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殊材料铸就的军人
从南宁到桂西南边陲,360公里的行程,4个半小时的车程,虽说有些遥远,但那是一片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
步入龙邦口岸,已是下午2点,正是阳光普照,春光明媚。
满眼的绿水青山和一片平静祥和,使得当年的战火早已灰飞烟灭,很难想象,1979年2月17日凌晨5点,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战斗打响后,一侧的八姑岭山成了最激烈的战场。我军决定以龙邦口岸为突破口,以南北夹击来夺取越南高平,用两个团的兵力实施强攻。越军凭险据守,卡住公路,阻止我军向茶灵方向进攻,在阵地配置八二、六零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等火力,构筑有数十个火力点和掩蔽堡,并与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构成明暗相辅、倒打侧射交叉的支撑点式防御。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战,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我方伤亡较大,未能奏效。中午,我驻守在龙邦口岸的团预备队“硬骨头二连”奉命投入战斗。二连凭着对驻地地形的熟悉,通过采取以迂回包抄的战术,智取八姑岭军事要点,经过3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连续攻克12、202、302和14号4个高地,以击毙越军68人、二连伤20亡9人的战绩,夺得八姑岭高地。
八姑岭哨卡位于龙邦至越方茶灵县公路东侧,距离我边境约2公里,与八姑岭相连,是由8个山峰由低向高错落有致地向内延伸,同时与302、303、14和13号4个高地互为一体,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哨卡工事修筑坚固,坑道、掩体与瞭望一应俱全,攻防兼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哨卡就建有“十二道门”工事。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强化边防哨卡建设,在边境线我方一侧修建了一批军事设施,包括炮台、地堡、防御性的连城以及军事指挥系统,“十二道门”便是至今保持完好的古堡。
步入哨卡,精神抖擞的守卡官兵列队迎候在哨卡门前,先是由团里的政委作简要情况介绍,接着,团张副政委和原二营卫生所军医黄朝晖家属戴红荣,分别代表守卡官兵和官兵家属发言。
张副政委皮肤黧黑,手臂肌腱棱鼓劲道,让人一看便知是个行武之人。张副政委当兵来到哨卡,至今已有23年,从士兵升到所在部队的团副政委,尽管职务、岗位不断变化,但他23年如一日,始终没有离开过边防。23年如蓝天上的一片白云,轻轻飘走了,但留下的却是岁月的沧桑。或许因为生活条件的极度艰苦,或许因为工作责任心的艰巨繁重,或许因为与社会隔离,太多的过程,都已散落在他脸上的皱纹和已经开始谢顶的头上,纯洁朴实的话语里丝毫没有当今物欲横流,功利化社会里的市侩、狡诈与做作。张副政委说他很荣幸,在边防哨卡坚守了23年,他的生命已经与边防哨卡系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八姑岭哨卡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一度仍很紧张,作为当时的守卡士兵,他每天巡逻守护在一触即发、摩擦不断的边境线上,多少次曾经和死亡擦肩而过。后来,他当了哨卡干部,随着两国边界线的勘定,中越关系逐步改善,边界商贸如火如荼地发展,人们在山下数票子,数得腰囊鼓胀;他在山上守卡子,守得囊中羞涩。爱人放弃原有的工作,跟随他来到边防哨卡,守着寂寞,守着爱情。
原二营卫生所军医黄朝晖家属戴红荣的事迹,更是催人泪下———
1989年,年仅18岁的黄朝晖怀着一腔热血参军来到广西边防,随后凭着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入部队院校,毕业后又回到边防。黄朝晖和戴红荣虽说是同乡,但素不相识,他们的姻缘是千里一线牵。戴红荣是经黄朝晖的一个战友介绍,认识黄朝晖的。戴红荣原在益阳市委机关工作,凭着对爱情的追求,凭着对军人的爱慕,现在回顾起来甚至有点儿戏剧性。当年,仅凭黄朝晖那张英俊潇洒军人照片,仅凭介绍人巧舌如簧的述说,戴红荣就神魂颠倒了。“上广西边防去找他!”戴红荣作出这个决定时,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胆子特别小。反正不管路有多远,她就是不顾家人和同事的一致反对,一定要到广西边防走一趟,亲眼看一看边防哨卡,看一看媒婆给她描绘过许多次的英俊潇洒的军人。