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语言应朴素、自然、流畅,在此基础上,精心锤炼语句,使文章朴素而不失优雅,自然而不失波澜,流畅而不失内涵。
【关键词】写作 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51-01
现代高中学生作文的语言经常会走入两个误区:其一,过分注重语言的雕饰、词藻的堆砌,使文章过于华丽、厚重甚至艰涩,因而令人费解;其二,过分忽视语言的运用,语句随意,缺少修饰,使文章过于单调、直白,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好的语言,应该如溪流,自然而然,明白晓畅,偶尔溅起些许浪花,便足以勾起观者无限的遐思。因此,笔者主张高中生的作文语言还是应以朴素、自然、流畅为主,在此基础上,写好以下三种句子,使文章质朴而不失优雅,淡然而不失波澜,简明而不失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一、优美抒情句
第一,用细节打动人心
例1: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想北平》)
例句1用独自微笑或落泪的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爱,这样的细节使作者的抒情变得真切,使人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用修辞明晰形象
朱自清在《绿》中这样写:“那醉人的绿呀!……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段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现了梅雨潭“绿”的形态——轻盈如带,亮丽如眼,娇嫩如小姑娘,作者对于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用意象增加深度
刘鸿伏的《父亲》结尾部分是这样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的:“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加点部分这种带有意象的表达,一方面使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另一方面又引人深思,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
第四,用结构提升美感
对称的或是层进式的结构能够使感情层层铺开,同时增加文章结构和音韵上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例如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的一段抒情:“想起一手拖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三个“想起”串起了一位父亲对孩子已经长大这一事实所怀有的复杂的情感,深厚的父爱、点滴的幸福、无限的惆怅,种种情感随着这一串排比接踵而至。
二、细致描写句
第一,诉诸读者的感官
描写要“打通”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这一段描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从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多种角度展开描写,使读者仿佛真的在深秋的早晨踏上了北国的街头,看到了北国的槐树,感受到了北国秋日的寂寥。
第二,具有鲜明的动作
描写中要有行动和动作,使读者“看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一句描写:“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越来越大,也越红”具有鲜明的动作性,真切地写出了太阳渐渐升起的情景。
第三,包含生动的图像
具有画面感的描写往往能够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这样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断断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曾经的辉煌、如今的颓败、四百年的沧桑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倾注作者的情感
倾注情感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朱自清在《绿》中这样描写梅雨潭的“绿”:“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段描写刻画了“绿”的具体形态,同时又写出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深刻哲理句
好的议论句应该恰当点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引人深思。
第一,用隽永的意象增添隐喻效果
请看以下二个例句:
例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刘程亮《今生今世的证据》)
例3: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前方》)
这些句子中都运用了意象,加点部分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含义,需要读者去细心咀嚼和品味,文章因此也更加耐人寻味。
第二,用恰当的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要学会在议论中运用修辞手法,使议论更加生动。柯灵说“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柯灵《乡土情结》),运用比喻和排比表现了离乡之人的复杂情感。
第三,用深刻的思索增加文章深度
要学会在议论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以启示。例如以下二个句子:
例4: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5: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个例句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因而它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并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描写细致,抒情真挚,议论深刻,有了这样的一些好句子,再加上合理的结构、恰当的主题,我们的文章必然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09第一版.
【关键词】写作 技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51-01
现代高中学生作文的语言经常会走入两个误区:其一,过分注重语言的雕饰、词藻的堆砌,使文章过于华丽、厚重甚至艰涩,因而令人费解;其二,过分忽视语言的运用,语句随意,缺少修饰,使文章过于单调、直白,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好的语言,应该如溪流,自然而然,明白晓畅,偶尔溅起些许浪花,便足以勾起观者无限的遐思。因此,笔者主张高中生的作文语言还是应以朴素、自然、流畅为主,在此基础上,写好以下三种句子,使文章质朴而不失优雅,淡然而不失波澜,简明而不失内涵,令人回味无穷。
一、优美抒情句
第一,用细节打动人心
例1: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情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言语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老舍《想北平》)
例句1用独自微笑或落泪的细节表达了对母亲的深爱,这样的细节使作者的抒情变得真切,使人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
第二,用修辞明晰形象
朱自清在《绿》中这样写:“那醉人的绿呀!……我用手拍着你,抚摸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这一段话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恰当地表现了梅雨潭“绿”的形态——轻盈如带,亮丽如眼,娇嫩如小姑娘,作者对于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也就跃然纸上了。
第三,用意象增加深度
刘鸿伏的《父亲》结尾部分是这样表达对父亲的深情的:“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加点部分这种带有意象的表达,一方面使情感得以淋漓尽致的抒发,另一方面又引人深思,给人以精神上的启迪。
第四,用结构提升美感
对称的或是层进式的结构能够使感情层层铺开,同时增加文章结构和音韵上的美感,读来琅琅上口。例如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的一段抒情:“想起一手拖着你的身体,一手为你洗澡的去日;想起你吵闹不睡,我抱着你在走廊上行走半夜的情景;想起陪你考幼稚园、考初中、考高中的一段段往事;还有那无数琐碎而有趣的回忆……孩子,一切都历历在目,我真不相信十八年已溜走了”。三个“想起”串起了一位父亲对孩子已经长大这一事实所怀有的复杂的情感,深厚的父爱、点滴的幸福、无限的惆怅,种种情感随着这一串排比接踵而至。
二、细致描写句
第一,诉诸读者的感官
描写要“打通”读者的五种感觉器官。例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的这一段描写:“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 。从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多种角度展开描写,使读者仿佛真的在深秋的早晨踏上了北国的街头,看到了北国的槐树,感受到了北国秋日的寂寥。
第二,具有鲜明的动作
描写中要有行动和动作,使读者“看到”作者所描述的一切。例如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一句描写:“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越来越大,也越红”具有鲜明的动作性,真切地写出了太阳渐渐升起的情景。
第三,包含生动的图像
具有画面感的描写往往能够给读者以鲜明而深刻的印象,让人经久不忘。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地坛有这样一段描写:“四百多年里,他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断断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 。其色彩鲜明,形象生动,曾经的辉煌、如今的颓败、四百年的沧桑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第四,倾注作者的情感
倾注情感才能更好地为文章的主题服务。朱自清在《绿》中这样描写梅雨潭的“绿”:“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这段描写刻画了“绿”的具体形态,同时又写出了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
三、深刻哲理句
好的议论句应该恰当点题,言简意赅,蕴含哲理,引人深思。
第一,用隽永的意象增添隐喻效果
请看以下二个例句:
例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刘程亮《今生今世的证据》)
例3: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前方》)
这些句子中都运用了意象,加点部分这些意象都有其特定含义,需要读者去细心咀嚼和品味,文章因此也更加耐人寻味。
第二,用恰当的修辞增强表达效果
要学会在议论中运用修辞手法,使议论更加生动。柯灵说“人一旦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柯灵《乡土情结》),运用比喻和排比表现了离乡之人的复杂情感。
第三,用深刻的思索增加文章深度
要学会在议论中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的思索,增加文章的可读性,给读者以启示。例如以下二个句子:
例4: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我与地坛》)
例5:一个准备走上神秘遥远的死亡道路的心灵,是全世界最寂寞、最悲凉的了。(欧·亨利《最后的常春藤叶》)
二个例句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思索,因而它能够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并能够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描写细致,抒情真挚,议论深刻,有了这样的一些好句子,再加上合理的结构、恰当的主题,我们的文章必然能够感动自己,感动他人。
参考文献:
[1](美)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0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