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探究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在已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地借助工具书、互联网等去学习新的知识,无形中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型的学习方式相比,具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这几个特征。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教学研究型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问题引路,兴趣激活
教学实践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专题性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发起运作的:
从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它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的交互整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不同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完蒲松龄《狼》,学习时学生在了解狼的习惯,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狼属于什么动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样?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研讨。如生物组,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组,了解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
从生活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的兴趣是广泛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興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让他关注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可以让这些学生关注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让这些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经历,作品及风格等。这一阶段虽然只是整个过程的发起阶段,但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事物和想象,细心观察,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追根溯源
选题就是在提出的问题中筛选确定研究专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质疑,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探究性的问题。切意急躁和盲目、不切实际。如上例提出为什么狼的智慧仅次于人?这一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无从下手。反之如果确定了解描写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作为研究主题,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容易取得研究成功。因此,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研究主题。
三、制定学案,明确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确定研究专题后,要求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出发,写出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见能力和筹划能力。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学生往往容易犯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的毛病,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计划实施不能真正起到对研究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作用,甚至使研究性学习中断,影响学习效率。例如,有的学生确立鲁迅的散文风格研究的课题后,便急切的对课题研究进行规划,以为只需对鲁迅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讨论列入研究计划就行了,对鲁迅生平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风形成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究却没有考虑到,把问题简单化,考虑问题欠周密。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根据课题情况,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必须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四、集思广益,大胆质疑
专题确定后,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就要进行讨论分析,这是研究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一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活动去搜集与课题的有关信息;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研讨,要加强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分享成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激励寻求课题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见解、看法,敢于大胆提问、质疑,听他人发言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紧紧围绕讨论的焦点,不跑题,不抬杠。
五、分享成功,由此及彼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实现,是学生感受成功快乐,实现自身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但是在这一阶段有些同学容易犯牵强附会,妄下结论的毛病。例如,有的同学进行鲁迅散文深沉冷峻风格形成原因探寻这一研究课题时,在结题报告中,不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思想认识方面下结论,竟然出现经医学鉴定,其深沉冷峻风格的形成原因与遗传基因有直接关系的荒唐结论。因此,要求学生在形成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研究成果。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要突出语文研究性的特点,要有语文味,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恰当引导,科学有效地指导,适时发挥调控和指导的作用。整个过程学生全身心都投入到活动中去,从中体验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从而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一、问题引路,兴趣激活
教学实践中大家有一个共识:提出一个有价值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发起阶段,是整个研究过程的前提条件。专题性研究的过程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发起运作的:
从学习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综合性学习具有跨学科的特征,除了涉及初中各科课程的知识外,还包括自然科学、生活经验等知识,它是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结合,是学生学习经历与生活经验的交互整合。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不同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完蒲松龄《狼》,学习时学生在了解狼的习惯,感受狼的智慧后,自然而然地提出疑问:狼属于什么动物?它在自然界的生物链中有什么作用?今天中外成语、谚语、故事中狼的形象怎样?人们对狼的态度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学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研讨。如生物组,了解狼的生活习性、它在自然界的作用;文化组,了解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
从生活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选出研究主题。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学习的兴趣是广泛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興趣和爱好,我们可以让他关注不同的问题。如有的学生爱好音乐,可以让这些学生关注高雅音乐与流行音乐,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有的学生爱好文学,可让这些学生关注古今中外的作家及经历,作品及风格等。这一阶段虽然只是整个过程的发起阶段,但要求学生首先要对学习内容和生活中的事物拥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要善于思考和观察,才能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平时就应该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生活的事物和想象,细心观察,不断体验和感悟,不放过任何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养成一个良好的问题意识的习惯。
二、师生互动,追根溯源
选题就是在提出的问题中筛选确定研究专题。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选题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互相质疑,在合作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探究性的问题。切意急躁和盲目、不切实际。如上例提出为什么狼的智慧仅次于人?这一研究专题,所涉及的知识比较复杂,学生无从下手。反之如果确定了解描写狼的有关诗词篇章名人名言等作为研究主题,就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的参与度高,容易取得研究成功。因此,在确定研究主题时教师一定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确立恰当的研究主题。
三、制定学案,明确目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究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确定研究专题后,要求学生从研究性学习的观点出发,写出研究计划,制定研究方案,使研究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预见能力和筹划能力。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学生往往容易犯把问题简单化、理想化的毛病,不能充分考虑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使得计划实施不能真正起到对研究学习过程进行指导作用,甚至使研究性学习中断,影响学习效率。例如,有的学生确立鲁迅的散文风格研究的课题后,便急切的对课题研究进行规划,以为只需对鲁迅的几篇文章进行阅读讨论列入研究计划就行了,对鲁迅生平遭遇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与文风形成的关系这一问题的探究却没有考虑到,把问题简单化,考虑问题欠周密。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学生在制定研究计划时应根据课题情况,对研究的问题要有预见性,必须涉及的问题以及可能出现的情况要有科学性和操作性。
四、集思广益,大胆质疑
专题确定后,为了使研究取得成果,就要进行讨论分析,这是研究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一要广泛搜集占有资料,通过调查、访问、讨论、查找资料、网上检索等多种活动去搜集与课题的有关信息;二要依靠集体的智慧进行研讨,要加强与同伴的沟通和合作,共同探讨,分享成果。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使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激励寻求课题研究的乐趣。同时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要有自己见解、看法,敢于大胆提问、质疑,听他人发言时要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紧紧围绕讨论的焦点,不跑题,不抬杠。
五、分享成功,由此及彼
这一环节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实现,是学生感受成功快乐,实现自身价值,共享研究成果的过程。但是在这一阶段有些同学容易犯牵强附会,妄下结论的毛病。例如,有的同学进行鲁迅散文深沉冷峻风格形成原因探寻这一研究课题时,在结题报告中,不从鲁迅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思想认识方面下结论,竟然出现经医学鉴定,其深沉冷峻风格的形成原因与遗传基因有直接关系的荒唐结论。因此,要求学生在形成研究成果时,一定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倡导实事求是的精神,要以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研究成果。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活动过程要突出语文研究性的特点,要有语文味,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适时点拨,恰当引导,科学有效地指导,适时发挥调控和指导的作用。整个过程学生全身心都投入到活动中去,从中体验研究的艰辛和快乐,从而认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