34):78-79.
[2]黄小华,郑俊,黄黎明等.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急慢性胃炎74例疗效观察[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8):1478.
[3]许美玲,卢倩文.奥硝唑联合法莫替丁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2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