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大巴车沿着一条山间土路蜿蜒而上。半个来小时过去了,沿路都不见人影,也不见房屋,只见簇拥的苍翠草木,以及在细雨中显得黏稠的白雾。随着山路愈发的窄小,我想象中的湘江源头也便愈发的清晰起来:古木参天中的一脉涓涓细流,沿岸一条杂草丰茂的小路。
我正愁雨天的小路将无处落脚,大巴却在一块小坪停下,旁边立着一块写有“湘江源”三字的石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开阔而敞亮的世界——已接近山顶,灰白的天空在头顶展开,微微隆起的山头就在不远处。从一条宽阔的木头栈道上走去,很快就看到一块宽阔的岩石上白浪翻腾,一股急流倾泻而下。山头就在水流上方,也不知那般丰沛的水是从何而来。朝水流的上方看去,只见一线白光,逐渐为草木掩映,仿佛这水是来自一个隐密的洞穴。但那洞穴里的水又是从何而来呢?是深不见底的幽潭?是数目众多的涌泉?还是此处常年雨水充足?不得其解。于是继续上行,直到木头栈道尽头,眼前依然是一块大石,石上一道激流,水流击石之声不绝。环顾左右,只见密集的水杉、翠竹以及各种枝叶繁茂的灌木,那拥挤的程度,也许连萦绕其间的白雾也无法渗入。
永州多山,山间多雾。在永州数日,我们所乘坐的大巴大多时候都在山岭间出没。满目青山白雾,天地之间裸露出最原始的样貌。仿佛人类的足迹已从大自然身上纷纷撤退,大自然则回报以其完整而又纯净的美丽。
2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山是神灵们的居住地。可以想象,数千年居住于崇山峻岭间的永州人,他们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是与众多的神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观宁远文庙的时候,我们得知它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之一,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其数量众多的龙凤石雕精美壮观,几乎完好无损。询问为何它们在“破四旧”时期没有遭到破坏,回答是当年前来破坏的红卫兵首领面对结实的石雕无可奈何,回家拿工具的时候却突然肚痛,疑心文庙有神灵护佑,便打消了破坏的念头。在零陵区的东山武庙,正殿前也有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云龙石雕,问为何能够保存下来,回答依然是破坏者突然肚痛——也可能是假装,他便也打消了念头。以此看来,永州境内的众多文物能够留存至今,使永州享有“文化永州”的盛名,与永州人对于神灵的信仰或者说敬畏是不无关系的。
显然,神灵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抚慰,也让人们无形中获得一种道德上的净化和约束。时至今日,永州人或许早已不再相信神灵的存在,但从一年一度的宁远祭舜帝大典,到柳子庙祭祀、纪念周敦颐诞辰等大型文化活动,都可见他们的“信仰”并不因此而空虚。
3
历史上的永州,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这里山高林密,是少数化外之民的聚居地,也是朝廷流放官员的天然囚笼。今日的永州,依然属于多民族地区,其中瑶族人口最多,主要集中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据了解,江华人口53万,其中瑶族人口就有34万。
前往江华之前,我的脑海里多少闪过了一些“荒凉”的画面,但事实上,江华县城和我见过的其他县城几乎毫无差别,同样的高楼、大道、车水马龙。而当我们参观了县里的规划局以及好几家科技公司,了解了江华的便利交通、大型水利工程、多种朝阳产业,对于江华的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便几乎是刮目相看起来。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领着我们参观企业的江华县委书记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对于环保的重视;在随后参观湖南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涔天河水库的时候,水库大坝上也醒目地刷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江华乃至整个永州,最不缺的就是绿水青山。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相信永州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早已成为很多人留恋或向往的宜居家园。
4
黄昏的时候,我们在柳子街上吃“百桌宴”——一百多张小圆桌,就摆在狭长的柳子街上。
柳子街是柳子庙外面的一条小街,青石铺地,两侧主要是一些瓦顶木结构建筑,有的墙面乌黑,挂有“某某公馆”“某某堂”之类的匾额,据说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菜肴丰盛,宴席迟迟未散,直到夜色降临,两旁的房屋上悬挂了白晃晃的碘钨灯。端菜的人往来穿梭,坐席的人笑语喧哗,有的还在高声呼喝着劝酒、划拳。这样的热闹延伸了一百多米,分属于上千的人群。
突然想起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在不远处,想起那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际遇,不同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你所感受到的情境,就很可能截然不同。而我,此时此刻,正好就在这里。
