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没从全球化“吃亏”,而是“吃醋”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i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一段时间以来,美国政府接连做出从各种“退群”到肆意挥舞贸易大棒的激进行动。这些做法令人不禁疑问:美国到底怎么了,为何要站在全球化大趋势的对立面?
  其中一个答案耐人寻味,即美国越来越不自信了。这种说法的逻辑大概是,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原本不该这样挥霍自身的能力与信誉,而它今天一意孤行,完全是因对自身现况与前景失去了信心,甚至到了必须“自救”的地步。这种“不自信”的说法存在合理性,但也要做两面观:一方面,美国的不自信是客观的,其中最大的不自信源自它对当前全球化大趋势的不适应;另一方面,美国为此采取的“自救”南辕北辙、害人害己,不但无法自救,反而正在为全世界制造新的不确定性。
  首先,美国的不自信是21世纪以来多重困境累积的必然结果。必须承认,从2001年“9·11”事件到2008年金融危机,再到近年来美国国内反建制与民粹主义浪潮抬头,加之全球资本流动带来的实体经济空心化和移民涌入带来的无多数族裔化等发展问题如影随形,21世纪以来的美国无法避免地陷入国内外多层次的困顿局面。
  面对这些困境,美国两党政治精英不但受困于党争极化而无法以及时的政策调整加以应对,反而在狭隘的竞选政治趋势下,推出片面固化不同特殊群体支持的公共政策。在这种扭曲逻辑下产生的内外政策缺乏全民性或国家性,充斥着特殊利益倾向和随着政党轮替而反复的摇摆性。
  面对长期持续的国内外困局,两党政治人物的最佳说辞就是外部归因,将所有责任都推给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大潮。这种话语体系在短期内可能会让美国某些选民买账,但长期而言一定会损害美国国运,本质上是一种无法解决问题、无法真正回应民众切实需求的不自信。
  其次,美国的不自信是无法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从过去三十多年甚至一百多年的全球化发展历程看,美国毫无疑问是最大受益者。但近段时间的美国,却在全世界面前抛出所谓“吃亏”的论调。客观讲,美国不是“吃亏”,而是在为全球化普惠全世界而“吃醋”。有统计显示,过去十年中,新兴市场国家贡献了全球经济发展50%以上的动力,金砖国家GDP总量已直追美国。
  谁都知道,美国不可能成为唯一受益者,更不可能阻止经济全球化的稳健步伐,但美国政府偏要挑战、修改世界各国共享的国际规则。这种自己生病却强迫别人吃药的做法,虽然不是全然去全球化或孤立主义,却使美国一贯的“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功利本质暴露无遗,而且背离了当今全球化的历史内涵和现实真谛。不是全世界更依赖美国,而是美国更依赖世界——不自信的美国无法直面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
  再次,美国的不自信是植根于国家特性的“偏执风格”再次复发。按照美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施塔特在1960年代提出的经典判断,美国政治历史中总会阶段性地浮出某种极度偏执的倾向,即某些精英总是认为其笃信的价值观体系和政治经济现况,正受到某些难以名状的系统性的巨大潜在威胁,而唯一应对这些巨大威胁的举措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反击,甚至不惜矫枉过正、自我损耗。
  就历史事实对照观察,从“一无所知”运动到“三K党”,从麦卡锡主义到关于奥巴马的出生地质疑,甚至到2016年大选中被利用了的民怨宣泄……“偏执风格”可谓比比皆是,似乎在任何一刻美國都需要一个“想象中的敌人”。而如今的“偏执”复发显然受到了前述国内外两层困境的极大刺激。于是,无论大西洋彼岸还是太平洋彼岸,所有人都成了美国在“偏执风格”驱动下必须应对的对手而且需要采取近乎“自杀式”的方式加以阻击。这种过激反应背后绝不是未雨绸缪,而是美国失去自信心后的走火入魔。
  不可否认,美国的不自信以及因此做出的各种举动,正在让全世界承担成本,比如全球治理的暂时真空或某些热点问题的持续复杂化,等等。虽然这种成本必将是短期的,但世界各国也都应对此做好充分应对准备。只有对暂时困难做出必要准备,才能重塑更为公平、正义、和平、稳定的世界新秩序。其中,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所要承担的引领作用至关重要。
  面对不自信的美国,中国的应对至少应在三个维度上加以推进。首先,打开美国看美国。要进一步重视对美国国内不同政治、经济、社会板块及其变动与相互挤压的全面理解;将美国如今的做法置于历史比较、国内驱动、某些特殊群体利益乃至决策者个人等视角加以综合考量;深刻而准确地把握其内部根源;区别对待美国国内的不同逻辑与诉求;精准而符合规则地创造实现塑造的空间与效果。
  第二,绕开美国看美国。虽然中美关系仍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切勿在中美关系的框架内审视对外政策,而要在全球外交战略的大框架内经营中美关系。冷眼向洋看到彼岸的美国与稳健走在“一带一路”上回望到的美国一定大不相同。面对美国因不自信而抛出的各种招式,中国的见招拆招当然不仅仅是针锋相对,更要纵横捭阖、展开全面攻势。面对美国的交易思维与极限施压,中国也应充分打好手里的每一张牌。
  第三,通过认清自己看美国。通向内心的路才是最漫长的路,这句话用在中美关系上,其实就是要重视中美两国国内需求为两国关系发展提供的最重要且强劲的动力。对中国而言,中美关系从建交到深化发展,完全符合中国改革开放的战略需求;中美关系的继续深化,也一定符合中国的深化改革与高质量发展需求。对美国而言,中国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也持续使其获益。虽然如今出现了一些对华负面判断,但维持世界和平稳定、为各自国内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空间与国际环境,一定是中美两国“非零和”的关键交集,或者说是最大共识。对此,中方充满信心,而不自信的美国也应尽快认识到这个现实。
