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蝉西:副乡长和他的“森格玛”羌族艺术团
他的心愿: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能高兴起来。
蝉西是一名在央视《非常6+1》上夺得冠军的能歌善舞的羌族小伙子,地震后到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陈家坝乡当副乡长。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走出阴霾,他作词作曲,教老百姓唱歌、跳舞,为当地的学生编排了课间十分钟的舞蹈,成立“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自己亲任团长和演员。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歌声,充满欢笑。
2009年6月底,蝉西从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下派到陈家坝乡拟任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同年8月正式当选。按照党委分工,蝉西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宣传、信息等工作。蝉西觉得灾后重建不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能高兴起来。
蝉西到了陈家坝上班后,立即给机关工作人员定了个“新规矩”:每天晚上乡机关干部要么在会议室学唱羌歌和红歌,要么在广场上学跳羌族萨朗舞。
特大地震后,由于校舍完全损毁,陈家坝中学只得在桂溪中学、北川中学异地复课。青岛援建的海尔陈家坝中学移交使用后,600余名师生又终于返回陈家坝学习和生活。蝉西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羌族歌舞的钻研,编制了一套《中国羌族聚居地中小学生课间十分舞》,并逐步在自己分管的中小学推广。考虑到“5·12”带来的心灵创伤,蝉西在《课间十分舞》中选取的全部是曲调欢快、舞步简单的喜事萨朗。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这套课间舞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蝉西还很快成立了“森格玛”羌族艺术团,他自己既当团长又当队员,也招募了一些队员,亲自教他们唱歌跳舞,如今这个羌族艺术团已经成为陈家坝乡的一个文化品牌,不仅仅凝聚了灾区老百姓的心,还多次走出陈家坝到绵阳、成都等地演出。
如今,每到黄昏时分,陈家坝的老老少少聚集在广场上,放起音乐,围起圆圈,跳起欢快的萨朗舞,团长蝉西总是深深地融入进这欢乐与幸福中。
杨华武:为保护羌文化而呼号
他的心愿:建羌文化保护发展中心,原始地展示羌族生态与文化特色。
46岁的“羌年”省级传承人杨华武在地震前是北川县羌族民间艺术团的团长。地震前,在杨华武的倡导和组织下,组建了一支羌族表演队,青片乡小寨子沟也就此成为羌族风情旅游景区。
地震发生后,羌族表演队自然解散了,但杨华武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想重新组建一个羌族表演队。于是除在北川外,又在松潘、平武等各个羌民族聚居区招收队员,传承具备了代表性、广泛性。
杨华武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当时的想法得到了援建方山东的支持,威海市当即给出60万元的活动经费。”
杨华武行动起来,一方面通过电话召集旧部,一方面在安置点招募有歌舞基础、热爱羌族文化的青年。
25岁的李永红,是第一个接到杨华武电话的人。地震之后,他离开了青片,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羌族舞蹈,曾伤心地落过泪。可接到杨华武的电话时,已经到成都的李永红,用积蓄与从母亲那借来的2万元在机投镇“接手”了一家烧烤店。
震前是羌族表演队教练的李永红,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羌族民间舞蹈搜集齐全,他曾到农村采风,接触最原始的民间歌舞。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将小店转手,回到青片乡,开始为团里编排节目。他曾经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整夜开着音乐,光着脚丫从床上跳到地下,又从地下跳到床上,编排出《羌红》《许愿》等节目,赢得了广泛好评。
“羌年”国家级传承人母广元是团里的主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母爷爷”。杨华武的执著使他来到艺术团,在艺术团他看到18岁的黄景河喜欢学艺吹羌笛,就教他识简谱,并鼓励他登台表演。后来,黄景河在全国“希望之星”比赛中最终进入“全国综艺十佳”。