我们正好就在这里,一侧是被柳宗元赐名的愚溪,愚溪将流入不远处的潇水,潇水则将在附近与湘水汇聚;一侧是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柳子庙,而柳宗元,无疑早已是永州人心目中的神灵。
需要什么样的际遇,我们这些历史长河、滚滚红尘中的微小粒子,才能够正好出现在这里,在大自然與神灵之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宴席。
大巴车沿着一条山间土路蜿蜒而上。半个来小时过去了,沿路都不见人影,也不见房屋,只见簇拥的苍翠草木,以及在细雨中显得黏稠的白雾。随着山路愈发的窄小,我想象中的湘江源头也便愈发的清晰起来:古木参天中的一脉涓涓细流,沿岸一条杂草丰茂的小路。
我正愁雨天的小路将无处落脚,大巴却在一块小坪停下,旁边立着一块写有“湘江源”三字的石碑,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开阔而敞亮的世界——已接近山顶,灰白的天空在头顶展开,微微隆起的山头就在不远处。从一条宽阔的木头栈道上走去,很快就看到一块宽阔的岩石上白浪翻腾,一股急流倾泻而下。山头就在水流上方,也不知那般丰沛的水是从何而来。朝水流的上方看去,只见一线白光,逐渐为草木掩映,仿佛这水是来自一个隐密的洞穴。但那洞穴里的水又是从何而来呢?是深不见底的幽潭?是数目众多的涌泉?还是此处常年雨水充足?不得其解。于是继续上行,直到木头栈道尽头,眼前依然是一块大石,石上一道激流,水流击石之声不绝。环顾左右,只见密集的水杉、翠竹以及各种枝叶繁茂的灌木,那拥挤的程度,也许连萦绕其间的白雾也无法渗入。
永州多山,山间多雾。在永州数日,我们所乘坐的大巴大多时候都在山岭间出没。满目青山白雾,天地之间裸露出最原始的样貌。仿佛人类的足迹已从大自然身上纷纷撤退,大自然则回报以其完整而又纯净的美丽。
2
在我们传统的文化观念里,山是神灵们的居住地。可以想象,数千年居住于崇山峻岭间的永州人,他们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是与众多的神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参观宁远文庙的时候,我们得知它是国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文庙之一,现存建筑建于清代同治年间其数量众多的龙凤石雕精美壮观,几乎完好无损。询问为何它们在“破四旧”时期没有遭到破坏,回答是当年前来破坏的红卫兵首领面对结实的石雕无可奈何,回家拿工具的时候却突然肚痛,疑心文庙有神灵护佑,便打消了破坏的念头。在零陵区的东山武庙,正殿前也有一保存较为完好的云龙石雕,问为何能够保存下来,回答依然是破坏者突然肚痛——也可能是假装,他便也打消了念头。以此看来,永州境内的众多文物能够留存至今,使永州享有“文化永州”的盛名,与永州人对于神灵的信仰或者说敬畏是不无关系的。
显然,神灵的意义不仅在于让人们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抚慰,也让人们无形中获得一种道德上的净化和约束。时至今日,永州人或许早已不再相信神灵的存在,但从一年一度的宁远祭舜帝大典,到柳子庙祭祀、纪念周敦颐诞辰等大型文化活动,都可见他们的“信仰”并不因此而空虚。
3
历史上的永州,长期被视为蛮夷之地。这里山高林密,是少数化外之民的聚居地,也是朝廷流放官员的天然囚笼。今日的永州,依然属于多民族地区,其中瑶族人口最多,主要集中于江华瑶族自治县。据了解,江华人口53万,其中瑶族人口就有34万。
前往江华之前,我的脑海里多少闪过了一些“荒凉”的画面,但事实上,江华县城和我见过的其他县城几乎毫无差别,同样的高楼、大道、车水马龙。而当我们参观了县里的规划局以及好几家科技公司,了解了江华的便利交通、大型水利工程、多种朝阳产业,对于江华的经济实力及发展前景,便几乎是刮目相看起来。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领着我们参观企业的江华县委书记总是津津乐道于他们对于环保的重视;在随后参观湖南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涔天河水库的时候,水库大坝上也醒目地刷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江华乃至整个永州,最不缺的就是绿水青山。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相信永州这片曾经的蛮荒之地,早已成为很多人留恋或向往的宜居家园。
4
黄昏的时候,我们在柳子街上吃“百桌宴”——一百多张小圆桌,就摆在狭长的柳子街上。
柳子街是柳子庙外面的一条小街,青石铺地,两侧主要是一些瓦顶木结构建筑,有的墙面乌黑,挂有“某某公馆”“某某堂”之类的匾额,据说是民国时期的建筑。
菜肴丰盛,宴席迟迟未散,直到夜色降临,两旁的房屋上悬挂了白晃晃的碘钨灯。端菜的人往来穿梭,坐席的人笑语喧哗,有的还在高声呼喝着劝酒、划拳。这样的热闹延伸了一百多米,分属于上千的人群。
突然想起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就在不远处,想起那句“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大概就是人生的际遇,不同的时间在同一个地方,你所感受到的情境,就很可能截然不同。而我,此时此刻,正好就在这里。
我们正好就在这里,一侧是被柳宗元赐名的愚溪,愚溪将流入不远处的潇水,潇水则将在附近与湘水汇聚;一侧是为纪念柳宗元而建的柳子庙,而柳宗元,无疑早已是永州人心目中的神灵。
需要什么样的际遇,我们这些历史长河、滚滚红尘中的微小粒子,才能够正好出现在这里,在大自然與神灵之间,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坐标,开始一场属于自己的宴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