汽车、火车,边防线上一路跋涉,戴红荣终于在一个晚霞如火的傍晚,在八姑岭哨卡的山脚下与黄朝晖相见。哨卡首次迎来一位妙龄少女。二人一步三歇、气喘吁吁地登上大名鼎鼎的八姑岭哨卡,戴红荣环顾四周,潸然泪下,她怎么也想象不出,黄朝晖他们能在这样一个遥远而孤寂的弹丸之地坚守那么多年。谁知这一见面真就成全了他们的姻缘,黄朝晖说什么也不让戴红荣返乡,戴红荣只好做了黄朝晖的“压寨夫人”。像故事,像传说,但确是真真实实的现实。为成全这对恩爱新人,边防部队领导亲自出面,很快将戴红荣调到广西靖西县工商局,她也由坐机关变成“跑市场”。因为部队驻守在边陲哨卡,距离县城还有十几里地,加上沿途交通不便,戴红荣的“跑市场”也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县工商局领导充分体谅戴红荣的家庭困难,将此作为特例对待———戴红荣的“跑市场”全由个人来支配安排。因为边陲生活物资的匮乏,戴红荣每次下山,都要从县城里买回一些吃的穿的用的,使用完还得去采购。
黄朝晖戴红荣婚后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夫妻俩将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别提有多疼爱、多呵护了。孩子长大后面临的就是上学问题。因为生长在营区,孩子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上学后与驻地语言沟通是个难题。夫妻俩试图把孩子送回到益阳老家,又害怕得不到照料,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最终只有选择在驻地入学。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学期开始,成绩就一直处在班里的中下等水平,这始终是黄朝晖夫妻的心病。为了孩子的学习,夫妻俩使出浑身解数———在学校上课的同时,辅之以家庭教育。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夫妻轮流给孩子补习功课,好在孩子听话,通过九年如一日地坚持辅导,孩子总算初中毕业,夫妻俩曾两次将孩子送回老家益阳市读高中。但因孩子的文化基础太差,无法跟上,他们又不得不将孩子转回到部队驻地。后来,在部队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将孩子保送到二军医大护理班学习深造。 因为边陲环境的潮湿与闷热,黄朝晖如今已患上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四肢肌肉僵直,总是不由自主地震颤,走起路来高低不平,一颠一簸。一米七几的个子,消瘦得像根麻秆,体重不足一百斤,浑身抖动得像筛糠。要是遇上大风,即刻就有被吹倒卷走的危险。望着眼前这对简单朴实的夫妇,我在内心发出感叹:他们如此平凡,却又无比伟大。他们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在为祖国安宁、人民安康而无私奉献。
黄朝晖去年已经被组织上正式批准安排转业,想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为了不给地方增添负担,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夫妻俩本想回到生养他们的家乡益阳,但又被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阻隔了起来:作为军人的黄朝晖,移交安置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爱人戴红荣随调安置,在当今这个人满为患的社会里,凭着她军嫂的身份、年龄、知识和能力,益阳市相关单位愿意接收吗?为了戍边守卡,他们夫妻俩已经失去得太多太多了,如今他们只有等到十几年后戴红荣从靖西县工商局的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办理了退休手续,才能将这个漂流在异乡的临时的家迁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其实,黄朝晖戴红荣夫妻的担忧是多余的,是他们对地方政府有关随军家属安置的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像他们夫妻这样的情况,接纳和安置他们,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更何况他们是国家的功臣呢。
瞻仰革命烈士陵园
迎着耀眼的太阳,我们来到靖西革命烈士陵园。