“我是一名羌人,我自豪!”杨华武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新县城建立一个北川羌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是田园式的,把部分羌族农民搬进来,让牛儿、羊儿在园里自由奔跑,原始地展示羌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特色与文化。游客可以参与进来,这样的传承不留痕迹,却能长久。
他的心愿:灾后重建不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能高兴起来。
蝉西是一名在央视《非常6+1》上夺得冠军的能歌善舞的羌族小伙子,地震后到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陈家坝乡当副乡长。为了让这里的老百姓走出阴霾,他作词作曲,教老百姓唱歌、跳舞,为当地的学生编排了课间十分钟的舞蹈,成立“森格玛”羌族艺术团,自己亲任团长和演员。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歌声,充满欢笑。
2009年6月底,蝉西从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下派到陈家坝乡拟任乡人民政府副乡长,同年8月正式当选。按照党委分工,蝉西负责文化、教育、卫生、宣传、信息等工作。蝉西觉得灾后重建不僅仅是修房造屋,还要让心理遭受重创的老百姓能高兴起来。
蝉西到了陈家坝上班后,立即给机关工作人员定了个“新规矩”:每天晚上乡机关干部要么在会议室学唱羌歌和红歌,要么在广场上学跳羌族萨朗舞。
特大地震后,由于校舍完全损毁,陈家坝中学只得在桂溪中学、北川中学异地复课。青岛援建的海尔陈家坝中学移交使用后,600余名师生又终于返回陈家坝学习和生活。蝉西结合自己多年来对羌族歌舞的钻研,编制了一套《中国羌族聚居地中小学生课间十分舞》,并逐步在自己分管的中小学推广。考虑到“5·12”带来的心灵创伤,蝉西在《课间十分舞》中选取的全部是曲调欢快、舞步简单的喜事萨朗。经过一个学期的练习,这套课间舞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
蝉西还很快成立了“森格玛”羌族艺术团,他自己既当团长又当队员,也招募了一些队员,亲自教他们唱歌跳舞,如今这个羌族艺术团已经成为陈家坝乡的一个文化品牌,不仅仅凝聚了灾区老百姓的心,还多次走出陈家坝到绵阳、成都等地演出。
如今,每到黄昏时分,陈家坝的老老少少聚集在广场上,放起音乐,围起圆圈,跳起欢快的萨朗舞,团长蝉西总是深深地融入进这欢乐与幸福中。
杨华武:为保护羌文化而呼号
他的心愿:建羌文化保护发展中心,原始地展示羌族生态与文化特色。
46岁的“羌年”省级传承人杨华武在地震前是北川县羌族民间艺术团的团长。地震前,在杨华武的倡导和组织下,组建了一支羌族表演队,青片乡小寨子沟也就此成为羌族风情旅游景区。
地震发生后,羌族表演队自然解散了,但杨华武为了抢救和传承羌文化,想重新组建一个羌族表演队。于是除在北川外,又在松潘、平武等各个羌民族聚居区招收队员,传承具备了代表性、广泛性。
杨华武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当时的想法得到了援建方山东的支持,威海市当即给出60万元的活动经费。”
杨华武行动起来,一方面通过电话召集旧部,一方面在安置点招募有歌舞基础、热爱羌族文化的青年。
25岁的李永红,是第一个接到杨华武电话的人。地震之后,他离开了青片,离开了自己热爱的羌族舞蹈,曾伤心地落过泪。可接到杨华武的电话时,已经到成都的李永红,用积蓄与从母亲那借来的2万元在机投镇“接手”了一家烧烤店。
震前是羌族表演队教练的李永红,最大的愿望就是把羌族民间舞蹈搜集齐全,他曾到农村采风,接触最原始的民间歌舞。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将小店转手,回到青片乡,开始为团里编排节目。他曾经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整夜开着音乐,光着脚丫从床上跳到地下,又从地下跳到床上,编排出《羌红》《许愿》等节目,赢得了广泛好评。
“羌年”国家级传承人母广元是团里的主持人,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母爷爷”。杨华武的执著使他来到艺术团,在艺术团他看到18岁的黄景河喜欢学艺吹羌笛,就教他识简谱,并鼓励他登台表演。后来,黄景河在全国“希望之星”比赛中最终进入“全国综艺十佳”。
“我是一名羌人,我自豪!”杨华武说,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想在新县城建立一个北川羌文化保护和发展中心。这个中心是田园式的,把部分羌族农民搬进来,让牛儿、羊儿在园里自由奔跑,原始地展示羌族聚居区的生态环境、特色与文化。游客可以参与进来,这样的传承不留痕迹,却能长久。