  (摘自“盘古智库”微信公众号)
其他文献
读中国历史,尤其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我们总会有这样一种印象,皇帝的位置不好坐,每时每刻都有人惦记着你的龙椅。作为一国之君主,稍有不慎,就会变成他人掌中之傀儡。这个“他人”就很多了,包括宦官、权臣,乃至于后宫。  但是话也说回来了,无论宦官和权臣有多大能耐,只要皇帝本人不是酒囊饭袋,就总有办法将其各个击破。  但是,有一种势力对于皇帝的影响,是任何皇帝都难以克服的,这就是太后——皇帝的母亲。当然,
弗雷德里克·桑格坚持认为自己是个普通人。  智商一般,成绩普通,学生时期没拿过奖学金;靠不拿工资的条件才找到了一份科研工作,实验台紧挨着养小白鼠的籠子;一辈子只做了两三个课题,没怎么发表论文;更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甚至连个教授都不是。  就是如此普通的一个人,得了诺贝尔奖,两次。一个富二代的选择  1939年,21岁的桑格本科毕业,走到了人生的岔路口,问出了那个年纪所有人都困惑的问题:“我将来应该做
[加]娜奥米·克莱恩 著  李海默 韦涵 管昕玥 黄智敏 译  上海三联书店 2018年1月出版  关于为什么气候危机要求我们放弃“自由市场”的核心意识形态,重构全球经济,乃至重塑我们的政治体系,这本书给出了睿智的解答。无论是我们自己主动做出改变,还是等待世界自己发生剧变,都意味着現状已不再是一个选项。克莱恩认为,要人性化地应对气候危机,首先应当修复我们彼此之间以及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并不是一种严
36名公务员,共涉执行案件96件、执行标的额高达3.04亿元,这是截至2018年8月温州乐清市的“官赖”情况。据中国之声报道,近年来,乐清市公职人员涉执行的案件日渐增多,给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破坏政府和公职人员的形象。  被执行人具有履行能力而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俗称“老赖”。而“老赖”中具有公职身份的人,又被称为“官赖”。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公德和法律规则。但一
自三皇五帝以来,中国历史的特点就是皇帝轮流做,但无论如何,每个朝代都会有那么一个倒霉鬼,叫做末代皇帝,其下场,死走逃亡伤,往往不得善终。这其中,溥仪是个例外。  100年前,一则发自北京的退位诏书,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清王朝用这样一种很有尊严的方式谢幕,避免了南北朝式格局的出现,保障了中国的统一,让革命的阵痛得以大大降低,可说功德无量。诏书出自状元实业家张謇手笔,写得不亢不卑,在情在理,深明大义。
中曾根康弘是日本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首相之一。在中日关系历史上,他也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主张坚决的首相  中曾根1918年生于日本群马县高崎市一个富裕的木材商家庭。1941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学院政治科学系。  毕业后,他加入日本海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海军少校。日本战败后,中曾根投身政界。  1947年,29岁的中曾根当选为第一届众议院议员。由于他上任后提出一系列大胆举措,因而被媒体和政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 著 孙艳燕 白彦兵 译  上海三聯书店 理想国 出品 2019年12月出版  “轴心时代”是人类历史上光耀千古的时代,是人类伟大思想传统的发端,也是人类精神给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犹太先知们,共同塑造了此后2000多年人类的心灵,实现了人类文明的“突破”和人性的整体飞跃。历史上,我们从未超越轴心时代
前几天,一则找熟悉人名字的微博挺有意思。  这是一道选择题:在二百四十人的名单中,选出你熟悉的。结果,一堆名字里。一般人只认得五位:蒲松龄、罗贯中、曹雪芹、关汉卿、吴承恩。题目的答案是:除这五人,其余二百三十五位都是历朝历代的头名状元。  状元实在是稀罕物。从隋炀帝开考至1905年结束科举。一千三百来年中,有十万进士,但状元只有五百零七位。  那众人为何不识状元,反而都知道蒲罗曹关吴五位呢?答案很
有着“中共中央一支笔”之称的胡乔木,是著名的政治理论家。他曾在毛泽东身边做过25年的秘书,改革开放后,又是邓小平的得力政治助手,很长一段时间,党内许多重要的政治文件都出自其手。胡乔木不仅才学文笔了得,而且性格耿直,襟怀坦荡,待人真诚,乐于助人。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身处高位的胡乔木,十分关怀知识分子,他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解决了一些知识分子工作生活待遇方面的难题,改善了他们的政治境地。
1945年2月,美国罗斯福、英国丘吉尔和苏联斯大林,三个大国首脑举行雅尔塔会议。一  会议的第一天,结束时,罗斯福总统设正式晚宴,款待他的两位同行、三国外长和几位首席政治顾问,共14人。  宴会上摆的是俄国和美国的佳肴:鱼子酱、鲟鱼、俄国香槟,美国南方风味的烤鸡、炒菜和肉酱。  席间祝酒数十次。时任美国国务卿斯退丁纽斯写道:斯大林喝了半杯伏特加之后,悄悄在杯子里加了白水。二  首腦之间互相揶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