部队的同志告诉我们,靖西烈士陵园只是广西边境的陵园之一,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近2万名官兵,广西边境共有21座烈士陵园,散布在1600公里的边境线上。靖西陵园共安葬烈士1088名,其中部队1064名,参战民兵24名。在这些英灵中,被授予英雄称号的5名,一等功臣34名,二等功臣164名,三等功臣490名,他们大都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四省。
沿着左侧的台阶拾级而上,我来到他们的碑前瞻仰探视。墓碑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理石座,酱红色的花岗石庄严肃穆,长约一尺五寸,宽一尺二寸,五寸余厚,凝重敦实,根植于大地,上面用隶书体端庄地刻着他们的名字、出生年月、入伍及牺牲时间。
轻轻地读着他们的名字,大多只有19至21岁,有的入伍才一两个月。19至21岁是个什么年龄?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花季的年龄,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即将绽放出无限的鲜艳和美丽!而他们,却壮烈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英雄长眠,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1979年,我当时是解放军第163医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那年医院奉命要派遣一支12人的外科手术医疗队,奔赴广西边防前线参战。作为政工干部,我是没有参战机会的,无缘去体验战场上的艰与辛,苦与痛,生与死。我当年的确产生过参战的念头,因为那时我也是一腔热血,血气方刚,义愤填膺。我想,许多长眠在这里的英雄,当年也是怀着一腔热血走上战场的。战争打响不久,医院接收了大量从前线转移下来的伤员,我结识了他们中的许多英雄———
有个广东籍名字叫马建才的18岁战士,当时被地雷炸去了左腿,右腿因神经损伤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转来医院。依据当时的伤情,科室的医生要给他做右肢切除,他坚决不从,苦苦地对着医生说:“我宁可去死,也不能没有右腿,没腿怎么走路呀!失去一条腿,还可以配个假肢;失去两条腿,就是个肉团了,留着躯干有何用呢?”医生无奈,只好给他保守治疗。因为右腿是神经性损伤,烧灼疼痛考验的不仅是痛感的强度,还有耐性的长度,那是混合着的折磨。持续有力的痛感,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制止得了的,真的比死还难受。为了抑制疼痛,马建才唯有忍耐,将自己的右腿掐得满是淤青。医生被他的毅力所感动,后来给他做了神经移植修复术,保住了他的右腿。
还有一位湖南娄底农村叫李胜利的副连长,其家庭如同李荐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得知李胜利负伤被转来后方医院的消息,李胜利的爱人带着不足两岁的孩子赶来医院探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艰苦,孩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瘦弱得像个大头娃。李胜利因胸腔创伤性感染,住院第四天就牺牲了。李胜利所在部队领导前来医院处理后事,询问李胜利的妻子有什么要求。李胜利的妻子回答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要求?如果硬说要求,她还有个弟弟,就让他去继任他哥哥的事业吧。”李胜利的弟弟真的当兵去到他哥哥所在的连队,现在已经当上了边防某团的政委。
有个叫梁进红的排长,因为开放性胸外伤被送来医院,当晚便与世长辞了。他结婚还不满一年,怀有两个月身孕的妻子闻讯赶到医院,安葬丈夫时,她跪在一旁,没有哭,只是说:“进红,你放心,我一定要把梁家的孩子生下来,我得要为你争一口气。”她话语铿锵,饱含极度的哀伤将孩子生了下来,并独自把孩子抚养成人,一直没有改嫁,孩子如今在部队服役,是营职军官。
缓步走过每一座墓碑,我在墓碑前驻足,给他们深深鞠上一躬。走出墓地,来到烈士纪念塔前,我认真地读着碑文:
越南反动当局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怂恿下,疯狂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背信弃义,毁我村庄,杀我军民,无视我国政府的多次警告。我军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遵照党中央的命令,于1979年2、3月间,奋起反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为纪念在这次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特建此碑,以表达我们崇高的致敬!
