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来源 :中华烧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方法

2012年1月—2017年4月,笔者单位收治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失患者、5例先天性阴道缺如患者及6例阴茎、阴囊Paget病患者,再造所需皮瓣或病变组织切除后创面面积为17 cm×5 cm~25 cm×9 cm。术前行腹部CT血管造影,将所获得的数据传输到CT工作站,根据创面大小、形状构建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观察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以及腹壁下浅静脉数量、走行及位置。以脐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定位左右两侧的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观察其走行情况及分型。术前根据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设计皮瓣,并标记腹壁下动脉穿支等。游离移植双侧横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乳房再造,应用单侧纵行带蒂修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行阴道再造及阴茎、阴囊Paget病创面修复,并将皮瓣手术中观察到的情况与三维模型进行比较。本组患者皮瓣切取面积为17 cm×6 cm~25 cm×10 cm。 

结果

共建立17个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其中双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6个、单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模型11个。模型中共观察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2支,其中右侧(3.2±0.7)支、左侧(3.1±0.8)支;右侧最粗穿支位置为[(-3.2±1.4)cm,(-1.0±0.7)cm],左侧最粗穿支位置为[(4.0±1.2)cm,(-1.2±1.1)cm]。最粗腹壁下动脉穿支在腹直肌中走行直接型14支、迂曲型9支。模型中观察到腹壁浅静脉23支。术中观察到腹壁下动静脉及腹壁浅静脉的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共探查到可靠腹壁下动脉穿支70支,另有2支由于解剖过程中出血影响而无法辨认,其走行均与三维模型中观察到的情况一致。本组行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术患者中,除1例患者会阴部部分切口延迟愈合外,其余皮瓣均存活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个月~1年,所有皮瓣均存活,外形及质地良好。 

结论

基于CT血管造影的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三维模型制作相对简单,该模型提供腹壁下动静脉及其穿支及腹壁浅静脉数量、位置及走行等信息,可有效指导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的术前设计及术中切取。

其他文献
慢性乙型肝炎和脂肪肝是我国目前最常见的慢性肝病,而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多,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脂肪肝越来越常见。乙型肝炎病毒的慢性感染对脂肪肝、脂代谢的影响,以及合并脂肪肝、代谢因素对慢性乙型肝炎病程和治疗的影响逐渐成为关注与研究的热点。
胆汁酸是胆汁中一大类胆烷酸的总称,通过与相关受体及胆汁酸转运蛋白结合,发挥其独特的生理功能。人体内胆汁酸除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作为重要的信号分子调节炎症过程、肝脏再生,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提示胆汁酸代谢参与慢性非胆汁淤积性肝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该文在介绍上述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时,重点阐述了胆汁酸代谢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核受体、膜受体及胆汁酸转运蛋白与慢性非胆汁淤积性肝病的关系。
期刊
目的探讨膝部严重烧创伤患者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系统康复治疗策略。 方法2015年1月—2016年10月,笔者单位收治26例膝部严重烧创伤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其中14例患者合并髌韧带缺损,16例患者合并膝关节囊缺损。入院后1~3 d行创面清创,清创后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7 cm~42 cm×18 cm。清创后行VSD治疗,5~7 d后行皮瓣修复术。9例患者缺损采用局部旋转
目的回顾性探讨改良葡萄糖酸钙(CG)给药剂量对非手足部的氢氟酸烧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2004年1月—2017年12月,笔者单位收治160例非手足部的氢氟酸烧伤患者。根据不同时期CG剂量,将2004年1月—2012年12月入院的76例患者设为传统组,2013年1月—2017年12月入院的84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局部治疗中,2组患者入院时立即于创面一次性皮下注射CG溶液,传统组患者注射液为质量浓度1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扩张颞浅动脉轴型岛状皮瓣修复患者烧伤后眉缺损的效果。 方法2012年5月—2016年7月,笔者单位收治13例烧伤患者,其中11例患者单侧眉毛完全缺损、2例患者单侧眉毛部分缺损。采用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探测眉缺损侧颞浅动脉走行并标记。在眉缺损侧颞部头皮下颞浅筋膜深面埋置1个额定容积为50~100 mL圆柱形扩张器,使扩张器长轴方向与颞浅动脉走行一致。在扩张区域和健侧眉毛部位标记1.0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