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效课堂,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导”的方法之一便是追问。追问是课堂教学中发展性理答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最及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它是学生基本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有针对性地“二度提问”,再次激活学生思维,促进他们深入探究。教师适时、有效的追问可以使课堂锦上添花,化平淡为神奇,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教学机智、教学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有效追问;数学课堂;绽放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38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追问艺术,让课堂追问把教学导向更加深广奇丽的领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追问的作用
人的认知内化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课堂追问所产生的刺激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保持思考的延续性,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巧妙的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1.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追问的方式主要有探因、追根、迁移、质疑等形式,是对前一个提问的深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课堂追问艺术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既定的追问内容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在新课程的教授中,通过巧妙的设问及追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激发学习的兴趣
正确巧妙的追问能够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追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引导学习的正确性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深入把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4. 加深理解的深刻性
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追问,一步一步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层层推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追问要有“原点”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但追问不是乱问,更不等于滥问,一定要把握好与前一问之间的关联之处,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两者间都要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一问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应该是追问的“原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述为:
1. 层进关系
层进关系是指,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步步深入,将问题引向纵深,而不是“原地转圈”,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逐步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
2. 对比关系
对比关系是指,先出正面后出反面,或者是先出反面后出正面,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比照中来鲜明揭示问题的实质。
3. 补充关系
补充关系是指,采取“外围突破”、先“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引出或补充说明这一个问题,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4. 拓展关系
拓展关系是指,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将问题适当向外延伸开去,拓宽问题的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比前一问更高更远的地方,实现由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三、追问什么
1. 追问意外
课堂教学中随时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契机,捕捉生成信息,及时地追问,把课堂中的“意外”巧妙地引导到有价值的思维轨道上来,从而形成知识的动态生成。
2. 追问关联
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既有横向关联,又有纵向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进行追问,既可以让学生聚焦核心知识点,也能够根据知识的线索关联实现认知结构的拓展。
3. 追问内涵
课堂教学应呈现“知识的本质内涵”,各学科的基本概念是构成和反映学科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知识本质就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习中认知错误的出现,暴露的是学生的思维障碍或理解缺失。此时,教师紧扣其本质内涵对学生进行追问,凸显问题的核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表象。
4. 追問过程
世间万物尽管有着不同的呈现形态,但在其根本上有相通之处,知识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不断设置思维冲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更高阶梯攀升,进而对其中蕴含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当的总结。
四、怎样追问
追问难预设。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追问能“显智”,这“智”主要体现于教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或值得再去“追一问”。追问能“显智”,强调的是追问的方式。
1. 要善于对症出击
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穷追到底。因为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
2. 要适时雪中送炭
在教学的追问环节中,首先强调的是预设,要求的就是教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其次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之时能够及时“出手相救”,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而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否则,极有可能会让学生的思维“雪上加霜”。这同样要求教师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参与对话的整个过程。
3. 要顺势趁热打铁
机智的教师常常会“顺势一击”,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因为有的时候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
关键词:有效追问;数学课堂;绽放魅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038
结合教学实践,我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追问艺术,让课堂追问把教学导向更加深广奇丽的领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追问的作用
人的认知内化是由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过程。课堂追问所产生的刺激有助于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保持思考的延续性,促进他们进行深度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巧妙的追问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1. 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追问的方式主要有探因、追根、迁移、质疑等形式,是对前一个提问的深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通过问题的环环相扣对问题进行深入了解。课堂追问艺术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的引导,通过既定的追问内容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在新课程的教授中,通过巧妙的设问及追问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2. 激发学习的兴趣
正确巧妙的追问能够适时地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向。通过追问,让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引导学习的正确性
由于学生对知识的认识有一个由混沌到清晰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偏差或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深入把握知识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题,使其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然后,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巧妙的追问来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和思考。
4. 加深理解的深刻性
学生在接触新知识时,对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表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一系列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问题,通过由浅入深的追问,一步一步地揭示知识的本质,促使学生对知识地理解层层推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师在追问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二、追问要有“原点”
追问,是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在一问之后的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理解。但追问不是乱问,更不等于滥问,一定要把握好与前一问之间的关联之处,无论是要理解的内容还是要激发的思维,两者间都要有某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前一问的具体内容和思维角度应该是追问的“原点”。其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述为:
1. 层进关系
层进关系是指,沿一条直线向前推进,步步深入,将问题引向纵深,而不是“原地转圈”,后一问的思维深度要逐步大于前一问,直到弄清问题的实质为止。
2. 对比关系
对比关系是指,先出正面后出反面,或者是先出反面后出正面,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或从不同角度的比照中来鲜明揭示问题的实质。
3. 补充关系
补充关系是指,采取“外围突破”、先“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另一个问题来引出或补充说明这一个问题,借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4. 拓展关系
拓展关系是指,由此及彼,以点带面,将问题适当向外延伸开去,拓宽问题的面,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比前一问更高更远的地方,实现由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三、追问什么
1. 追问意外
课堂教学中随时有“意外”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机智灵活地把握那些稍纵即逝的课堂契机,捕捉生成信息,及时地追问,把课堂中的“意外”巧妙地引导到有价值的思维轨道上来,从而形成知识的动态生成。
2. 追问关联
各学科的知识结构既有横向关联,又有纵向关联,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知识的衔接处设计问题进行追问,既可以让学生聚焦核心知识点,也能够根据知识的线索关联实现认知结构的拓展。
3. 追问内涵
课堂教学应呈现“知识的本质内涵”,各学科的基本概念是构成和反映学科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注知识本质就必须准确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在学习中认知错误的出现,暴露的是学生的思维障碍或理解缺失。此时,教师紧扣其本质内涵对学生进行追问,凸显问题的核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认知表象。
4. 追問过程
世间万物尽管有着不同的呈现形态,但在其根本上有相通之处,知识也是如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不断设置思维冲突,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促进他们的思维向更高阶梯攀升,进而对其中蕴含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和精当的总结。
四、怎样追问
追问难预设。所以,从实质上来说,追问其实就是所谓的“急中生智”,这也充分说明为什么追问会是教师教学机智的直观表现。追问能“显智”,这“智”主要体现于教师应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或值得再去“追一问”。追问能“显智”,强调的是追问的方式。
1. 要善于对症出击
益于教师能及时地抓住师生间对话时出现的问题,对症出击,且紧扣不放,穷追到底。因为正是这样的追问,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紧张和深度开发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全神贯注于学生的言说,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
2. 要适时雪中送炭
在教学的追问环节中,首先强调的是预设,要求的就是教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要深刻全面,因为只有“手中有粮”,心中才能不慌;其次还要求教师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或思维逸出之时能够及时“出手相救”,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而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否则,极有可能会让学生的思维“雪上加霜”。这同样要求教师课堂上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参与对话的整个过程。
3. 要顺势趁热打铁
机智的教师常常会“顺势一击”,抓住一点,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因为有的时候从表象上看,教师所提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较为圆满的解决,但是学生的思维还有可拓展或开掘的可能和空间。无论是对症出击、雪中送炭还是趁热打铁,追问都要讲求适时、相机而问,这也许就是所谓的“良机”;也就是说,只有学生在进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后,思维处于一种由“起点”迈向“终点”但尚未达到“终点”的中间靠后状态时,追问才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