靖西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1088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最高荣誉的哨卡
离开靖西,我们沿边境线自南而北,过大新县硕龙镇,观赏德天跨国瀑布,走访中越边贸市场,夜宿大新县城。次日继续前行,直奔凭祥市友谊关,慰问参观边防连队金鸡山哨卡,听取边防部队情况介绍。
中越广西陆地国界线长637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横跨了3个地级市。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政府着手致力于陆地边界的勘界,成立了中越陆地边界联合委员会,下设12个联合勘界组进行具体工作。2009年2月23日,中越在凭祥市友谊关口岸举行了盛大界碑揭幕仪式,庆祝两国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圆满结束。时任国务委员的戴秉国和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家谦,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出席仪式并致辞,共同为1116号和1117号界碑揭幕。勘界立碑工作的如期完成,标志着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
站在金鸡山哨所俯瞰,前方是高低起伏直通凉山的山峦,脚下是气势雄伟的友谊关关口。设立在中越边界山坳处的友谊关,直接记录着中越两国间的友谊,也记录着战争的创伤。随着两国关系的恢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每年从友谊关入境的游客均在30万人次以上,并正在以快速增多的趋势发展。金鸡山下,浦寨边贸点和弄怀边贸点两个市场马达轰鸣,商贾游人往来如织,边贸生意的红红火火,给边疆带来了繁荣,却也给山上守卡的八连官兵带来了全新的考验。
八连除了在哨所和阵地执勤,最重要的任务是边境巡逻。八连担负的边境线执勤要是按地图测量,线长22公里;要是按实际行走的距离丈量,线长30公里,且山峦起伏,丛林密布。每天清晨,战士们集合后就沿边界线巡逻,不仅全副武装,而且要携带干粮和通信器材,每人负重四十余斤,他们要翻越18座山头,40°至60°的斜坡到处皆是。翻开连队的训练达标登记册,“神枪手”、“投弹王”、“边防通”的绰号尽入眼中。正是这支训练有素的连队,年年是广西军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12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署命令,授予八连为“卫国戍边模范连”。
步入八连连部,左侧一道独具特色的“拓荒园”风景映入眼帘。一块不足3亩的山地上,分布着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小菜园,种着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韭菜等多种蔬菜。菜地的石缝间,小路曲折蜿蜒,不时可见“励志石刻”、“石崖鱼趣”、“揽胜台”等特色景观。在众多的石刻中,最典型的是那块刻有中国地图的石头,展示着官兵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
从南宁到桂西南边陲,360公里的行程,4个半小时的车程,虽说有些遥远,但那是一片用鲜血浸染过的土地。
步入龙邦口岸,已是下午2点,正是阳光普照,春光明媚。
满眼的绿水青山和一片平静祥和,使得当年的战火早已灰飞烟灭,很难想象,1979年2月17日凌晨5点,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
战斗打响后,一侧的八姑岭山成了最激烈的战场。我军决定以龙邦口岸为突破口,以南北夹击来夺取越南高平,用两个团的兵力实施强攻。越军凭险据守,卡住公路,阻止我军向茶灵方向进攻,在阵地配置八二、六零迫击炮、无后坐力炮、高射机枪、轻重机枪等火力,构筑有数十个火力点和掩蔽堡,并与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构成明暗相辅、倒打侧射交叉的支撑点式防御。经过7个多小时的激战,双方一直处于胶着状态,我方伤亡较大,未能奏效。中午,我驻守在龙邦口岸的团预备队“硬骨头二连”奉命投入战斗。二连凭着对驻地地形的熟悉,通过采取以迂回包抄的战术,智取八姑岭军事要点,经过3个多小时的浴血奋战,连续攻克12、202、302和14号4个高地,以击毙越军68人、二连伤20亡9人的战绩,夺得八姑岭高地。
八姑岭哨卡位于龙邦至越方茶灵县公路东侧,距离我边境约2公里,与八姑岭相连,是由8个山峰由低向高错落有致地向内延伸,同时与302、303、14和13号4个高地互为一体,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哨卡工事修筑坚固,坑道、掩体与瞭望一应俱全,攻防兼备。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哨卡就建有“十二道门”工事。中法战争结束后,广西边防督办苏元春为强化边防哨卡建设,在边境线我方一侧修建了一批军事设施,包括炮台、地堡、防御性的连城以及军事指挥系统,“十二道门”便是至今保持完好的古堡。
步入哨卡,精神抖擞的守卡官兵列队迎候在哨卡门前,先是由团里的政委作简要情况介绍,接着,团张副政委和原二营卫生所军医黄朝晖家属戴红荣,分别代表守卡官兵和官兵家属发言。
张副政委皮肤黧黑,手臂肌腱棱鼓劲道,让人一看便知是个行武之人。张副政委当兵来到哨卡,至今已有23年,从士兵升到所在部队的团副政委,尽管职务、岗位不断变化,但他23年如一日,始终没有离开过边防。23年如蓝天上的一片白云,轻轻飘走了,但留下的却是岁月的沧桑。或许因为生活条件的极度艰苦,或许因为工作责任心的艰巨繁重,或许因为与社会隔离,太多的过程,都已散落在他脸上的皱纹和已经开始谢顶的头上,纯洁朴实的话语里丝毫没有当今物欲横流,功利化社会里的市侩、狡诈与做作。张副政委说他很荣幸,在边防哨卡坚守了23年,他的生命已经与边防哨卡系在了一起,已经成为了八姑岭哨卡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后,两国关系一度仍很紧张,作为当时的守卡士兵,他每天巡逻守护在一触即发、摩擦不断的边境线上,多少次曾经和死亡擦肩而过。后来,他当了哨卡干部,随着两国边界线的勘定,中越关系逐步改善,边界商贸如火如荼地发展,人们在山下数票子,数得腰囊鼓胀;他在山上守卡子,守得囊中羞涩。爱人放弃原有的工作,跟随他来到边防哨卡,守着寂寞,守着爱情。
原二营卫生所军医黄朝晖家属戴红荣的事迹,更是催人泪下———
1989年,年仅18岁的黄朝晖怀着一腔热血参军来到广西边防,随后凭着自己扎实的文化功底考入部队院校,毕业后又回到边防。黄朝晖和戴红荣虽说是同乡,但素不相识,他们的姻缘是千里一线牵。戴红荣是经黄朝晖的一个战友介绍,认识黄朝晖的。戴红荣原在益阳市委机关工作,凭着对爱情的追求,凭着对军人的爱慕,现在回顾起来甚至有点儿戏剧性。当年,仅凭黄朝晖那张英俊潇洒军人照片,仅凭介绍人巧舌如簧的述说,戴红荣就神魂颠倒了。“上广西边防去找他!”戴红荣作出这个决定时,连她自己都吓了一跳,她从小到大没出过远门,胆子特别小。反正不管路有多远,她就是不顾家人和同事的一致反对,一定要到广西边防走一趟,亲眼看一看边防哨卡,看一看媒婆给她描绘过许多次的英俊潇洒的军人。汽车、火车,边防线上一路跋涉,戴红荣终于在一个晚霞如火的傍晚,在八姑岭哨卡的山脚下与黄朝晖相见。哨卡首次迎来一位妙龄少女。二人一步三歇、气喘吁吁地登上大名鼎鼎的八姑岭哨卡,戴红荣环顾四周,潸然泪下,她怎么也想象不出,黄朝晖他们能在这样一个遥远而孤寂的弹丸之地坚守那么多年。谁知这一见面真就成全了他们的姻缘,黄朝晖说什么也不让戴红荣返乡,戴红荣只好做了黄朝晖的“压寨夫人”。像故事,像传说,但确是真真实实的现实。为成全这对恩爱新人,边防部队领导亲自出面,很快将戴红荣调到广西靖西县工商局,她也由坐机关变成“跑市场”。因为部队驻守在边陲哨卡,距离县城还有十几里地,加上沿途交通不便,戴红荣的“跑市场”也只能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县工商局领导充分体谅戴红荣的家庭困难,将此作为特例对待———戴红荣的“跑市场”全由个人来支配安排。因为边陲生活物资的匮乏,戴红荣每次下山,都要从县城里买回一些吃的穿的用的,使用完还得去采购。
黄朝晖戴红荣婚后生有一个可爱的女孩,夫妻俩将孩子视作掌上明珠,别提有多疼爱、多呵护了。孩子长大后面临的就是上学问题。因为生长在营区,孩子几乎没有与外界接触,上学后与驻地语言沟通是个难题。夫妻俩试图把孩子送回到益阳老家,又害怕得不到照料,会伤害孩子的心灵,最终只有选择在驻地入学。因为语言上的障碍,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学期开始,成绩就一直处在班里的中下等水平,这始终是黄朝晖夫妻的心病。为了孩子的学习,夫妻俩使出浑身解数———在学校上课的同时,辅之以家庭教育。每天放学回到家里,夫妻轮流给孩子补习功课,好在孩子听话,通过九年如一日地坚持辅导,孩子总算初中毕业,夫妻俩曾两次将孩子送回老家益阳市读高中。但因孩子的文化基础太差,无法跟上,他们又不得不将孩子转回到部队驻地。后来,在部队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将孩子保送到二军医大护理班学习深造。 因为边陲环境的潮湿与闷热,黄朝晖如今已患上严重的帕金森综合征,四肢肌肉僵直,总是不由自主地震颤,走起路来高低不平,一颠一簸。一米七几的个子,消瘦得像根麻秆,体重不足一百斤,浑身抖动得像筛糠。要是遇上大风,即刻就有被吹倒卷走的危险。望着眼前这对简单朴实的夫妇,我在内心发出感叹:他们如此平凡,却又无比伟大。他们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在为祖国安宁、人民安康而无私奉献。
黄朝晖去年已经被组织上正式批准安排转业,想到自己的健康状况,为了不给地方增添负担,他选择了自主择业。夫妻俩本想回到生养他们的家乡益阳,但又被一个最现实的问题阻隔了起来:作为军人的黄朝晖,移交安置是丝毫没有问题的,但爱人戴红荣随调安置,在当今这个人满为患的社会里,凭着她军嫂的身份、年龄、知识和能力,益阳市相关单位愿意接收吗?为了戍边守卡,他们夫妻俩已经失去得太多太多了,如今他们只有等到十几年后戴红荣从靖西县工商局的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办理了退休手续,才能将这个漂流在异乡的临时的家迁回到老家,安享晚年。
其实,黄朝晖戴红荣夫妻的担忧是多余的,是他们对地方政府有关随军家属安置的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像他们夫妻这样的情况,接纳和安置他们,是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责无旁贷的职责和义务,更何况他们是国家的功臣呢。
瞻仰革命烈士陵园
迎着耀眼的太阳,我们来到靖西革命烈士陵园。
部队的同志告诉我们,靖西烈士陵园只是广西边境的陵园之一,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近2万名官兵,广西边境共有21座烈士陵园,散布在1600公里的边境线上。靖西陵园共安葬烈士1088名,其中部队1064名,参战民兵24名。在这些英灵中,被授予英雄称号的5名,一等功臣34名,二等功臣164名,三等功臣490名,他们大都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和福建四省。
沿着左侧的台阶拾级而上,我来到他们的碑前瞻仰探视。墓碑是一块长方形的大理石座,酱红色的花岗石庄严肃穆,长约一尺五寸,宽一尺二寸,五寸余厚,凝重敦实,根植于大地,上面用隶书体端庄地刻着他们的名字、出生年月、入伍及牺牲时间。
轻轻地读着他们的名字,大多只有19至21岁,有的入伍才一两个月。19至21岁是个什么年龄?是一个人生命中最花季的年龄,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蓓蕾,即将绽放出无限的鲜艳和美丽!而他们,却壮烈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英雄长眠,历史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
1979年,我当时是解放军第163医院政治处的宣传干事。那年医院奉命要派遣一支12人的外科手术医疗队,奔赴广西边防前线参战。作为政工干部,我是没有参战机会的,无缘去体验战场上的艰与辛,苦与痛,生与死。我当年的确产生过参战的念头,因为那时我也是一腔热血,血气方刚,义愤填膺。我想,许多长眠在这里的英雄,当年也是怀着一腔热血走上战场的。战争打响不久,医院接收了大量从前线转移下来的伤员,我结识了他们中的许多英雄———
有个广东籍名字叫马建才的18岁战士,当时被地雷炸去了左腿,右腿因神经损伤失去知觉,高位截瘫转来医院。依据当时的伤情,科室的医生要给他做右肢切除,他坚决不从,苦苦地对着医生说:“我宁可去死,也不能没有右腿,没腿怎么走路呀!失去一条腿,还可以配个假肢;失去两条腿,就是个肉团了,留着躯干有何用呢?”医生无奈,只好给他保守治疗。因为右腿是神经性损伤,烧灼疼痛考验的不仅是痛感的强度,还有耐性的长度,那是混合着的折磨。持续有力的痛感,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制止得了的,真的比死还难受。为了抑制疼痛,马建才唯有忍耐,将自己的右腿掐得满是淤青。医生被他的毅力所感动,后来给他做了神经移植修复术,保住了他的右腿。
还有一位湖南娄底农村叫李胜利的副连长,其家庭如同李荐葆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中的梁三喜。得知李胜利负伤被转来后方医院的消息,李胜利的爱人带着不足两岁的孩子赶来医院探视。因为家里经济条件的艰苦,孩子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瘦弱得像个大头娃。李胜利因胸腔创伤性感染,住院第四天就牺牲了。李胜利所在部队领导前来医院处理后事,询问李胜利的妻子有什么要求。李胜利的妻子回答说:“人都死了,还有什么要求?如果硬说要求,她还有个弟弟,就让他去继任他哥哥的事业吧。”李胜利的弟弟真的当兵去到他哥哥所在的连队,现在已经当上了边防某团的政委。
有个叫梁进红的排长,因为开放性胸外伤被送来医院,当晚便与世长辞了。他结婚还不满一年,怀有两个月身孕的妻子闻讯赶到医院,安葬丈夫时,她跪在一旁,没有哭,只是说:“进红,你放心,我一定要把梁家的孩子生下来,我得要为你争一口气。”她话语铿锵,饱含极度的哀伤将孩子生了下来,并独自把孩子抚养成人,一直没有改嫁,孩子如今在部队服役,是营职军官。
缓步走过每一座墓碑,我在墓碑前驻足,给他们深深鞠上一躬。走出墓地,来到烈士纪念塔前,我认真地读着碑文:
越南反动当局在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怂恿下,疯狂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背信弃义,毁我村庄,杀我军民,无视我国政府的多次警告。我军民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遵照党中央的命令,于1979年2、3月间,奋起反击,取得了重大胜利,达到了预期目的。为纪念在这次自卫还击战中光荣牺牲的烈士,特建此碑,以表达我们崇高的致敬!
靖西烈士陵园共安葬烈士1088名,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
最高荣誉的哨卡
离开靖西,我们沿边境线自南而北,过大新县硕龙镇,观赏德天跨国瀑布,走访中越边贸市场,夜宿大新县城。次日继续前行,直奔凭祥市友谊关,慰问参观边防连队金鸡山哨卡,听取边防部队情况介绍。
中越广西陆地国界线长637公里,海岸线长1595公里,横跨了3个地级市。对越自卫还击战结束后,随着两国关系的改善,两国政府着手致力于陆地边界的勘界,成立了中越陆地边界联合委员会,下设12个联合勘界组进行具体工作。2009年2月23日,中越在凭祥市友谊关口岸举行了盛大界碑揭幕仪式,庆祝两国陆地边界勘界立碑工作圆满结束。时任国务委员的戴秉国和越南副总理兼外长范家谦,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出席仪式并致辞,共同为1116号和1117号界碑揭幕。勘界立碑工作的如期完成,标志着两国陆地边界问题已经得到圆满解决。
站在金鸡山哨所俯瞰,前方是高低起伏直通凉山的山峦,脚下是气势雄伟的友谊关关口。设立在中越边界山坳处的友谊关,直接记录着中越两国间的友谊,也记录着战争的创伤。随着两国关系的恢复,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近年来,每年从友谊关入境的游客均在30万人次以上,并正在以快速增多的趋势发展。金鸡山下,浦寨边贸点和弄怀边贸点两个市场马达轰鸣,商贾游人往来如织,边贸生意的红红火火,给边疆带来了繁荣,却也给山上守卡的八连官兵带来了全新的考验。
八连除了在哨所和阵地执勤,最重要的任务是边境巡逻。八连担负的边境线执勤要是按地图测量,线长22公里;要是按实际行走的距离丈量,线长30公里,且山峦起伏,丛林密布。每天清晨,战士们集合后就沿边界线巡逻,不仅全副武装,而且要携带干粮和通信器材,每人负重四十余斤,他们要翻越18座山头,40°至60°的斜坡到处皆是。翻开连队的训练达标登记册,“神枪手”、“投弹王”、“边防通”的绰号尽入眼中。正是这支训练有素的连队,年年是广西军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2012年1月,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签署命令,授予八连为“卫国戍边模范连”。
步入八连连部,左侧一道独具特色的“拓荒园”风景映入眼帘。一块不足3亩的山地上,分布着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小菜园,种着茄子、辣椒、黄瓜、西红柿、韭菜等多种蔬菜。菜地的石缝间,小路曲折蜿蜒,不时可见“励志石刻”、“石崖鱼趣”、“揽胜台”等特色景观。在众多的石刻中,最典型的是那块刻有中国地图的石头,展示着官兵们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